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合集下载

冠心病脏腑辨证辨治发挥

冠心病脏腑辨证辨治发挥

冠心病脏腑辨证辨治发挥高嘉良;王阶【摘要】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脾为后天之本,可灌溉四旁,与心、肺、肝、肾四脏相互作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重视对脾脏调理可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故以脾为立足点,分别从脾肺论治、肝脾论治、心脾论治、脾胃论治、脾肾论治5个方面归纳探析中医之脾在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3页(P1029-1031)【关键词】脾;冠心病;脏腑辩证;临床论治【作者】高嘉良;王阶【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心痛”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内伤劳倦等因素有关,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论治多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浊、益气养阴等为治法。

冠心病发生病位在心,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在临床辨治中脏腑辨证亦在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临床研究认为,从中医之脾着手,调整脾脏与其他四脏之间的关系来论治冠心病,可收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冠心病以本虚标实为病机,本虚多见气血阴阳之虚,标实则多为寒凝、血瘀、痰浊、气滞等。

其中气虚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1]。

《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

气是生命的动力,具有防御、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是人体机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若气虚不足,一是气化不及无力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则血流不畅而为瘀血,津液不化而成痰浊;二是防御功能的减低易受外感风寒之邪侵犯,直中于里、寒凝心脉;三是温煦功能的下降,内生阴寒,日久伤及阳气而发为阳虚,胸阳矢旷;若气滞不行,精、血、津液等不得传化布散,津液代谢失调,日久形成痰瘀等病理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症状和治疗病因,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治疾病,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脾是中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脏器,被认为在调节水液代谢、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脾胃功能好,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吸收,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心脏和其他脏器。

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该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并适当选择一些中医药中有益心脏的食材,如红枣、山楂等,以增强心脏的营养供给。

其次,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不同阶段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阻滞在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较多的患者,可以选用舒散瘀血,通络活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而对于血脂异常、体寒、气虚等情况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以选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食补类的药材等。

此外,中医养生理念也是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精神状态。

例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等都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另外,中医还注重于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三则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三则
按 : 脉起 于足 大趾 , 肝 上行环 阴器 , 过少 腹 , 贯膈
就诊 。结婚 2 年未育 , 其妻妇科检查无异常 , 曾服 中 药治疗 不效 。男 方精 液 常规 化 验 : 液 液化 时 间超 精 过 1 时 , 子活 动差 , 动 率 为 5 % 。症 见 : 寒 小 精 活 0 形
维普资讯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5月第 5期总 3 9卷第 3 5期 0
从 脾 胃论 治 冠 心病 三 则
★ 蒋晓林 ( 江西省 新余 市人 民 医院 新 余 3 82 ) 305
关 键 词 : 心 病 ; 胃; 冠 脾 辨证 论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14 文 献标 识码 : B
分 钟液 化 , 项均 正常 。前列 腺液 常规化 验示 : 磷 余 卵
痰湿凝滞 , 故出现纳差便溏 , 日解数次 , 痰流皮里膜 外则形成痰核 , 阻塞精道产生不育。舌质淡红、 苔白 腻 , 弦滑 皆为 脾 虚 湿 盛之 象 。故 健 脾燥 湿 化 痰 收 脉
者形 体肥 胖 , 纳差 , 便溏 、 日解 2— 3次 , 面色萎 黄 , 全
山 1 。服药 3个 月 , 验精液 正 常 , 5g 化 次年 生育 一男
孩。
按: 腰为肾之腑 , 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 阳, 肾阳 不足 , 于温煦 , 失 阴寒 内盛 , 症见形寒怕冷 、 腰膝酸
软、 头晕 耳 鸣等 症 。 肾阳 亏虚 , 能 温煦 气 化 精液 , 不 所 致精 不能液 化 而不能 生育 , 温补 肾阳而 获效 。 故
凝滞。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选 四君子汤合平 胃散 加味 : 党参 2 , 0g 白术 1 , 0g 茯苓 2 , 夏 1 , 0g半 0g 陈

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升 的原 因之 一 , 与人 们 生 活方 式 中膳 食结 构 的改 变不无关 系。 李教 授认 为 , 主血 心
脉, 赖心气心阳以鼓动推行 , 心气资始于肾气 , 资助 于 宗气 , 气 在一 定程 度 上 依赖 脾 胃化 生 的 宗气 以 心
资助, 心血 赖脾 胃化生 的营气 以充 养 。 胃与心之 间 脾
1 , 泻l , 5 泽 g 0g 内桂6g 怀牛膝 l , , 0g 甘草 5 o 剂 。 7 水 g
第1卷 6
V 1 6 o. 1
第4 期
No 4 .
中莲药导般
G iig J u a fT a i o a C i ee Me iie a d P a m c ud n o r l o r dt n l hn s dcn n h r a y n i
2 1 4月 0 0年
芍 、 根活 血通 络 ; 葛 天麻 、 白蒺 藜 、 泻 平肝 止 眩 。 泽 本 案温 补肝 肾 , 气活血 , 益 连续 3 守方加 减治疗 , 证 诊 方 对应 , 故疗 效显 著 。
参 考 文 献
发 眩晕 。 颈 胀 , 膝 酸软 , 伴 腰 下肢 无 力 , 行走 不稳 , 记 忆力 下降 , 口淡不 干 , 尿 每 晚3 , 质 暗红 , 夜 次 舌 苔薄
煎服 。 两诊 仍 以此 方加 减 , 服 药2 剂 . 后 共 1 眩晕 明显 减轻 。 腰膝 瘦软 、 下肢 无 力明显 改善 。
[ 语] 本 病例年 过七 旬 , 肾久 亏 , 按 肝 髓海 空虚 , 气 虚 血瘀 , 初诊 治 以滋补 肝 肾 、 益气 温 阳 、 血通 络 活
为法 , 处方用制首乌 、 山茱萸 、 巴戟天 、 怀牛膝 、 淫羊 藿、 杜仲 、 肉桂 温补肝 肾 ; 芪 、 黄 白参益气 , 丹参 、 配 赤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1.1调理脾胃治疗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这是《内经》论述脾胃与心的关系,两者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

《灵枢?厥病篇》曰:“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

”即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输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

1.2五行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之脏。

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

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1.3气血生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

李东垣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可见只有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化生血液的功能方能旺盛。

1.4功能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

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

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关键词】脾胃论治冠心病冠心病属中医惊悸和怔忡范畴。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近年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原因是与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心主血脉,赖心气心阳以鼓动推行,心气资始于肾气,资助于宗气。

心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

心血赖脾胃化生的营气以充养。

脾胃与心之间有经脉相通。

《内经》云: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日虚里,贯膈络肺,注于心前”。

脾胃虚损,不仅宗气、营血化生不足,且可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不足;而且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的痰浊寒饮,可循经上逆,注人心中,从而痹阻心阳,阻滞心气,以致心气不畅、心脉瘀滞、发为心痛。

痰饮上逆、损伤心阳、导致心脉孪急闭阻、致使心痛大作。

可见冠心病从脾胃论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现将冠心病从脾胃论治介绍如下。

1.利胆和胃,清热化痰畅脉法。

冠心病患者常因情绪不畅.致胆气怫郁,木郁土壅,脾胃运化失健。

痰湿中生、胆火郁逆、夹痰浊循经上扰心神,阻滞心脉。

临床表现精神郁闷。

失眠多梦、心悸胸闷,脘胁胀痛,口苦呕恶,纳差、脉弦滑、舌苔白腻而干或黄腻。

冠心病日久或年老体弱者。

常因脾胃运化失常,宗气营血化生不足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亦虚。

另外,可因痰热蕴结,心脉不畅,常夹心脉瘀滞之证。

临床治疗常用生脉散合十味温胆汤,药物: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石菖蒲、郁金、枳壳、竹茹、半夏、陈皮、茯苓、山楂、制何首乌。

2.温中化饮,降逆通脉法。

中阳素虚或过用寒凉的冠心病患者,常因脾阳虚损累及于心,出现心阳不足,而且因中阳虚损。

寒饮内生,循经上注心脉,痹阻心阳,表现为胸闷、心悸、头眩、呕恶、脉弦紧。

常用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善后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汤温中健脾化痰,以免痰浊逆气内生之源。

3.宽胸涤痰通阳法。

冠心病常见于体肥善食,痰湿素盛之人,此类患者多属阳气偏虚,脾运迟滞。

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冯勇;张蕴慧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5(036)003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

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

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

本病多因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脾胃气滞而导致心绞痛发作。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相互夹杂,本虚多为心气亏虚,标实以气滞血瘀较为多见。

冠心病心绞痛病位虽然在心,但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所以冠心病心绞痛在治疗上应从肝脾入手。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冯勇;张蕴慧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浅谈从肝脾两虚论治失代偿期肝硬化
2.浅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
3.浅谈肝脾肾同调论治化疗后呕吐
4.浅谈从肝脾肾论治高脂血症
5.浅谈从肝脾肾论治2型糖尿病的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心病,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

张仲景作为中医大家,其在《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经验,对后世中医诊治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脾胃与心病的关系源远流长。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与运行都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上输于心,以滋养心神。

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心失所养,易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病症状。

同时,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心之气血的运行,导致心脉瘀阻,引发胸痹、心痛等病症。

张仲景在辨治心病时,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

以“炙甘草汤”为例,这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剂。

方中重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健脾益气之品,以补脾胃之气,化生心血,使心脉得以充盈,悸动自止。

再看“小建中汤”,用于治疗心中悸而烦。

其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饴糖、生姜、大枣温中健脾,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心神得养,心悸烦躁可除。

张仲景还善于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心病的兼证。

如在治疗心下痞满的“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半夏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中。

通过调和脾胃的寒热虚实,消除痞满,从而缓解心病患者因脾胃不和而出现的胸闷、气短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方面,张仲景注重观察患者脾胃的症状,以辅助诊断心病。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等脾胃症状时,往往提示可能有心气不足或心脉瘀阻的情况。

同时,他还会通过脉象来判断脾胃与心病的关系。

例如,脉弱而缓,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弦而紧,可能是脾胃气滞,影响心脉的通畅。

在用药规律上,张仲景常使用一些既入脾胃经又能作用于心的药物。

比如桂枝,既能温通心阳,又能温脾阳以助运化;茯苓,既能健脾渗湿,又能宁心安神。

这些药物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他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整体思路。

此外,张仲景强调治疗心病时要顾护脾胃。

他认为,在使用攻伐之剂治疗心病时,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

孙志广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

孙志广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

失健 , 气机升降失常 , 致痰浊 、 湿内生 , 水 气滞血瘀 , 阳不振 , 胸 心
脉 痹 阻 而成 胸 痹 等 病 。调 理 脾 胃治 疗 胸 痹 , 早 见 于 《 最 内经 》 如 , 《 枢 ・ 病》 云 “ 痛 , 胀 , 啬然 , 便不利 , 足太阴 ” 灵 杂 篇 心 腹 啬 大 取 ;
弱 则 心 气亦 因之 不 足 , 心气 不足 则 无 力 推 动 血 运 , 脉 道 不 畅 , 致
冠 心 病 以 胸 闷 、 痛 、 急 等 为 主症 , 于 中 医 学 “ 胸 气 属 胸痹 ” 、 “ 心痛 ” “ 心 痛 ” 范 畴 。 其 发 生 是 由 于年 老 体 衰 , 阳失 调 , 、真 等 阴 脏 腑 功 能 虚损 , 其 是 后 天 之本 脾 胃功 能损 伤 失 调 , 中 焦运 化 尤 使

孙 志 广 教 授 认 为 冠 心 病 基 本 病 机 特 点 为 本 虚 标 实 ,脾 胃损 伤 为 病 机 的关 键 ,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脾 胃功 能 失 调 。饮 食 不 节 、 其 情
志 失 调 、 腑 失 和可 导致 脾 胃功 能 失 调 引起 冠 心 病 的 发 生 。 食 脏 饮
孙 志 广 教 授 为 南 京 中医 药 大 学博 士生 导 师 、 任 医 师 , 期 主 长
从 事 中 医 内科 的 教 学科 研及 临床 工 作 , 学 严 谨 , 治 医术 精 湛 。其
善 于 运 用 调 理 脾 胃法 治 疗 内科 临床 疾 病 , 仅 用 于 慢性 胃炎 、 不 反 流性 食 管 炎 、 疡 性 结 肠 炎 等 消 化 道 疾 病 的 治 疗 , 于 冠 心 病 也 溃 对 独辟 蹊 径 , 用 调 理 脾 胃法 进 行 治 疗 , 得 较 好 的 疗 效 , 术 见 采 取 学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心病的治疗中,张仲景重视从脾胃进行辨治,形成了独特的临证规律。

脾胃与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心,可导致心血虚;或脾不统血,血液妄行,也会影响心的正常功能。

同时,脾胃失调产生的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易阻滞气机,影响心脉的通畅,从而引发心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处体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思想。

例如,在“炙甘草汤”的应用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脾胃的作用。

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剂,方中人参、大枣、炙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通过补脾胃以生气血,使心气得以充养,心血得以化生,从而恢复心的正常功能。

再如“小建中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的心中悸而烦。

方中以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其中饴糖、大枣、炙甘草能温中健脾,桂枝温通心阳,芍药养血和营,诸药合用,温中补虚,调和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心有所养,则心悸自除。

从用药特点来看,张仲景常用的一些药物也体现了其重视脾胃与心病关系的理念。

比如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在治疗心病的方剂中常被使用,以消除脾胃湿邪,恢复脾胃功能,从而为心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又如茯苓,能健脾利水,渗湿宁心,通过调理脾胃,消除水湿之邪对心的影响。

在临床诊断方面,张仲景注重观察患者脾胃的症状来辅助诊断心病。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症状时,往往会考虑到可能存在心病的隐患。

同时,通过脉象的变化,如脉弱、脉缓等,也能判断脾胃的盛衰,进而推测心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原则上,张仲景强调“治病求本”,对于心病从脾胃论治,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他注重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气血生化有源,痰湿水饮得以消除,从而达到治疗心病的目的。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心病,泛指心系病证,包括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张仲景作为中医大家,其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心病的辨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其中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规律颇具特色。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而血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心有所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易致心病。

同时,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升降有序,有助于心气的宣通和心血的运行。

若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可影响心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心病。

张仲景在辨治心病时,注重顾护脾胃。

在治疗胸痹心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中,常配伍薤白、白酒等通阳宣痹之品,同时也用了瓜蒌、半夏等化痰散结之药。

这些药物在祛邪的同时,不会损伤脾胃之气,体现了治病顾护脾胃的思想。

在用药方面,张仲景善用甘温之品以建中焦脾胃。

如小建中汤中,以饴糖、大枣、甘草等甘温之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不仅能补脾胃之虚,还能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对于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心烦等心病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张仲景还注重调理脾胃以治心病之因。

如《金匮要略》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了预防疾病传变,当先调理脾胃。

在心病的治疗中,若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等导致脾胃不和,张仲景常采用疏肝健脾之法,使脾胃调和,气血通畅,从而预防或治疗心病。

张仲景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规律,还体现在对病症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上。

例如,若患者在心病的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等脾胃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较为复杂,预后不佳。

反之,若经过治疗后脾胃功能恢复,饮食渐增,则预示着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张仲景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思路。

对于心病患者,要详细询问其脾胃症状,如饮食、消化、大便等情况。

在治疗时,不仅要针对心病的症状进行治疗,还要注重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有序。

冠心病五脏论治

冠心病五脏论治

冠心病五脏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危及人的生命。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是身心疾病在一个脏腑的集中表现。

《灵枢·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强调心脏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

但五脏之间,又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又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在生理状态下,五脏之间具有相生相依的关系,维持着机体的阴阳平衡;而在病理状态下,脏腑的疾病是会互相影响的。

冠心病虽然发生在心,但其他脏腑的疾患也会成为病因或病理产物而戕伐及心。

所以对于冠心病,必须从五脏相关角度去考虑,以便明确治疗的方向,从而拟定正确的方药。

从脾胃论治《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又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这段经文非常明确地说明脾胃与心通过经络而有着密切的联系。

若脾胃纳运功能出现问题,胃纳不消,脾运不及,出现脂浊内阻,痰浊内凝,不能给清气于手太阴肺经(脾胃之子),胸中之宗气夹杂有痰浊之邪,心气何能鼓动?心脉何能流通?以此思路,选用方药,当然要用《金匮要略》的瓜蒌薤白类方最为合适,它能使胃气下降,脂浊下泄;通达腑气,扩展宗气;温运心气,畅通心脉,所以为历代医家所喜用。

其他如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等均是从脾胃治心的常用方剂。

从肝论治肝脏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内经》中关于“肝藏于右,其气行于左”的论点,这是“天人合一”理论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最为具体的注脚。

肝气郁结很容易从左上行而干扰心脉的运行,使心脉郁结进而形成血瘀;更何况肝与心还是母子关系。

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胸痹心痛屡见不鲜,常见症状为胸闷憋气,气短叹息,随情志的郁闷与快乐而变化不定。

此类冠心病,行气解郁是其治疗大法,血府逐瘀汤是首选方药。

王清任说:“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症。

”方由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等组成,柴胡、枳壳理气解郁;桃红四物活血化瘀,妙在用牛膝一味,王清任先生说得好,“血化下行不作劳”。

老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老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I导读:冠心病在病理上共同形成了一个正气虚于内、痰瘀阻于中的正虚邪实病机,而在治疗上也有四个需要紧扣的环节,邓老临证用温胆汤加减。

我记得熊继柏老也有十味温胆汤用于痰热互结的冠心病中的经验。

当然,温胆汤是一张运用广泛的好方,不只局限于冠心病的治疗了。

中医虽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这一病名,但本病早已客观存在,中医文献所载“真心痛”、“胸痹”、“心悸”、“怔忡”等,对本病已有不同论述,基本概括了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胸闷、心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同时兼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不适。

中医学认为年逾40,形气虚衰。

本病好发于40岁以后,其年高阳气渐衰,且有的患者病程缠绵、久病成虚,导致气血衰微。

因此,气虚是冠心病的病机共性之一。

另外,根据气为血帅,阴阳互根的道理,有些患者亦可因心阴不足而致病。

而胸闷、心痛、眩晕、肢麻,或舌质黯红、苔腻等,皆是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脉的表现。

这些因素,在病理上共同形成了一个正气虚于内、痰瘀阻于中的正虚邪实病机。

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为本,痰与瘀是本病继续发展的因素——为标。

前者属虚,后者属实,说明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而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却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4个主要环节。

基于上述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在辨证治疗上,宜以通为补,通补兼施。

拟订出补气、化痰、通瘀法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原则。

因笔者长期在广东工作,南方气候卑湿,患者容易聚湿生痰而致痰疾,故于痰瘀兼治中,早期又偏重治痰。

但无论化痰或通瘀,目的在于疏通经络,令其调达,而致平和。

由于重视补气除痰通瘀法为治疗原则,在治疗措施方面,应着重从脾胃入手。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临床上常选用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

基本处方:法夏9克,云苓12克,橘红6克,枳壳6克,甘草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不用枳实而用枳壳者,是取其宽中下气,枳壳力缓而避免枳实之过分耗气破结。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阳不用,心体失荣,因虚而致瘀;若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而成瘀。

同时,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变赤生血的功能减弱,则生湿化痰的隋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阻碍血液运行。

痰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继而发为冠心病。

《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

”生理上,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心阳温煦,心主血脉则赖脾的滋生充养,脾胃之水谷精气上充于心肺以助血行。

此外,“足太阳之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说明心与脾在经脉循行上亦相衔接,其生理上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心脾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

据此,梁师在大量临床的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所谓“益气健脾,而脾胃和调,中气输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1.2证候特点梁师指出,脾虚贯穿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的整个过程。

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反化为痰。

如随年龄增长而不注意摄生,致脾肾虚衰,食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导致痰饮内生,闭阻心脉,形成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以致出现胸部窒闷而痛、胸闷咳喘等。

冠心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患者多有胸闷气促、心悸、怔忡、水肿、头晕目眩、咳嗽、痰涎稀薄、纳呆便溏等脾气虚的表现。

脾气更是生命活动之源,“气行则血行”,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都要靠脾之气的激发和推动。

中老年人气血亏损,血气不足,血液便难(包煎)10g、代赭石30g,继服10剂后痊愈。

从肝脾论治冠心病

从肝脾论治冠心病

从肝脾论治冠心病作者:何美娟刘中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7期【摘要】冠心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主藏血,心主血,血脉运行与心肝密切相关;脾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脾关系密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肝脾论治;疏肝健脾调酯颗粒【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上心肌相对或绝对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一系列组织病理和功能损害的一组疾病[1],相当于“胸痹”、“心痛”、“心痹”的范畴。

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因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的病机变化,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但总以血瘀贯穿始终[2]。

1 从肝论治心在胸膈之上,肝在胸膈之下,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邻近。

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二者母子相生。

正如王孟英所言“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

”肝主藏血,心主血脉。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血运正常,“心者,其充在血脉”,肝藏血,疏泄有度,则全身气机通畅,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畅通无阻。

心藏神,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而肝主疏泄,司情志,又藏血舍魂,心情舒畅,则有利于心主神志。

反之若肝疏泄失常,藏血失司,则气血运行逆乱,心脉失调,筋脉拘急。

继则血行停滞而成瘀血,痹阻心脉,可见胸闷胸痛、胁肋胀满、心悸气短等。

此即明代《薛氏医案·求脏病》中所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心病肝治”,从而确立疏肝活血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活血可通行血脉、散瘀化结、行气止痛。

2 从脾论治心与胃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邻近。

五行中,心属火居上焦,脾属土居中焦,心火充足可温脾土,脾的功能才可正常运行。

冠心病从脾论治浅析

冠心病从脾论治浅析

冠心病从脾论治浅析
朱晋鸣;戴小华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7)002
【摘要】冠心病病位在心,病变为心脏、血脉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脾胃与冠心
病的发病、病证及治疗尤其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和、痰瘀互结、
他脏功能失常,从而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同时兼顾养心、除痰、化瘀等.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朱晋鸣;戴小华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集萃 [J], 倪菲;李德新;于睿
2.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J],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
3.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J], 陈文裕;梁念祖
4.戴小华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 [J], 王宇翔; 戴小华
5.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J], 王田;沙琬婧;朱迪晖;瞿惠燕;杨涛;周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胃与冠心病的关系

脾胃与冠心病的关系

脾胃与冠心病的关系
史大卓;高毅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1
【摘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气上通于心。

脾胃健运,升降有度,水谷精气上充心肺以助血行。

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上焦失充,水谷停滞酿生痰湿,上乘阳位,队遏气机,则心脉为之不利。

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在冠心病的发病和病程演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2页(P10-11)
【关键词】脾胃;冠心病
【作者】史大卓;高毅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从《脾胃论》调脾胃安五脏理论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 [J], 张晓丹
2.脾胃与冠心病关系初探 [J], 安辉
3.浅谈冠心病与脾胃的关系 [J], 韩会卿
4.基于“心之脾胃-脂膏生成”关系浅谈冠心病防治 [J], 雷雨;付蓉
5.脾胃与冠心病关系探述 [J], 安辉;程韵梅;袁肇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从“心脾论治”防治冠心病

浅谈从“心脾论治”防治冠心病

浅谈从“心脾论治”防治冠心病
何信用;王俊岩;贾连群;张林;杨关林;侯爱洁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6(22)16
【摘要】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预防治疗3个方面探讨从心脾论治冠心病的机理,认为"脾病"运化功能失司,心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和理论依据,临证时应遵从"益气健脾、化瘀祛痰"的原则,从"心脾论治"的思路进行防治和调护。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冠心病;脾病;心脾论治
【作者】何信用;王俊岩;贾连群;张林;杨关林;侯爱洁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从心脾肾相关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J], 萧烈钢;张玉亮
2.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J], 冯勇;张蕴慧
3.从心脾肾浅谈《伤寒论》论治痰饮 [J], 王健康; 郭家娟
4.心脾论治脱发浅谈 [J], 吴海洲;鄢明慧;刘飞
5.从心脾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 [J], 叶招娣;刘中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标签:名医经验;梁念祖;冠心病;从脾论治
梁念祖乃中医世家,临证50余年,善用多种辨证体系调脾,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梁师学习,获益匪浅。

现将梁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治疗一般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养阴益心等着手。

梁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整个病程变化与脾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阳不用,心体失荣,因虚而致瘀;若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而成瘀。

同时,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变赤生血的功能减弱,则生湿化痰的隋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阻碍血液运行。

痰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继而发为冠心病。

《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

”生理上,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心阳温煦,心主血脉则赖脾的滋生充养,脾胃之水谷精气上充于心肺以助血行。

此外,“足太阳之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说明心与脾在经脉循行上亦相衔接,其生理上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心脾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

据此,梁师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所谓“益气健脾,而脾胃和调,中气输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1.2 证候特点
梁师指出,脾虚贯穿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的整个过程。

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反化为痰。

如随年龄增长而不注意摄生,致脾肾虚衰,食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导致痰饮内生,闭阻心脉,形成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以致出现胸部窒闷而痛、胸闷咳喘等。

冠心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患者多有胸闷气促、心悸、怔忡、水肿、头晕目眩、咳嗽、痰涎稀薄、纳呆便溏等脾气虚的表现。

脾气更是生命活动之源,“气行则血行”,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都要靠脾之气的激发和推动。

中老年人气血亏损,血气不足,血液便难
(包煎)10 g、代赭石30 g,继服10剂后痊愈。

按:本案乃肝气上逆,乘于胃则胃气不降,见胃脘胀闷、呃逆;中焦气机不畅,则聚湿生痰,加重气机不畅。

证属肝气上逆、湿阻中焦,治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加减,以平肝降逆、化痰行湿,服10余剂而愈。

4 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郁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的郁证所涉及疾病很广,与现代医学中精神衰弱、癔病、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相关[4],这些病患都可依郁证辨证施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经方”,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在郁证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研究和发掘。

参考文献:
[1] 畅达.郁证辨治的思考[J].山西中医,2012,28(8):1-4.
[2] 丰广魁.“枢机”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6-7.
[3] 刘渡舟.《伤寒论》水证阐微[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58-63.
[4] 余惠平.韩明向诊治郁证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