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标签:名医经验;梁念祖;冠心病;从脾论治

梁念祖乃中医世家,临证50余年,善用多种辨证体系调脾,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梁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治疗一般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养阴益心等着手。梁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整个病程变化与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阳不用,心体失荣,因虚而致瘀;若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而成瘀。同时,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变赤生血的功能减弱,则生湿化痰的隋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阻碍血液运行。痰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继而发为冠心病。《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生理上,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心阳温煦,心主血脉则赖脾的滋生充养,脾胃之水谷精气上充于心肺以助血行。此外,“足太阳之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说明心与脾在经脉循行上亦相衔接,其生理上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心脾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据此,梁师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所谓“益气健脾,而脾胃和调,中气输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1.2 证候特点

梁师指出,脾虚贯穿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的整个过程。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反化为痰。如随年龄增长而不注意摄生,致脾肾虚衰,食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导致痰饮内生,闭阻心脉,形成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以致出现胸部窒闷而痛、胸闷咳喘等。冠心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患者多有胸闷气促、心悸、怔忡、水肿、头晕目眩、咳嗽、痰涎稀薄、纳呆便溏等脾气虚的表现。脾气更是生命活动之源,“气行则血行”,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都要靠脾之气的激发和推动。中老年人气血亏损,血气不足,血液便难

(包煎)10 g、代赭石30 g,继服10剂后痊愈。

按:本案乃肝气上逆,乘于胃则胃气不降,见胃脘胀闷、呃逆;中焦气机不畅,则聚湿生痰,加重气机不畅。证属肝气上逆、湿阻中焦,治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加减,以平肝降逆、化痰行湿,服10余剂而愈。

4 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郁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医的郁证所涉及疾病很广,与现代医学中精神衰弱、癔病、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相关[4],这些病患都可依郁证辨证施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经方”,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在郁证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研究和发掘。

参考文献:

[1] 畅达.郁证辨治的思考[J].山西中医,2012,28(8):1-4.

[2] 丰广魁.“枢机”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6-7.

[3] 刘渡舟.《伤寒论》水证阐微[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58-63.

[4] 余惠平.韩明向诊治郁证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8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