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沁臻关于肺系疾病从脾论治的体会。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林沁臻着重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系疾病从脾论治做了介绍。从脾论治的理论根据:从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从经络的观点而言,一是肺之经气源于母脏脾,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二是脾肺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二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运趋势。肺脾间气血的生化与输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能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肺与脾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有赖于脾的运化精微提供;同时脾运化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其一,若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其二,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高的食管形态学病变的检出率(63.6%)和食管反流率(65.5%),同时伴有食管括约肌静止压降低的倾向。从而提示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哮喘,进行食管检查,可能为探明哮喘的发病病因,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途径。另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功能异常。同时,在对胃溃疡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有胃病患者的肺活量、1分钟呼吸量,无论吸烟与否均较无胃病者有降低,说明胃病日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故在治疗上可以补益肺气,充实卫气,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
转化率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临床举隅:一7岁患儿,咳嗽反复发作2月余,夜间为甚。咳甚则呕吐痰涎,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而诱发或加剧。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西医诊断:支气管炎。经多次口服抗生素、止咳药,或雾化治疗,效果不佳。临床症状:咳嗽阵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咯痰不爽,偶咯出黄白相间黏痰,纳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有力。证为痰浊蕴肺,肺失宣降,咳久伤脾。药用:杏仁、苏子,茯苓、川贝母、炙枇杷叶、橘红各10g,姜半夏、枳壳、桔梗各6g,炙甘草4g。5剂,咳减。继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再服6剂,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