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合集下载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
肾治
注: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医认为:心主肾、肺主心、脾主肝、肝主肺、肾主脾。

所以,心病要从肾治,肾病要从脾治,脾病要从肝治,肝病要从肺治,肺病要从心治!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归来归去又回到了原点,这就说明一点,心、肝、脾、肺、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连累其他的器官。

这便是中医的五行之说的内在含义。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肝,其主肺也;肾,其主脾也。

五行,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不二法宝。

心病从肾治疗,肾病从脾治疗、脾病从肝治疗,肝病从肺治疗,肺病从心治疗。

具体来讲:
心病从肾治疗
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出现心火上炎,临证可见心烦意乱,心悸,心中空洞感,入睡困难,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可以通过滋补肾阴来治疗,达到水能制火的目的。

心阳不足,也通过温补肾阳来治疗。

肾病从脾治疗
肾不好,多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脾病从肝治疗
脾与胃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互为阴阳,健胃可以实脾,运脾可以和胃,疏肝可以利胆,肝气瘀滞,脾胃不能运化,故疏肝常与健脾同用。

肝病从肺治疗
体现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宣降肺气的方法来达到利水之目的,因为肺主通调水道,水道一通,水邪有了出路,自然病见好转。

另外,肝主升,肺主降,欲升先降,欲降先升
肺病从心治疗
主要表现在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肺与心同居高位,总属于一身阳气之所在。

在一些病久的肺病中注意运用活血化瘀,温振心阳的方法来治疗,如西医之肺心病等。

针外七年制班学生作品-肺

针外七年制班学生作品-肺
西医——对抗疗法 ——开发药品
中医——辩证施治——扶正为主
二、中医成果
在治疗非典的过程中,中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也无一人受到 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陕西省上官村医疗站站长焦彦龙日前发现,五十年代出版的《针灸医案集要》一书较为详 细的记载了一例“非典型肺炎”症状和治疗过程。该书还详细记载了采用针灸办法治愈一 名江苏“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过程。

• • •

非肺肺

典的的

专病生

题理理







恶即不秉橐《 清呼虚肺《

湿能耐清龠临 浊之如,医 ,治卸肃,证 之则蜂两贯

• ﹑﹑﹑
最 畏 火 风 。 ”
病 。 其 性 恶 寒
恶 热
恶 燥
侵 , 凡 六 淫 之 气 , 一 有 所 著 ,
之 体 , 性 主 乎 降 ; 又 为 娇 脏 ,
处方2———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药物组成:鱼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陈15克、佩兰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略)
古方:
全国著名肺科专家、安徽医科大学教授许学受在合肥紧急约见记者,表示愿意 无偿提供一副具有奇效的古方———“千金苇茎汤”,以帮助这类患者早日恢 复健康。 该古方配方为:苇茎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15克,冬瓜子10克,熬成汤剂,一 日一剂,5~7剂即可痊愈,花费只要几元钱。
二、服用预防非典的药物不可长 期服用。
“是药三分毒”,可能损伤正气。
1)调整好心态。对“非典”千万不能产生恐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

1.脾胃虚实传变论:1.原文:《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注释:1.“《五脏别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

2.“天气之所生”:天之气所化生。

这里强调这些脏腑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气的运动相关。

3.“传化之府”:负责传导和转化饮食物的器官。

3.译文:《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脏器,是由天之气所化生的。

它们的功能像天一样,主泻而不主藏,接受五脏的浊气,所以叫做传化之府,其中的物质不能长久停留,需要不断地传输和排泄。

所说的五脏,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排泄的,所以可以充满但不能过度充实;六腑,是传导和转化饮食物而不贮藏的,所以可以充实但不能过度胀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物入口时,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食物下咽后,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2.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1.原文: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2.注释: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2.“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脾的功能较为旺盛。

3.“兼味”:除了本味之外所兼有的味道。

(完整word版)《脾胃论》

(完整word版)《脾胃论》

《脾胃论》(公元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治未病”的含义是()。

A:早期治疗B:谨防误治C:已病防传D:未病先防E:适时治疗答案:ACD2.“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A:五脏腠理通畅,人即安和B: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C: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D:五脏安和,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答案:C3.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

()A:错B:对答案:A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A:错B:对答案:B5.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恶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痉病的主脉是()。

A:沉而细者B:沉迟脉C:紧而弦脉D:浮数脉E:浮紧脉答案:C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A:调胃承气汤B:葛根汤C:止痉散D:防己黄芪汤E:栝蒌桂枝汤答案:E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

A:表热致痉B:刚痉C:里热成痉D:欲作刚痉E:柔痉答案:C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A:痛痹B:血痹C:湿痹D:风痹E:历节答案:C5.太阳中暍,津气两伤,治用()。

A:白虎加桂枝汤B:白虎汤C:竹叶石膏汤D:白虎加苍术汤E:白虎加参汤答案:E6.麻杏苡甘汤证属()。

A:寒湿表虚B:风湿表虚C:风湿在表化热倾向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阳虚答案:C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

A:甘草附子汤B:防己黄芪汤C: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附子汤E:桂枝加附子汤答案:D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

A:水气病B:湿病C:痉病D:暍病E:历节病答案:D9.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A:风湿兼阳虚B:风湿表里阳虚C:寒湿郁表D:风湿在表E:风湿兼气虚答案:C10.防己黄芪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

A:脉浮B:恶心C:身重D:恶风E:汗出重答案:B11.痉病的治法可用()。

A:补法B:吐法C:汗法D:温法E:下法答案:CE12.湿病治疗不能用的治法为()。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经脉》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是关于归纳总结十二经脉、络脉的循行及所主相关疾病的一篇文章,是经络理论的奠基之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经脉》原文作者:佚名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古今医家论咳嗽

古今医家论咳嗽

古今医家论咳嗽文章来源:黄帝素问欬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註肺主气而朝百脉,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欬。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註皮毛者,肺之合。

天之寒邪,始伤皮毛,则邪从其合而内伤肺矣。

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外内之邪合併,因而客之,则为肺欬矣。

】五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註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时受病。

如非其秋时,则五臟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欬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臟各以治。

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则为泄为痛。

【註五臟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欬,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註先受之者,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欬也。

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註肺司唿吸,故欬则喘息有音。

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

】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痺。

【註喉乃肺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

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肿痛。

】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註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欬则两胁下痛。

不可转者,不可以俛仰也。

盖肝邪上乘于肺则为欬,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胠下满。

】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註脾臟居右,故欬则右胁下痛。

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

盖微则上乘于肺而为欬,甚则病及于本经。

】肾欬之状,欬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

【註肾脉贯膈入肺中,故欬则肺俞相引而痛。

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欬涎。

】帝曰:六腑之病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欬,乃移于六腑。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沁臻关于肺系疾病从脾论治的体会。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林沁臻着重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系疾病从脾论治做了介绍。

从脾论治的理论根据:从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从经络的观点而言,一是肺之经气源于母脏脾,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二是脾肺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

二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运趋势。

肺脾间气血的生化与输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能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

肺与脾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有赖于脾的运化精微提供;同时脾运化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

其一,若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

其二,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高的食管形态学病变的检出率(63.6%)和食管反流率(65.5%),同时伴有食管括约肌静止压降低的倾向。

从而提示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哮喘,进行食管检查,可能为探明哮喘的发病病因,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途径。

另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功能异常。

同时,在对胃溃疡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有胃病患者的肺活量、1分钟呼吸量,无论吸烟与否均较无胃病者有降低,说明胃病日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故在治疗上可以补益肺气,充实卫气,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智慧树答案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中医音乐疗法探讨、课程总复习1.古人对音乐与五行关系进行了探讨、总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答案:徵音对应现代音乐“5”,热情躁动似火;商音对应现代音乐“2”,凄切委婉似金2.孙思邈简易养生十三法中,“腹常揉”正确的操作要领有()答案: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双手搓热,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3.孙思邈简易养生十三法中,“发常梳”不能预防()答案:蛀牙4.以下不属于孙思邈简易养生十三法( )答案:头常叩5.以下传统音乐中,“徵调音乐,属火”的是()答案:紫竹调见面课:传统医药如何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分为()个领域答案:17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于2015年9月25日在纽约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成员国峰会上通过,共有()个成员国参与本次峰会。

答案:193 3.中医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中发挥作用最为突出的领域是()答案:良好的健康和福祉4.联合国推进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动因不包括()答案:上帝旨意5.中药人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发挥作用,出来SDG3外,还包括以下哪些领域()?答案:SDG8 确保经济和就业的可持续(Economicgrowth);SDG9 建立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促进工业创新(Industry,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SDG12 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SDG15 保护陆地生态系统,防止沙漠化,遏制土壤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Life on Land)见面课:如何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答案:扁鹊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答案:测量体温 ;检查血象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答案:恐胜喜;怒胜思6.以下哪些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答案:中医药学启蒙;传播中医药文化 ;培育和谐人生的健康观见面课:疫病的中医药防治1.中医主要根据寒、热特征将疫病分为“寒疫、热疫”两大类,其他的则统称为()答案:杂疫2.首例SARS病例出现在()年答案:20033.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由多个方剂加减而成,来源于()答案:《伤寒杂病论》4.以下疾病属于中医疫病的有()答案:新冠肺炎(COVID-19);非典(SARS);麻风;鼠疫5.以下中医古籍,记载有疫病的有()答案:《伤寒杂病论》;《肘后方》;《千金要方》;《瘟疫论》第一章1.以下关于“中华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2.最早将司南、印刷术和火药列为中国对世界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的西方人是()答案:意大利人杰罗姆• 卡丹3.以下不属于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答案:执业中医师培训4.以下对中医药学认识,不正确的是( )答案:中医等于巫医;中药等同于生药5.以下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答案:春节;孔子思想6.现代医药面临的问题有()答案:医源性疾病;药物副作用;过度医疗7.南极冰川是自然形成的风景名胜区,不属于文化范畴()答案:√8.传统文化有地域性特色,如四川自古流行煲汤、凉茶,广东则喜爱麻辣火锅()答案:X9.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答案:√10.中华文明是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答案:√第二章1.中国学者因为从中药中发现了( ),为疟疾的防治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脾论治肺系疾病探讨

从脾论治肺系疾病探讨

从脾论治肺系疾病探讨作者:解开红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3期摘要:从脾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内经》。

肺脾相关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脾肺之间除了五行相生关系外,还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联系,尤其体现在气的生成与运行、津液输布与水液代谢方面,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肺脾相关,从脾论治,肺系疾病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07-0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脾胃健旺,五脏之气皆能得到充养,才能防御外邪入侵,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张从脾论治百病。

肺系疾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脾肺相关理论在肺系疾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脾论治肺系疾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现就从脾论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探索及实践探讨如下。

1;肺脾相关的理论基础1.1;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

喻嘉言在《医学实在易》中说:“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

肺主气,司呼吸,摄纳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两者结合化为宗气。

宗气为后天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决定着人体气的盛衰的。

脾化生的谷精、谷气和津液,依赖于肺气的宣降而输布全身;肺主气的功能也需要依靠脾之运化完成,只有肺脾两脏相互协同,才能保证宗气的充足。

肺在上主气之宣降出入,脾在中斡旋中焦,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二者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运动。

《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完整word版)病机十九条解读

(完整word版)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機十九條【文獻出處】:【課本參考】:【解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

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3。

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

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6。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7。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13。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16。

论COPD“源于肺,治在脾胃”

论COPD“源于肺,治在脾胃”

・ 2 ・ 5
月 论 C P “ 于肺 ,治 在脾 OD 源

, ’
2 江 璇 丘梅清
. 广 110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 东 广 州 5 0 0 ) 2 广 州 市 中 医 医 院 ( 东 广 州 50 3 ) . 广 14 5
摘 要 :本 文 以脾 胃 为 “ 生痰 之 源 ” ,是 “ 天之 本 ” 作 为 理 论 依 据 ,论 述 C P 后 O D产 生 的 痰 喘 咳 三 大 症 状 及 现 代 医
咳 、痰 、喘三 大症状 为 主要 临床 表 现 的消 耗 性 疾病 ,
塞特征 的慢 性 支 气 管 炎 和
正 如 “ 气 管 … …各 种 致 炎 因子 的 聚 集 和 炎 症 感 染 , 支
使支气 管 粘 膜 肥 厚 增 生 ,粘 液—— 纤 毛 系 统 受 损 , 粘 膜 下 层 粘 液 腺 肥 大 。 杯 状 细 胞 增 生 , 粘 液 分 泌 增 稠 不 易 排 出 ,在 局 部 积 聚 … … 出 现 C P 加 重 ” 。 O D … “ ” 在 C P 中扮 演 了 病 程 产 物 和 致 病 因 素 双 重 角 痰 O D 色 ,使得
关 键 词 :C P O D 肺胀 从 脾 胃论 治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6 9 (0 6 10 2 —2 0 03 4 2 0 )1 — 50 0 中图 分 类 号 :R 9 ,R 6 32 53
C P 亦称 O D
“ 性 阻 塞 性 肺 病 ” 包 括 有 气 流 阻 慢 , ( ) 肺 气 肿 ,是 当 今 世 或
学提 出 “ 营养 不 良” 与 “ 疫 力 低 下” 的 问题 均 以脾 胃虚 弱 为 病 理 基 础 ,提 出应 重 视 脾 胃功 能 在 C P 中 的 决 定 性 作 免 OD 用 ,从 而 缓 解 三 大 症 状 ,解 决 “ 疫 力低 下” 及 “ 养 不 良” 并 存 问题 。 免 营

中医如何从脾胃功能论治疗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从脾胃功能论治疗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从脾胃功能论治疗肺部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脏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脾胃与肺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治疗肺部疾病,是中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思路。

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相结合,形成宗气,从而推动肺的呼吸和全身的气血运行。

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往往会影响到肺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肺部疾病的发生。

例如,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痰湿上犯于肺,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再者,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此外,脾胃积热,胃火上炎,灼伤肺津,也可导致肺热燥咳。

基于脾胃与肺的密切关系,中医在治疗肺部疾病时,常常会从调理脾胃功能入手。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健脾益气。

对于肺气虚弱,因脾胃气虚所致者,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从而补充肺气,提高肺的功能。

其次是祛湿化痰。

对于痰湿阻肺的患者,在祛痰止咳的同时,注重健脾祛湿。

常用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通过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消除痰湿生成的根源,从而达到治疗肺部疾病的目的。

再者是清热和胃。

对于肺热燥咳,因胃火上炎所致者,在清肺润燥的同时,兼清胃火。

常用白虎汤、玉女煎等方剂,以清热泻火,养阴润肺。

通过清泻胃火,防止灼伤肺津,使肺的功能得以恢复。

除了中药方剂的治疗,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肺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建议患者饮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同时,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肺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百合等。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疗法也常被用于调理脾胃功能,从而辅助治疗肺部疾病。

胃病源流与从肺论治

胃病源流与从肺论治

胃病源流与从肺论治胃,主外而与脾相表里,脾阴而胃阳。

胃主化而脾主运,胃为相火居正之地,太阳、少阳相合而明之处,故曰阳明。

三焦胆之所游,心包络之所司,皆与胃同,有腐熟水谷之妙。

经曰“阳明者,午也。

午为夏之中,相火之本职。

又三阳之合气,故于十二经气独盛,血独旺,热极多,而心包络之,代心以主相火者,皆与胃同其功用也。

故胃实为营卫之大主,五脏之宗主,其气腾而上盛,则脉倍见于人迎,其精充而下输,则脉涌盛于趺阳。

肾为先天之根,胃为后天之本,胃强则后天强,而先天于以补助,胃绝则后天绝。

胃虽属腑,其脉能大见于寸口,而五腑亦待以养也。

夫胃之腑即气独盛,血独旺,热极多,故其为病,亦皆实热有余之症。

仲景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实指气独盛,血独旺,热独多,所发之病,皆属有余而言,非仅燥满便鞭,下焦坚实之谓也。

胃家病虽属有余,而亦时形不足,如相火既虚,不能为胃蒸化,胃气既不能旺,气不旺,既怯而不支,故亦有虚寒之症,阳明虚寒,不可泥于胃家实,概从有余治之。

《内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胃中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灵枢》曰: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多赤。

不思饮食,心腹胀满,呕吐恶心,嗳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胃病辩证分型有胃痈与胃痛。

胃痛者,邪干胃脘,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克正,痛必上支两胁,里急,膈咽不通,食入即痛,吐出乃止。

盖以肝木相乘为贼邪,肾寒厥逆为微邪,他脏而见症,当与心痛相同。

但胃经本病,或满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泻痢,或面浮黄,四肢倦怠,有因寒者,有因火者,有因瘀者,有因气壅者,有因酒因者,有因痰因者,有因痰火者,有因诸虫者,有因虚寒者,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积痰饮瘀血作胃脘痛。

从肺论治疾病

从肺论治疾病

从肺论治疾病一:从肺论治胃病肺主气且主肃降又为水之上源,若肺气郁滞则肺气不降肺气不降则胃气也不降于是就会出现呃气腹满腹胀返酸等症状。

二从肺论治心病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肺主气心主血若肺气郁滞或肺气虚则失相傅之职直接影响心主血的功能肺心不协调则气血不调就会出现心悸或过速或过缓或时快时慢。

三从肺论治鼻炎内经言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四从肺论治腰疼肺在五行为金肾在五行为水五行生克是金生水,若肺气郁滞或肺气虚则金不能生水肾即失于濡养多发腰疼或麻。

胃病病例1:孙某男胃痛月余服数种胃药痛不能止每食生冷辣物即痛痛即呃气纳多不适便溏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此因肺气失肃降胃气逆处方:桔梗苏梗紫菀槟榔厚朴枳壳黄连吴茱萸半夏防风白芷陈皮甘草五剂。

二诊药后胃痛大减纳增大便转常效不更方续五剂,再诊胃已不痛又予五剂病例2 王某女胃痛时轻时重纳少饮少劳后及气恼则易发心悸乏力多言即觉气短大便干燥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濡夹弦,此因心虚肺气郁胃气不降处方:杏仁苏梗紫菀瓜篓郁金柏子仁槟榔半夏厚朴前胡。

二诊胃痛减轻便干缓解纳少处方:杏仁苏梗紫菀厚朴前胡柴胡黄芩半夏太子参射干三诊轻微胃痛食纳大增大便稍干病例3 高某男晨卯时胃微痛且不适两月曾服多种胃药无效纳差乏力夜眠轻易醒便溏一日二三次舌淡苔滑腻脉弦濡此因肺失肃降胃肠湿滞又有中气虚乏处方:桔梗紫菀厚朴槟榔枳壳黄连吴茱萸太子参防风陈皮木香二诊诸症皆减原方续付。

服用半月病愈。

从肺论治心病病例2 陈某女心悸月余咽干饮少咽部如有痰阻不饥纳少抑郁时烦躁入夜时颈项汗出大便二三日一行舌偏红脉弦细数此病因肺气郁滞金气不降金不制木肝胆火逆处方:桔梗紫菀厚朴槟榔前胡黄芩旋复花射干郁金玄参虎杖五副二诊诸症大减再予前方五副从肺论治腰证病例1:孙某男长期装卸货物,半月前工作时因大雨急至而慌忙搬卸使力过强,当日即觉腰部左边麻右边痛。

随即服止痛药舒筋活血化瘀药数日后病症不减影响工作,遂来就诊欲服中药。

观其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濡。

初以为只是湿热血滞之候,处方一派清热利湿补肾之药,然服十剂未见显效,再问其既往有何病史,得知每入冬即发哮喘,静思素有肺疾腰为肾之外府肺肾是金生水关系治肾不应补金生水之法不妨一试遂处方;黄芪紫菀桑白皮生地太子参黄芩杜仲寄生牛膝续断瞿麦王不留行当归白芍黄芩防风五剂再诊时腰部麻痛大减,舌黄苔已退。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文章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即《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解析】本节分析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阐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结构上以膜相连;经脉上表里相互联络;五行皆属于上,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功能上胃受纳腐熟,整理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为用。

四肢肌肉筋脉的营养,不仅需要胃之腐熟消化,产生水谷精气,还需要脾为之运化、升清、转输,方能到达四肢而起营养作用。

脾与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四支不得禀受水谷精气滋养,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四肢不用。

说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使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也是发生痿证的病机之一。

《灵枢·本神》明确提出脾虚致痿:“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素问·玉机真藏论》则阐述了脾气太过致痿:“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脾之功能太过,则饮食不为肌肤,同样不能滋养五体,发为痿证,从而提示四肢不用的痿证与脾之虚实病变有密切关系。

临床上遇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甚或四肢肌肉萎缩的病证,多从治疗脾胃入于,常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按语】疲劳太过,“劳则气耗,易损脾胃;加之腹泻,更伤脾气,脾胃受损,其主润养四肢肌肉的功能低下,日久成痿,四肢不用,病情趋重,甚则可以危及生命,以升阳补脾,补中益气,滋养胃阴等方法使脾阳振奋,脾气得升,脾胃化生水谷精气、营养四肢的功能得以施展,则重症肌无力延髓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素问·奇病论篇。口甘。五气之溢,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篇。口甘。五气之溢,名曰脾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篇。

口甘。

五气之溢,名曰脾瘅。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原文: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héng]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濇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沁臻关于肺系疾病从脾论治的体会。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林沁臻着重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系疾病从脾论治做了介绍。

从脾论治的理论根据:从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从经络的观点而言,一是肺之经气源于母脏脾,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二是脾肺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

二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运趋势。

肺脾间气血的生化与输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能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

肺与脾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有赖于脾的运化精微提供;同时脾运化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

其一,若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

其二,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高的食管形态学病变的检出率(63.6%)和食管反流率(65.5%),同时伴有食管括约肌静止压降低的倾向。

从而提示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哮喘,进行食管检查,可能为探明哮喘的发病病因,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途径。

另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功能异常。

同时,在对胃溃疡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有胃病患者的肺活量、1分钟呼吸量,无论吸烟与否均较无胃病者有降低,说明胃病日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故在治疗上可以补益肺气,充实卫气,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
转化率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临床举隅:一7岁患儿,咳嗽反复发作2月余,夜间为甚。

咳甚则呕吐痰涎,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而诱发或加剧。

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经多次口服抗生素、止咳药,或雾化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症状:咳嗽阵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咯痰不爽,偶咯出黄白相间黏痰,纳可,二便如常。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有力。

证为痰浊蕴肺,肺失宣降,咳久伤脾。

药用:杏仁、苏子,茯苓、川贝母、炙枇杷叶、橘红各10g,姜半夏、枳壳、桔梗各6g,炙甘草4g。

5剂,咳减。

继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再服6剂,病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