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民:从脾论治儿科疾病

合集下载

从肺脾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从肺脾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从肺脾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00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关系密切,本文将以小儿脾胃为立足点,结合李立新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关键词】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反复呼吸道感染1、病名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小儿一年内多次、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感染次数超过正常范围。

关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各方典籍并未有明确相关病名。

然虽未明达,亦有类表,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出发,纵览古代医籍,我们不难发现中医所持有的概念中诸如“自汗”、“易感儿”、“复感儿”此类,皆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较大相关性,可供诸临床实践参考。

此外,对于反复出现某种疾病,亦可见病有夙根之说。

如:清·佚名《咽喉脉证通论·乳蛾》云:“有一种名根脚喉风,或一年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二月数发,根留与中,不能尽去,一时难愈。

”[1]1.背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复杂多样,除了与小儿本身呼吸系统的整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还与小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缺乏,甚或周围环境(例如空气质量高低、是否被动吸烟等)有着密切联系。

而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则可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例如小儿常见的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皆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则属于下呼吸道感染。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积极寻找病因,针对基础疾病用药,或佐之疫苗用以预防,但专门针对本病的药物使用并不常见。

且即便于此类药物中,其副作用之多、之杂,也是患儿家长不易接受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从中医学范畴论述,《黄帝内经》中可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观点。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药除了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期效用明显,病情稳定期间亦可运用“扶助正气”的治疗方法,提高小儿抗病能力,这与现代医学中在患儿病情稳定期间注意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的治疗方法不谋而合。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系列中涉及的儿童脾胃病治疗经验,体现了中医儿科在脾胃调养方面的独特智慧和丰富实践。

几位国医大师如白长川、路志正、黄瑾明等均对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验方。

1. 白长川认为儿童脾胃病中,毒滞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误食毒物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治疗时应考虑儿童脾常不足的特点,及时纠正虚滞状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类情况,可能采取解毒、消滞、健脾的方法,但具体秘方并未在此提及。

2. 路志正强调调理脾胃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例如唇风、郁证及发热等病症。

他可能会运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功效的中药,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灵活配伍。

3. 黄瑾明作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儿童脾胃病的秘方,但其治疗脾胃虚弱的一般原则和用药思路对于儿童同样适用,比如对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食不佳、体弱易感等症状,可能会选用补益脾胃、增强运化的药物。

具体的儿童脾胃病经验方往往因人而异,根据患儿体质、年龄、病情轻重以及病机变化来灵活组方。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国医大师们往往会根据“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原则,结合辨证论治的思想来开具针对性的方剂。

若需要详细了解儿童脾胃病的具体经验和秘方,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文献或咨询中医儿科专家。

小儿久病从补脾升清论治

小儿久病从补脾升清论治
等 均具有 降逆 止呕之 功 , 临证 常结 合辨 证选用 。 参 考文献
[ 3 潘 茂 才 . 证 论 治 小 儿呕 吐 5 1 辨 7例 体 会 [ ]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 J.
充, 可加重 “ 肾不 足 ” 故 “ 不 足 ” 其 他 “ 不 足 ” , 脾 , 三 亦
2 0 4( ); 5 3 . 0 8, 3 3 — 7
的生理 状态 ( 阳常 有余 , 阴常 不 足 ) 病 理 趋势 。而 和
喂药 , 或嘱家 属将煮 好 汤 药 与 生 姜 2片 同 时置 于 保
外 治法具 有重要 作用 。常用外 治法 包括 推拿 、 摩腹 、
穴 位贴 敷治疗 等 , 推揉脾 经 可健 脾和 胃, 揉外 劳 如 推 宫 可温 阳降逆止 呕 , 摩腹具 有 消食 和 胃之功 ; ] 穴位 贴 敷治疗 方 面 , 中药 制 剂 配 合 电脑 中 频穴 位 贴 敷 治 疗 双天 枢穴 、 复方 丁香 开 胃贴 或 神 阙 贴贴 敷 神 阙穴
脾亦 当时时顾护 之 , 令斫 伤 。若d J 患 病 , 勿 ,L 即使 初 病, 临床 上脾 虚之证 即颇 不 鲜 见 ; 病 较久 , 必 更 患 势 伤其 脾 , 可致本不 足 之 儿 脾 虚 者更 虚 , 当是 之 时 , 其 治 宜 以调 补脾 胃为 要 务 。若 小 儿 久 病 不愈 , 可 致 则
脾 常不足 , 是小 儿 的 生 理 特 点 , 即使A J 不 病 ,脾不 足” 为至关 重要 。首先 , 为 脾 后 天之本 , 属土 , 为 万 物之 母 , 脾 土 不仅 属 先 天 的 肾 阴肾 阳需 赖脾 阳运 化 水 谷 精微 以不 断补 充 和 化 生 , 而 且肺气 的强 弱在 很 大程 度 上 亦 取 决 于 脾 气 的 强

从脾胃论治小儿感染后咳嗽

从脾胃论治小儿感染后咳嗽

从脾胃论治小儿感染后咳嗽张海丹;宋均亚【摘要】感染后咳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与脾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紧紧相连.特别是在气与津液方面,肺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小儿感染后咳嗽的病机是肺气不利,痰湿内生.“培土生金”法是从脾胃治肺的代表法之一.本文以生理学为基础,从病因病机方面阐述肺与脾胃的关系,为临床从脾胃论治咳嗽,即“培土生金”法提供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4【总页数】2页(P9-10)【关键词】脾胃;肺;感染后咳嗽;培土生金【作者】张海丹;宋均亚【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咳嗽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称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其中感染后咳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病因。

感染后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是指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咳嗽症状可持续超过4周。

其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呈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白色黏液;(3)胸X 线片检查无异常;(4)肺通气功能正常;(5)咳嗽通常具有自限性;(6)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1]。

临床上,由于使用抗生素、镇咳药以及抗组胺药物[2],再加上小儿嗜食生冷,饮食不节,往往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疾病难愈。

咳嗽“不离于肺,但不止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文从脾胃方面论治小儿感染后咳嗽,为临床运用“培土生金”法提供理论基础。

1 在生理基础上肺与脾胃相互联系1.1 从五行学说脾为母肺为子五行学说相生规律,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其生理基础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玉机真藏论》载“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肺之气生于胃”;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强调“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

1.脾胃虚实传变论:1.原文:《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注释:1.“《五脏别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

2.“天气之所生”:天之气所化生。

这里强调这些脏腑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气的运动相关。

3.“传化之府”:负责传导和转化饮食物的器官。

3.译文:《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脏器,是由天之气所化生的。

它们的功能像天一样,主泻而不主藏,接受五脏的浊气,所以叫做传化之府,其中的物质不能长久停留,需要不断地传输和排泄。

所说的五脏,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排泄的,所以可以充满但不能过度充实;六腑,是传导和转化饮食物而不贮藏的,所以可以充实但不能过度胀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物入口时,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食物下咽后,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2.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1.原文: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2.注释: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2.“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脾的功能较为旺盛。

3.“兼味”:除了本味之外所兼有的味道。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李新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儿科主任。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自1987年以来,在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指导下,一直进行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辨治心法,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侍诊于旁,获益颇多,现将其儿科临床治验 2则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口疮王某,男,8岁,于2008年4月5日初诊。

患儿母亲述患儿有近4年的口腔溃疡病史,时发时愈,影响饮食,形体消瘦。

一周前因外感使口腔溃疡加重,口腔黏膜、舌及牙龈等处有多处溃疡,疼痛较甚,严重影响饮食,小便可,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曾服维生素B2及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症状未减。

辨证属脾胃伏火,予泻黄散加减:藿香10g,防风6g,生石膏25g,炒栀子10g,生甘草6g,炒枳壳10g,桔梗10g。

水煎服,日1剂,三日后复诊,口腔溃疡及疼痛明显减轻,纳增,二便调,前方生石膏改为15g,加焦三仙30g,莱菔子10g。

继服4剂。

三诊:溃疡消失,饮食如常。

按:顽固性复发性口疮临床多见,其特点是此起彼伏,患者极其痛苦,往往影响进食。

中医一般认为其多因脾胃素有蕴热,复因嗜食膏粱厚味和辛辣之品,或劳倦过度,或七情刺激等,导致心脾积热,而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侯,又舌为心之苗,故心脾伏火易发口疮。

正如《圣济总录》所云“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故作口疮也。

”本例患儿即因脾胃伏火所致,故治以清泻脾胃伏火,予泻黄散加减。

方以生石膏清胃热,泻脾经伏火;栀子清利三焦;防风、桔梗疏散郁火;炒枳壳行气宽中;藿香芳香醒脾,理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

在用药上,李老师尤其强调不仅要重用生石膏以清泻脾胃伏火,更要注意发散郁热,取《内经》“结者散之”、“火者发之”之意,故定要用防风、藿香使脾中伏火得以宣散才易被清除。

李新民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则

李新民治疗小儿腹泻验案3则

常规 示 : 消 化便 。 医辨 证 为 脾 3 湿热毒 泻 不 中 虚 失运 , 浊不 分 。 以健脾 益 气 . 清 治 祛 湿止 泻 。予七 味 白术 散加 减 。 处
方:
秦某 , , 。0 7年 8月 1 女 5岁 2 0 7日就诊 。 患 儿发 热 3天 伴恶 心 、 腹泻 , 体 温 3 . c 肢 现 85 , o 酸倦 怠 , 闷腹 胀 , 胸 口渴 , 咽红肿 痛 , 便短 赤 , 红 、 小 舌
兼 泄泻 明显或有 热 象 . 少佐 川 黄连 苦寒 坚肠 止泻 可 全方共 奏健脾 益气 、 祛湿 止泻 之功 。
1 脾虚 泻 次 日腹 泻0 7年 6月 男 7个 20
按 : 喜燥 恶湿 , 人有 “ 湿不成 泻 , 多成 重 脾 古 无 湿 泻” 之说 , 夏秋 季节 , 盛暑 湿 , 热 湿热互 结 , 蕴结 脾 胃 , 下 注大 肠 。 现 为泻 下 如 水 , 色 深 黄而 臭 。 解 红 表 粪 或
黄连 厚肠 木 白芍行 气 和血 止 , 为蛋花样便, 干 色淡不臭, 低热, 芩 、 清热燥 湿 , 止利 ; 香 、 无呕
吐 , 便无 哭 闹 , 怠 。 差 , 量 痛 ; 草 和 胃安 中 , 和诸 药 。 解 倦 纳 尿 甘 调 全方 共 奏 清热 利 湿 止 减 少 。 质淡 红 、 白 。 纹 淡 粪 泻之 功 。 舌 苔 指
标本 兼顾 的效 果 。 中党参 、 方 白术 健脾 益 气 : 根 生 火解 毒 ; 香 、 葛 藿 白豆 蔻芳 香辟 秽 和 中 , 湿 浊之 壅滞 ; 宣
津止 渴 ; 香芳 香 醒脾 , 藿 柴胡 升提 清气 ; 茯苓 、 泻 淡 枳壳 、 泽 厚朴 行气 畅 中 , 滞除 胀 ; 行 芦根清 利 湿热 , 导湿 渗利湿 , 利小 便 ; 分 木香 行气 止痛 ; 草调 和诸 药 : 甘 若 热从 小便 而去 ; 连翘 、 干 、 射 贝母 、 薄荷 、 豉 、 梗解 豆 桔

小议从脾胃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小议从脾胃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小议从脾胃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徐霞;张凯;李家民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7(29)6
【摘要】咳嗽是临床上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常常被大家归入肺系疾病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4周以上,胸部x线片正常,且无明显的肺部疾病证据者[1],常见于感染后咳嗽(PIC)、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过敏性咳嗽(AC)、心因性咳嗽等,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为特点。

【总页数】3页(P831-833)
【关键词】脾胃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作者】徐霞;张凯;李家民
【作者单位】天津河东区向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王书臣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咳嗽经验 [J], 韩克华;王书臣
2.叶天士脾胃论治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 [J], 高金柱;高雅蓓;苗青;张琼
3.从脾胃论治小儿感染后咳嗽 [J], 张海丹;宋均亚
4.夏以琳从脏腑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经验 [J], 邱丹丹;徐亚娜;孙剑玥;刘薇薇;黄锐;付艳缇
5.石效平教授从脾胃论治儿童慢性咳嗽的经验 [J], 孟苗苗;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通络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健脾通络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邪 侵 入 的 通 路 , 种 致 病 因 素 伤 及 络 脉 最 易 影 响 其 各
“ 常 不 足 ” 小 儿 生 长 发 育 的 特 点 。 宋 代 医 脾 是
家钱 乙在《 , L 证直诀 》 A J药 中指 出 : 小儿 脏 腑娇 嫩 , “
五脏六 腑 , 而 未 全 … … 全 而 未 壮 。 小 儿 脏 腑 娇 成 ” 嫩, 脏腑 之气 薄弱 , 常不足 , 胃气虚 , 脾 脾 消化 吸收功
运行 , 成 瘾 积 。现 代 医 家 吴 以 岭 教 授 提 出 “ 病 而 络
积滞 , 壅滞 脾络 , 阻滞 气机 , 论 患何病 证 , 应 以顾 无 均
护 脾 胃为 本 , 宜 通 络 开 滞 , 助 脾 之 运 化 。 治 以
l 小 儿 生 长 发 育 的 特 点
学说 ” 理论 , 为 “ 脉是 气 血 运 行 的通 道 , 是 病 认 络 也

健 脾 通 络 法 在 儿 科 临床 中 的应 用
郑 春 燕
( 南 省 中 医 药研 究 院 附 属 医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4
关键词 : 儿童 脾虚 健脾 通络 呼 吸道 感染/中 医药疗 法
腑百 骸 以濡养 之 。络 脉是 经 脉 系 统 细肢 末 节 , 脉 络 气血 充盛 、 达 是脏 腑 保 持正 常生 理 功能 的物 质基 畅
上 腹 部 成 鼓 音 。西 医 诊 断 : 食 。 中 医诊 断 : 滞 , 厌 积 证 属 脾 虚 食 滞 型 。 治 宜 健 脾 益 气 、 络 开 滞 。处 方 : 通 白 术 1 , 苓 2 , 芪 l , 子 参 1 , 壳 6g槟 0g茯 0g黄 0g 太 0g 枳 ,
脾 胃失 于 转 输 之 职 , 致 消 化 吸 收 功 能 更 弱 , 至 形 导 乃 成 疳 积 。 “ 以通 为 用 ” 故 儿 科 临 证 在 健 脾 胃 之 剂 络 ,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

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

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中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家学说和医疗经验。

李家民治疗儿科杂病经验

李家民治疗儿科杂病经验

李家民治疗儿科杂病经验
宫淑琴;付蕊琴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2(032)006
【摘要】李家民主任在治疗儿科疾病中注重调理脾胃,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调理脾胃中更注重脾阳的顾护.认为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肺金受邪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精神少,皆阳气不足,在解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注重脾阳的调护.从脾胃论治小儿夜啼、夜寐不安采用化湿醒脾,条畅气机之后再用补脾和胃的方法等.
【总页数】2页(P573-574)
【作者】宫淑琴;付蕊琴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6
【相关文献】
1.李家民辨治小儿慢性便秘经验 [J], 程燕;张学琴;李家民
2.尉中民应用旋覆花汤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J], 刘慧兰;王彤;周刚;高雅
3.李真真主任治疗儿科杂病的临床经验 [J], 彭镇耀
4.高雅主任中医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论治儿科杂病经验 [J], 田丽;李芳;高雅
5.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列十三 [J], 邱志济;朱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从脾论治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从脾论治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从脾论治发表时间:2019-05-15T17:22:25.1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作者:安家盛张田芳孙鑫高绍芳[导读] 探求“从脾论治”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安家盛张田芳孙鑫高绍芳通讯作者(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儿科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20)【摘要】探求“从脾论治”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研究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综合治疗,分析“从脾论治”与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

发现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脾”的功能紧密相关,在临床治疗中,以“从脾论治”为治疗原则的内治法取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脾;肺;从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270-01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以反复感冒、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为主要征象。

患儿疾病如治疗不当或忽视治疗,反复不已,容易导致严重疾病,如哮喘、心肌炎、肾病、关节炎等病。

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反复上感的总结分析,发现“从脾论治”的理论在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感染中使用频率高,且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

故本文章主要从从脾论治的古籍理论与现代中医临床研究的进展对此做一总结。

1小儿反复上呼吸道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且不能完全清楚,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此病的发生,如环境污染,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等。

但主要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患儿治疗后的IgA、IgG、IgM、CD3+、CD4+、CD4+/CD8+指标水平明显较治疗前升高[1-2]。

中医认为小儿生理特点表现为“三有余两不足”,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2从脾论治的现代中医研究2.1肺脾气虚型李凤新[3]通过观察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78例,结果表明显效70例,无效8例。

李家民辨治小儿慢性便秘经验

李家民辨治小儿慢性便秘经验

李家民辨治小儿慢性便秘经验程燕;张学琴;李家民【摘要】@@%慢性便秘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李家民主任认为,临床小儿慢性便秘以脾虚证居多,治疗以健脾润肠、行气导滞为主,并随证加减,治疗效果好.【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08【总页数】2页(P1058-1059)【关键词】便秘/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中医师;李家民【作者】程燕;张学琴;李家民【作者单位】天津市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天津,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

属于中医“大便难”、“后不利”、“脾约”、“便秘”等范畴[1]。

近年来,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慢性便秘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长期便秘易致其气血化源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

目前西医西药大多数是对症治疗,疗效并不是很满意,且副作用大。

而中医药注重从整体上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治病求本,对症对因治疗,疗效显著。

本院李家民主任从事儿科临床研究近40年,经验丰富,专于脾胃,尤善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的病症。

笔者有幸跟师临证,收益颇丰,兹将其便秘论治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李师结合其长期的临床经验,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探讨。

1 病因小儿慢性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感受外邪、失治误治,情志失调,先天不足等,发病虽与五脏皆相关,而病机关键主要是脾胃虚损,现详述如下。

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小儿幼稚,不能自控、自调饮食,而现今家长多任意纵儿所好,易于造成其挑食、偏食。

小儿多食寒凉之物(如冰棍、汽水、饮料、生冷瓜果等),易伤脾胃阳气;过食肥甘厚腻、煎炸炙煿、高营养滋补之品亦可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无力升清降浊,肠浊停滞发为便秘。

从脾论治小儿咳喘

从脾论治小儿咳喘

从脾论治小儿咳喘
李红生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9(020)006
【摘要】1咳喘病机多责之脾虚挟积小儿咳喘可因各种不良刺激侵袭肺脏引起,正如《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临床观察表明,小儿咳喘病因虽多,但多责之脾虚挟积,其原因是由小儿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各种...
【总页数】1页(P12)
【作者】李红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20.5
【相关文献】
1.从脾论治小儿咳喘体会 [J], 李丽丽
2.小儿咳喘方治疗小儿咳喘195例 [J], 王建敏
3.自拟咳喘贴外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咳喘症的临床观察 [J], 宋锫镠;张瑞
4.小儿咳喘平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PEF的影响研究 [J], 陈文婷
5.小儿咳喘从脾论治 [J], 黄玉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家民:从脾论治儿科疾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

以脾胃为中心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发展于景岳、薛己、叶天士等医家。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精辟论点。

在生理上,强调脾主升清;在病因方面,多责之于“阳气不足”;在治疗上,着重温补脾阳,升提阳气。

李家民深刻领会《内经》及东垣《脾胃论》的精神实质,并将其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儿科疾病的证治上。

李家民提出了其主要学术思想——重点强调小儿“脾阳”,认为消化系疾病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的疾病,概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喂养不当、寒热不调或肠道外感染等因素,容易使小儿发生脾胃疾病,如积滞、泄泻、厌食、腹痛、便秘等常见病。

又因小儿自我调节能力差,病机变化快,易虚易实,“脾阳易伤”,故容易出现“脾虚”,或病初为实证很快转化为“脾虚”的病机。

故而成立了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病”专科门诊,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进一步发挥中医重视小儿体质的优势,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速愈。

基于重视“脾阳”的学术观点,李家民用药注重甘温之剂,取方多由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化裁而来。

即使对于外感发热患儿,必须使用凉解之法者,也必强调用药尽量轻灵、轻宣,中病即止,不可过汗、过下,以免重伤脾阳。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
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故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更应注重小儿之“脾阳”,顾护胃气;调理脏腑,培养元气。

论治小儿杂病以脾胃为先导
人以气血为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李家民认为无论何邪所侵,何脏所损,病久必伤脾胃,皆能困脾伤胃,而饮食、药物的摄入,运化、吸收、输布、排泄,全赖脾胃出入气机功能的强弱。

《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

由此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气血、脏腑,与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脾胃的这些特性,因此治疗各种疾病均须兼顾脾胃。

《扁鹊心书》有“脾为五脏之母”之说,就是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李家民一贯强调治疗小儿各种疾病都应以调畅脾胃为重点,如小儿咳嗽,多因外邪袭肺所致,似与脾胃无关,然而却早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脾气不升,则痰浊壅肺,肺失宣泄而咳嗽反复发作。

《医宗必读》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故在解表宣肺之剂中仍应注重调脾和胃,以化痰理气,治病求本。

治未病亦重在调理脾胃
治未病最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述,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涵。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张仲景将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病理特点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正气亏虚,卫外机能未固,病邪每易从皮毛或口鼻侵入,加之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等因素,易外感六淫、
疫疠等邪,而出现各种症状。

而脾胃既是后天之本,又可充养卫气,以增强其防卫功能,抵御外邪侵袭。

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春、夏、秋、冬四季,分主于肝、心、肺、肾四脏,而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即四脏中皆有胃气也。

也就是说,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对人体抗御外邪都起着重要的防卫作用,因此,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若脾胃健旺,身体强壮,则邪气不易入侵。

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较强。

由此可见,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方面。

针对中医儿科治未病,李家民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采用“补脾、运脾、醒脾”三步法原则,即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病后调理中,仍以“脾胃”为中心。

防病之时以“补脾”为主,脾气在人体整个气机运化中处于枢纽地位,从生理上来说,脾胃本身有运化的功能,脾胃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得布,则全身气机气化得助,是保证人体健康无疾之路。

故医圣张仲景曾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既病防变以“运脾”为要,因各脏器疾病皆可伤及脾胃,影响脾胃运化,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对症治疗中同时注意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向愈。

《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

病后调理重在“醒脾”,许多患儿在临床症状缓解或痊愈后,仍食欲差,身体虚弱,大多有余邪困胃,胃气不醒之证。

醒脾即是祛除实邪之困遏,恢复健运功能,亦有诱导小儿开胃之意,临床多用轻清芳香走窜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

李家民基于疾病瘥后“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之理,强调“节制饮食,以养脾胃”作为预防的原则。

李家民十分重视小儿饮食调养,认为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

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故其在行医中经常指导家长对小儿的饮食调护,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李家民主张治未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