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脏的发病规律及辩证治疗

脾脏的发病规律及辩证治疗脾主长夏土之气,土有阴阳之分,脾属足太阴经为阴土,脾与胃互为表里,胃属足阳明经为阳土。
天干戊己都属土,但戊为阳土,己为阴土,所以己土属脾,戊土属胃。
脾土以运化水谷为主,如果湿气过盛,势必反伤脾土,当用象数配方380来温燥之。
脾、胃为戊己土,秋为庚辛金,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
金为土之子,所以脾土到了秋金气旺时,便借着金气能克木,木受克而不能制土,脾胃病就可逐渐转好。
相反,病脾土遇着甲乙春木旺时,便会加重。
到了夏令丙丁火气旺时,火生土为土之母,脾便能得母之气支持而渐好转。
适逢长夏土本气旺时,脾病会更有起色。
饱食伤脾,胃欲清饮,凡脾胃有病,必须禁忌饱食、水湿濡衣等。
推广于一天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也如此。
例如:每日未时,土气正旺,脾病者就会感到舒畅。
日出的时候,正当寅卯木气旺,木克土,脾病在这时就会加剧。
下午正当申酉,金气旺盛,金为土之子,脾土得着子气比较舒服。
脾土居中,和缓为宜,故用象数配方80补脾,湿气太重时,可用象数配方380来补脾燥湿,使脾土得到甘缓。
脾为坤卦,五行属土,为阴土,主湿喜燥。
《易经》上这样赞扬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土能化生万物,藏养万物,这是对自然说的。
从人体角度来说,吃进去的东西要靠脾来运化,再把营养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如果脾是正常的,保持了润的状态,它的阴阳是平衡的,身体就不会有病。
但是一旦它的特性、它润的状态打破了,那就要有病。
坤土不能载物了,就没有食欲,不想或不能吃饭。
生化万物出了问题,就是消化不良,吃下去也是“酒肉穿肠过”,各部分肌体都得不到营养了。
脾是主肌肉的,消化不良人就会消瘦或者肥胖、乏力、不想动,甚至连话也不想讲。
疲劳是一个总的综合指标,不是哪一个脏腑的问题,说明身体整体运行水平都下降了。
为什么把疲劳放在这一节里呢?因为脾土要化生万物啊,它化生不出来,不能把营养输送到全身,那这肝、肺、肾等功能都要降低,人就会疲劳。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脾胃病辨证脾的生理病理:运化——纳少、便溏(脾之所有证);腹胀(除脾不统血);浮肿(脾气、阳虚)升清——内脏下垂(脾虚气陷证)统血——出血(脾不统血证)喜燥恶湿——便溏、身重、女子带下一、脾气虚证【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亦称脾失健运证。
【病因病机】1.多因饮食不节;2.劳倦过度;3.忧思日久,损伤脾土,4.禀赋不足,素体虚弱,5.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面色淡白或萎黄,或消瘦、或肥胖;+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健脾(益胃)补气;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脾气下陷证【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1.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2.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升清无力(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便意频数;脘腹坠胀,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胃论》三、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病因病机】1.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2.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3.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临床表现】脘腹隐痛,喜暖喜按,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清稀量多,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阳虚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阳健脾处方:理中丸加减《伤寒论》四、脾不统血证【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称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1.多由久病气虚;2.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
脾病辨证论治

脾病辨证论治一、脾胃虚弱主要症候:脾胃虚弱表现出的主要是消化不良,如食后脘腹胀闷、大便稀薄、肌肉消瘦、四无力、脉濡细等,称为“脾失健运”。
如虚不能运化水混,还会出现面浮足脚。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则出现脱肛、胃下垂、眼崄下垂、子宫脱垂而腹部有坠胀感,也称为“中气下陷”。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溃疡病等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见到弱的症候。
子宫脱垂、肛门直肠脱垂一般均属脚虚下陷。
治疗原则:健脾胃、补中气。
常用党参、白朮、黄芪、棉根、红枣、山药、茯苓、甘草等药。
可用参苓朮草汤加减。
如中气下陷,还须加用柴胡、升麻等升提药。
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脾阳不振主要症候:脾阳不振是既有脾胃虚弱的表现,而又出现寒象,所以也称为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则出现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肠鸣,大便稀薄,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饮食减少,精神疲乏,手足不温,如影响水湿的运化,则出现面浮足肿,按之凹陷,小便减少,甚则全身浮肿。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软无力或沉细。
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每易见到脾阳不振的症候。
治疗原则,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
常用白朮、党参、干姜、附子等药。
可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加减。
泄泻而兼有阳虚者还常用补骨脂、吴茱萸、肉果等、水肿还常用椒?、生姜皮、陈葫芦,茯苓、猪苓等。
三、脾不统血主要症候:脾有统摄(控制)血液使之不流溢于血管之外的作用,如脾的这一作用减弱则发生出血,称为“不統血”,除见到出血外,还能见到脾虚和气血不足的症候。
常表现为便血、月经过多或崩漏、皮下出血、尿血等,并见面色白、饮食减少、乏无力、头晕眼花、脉象満弱、质淡白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再生障碍性血、病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常可见到脾不统血症候。
治疗原则,健脾摄血。
常用党参、黄、白朮、灶心土、当归、仙草等药。
可用归脾汤、黄士汤加减。
四、脾湿(或湿热)困于脚胃主要症候:湿那最易侵犯脚胃而出现湿困脾胃的症候,舌苔腻是个重要的特征,同时胃口很差,病人自觉口中有粘腻不适的感觉,或口淡无味,或口中发甜、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滤海也是常见状。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刘汶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病理表现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脾胃与它脏关系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虚证(1)脾阳虚衰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脾阳不振过用寒凉药物运化无权久病失养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病机概要:素体气虚劳倦过度升清无权病久耗伤脾气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中阳被困,脾失运化过食生冷内湿素盛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
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
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
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
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一、痞满辨证要点实痞为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常用药:制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藿香、甘草。
3)加减: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3)加减: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病是常见病症,但病情拖久容易产生变化。
因此,脾胃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治疗,否则病情恐加重或恶化。
传统中医辨证治脾病常分七型,辨证治胃病常分六型。
治疗上,不但证型繁杂,而且处方用药都不同,中医可视病情酌加有益脾胃中药材。
证治脾病方面,脾气虚型患者治宜健脾益气,适合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脾阳虚型患者治宜温阳健脾,温中散寒,适合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中气下陷型患者,治宜健脾补中,升阳益气,适合用补中益气汤、黄耆建中汤。
此外,脾不统血型患者,治宜益气摄血,适合用归脾汤、归脾汤合胶艾汤,以及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等中药材;寒湿困脾型患者,治宜温化寒湿,和胃健脾,适合用胃苓汤、茵陈四逆汤;湿热伤脾型患者,治宜清热利湿,适合用茵陈五苓散;脾虚水肿型患者,治宜温阳健脾,益气行水,适合用实脾饮。
证治胃病方面,胃气虚型患者,治宜益气健脾,适合用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耆建中汤;胃阴不足型患者,治宜滋阴养胃,适合用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胃寒型患者,治宜温胃散寒,适合用良附丸、桂枝生姜枳实汤;胃热型患者,治宜清泻胃火,适合用清胃散、麦门冬汤加白芍。
(曹淑芬)。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一、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燥恶湿。
二、脾系病证的特点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通于长夏之气,与胃互为表里。
3.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久病累及,皆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失常。
4.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
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四、治则治法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运脾兼顾。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

脏腑辨证论治(四):脾与胃病证治(一)脾胃气虚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
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治法:补脾健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升阳益气);当归生姜山药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理中汤加减干姜附子陈皮白豆蔻木香(温阳理气);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
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脾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脾气虚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中医是如何治疗脾气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中医治疗脾气虚的方法都有哪些。
中医治疗脾气虚的方法1、脾虚生热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主方:人参健脾丸+知柏地黄丸。
2、脾虚呕吐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3、脾虚泄泻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4、脾虚水肿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中成药:归脾丸5、脾虚出血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中成药:生脉饮+人参附子丸6、脾虚经闭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7、脾虚多涎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脾胃功能衰退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衰退的中医辨证治疗概述脾胃功能衰退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指脾胃功能弱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针对脾胃功能衰退,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衰退可分为不同的证型,例如:1. 脾气虚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腹泻等。
治疗重点在于健脾补气。
2. 脾阳虚证:主要症状为肢体困重、腹胀、大便溏泄等。
治疗重点在于温阳健脾。
3. 脾湿困脾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口苦、腹胀痞闷等。
治疗重点在于利湿健脾。
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有相应的治疗方法:1. 健脾补气法:使用健脾补气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等。
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易消化、有利于脾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大枣等。
2. 温阳健脾法:使用温阳健脾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理中汤等。
同时,保持温暖的环境,避免受凉,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
3. 利湿健脾法:使用利湿健脾的中药方剂,如苍朮陈皮半夏汤等。
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需要找有经验的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需要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不要过于急躁,因为中医治疗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效。
3. 在治疗期间要遵守医生的嘱咐,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4. 需要注重身体的休息和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结论脾胃功能衰退是一个常见的中医证候,中医辨证治疗可以通过针对不同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脾胃功能。
然而,治疗期间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并注重生活惯的调节,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背景介绍脾胃功能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酸、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调的辨证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1.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虚弱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忧思郁怒等因素导致脾胃气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情绪不稳等因素导致脾胃湿热内蕴。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如下:脾胃虚弱型1. 调理饮食:饮食宜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粥面、绿叶蔬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强脾胃功能:可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调理,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脾胃湿热型1.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2. 清热泻湿:可选用清热泻湿的中药,如黄连、苦参、赤芍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注意事项1. 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 辨证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宜急于求成。
3.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惯的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帮助,如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脾气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气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简介脾气虚弱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之一,指的是脾脏功能失调,导致人体脾气功能虚弱,表现为消化系统的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辨证治疗可以通过调理脾气,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辨证及治疗方法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的特点和表现,进行不同病因、病机、脏腑的辨别。
脾气虚弱的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呆、倦怠、腹胀、食欲不振等;2. 脾阳虚弱型:主要症状为畏寒、身倦、阳痿、腹泻等;3. 脾湿虚弱型: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大便溏沉、舌苔厚腻等。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1. 脾胃虚弱型治疗:主要通过调理脾脏,增强其功能。
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黄芪等,可进行煎汤或制成药丸,用以补气养血、健脾益胃;2. 脾阳虚弱型治疗:主要通过温暖脾胃,促进阳气的运行。
常用中药有肉桂、升麻、附子等,可制成汤剂或丸剂服用,以温补脾阳;3. 脾湿虚弱型治疗:主要通过祛湿利湿,调理脾胃功能。
常用中药有茯苓、砂仁、陈皮等,可制成中药包或煎汤,以健脾和胃、利湿化痰。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情况,确保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药物;2. 指导合理饮食: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定时定量,避免食用过辛辣、油腻等食物,有助于改善脾气虚弱;3.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脾气虚弱症状。
结论脾气虚弱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脾脏的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状况,从而提升整体身体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健康饮食和规律生活的调节,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脾胃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对于脾虚胃弱型,可以给予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湿热胃病型,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二、调节饮食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三、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脾胃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
四、生活调节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生活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该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脾胃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脾病辨证

脾病证候诊断标准探究延边大学中医药学院朴仁范1.关于脾病证候体系脾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直接决定着其病理变化。
尽管脾脏病变多种多样,但其病理改变多以主运化、升清功能失职为基本特点。
据《内经》“阴道虚”的理论,其病性以虚证为多,着重于阳气的升运异常。
故又有“虚则太阴”之谓。
至于脾病临床辨证,影响较大的几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如五版教材(1984年,邓铁涛主编)、六版教材(1995年,朱文锋主编)、七版教材(2002年,季绍良、成肇智主编)及《中西医结合诊断学》(2004年,陈群主编,七年制、研究生用)等均一致认为脾病证候分虚实两端,其证候体系包括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等四个虚证以及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两个实证,同时明确论及每一证候的辨证要点,对临床辨证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脾之运化虽赖脾阳之鼓动,但阳气的作用须以阴液为基础。
据此,历代诸多医家认为,尽管阴虚证临床常见心、肝、肺、肾阴虚,但脾阴虚证也应是客观存在的。
清·唐宗海《血证论》论述了脾阴虚的病理:“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清·秦皇士《症因脉治》曰:“脾虚有阴阳之分。
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内炎。
”表明脾阴与脾阳同等重要。
所以包括修订五版教材(2006年,邓铁涛主编)等部分教材在上述“脾病六证”基础上,又增补了“脾阴虚”一证,使脾病证候体系构架愈发充实、明晰。
2.关于脾病证候诊断标准为更有效指导中医临床证候诊断、疗效评价与相应的科研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始,国内相继制定了包括脾病证候尤其是脾虚证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
在具体制定各诊断标准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病证结合中的具体不同疾病对某一证候所产生的影响,而脾虚证诊断标准也由最初仅为单纯的症状、体征等主观指征逐渐演变成参以部分客观指标,使其证候诊断标准向规范化、客观化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或可断根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或可断根脾胃病是中医的一种说法,通常指人的脾胃功能异常,表现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
如果脾胃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各种疾病都找上门来。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脾胃病的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医把脾胃病证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分为:寒湿、湿热、伤食和肝气乘脾;虚证分为:脾胃虚寒和肾阳虚衰。
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识别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判断是什么样的“证候”,这个过程是“辩证”。
“论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治疗法则。
因此,“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胃病实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寒湿证症状:腹泻稀水样,有时腹胀、发热、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口渴、头痛、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服用藿香正气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湿热证:症状:腹痛,泻急似水注,粪黄褐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舌苔黄腻,脉滑,多见于夏秋。
治法:情热利湿。
服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3、伤食证:症状:腹痛拒按,腹泻后疼痛减轻,恶心反酸,厌食,舌苔浑,脉滑数,或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服用保和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4、肝气乘脾证:症状:有时因愤怒情绪波动引起胸闷胀满,食少,腹痛腹泻,舌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服用痛泻要方,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脾胃病虚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脾胃虚寒证:症状:便溏腹泻、迁延不愈、纳差、腹胀腹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脾健胃。
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肾阳虚衰证:症状:腹泻,腹部隐痛,四肢发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服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中医认为,局部疾病是整体失调引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注意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通过调整整体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

中医脾系病证证治一、脾系虚证证治1、脾气虚弱面萎黄,肌肉消瘦或便溏。
少气懒言纳食少,参苓白术保安康。
2、脾胃虚寒舌嫩淡,腹痛吐泻手足寒。
温中散寒配健脾,理中良附吴萸关。
虚寒泻痢久滑脱,温补固涩养脏赞。
3、脾气下陷泻崩垂,补中益气升阳最。
脾虚湿甚带下多,如涕如唾完带豁。
4、脾不统血归脾汤,大剂独参急煎尝。
脾气虚寒不统血,便吐衄崩黄土汤。
脾虚水肿食少胀,温脾行气实脾壮。
二、脾系实证证治1、寒湿困脾脘腹胀,泛恶呕吐食不香。
身重便溏苔白腻,燥湿运脾胃苓汤。
2、湿热蕴脾为阳黄,胁痛尿赤脘腹胀,纳呆厌油苔黄腻,五苓散合茵陈汤。
芩连二陈枳朴蔻,胆囊胰腺湿疹康。
三、脾系兼证证治1、脾肾阳虚肢冷寒,腹水肢肿消化难。
神倦无力五更泻,附子理中四神丸。
(内寒)2、肝脾不和胁胀满,腹痛泻后痛不减。
食少屁多易发怒,痛泻要方逍遥散。
胃病实证1、胃热胃脘烧灼感,口渴口臭牙龈烂。
嘈杂易饥口鼻疮,舌红苔黄清胃散。
2、胃寒脘腹痛胀满,得热则舒苔滑淡。
泛吐清水大便溏,厚朴温中良附丸。
寒邪客胃痛喜暖,呕泻霍香正气丸。
(外寒)3、食滞胃脘痞胀满,嗳腐吞酸泻痛减。
暴食脉滑苔黄腻,保和健脾寒热辨。
胃阴不足食量减,舌红少津益胃选。
4、瘀血停胃刺痛验,痛有定处且拒按。
吐血便血食痛剧,丹参饮合失笑散。
胃病虚证1、胃阴不足痛嘈杂,口干咽燥纳食差。
舌红少津大便结,清养胃阴益胃佳。
2、胃虚有热呃逆吐,橘皮竹茹半夏助。
虚寒呃逆舌淡白,丁香柿蒂二陈裁。
汗吐下后胃气虚,嗳痞旋覆代赭需。
脾系病证证治。
脾功能亢进辨证论治方法

脾功能亢进辨证论治方法1.瘀血阻滞 胁下积块,质地较硬,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伴低热、神疲、消瘦、纳呆、或衄血等。
舌质淡或黯,脉弦或细涩。
积块日久,气结不行,瘀血阻滞为本证辨证要点。
气结血瘀,阻滞脉络,久瘀日甚,故胁下积块,质地坚硬,痛有定处;血瘀气滞,脾胃不健,运化失司,故纳呆,消瘦,面黯;舌质淡或黯,脉弦或细涩均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消积,选用膈下逐瘀汤合消瘰丸化裁:五灵脂、当归、阿胶(烊化)、桃仁、红花、石见穿、浙贝母各10g,赤芍、玄参、夏枯草、炙鳖甲各15g,乌药6g。
若积块不消,质坚疼痛拒按,可选加三棱、莪术、龙葵、失笑散等.并可吞服鳖甲煎丸;出现黄疸可加用青蒿、金钱草、茵陈、郁金等;体质较差者可与人参养荣丸、香砂六君子汤交替服用。
2.阴虚内热 胁下积块,形体消瘦,低热,五心烦热,甚至潮热盗汗,或兼有衄血。
舌红少津,光剥无苔,脉细数。
郁火内积,阴精亏损,虚火内生为本证辨证要点。
积块日久,阴虚火旺,阴精耗伤,血行不畅而瘀滞,故胁下积块,日久不愈;阴血亏损,虚火内生,阴虚生内热故见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宜滋阴清热、宁络软坚,选用青蒿鳖甲汤合茜根散化裁:青蒿、丹参、赤芍各15g,鳖甲、茜草、阿胶(烊化)、侧柏叶、地骨皮、知母各12g。
3.血失统摄 胁下积块,神疲乏力,懒言少气,纳少消瘦,面色咣白,衄血。
舌质淡黯,脉细弱或细涩。
气血亏虚,血失统摄,血溢脉外为本证辨证要点。
积块日久,气血耗伤,统摄失职,血溢脉外,故见体内积块,衄血;血瘀日久,脾胃气伤,运化失司,故纳少消瘦;舌质淡黯,脉细弱或细涩均乃气虚血瘀之象。
治宜益气摄血、通络祛瘀,方用归脾汤化裁:黄芪、党参、山楂各15g,当归、茜草、白术、茯神、炙远志、酸枣仁各10g,仙鹤草、白及各30g,三七粉3g(冲服),木香6g。
以上方药,水煎服用,每日1剂,病情危重者可每日服2剂。
1~3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服1~3个疗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