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当从脾胃论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当从脾胃论治

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胃为仓廪之官,与脾相

为表里,一清一浊,一升一降,脾胃功能的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脾胃除有消化、营养、代谢等功能外,还具有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金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难经》:“上损下损之病,于过脾则不可治”,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篇》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之气,若胃气之

本弱,饮食之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些都说明,脾胃不但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而且是保持人体健康、抵御致病因素的重要器官。五脏中,肝脾关系尤为密切。肝属木,脾属土,木赖土以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运化正常,精微得以输布,肝得以滋养而行其疏泄之功,气机调畅使脾胃运化正常,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土得木而达之”。在病理上,二者也相互影响,临床中多数肝病患者表现以脾胃症

状为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于心,使之于脾”,《难经53难》有:“七传者死,

间脏者生”之说,即肝会把病邪传给脾的。为了防止这种传递现象,在治肝病时,一定要加味实脾,即《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就是既病防传,已病防变,防止次生病患。

一、慢性肝炎

“肝炎”属中医黄疸,肋痛,单脾胀范畴,其形成多由脾胃素虚,受外邪湿热蕴蒸所致。现代

医学认为,是受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但《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本病的发生,实为脾虚在先,脾虚运化失常,后天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外邪乘虚而入,正不胜邪,而发本病。1、苦寒谨防伤及胃,养阴勿令腻到脾。在临床上,常有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或忽高忽低。若一味清热利湿,多不奏效,且出现脘痛、

纳呆,畏寒等症,此系久用苦寒之剂,湿热虽减,而使脾土更虚,累及肾元。此病位虽在肝,但土生万物,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均随脾虚而亏损。只有注意补益脾胃之气,使生息受养,才

能诸体强健。若遇湿热留恋郁结,肝脾不化,痰湿郁阻,应在健脾利湿,疏肝清热基础上,

适当加用活血化痰之剂。只有这样,才能使转氨酶稳定下降,病情好转。笔者以健脾化湿疏

肝解郁为基础出方:白术、云苓、泽泻、郁金、陈皮、内金、女贞子、醋鳖甲、丹参、赤芍

等随症加减,效如桴鼓。2、疏肝理血并举,化瘀兼顾益气。慢性肝炎日久失治误治或驱邪

不利,邪入血分,渐致气滞血瘀,治当用当归、川芎、山甲、郁金,以活血养血,配佛手、

柴胡、延胡索以疏肝理气。

二、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多属中医“黄疸”范畴。主要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多伴倦怠、乏力、纳差、

脉濡等症状。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故在治疗中用苍术、炒薏苡仁、泽泻、大腹

皮化湿的同时,一定要用茯苓、炒白术、陈皮、砂仁以健脾和胃。若出现腹满,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的脾肾阳虚者,宜在健脾和胃方基础上,加干姜、大枣,以温中祛寒,加补骨脂,

煨肉蔻,肉桂,以温阳补肾。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辩证时,不要认为中气实或病在阳明必属

实证,而不顾脾虚之本,滥用攻清之剂,应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后天之本充实,邪才被

正所清,病体才会康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肝病过程中,无论采取护肝、降酶、消炎、调节体免疫力等方面都有很好

的疗效,但大凡肝病,脾虚为先,固护脾胃是治疗肝病的不二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