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当从脾胃论治

合集下载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肝脾相关理论与肝病实脾法辨治慢性肝炎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肝脾相关理论与肝病实脾法辨治慢性肝炎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肝脾相关理论与肝病实脾法辨治慢性肝炎【肝脾相关论治】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可由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物、乙醇等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常为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因,亦即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乏力、纳呆、两胁不适、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失眠、肝区疼痛、肝肿大,部分病例出现发热、黄疸。

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郁证”、“黄疸”等范畴。

病位不单在于肝,更重要的是在于脾。

慢性病毒性肝炎,外因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因则与禀赋薄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有关,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湿热邪气外袭内蕴于脾胃与肝胆,则发为急性肝炎。

若患者脾气本虚,或邪郁日久伤脾气,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或于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寒凉清利太过伤及中阳,均可导致脾气虚亏,而转变为慢性肝炎。

此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实(湿与热)转化为虚(脾虚)。

故此慢性肝炎病机之本为脾虚。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可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阳损及阴,而致肝阴不足;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

临床上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夹证候,但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始终作为共性在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现出来。

因此,依据五脏相关学说辨证,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1.健脾益气,扶土抑木慢性肝炎之病位在脾肝两脏,尤以脾为主;病机以脾虚为本;治疗以健脾补气为主,并根据辨证所得,或佐以疏肝,或佐以去湿,或佐以祛痰,或佐以养阴,或佐以补肾;拟“慢肝六味饮”加减治疗——党参或太子参15~30g,茯苓15g,白术12~15g,甘草5g,川萆薢10g,黄皮树叶(或珍珠草)15-30g。

《金匮要略》谓:“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慢肝六味饮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用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降浊,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或用珍珠草代用之。

李则藩从脾胃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李则藩从脾胃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气于 胃” 。仲景总结 了脾 胃功 能在发病 学上有极其 重 组织 重建及 恢复 肝功 能具 有一定 的作 用 。 要 的地位 . 他 指出 : “ 四季脾 旺不受 邪” 。 李东垣对脾 胃
脾 胃 阳虚 者 固然较 多 ,但 脾 胃阴 虚 者 并 不 鲜
的研究更 为深人 , 他在《 脾 胃虚实传变 论》 中说 : “ 历 观 见 , 缪仲淳曾说 : “ 胃气 弱 则 不 能 纳 , 脾 阴亏 则 不 能 诸篇而参考 之 . 则元气之充足 , 皆 由脾 胃之气无所 伤 , 消, 世人 徒 知香 燥温 补 为治 脾 之法 而 不 知 甘凉 滋 润
1 脾 胃虚 弱 是 慢 性 肝 炎 的 病 理 基 础
键, 他说 : “ 五脏 不 足调 于 胃” 。 “ 调 胃使 气 得 上 下 , 五
李 老认为 乙肝 患者素本脾 胃虚弱 , 继 而饮食起居 脏 安 定 , 血脉和利 , 精神 乃居 , 故 神 者 水 谷 之 精 气 不慎 , 或思 虑劳倦 过度 , 致易 感外邪 湿毒 , 久郁 化热 。 也。 ” 叶天 士说 : “ 上下 交损 , 当治其 中 。 ” 以上 论述 不 脾 胃受湿热蒸 熏而发病 。 治疗后 , 湿热虽化 . 但脾 胃之 仅 阐明 了脾 胃在 生 理功 能 上 的重 要性 . 而且 揭 示 了 气难复 , 邪气羁 留难解 , 故转为慢性 者居多 。 病情进 入 治疗脾 胃在 病理 上 的深刻 意义 。鉴 于慢 性肝 炎是 以 慢性 阶段 以后 , 除少数病 例 尚有湿 热征 象外 . 多数 是 脾 胃虚弱 的病机 为 主体 , 故 必 须遵 照 “ 必 伏 其所 主 , 以脾 胃虚 弱 、纳运功能失健 的证候为 临床主要表 现 , 而先 其所 因” 的指导 思 想 . 重点 调 理脾 胃 , 促 使 纳 运 《 内经》 云: “ 胃者 , 五 脏六腑 之海 也 ” , “ 五脏六 腑 皆禀 功 能健 旺 , 这对治疗慢性肝炎 , 促 肝 细 胞 再 生 使 肝

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中医界,说起肝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仍被众多医家遵循应用。

对于肝病,医圣到底是如何运用这一至理名言治疗的?仲景虽无专篇论述肝病证治,但其诸多方剂对当今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现将其治肝之法述要于下:一、枢机为本,重畅气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

少阳主枢,肝胆乃气血运行之枢纽,故肝病之发,多见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常,所以,仲景论治肝病非常重视调节枢机,疏通气血。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名方,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为至和之方,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

《伤寒论》所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在急慢性肝炎中常能见之。

故小柴胡汤是治疗肝炎不可多得的名方。

笔者以此方为主,加减化裁治疗肝病,常能应手起效。

四逆散药虽四味,但其具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作用,可谓是疏肝理气的基本方,方中柴胡辛平升散,可疏肝解郁,透表畅里,枳实苦泄凉降,行气泄热,芍药、甘草和营护脾,缓急柔肝,四药合用,则升降散收,调畅气机,达木疏土,安和中州。

对湿毒郁滞,肝失疏泄的慢性肝炎,以此方加清解湿毒之品,效果明显。

二、外邪致病,给邪以出路仲景论治肝病,强调外邪致病。

如论述黄疸,主要与外邪有关,尤其是湿热之邪。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可见对黄疸的病因,不仅强调湿邪内郁是发黄的关键,而且提出了有瘀热发黄、寒湿发黄等。

而《金匮要略》又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在治疗上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在寒湿中求之”等。

认识到如果邪有出路,或能汗出,或能二便通利,则不能发黄,故利小便、通腑气、清热、利湿、解表散邪、调畅气机,务使邪有出路,是仲景治疗黄疸的最大特色。

谈慢性肝炎从脾论治

谈慢性肝炎从脾论治

溏, 肝区隐痛。 脉象弦细而数, 舌体胖大, 色淡泛紫气, 苔白中腻。 中 医辨证 : 脾气虚衰, 肝气结郁, 此乃余邪未尽, 脾气受困, 气机失调 , 影响气机运行, 不能营养 四肢百骸, 从而导致肾气受 累, 脾土更失 温煦。 刻下邪少虚多, 化源匮乏 , 拟益气健脾 , 温阳助运。 方用: 生黄 芪2 0 g , 潞党参、 白术各 1 5 g , 仙灵脾 1 5 g , 柴胡 1 0 g , 当归 2 0 g , 陈皮 、 木香各 8 g , 茯苓 2 0 g , 五味子 1 0 g , 田基黄 2 0 g , 黄精 2 0 g , 丹参 1 0 g 。 连服五剂后复诊 , 此时大便 已实 , 腹胀 已除 , 余 症依旧, 观其 1 . 2 脾 气虚 是慢 性肝 炎病 理转 机 特 点之 一 :慢 性 肝 炎之 所 以形 成 脉证, 脾气得调 , 守原方加苡仁 3 0 g 服药 1 5 剂, 症状明显改善。 随 o g , 炒 白芍 3 0 g 又服药两月余 , 症状全部消失 , 肝功 慢性过程 , 每当休息不好 , 形体劳累, 或忧虑恐惧 , 情绪不安 , 或过 后增淮山药 3 食膏粱厚味 , 恣食甘甜 , 脾 胃元气 日损有关 。由于脾统四脏 , 脾病 复查三次 , 各项指标完全正常, 唯有表面抗原仍为阳性。 随访一年 则引起他脏的阴阳失调, 升降失司, 气血逆乱 , 从而导致肝脾气血 余 , 一 切正 常 , 已耕 耘劳 作 。 失调, 进而累及肝肾之阴或脾肾之 阳。病邪深入 , 从而发生黄疸 、 [ 例二] 张国伟, 男, 4 8 岁, 工人。患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期 , 乙 瘕积、 出血、 膨胀等症 , 以及各种肝外器官的病理表现。 所谓“ 脾胃 肝两对半示 : 大三阳。 近三年肝功能多项指标持续升高 , 曾住院多 2 0 0 2年因腹胀 , 疲劳, 乏力加重 , 肝功能明显损伤, 谷丙转氨酶 伤, 五乱并作” 。因此在慢性肝炎早期 , 及时抓住“ 益气健脾” 的 次。 4 8 8 . 8 l l , L( 0 ~ 4 1 ) ,谷草转氨酶 5 2 2 . 1 u , L( O 一 4 0 ) ,谷氨酰转肽酶 环节。 对阻断病情发展 ,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5 0 . O l l , L ( 8 - 6 1 ) 。 于2 o 0 2 年8 月 5日再次入院治疗。 三天后黄疸 1 - 3 脾胃气虚理论对指导慢性肝炎治疗的启示 :李东垣重视脾 胃元 1 加深, 患者精神萎靡 , 面目黄染如烟熏 , 腹胀满, 不欲饮食 , 尿黄如 气, 认为百病皆有脾 胃衰而生焉, 治则上以“ 益元气” 为主, 补中益气 金, 便溏, 脉象濡缓, 苔腻舌淡。 诊为久病正虚。 脾气已困, 复为劳倦 为治疗之本, 对脾胃内伤诸疾 , 适用范围较广, 用之得当, 收效甚宏。 李 氏 强调 “ 火 与 元气 不 两 立 , 一胜则一负 , 脾 胃气虚 , 则下 流 所伤 , 脾虚湿郁, 肝胆不能疏泄, 郁滞而为黄。拟健脾益气 , 温 中化 于肾, 阴火得 以乘土位” 。 总的精神是元气不足, 脾气下流, 则阴火 湿, 扶正祛邪为法。方用: 炒 白术、 生黄芪、 潞党参各 2 0 g , 泽泻 1 0 g , 上乘, 元气旺, 则清阳升而阴火降。因此笔者认 为所为阴火 , 可能 茵陈 1 5 g , 陈皮 6 g , 炒柴胡 1 0 g , 生麦芽 3 o g , 连服五剂 , 每 日一剂。 是 病理 过程 中 , 在 正 气虚 弱 的情 况下 , 产 生 的一 种 机能 亢进 现 象 , 二诊 : 药后黄疽渐退 , 纳食渐增 , 腹胀减 , 苔腻未化 , 脉仍濡 与元气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 是脏腑 , 阴阳 , 气血失调的产物。笔 缓 。上方 去泽 泻加 白豆蔻 1 5 g , 继 服五 剂 。 者理解, “ 益元 气 ” 或“ 益元 气 , 泻 阴火 ” , 就 是通 过 扶 正 为 主 , 达 到 三诊 : 黄疸已退, 纳食增加 , 苔腻已化, 脉仍濡缓。但近 日来大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当然 , 并不是说李东垣当时 已经 了解免疫学 , 便微溏, 疲倦困乏。此来脾虚未复, 浊阴失调 , 而清阳不升。上方去 但是他的“ 益元气 , 泻阴火” 的提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茵陈之辛凉, 加升麻以升阳, 配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升中气。追“ 陷 2 慢性肝炎从脾胃论治的临床应用 者举之” 之意。 连服十剂后 , 诸症均减, 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1 6 8 . 2 u , 笔者几年来以益气健脾为主, 疏肝活血为辅 , 自 拟慢肝验方 , 治 L ( 0 — 4 1 ) 。 谷草氨酶 1 9 6 _ 8 I l , L ( 0 — 4 0 ) , 谷氨酰 转肽酶 3 5 6 . 0 l J , L ( 8 — 疗慢性肝炎, 对改善症状, 恢复肝功能损害�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张锡纯从脾胃论治肝病
徐新宇;许家祥;颜蕾;徐志远;李凤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8(38)5
【摘要】张锡纯在肝病的论治上见解独到,反对单纯平肝、升肝、柔肝之法,而以五行及经脉理论为根据,参中医经典及前人著述中对于肝病的解读,主张治肝当实脾,并进行相关拓展,主张以补养脾胃为前提治疗肝系脑气筋膜病,同时以疏肝之法治饮食不化。

创制新拟和肝丸,临床价值尤大,沿用至今。

【总页数】4页(P78-81)
【关键词】张锡纯;肝病;实脾;新拟和肝丸
【作者】徐新宇;许家祥;颜蕾;徐志远;李凤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浅谈张锡纯论治脾胃 [J], 王本起
2.张锡纯调治脾胃病谴药特色及论治思想 [J], 刘庆忠;杜元灏
3.从张锡纯肝虚证论治脾胃病经验 [J], 徐冰
4.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J], 罗东;王文文;卢雨蓓
5.张锡纯论治脾胃病用药特色浅释 [J], 王均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炎之治主在“脾”

肝炎之治主在“脾”

肝炎之治主在“脾” 杨春波 (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肝炎,含病毒性、酒精性、药物性和脂肪性等,它的临床表现等,主要呈中医脾的病象。

因之,我从“脾”论治为主,获得良效。

介绍如下: (一)肝炎从“脾”论治的依据 1.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脾”病的症状相同。

主要呈脘腹闷胀、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或消瘦、大便溏软等。

因中医的脾,主“运化”、“四肢”、“肌肉”。

 2.脏脏的生理作用与“脾”的功能相仿。

肝脏是人体最大腺体,血供丰富,具消化、吸收、合成、代谢、解毒等生理功能。

这与“脾”的“运化”、“升清”、“统血”、“气血之乡”、“生化之源”、“卫之源”等功能相仿。

 3.肝炎的病理变化与“脾”的病象相似。

肝属实质性脏器,它的炎症以变质性(含变性、坏死)为主,同时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充血、渗出)和细胞增殖(增生),以及免疫反应。

这与中医“脾”的“失运”、“失化”、“失升”、“血失统”,“滋湿”、“聚饮”、“生痰”和“气滞“、“血瘀”等病象相似。

 4.治“脾”方可以愈肝炎,具复肝、护肝作用。

观察自拟的理脾和胃、清化舒肝的茵萆清化饮,治疗脾胃湿热、肝郁气逆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60例,服药2周症状消失、4周肝功能复常。

动物实验表明: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对慢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健脾利湿的五苓散、茵陈五苓散和理脾清化的甘露消毒丹等,对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均有保护和解脂的作用。

 (二)肝炎从“脾”的分证施治。

由于中医的脾与胃相表里、同肝相亲、和肾相关,且因体质、邪性的不同,所以肝炎的“脾”病表现各异。

作以下分证施治: 1.脾胃湿热肝郁证。

 症候:脘胁不舒,知饥纳差,时呕或吐,口苦而粘,喜饮温水,四肢倦怠,小便淡黄或黄少,大便或溏;肝或肿大、触痛,面肤或鲜黄,舌尖红体淡红、苔黄腻,脉或弦缓。

 病机:脾胃湿热,肝郁气逆。

 治法:理脾和胃,清化疏肝。

 方剂:茵萆清化饮(经验方):茵陈、萆薢、薏苡仁各15g,白鲜皮、白扁豆、煮半夏、刺蒺藜、赤芍各10g,厚朴6g,白豆蔻4.5g。

治未病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治未病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治未病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大国医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难经.七十七难》,其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是指肝病发展,病邪会侵犯脾脏,治疗应当先实脾气,使脾气旺而不受邪,以阻断病邪的传变。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人体脏腑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

治疗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

之所以确立肝病当先实脾原则,正是因为肝脾两脏之间,在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

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气血生化有源;肝木得脾土濡养,方遂其条达之性。

此之谓“木可疏土”“土旺荣木”。

若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木旺乘土”,影响脾胃,使其升降失常,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证候。

如脾虚失健,易受肝气的戕伐,导致“土虚木乘”。

所以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

当然,见肝实脾并非一成不变,脾脏本气旺,则可不必实脾。

另外,又当明确肝病有虚实之分,故肝虚者宜补肝顾脾,肝实者宜泻肝顾脾,虚实虽然异治,然兼顾脾脏则一,这也是治疗肝病原则之一。

“肝病实脾”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肝脏疾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是肝病的基本治则,包括了丰富的中医治疗学、预防学思想。

肝病的发展,会影响到脾脏功能,治疗肝病注重实脾以防木乘,则截断肝病传变的途径,阻止病邪扩散与病情加重;通过实脾以滋肝木,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肝木得以滋养,也有助于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中医治肝为何先治脾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言,也是中医治疗肝病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无论是传染性肝炎还是非传染性肝炎,肝病必然要伤及脾,甚至会出现肝未损,脾先病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乙肝的病因为外受湿热病毒的感染,内是正气不足,湿热病毒蕴结于肝,引起肝气郁结,肝郁则横逆犯脾。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无论是哪种肝病,在临床上首先出现的脾胃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

现代医学用生化、影像、免疫检测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急慢性肝病患者脾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脾大、脾功能亢进等。

病毒性乙肝的病理过程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脾胃造成了双重的压
力和损害,一是肝逆犯胃,二是长期服用抗病毒的寒凉药必然损害脾胃。

李东桓在“脾胃论”中说:“肝病之虚在中焦,勿忘中虚而扶土。

”所以在治疗肝病时不论患者有无脾胃症状,都要有益气、健脾、开胃的药。

比如一个活动性慢性乙肝患者,困倦乏力、食少纳差、两肋胀痛、肝功能异常,B超见肝脾大,大三阳,HBVDNA阳性,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应益气健脾、和胃舒肝、利湿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强肝、通调二便。

当然还要根据肝功能的指标灵活组方。

这样组方首先能保证脾胃的功能和运化,只有增进饮食,摄入能量和热量,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才能很好的吸收服用药物。

从脾胃论治慢性肝炎

从脾胃论治慢性肝炎
经 验 交麓钠 涌 谤 密
CHl NA’ NAT 0 P S UR A丁HY
从 脾 胃论 治慢 性 肝 炎
徐 志灯 叶伟海
( 州 中医 药大 学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2 0 广 0 4级 中 医学 七 年 制 , 东 广 州 5 00 ) 广 14 5
临 床 上 将 肝 炎 急 性 期 过 后 , 程 超 过 6个 月 而 肝 脏 病
李 东 垣 指 出 : 内伤 脾 胃 , 病 由 生 。百 病 皆 由脾 胃 “ 百
患者 , ,7岁 ,0 8年 5月初 诊 。患者 5年 前体 男 l 20
检发现 乙肝表 面抗原 阳性 , 但肝 功能正 常 , 明显症状 , 无 未予 系统诊治 。近半 年来 , 突觉 神疲 乏 力 , 右胁 下 隐痛 不适 , 胀纳呆 , 腹 大便溏 薄 , 口干 口苦 , 面色稍黄 , 查肝功 能示谷 丙转 氨 酶 3 1 L, 4 U/ 谷草 转 氨 酶 1 2 L。诊 时 3 U/
见面色 萎黄 , 淡苔 薄 白, 舌 脉沉 细无 力 。 中医辨 证 属肝
郁脾虚 , 兼脾有 湿滞之症 。治疗 宜健脾 疏肝 、 湿健脾 。 利
衰而生也 。若脾 胃内伤 而虚 弱 , ” 不能 生 化 气血 , 血 不 气
足, 则不 足 以抗御 病邪 的侵袭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认 为慢性 肝炎 的发
方选 四君 子汤加 减 , 处方 : 太子参 3 g 炒 白术 1 g 茯苓 0, 5, 1 g 川 萆薜 l g 柴胡 lg 郁金 l g 炒 白芍 1g 丹 参 5, O, O, O, 2,
病机理 重点在 气血 亏虚 , 瘀热 与湿毒互 结 , 与脾 同病 。 肝 脾 主运化 , 喜燥 恶湿 , 水湿 困脾 , 阳不 展 , 穷于 肾 , 脾 必 再

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Treatment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from Spleen
JIANGYuzi,NIEHongming,WANGLingtai
Shuguang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ShanghaiChina200120
·1382·
上输 于 脾,脾 气 散 精,上 归 于 肺,通 调 水 道,下 输 膀 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 为常也。”阐 述 了 水 谷 精 微 在 脾 及 全 身 各 脏 腑 作 用 下在全身输布的过程。水饮食物经由胃肠的吸收, 余下的精微物质被转输至脾,经过“脾气散精”布达 肺肾,肺通调水道以及肾司气化使精微物质得以布 散营养周身。精即精微物质,由水谷所化,是营养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物质基础,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
摘要:水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通过“脾气散精”的关键环节,将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布散营养周身。若脾气亏虚或脾阳 不足,可导致脾运失司,脾不布精,水谷精微反成膏脂,凝于肝脉,发为肝病。脾虚导致的脾不布精、湿浊膏脂积聚是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键病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应从脾论治。脾气虚者以补益脾气为主, 方用参苓白术散;湿盛者以运脾为主,辅以辛温燥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等治法,方用茵陈五苓散;脾阳虚者以温阳化浊 为主,方用苓桂术甘汤。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脾论治;“脾气散精”;参苓白术散;茵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7.291 中图分类号:R25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21)07-1382-04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

从脾论治肝硬化到从脾论治肝病的认识1987年我在山西省中医学术年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从脾论治肝硬化”的论文,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1995年我的一篇论文“疏肝健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发表在1995年第5期《山西中医》上,进一步提出乙肝也要从脾论治,这篇论文并获得1998年长治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在我又发现凡是肝病都存在脾虚的表现。

上述的乙肝肝硬化有脾虚的症状,脂肪肝、丙肝、自身免疫性和药物性肝炎及肝癌、重症肝炎都有脾虚症状,并且脾虚为所有肝病的主要症状。

脾虚的症状表现为:全身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浠溏等。

所以,凡是肝病都应该从脾论治,也就是所有肝病都要以健脾益气药为主,药如党参、气虚重者用人参、气阴两虚用太子参、重者用西洋参、黄芪、白术等,然后再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如乙肝及丙肝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增高者加垂盆草,鸡骨草、五味子等;黄疸者加茵陈、赤芍、金钱草等;胁痛者加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等;大便浠溏者加山药、乌梅、石榴皮等;纳差者加焦三仙、鸡中金、槟榔等;腹胀者加厚朴、枳壳、陈皮等。

肝硬化者加鳖甲、桃仁、三棱、文术、穿山甲等;腹水者加云苓、泽泻、猪苓、腹皮、车前子等。

肝癌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蛇草、半边莲、山茨菇、苡米等。

脂肪肝者加山揸、泽泻、何首乌、草决明等。

血淤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

热毒明显者加金银花、板兰根、蒲公英等。

自身免疫性和药物性肝炎也要根据具体病情随症加减。

重症肝炎在益气健脾基础上要重用茵陈、赤芍至100g以上。

急性肝炎重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适当轻用益气健脾之药。

慢性肝炎、肝硬化则重用益气健脾。

肝病的阶段不同,益气健脾的用量要根据脾虚的程度及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

《伤寒论》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肝病常常影响到脾,并表现为脾虚为主症,所以张仲景告诫我们要“当先实脾”,实脾就是益气健脾。

如果抓住了治肝健脾这一主线,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病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病

浅谈从脾 胃论治肝病
胡 克晋
( 长 江航 运 总 医院健康 管理 中心 ,武 汉 4 3 0 0 0 0 )

2 第 0 1 3 1 5 卷 年 第 6 3 期 月 ・ 总 下 第 半 2 0 月 6 期 刊
要 :目的 阐明脏 器肝 的概 念 寓 于中 医脏 象脾 胃之 中, 以 “ 肝脏 疾病 从 中 医脾 胃论 治 ”的观 点指 导 临床 治 疗。 方法 诸 位 前
M e t ho d s Gui d i ng t h e c l i n i c t r e a t me n t b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c o u r i n g t h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wi t h t h e t r a d i io t n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s t o e— r a e h t h e o r y ” .Th e b a s i c p r e s c r i pt i o n c o n s i  ̄s o f Fu z i c o o r d i na t i n g s p l e e n s t o ma c h p o t i o n,i n c l u di n g t he B e i s h i ,S h a n z h a .T he t h e r a p y ma y i mp r o v e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 a n d l o we r t r a n s a mi n a s e wh i l e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p r o t e c t i n g t h e l i v e r .I t i s c l i n i c a l l y p r o v e n e f f e c t i v e .Co nc l u - s l o n He n c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t he o r y ma y b e a do pt e d wh i l e t r e a t i n g t h 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Th e t r e a t me n t c o u l d b e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u r e f o r l i v e r ib f r o s i s . Th e t r e a t me nt o f t h e l i v e r di s e a s e s ho u l d b e pr e c e de d un d e r t h e g u i da n c e o f t h e Ch i n e s e t I ’ a — d i t i o n a l me d i c i n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t h e o y. r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病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病

浅谈从脾胃论治肝甘肃省临洮县中医院林换惠指导老师天水市中医院李德珍【摘要】:目的阐明脏器肝的概念寓于中医脏象脾胃之中,以“肝脏疾病从中医脾胃论治”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诸位前辈临床实践的佐证,以及临床用附子理中汤加枳实、山楂作基本方剂进行治疗,疗效理想。

结论“肝脏疾病从中医脾胃论治”的观点指导临床,通过治疗对保护肝脏、改善恢复肝功能和降酶有良好作用,能够防治肝组织的纤维化。

故肝脏疾病应该从中医脾胃论治。

【关键词】:肝病;中医脏象学;脾胃病;辨证施治自从有“肝脏疾病从中医脾胃论治”的观点作临床医疗指导,用附子理中汤加枳实、山楂作基本方,对肝硬化腹水、蛋白倒置、血吸虫肝病、肝内胆管结石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对甲肝、乙肝的辨证施治有了明确概念。

1. 脏器肝的概念寓于脏象脾胃之中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主管消化饮食的意思。

脾主肌肉;中焦取汁,上输于心,化赤为血;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等三处《内经》文句,说明了蛋白质在人体正常代谢现象。

甘味入脾,健脾益气;脾主四肢,脾健则四肢强劲,运用自如,说明了糖代谢的正常现象。

豕膏色白而味甘性寒,入肺,脾两经,能益气养阴,润肌肤,泽九窍,滋养脏腑,滑利关节,说明了脂肪代谢部分生理现象。

如上所述脏器肝的正常三大代谢在脾胃脏象的篇章中,散记各处中医经典著作,言简意赅,讲究举一反三。

比如脂肪代谢中,动物类、植物类的食用油,味皆甘,性分寒温,然皆归脾、胃两经。

过食甘,令人肥胖而中满,古人已知糖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该经文说明水和电解质代谢,主要是通过脾胃进行的。

脾统血的意义是血小板及维生素K类诸凝血因子的正常代谢由脾统管。

脾升清、胃降浊的意义是吸收营养,解毒排毒分别由脾和胃施使。

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养于脾,用于肺,致密肌表,防预外邪,温煦分肉,调和营气,说明激素代谢,免疫功能和脾的关系密切。

常占杰教授运用“肝病治脾”思想诊治肝癌经验

常占杰教授运用“肝病治脾”思想诊治肝癌经验

・经验交流・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3.024常占杰教授运用“肝病治脾”思想诊治肝癌经验*高婵婵1李京涛"刘永刚2魏海梁$闫曙光I郭英君彳常占杰仏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关键词肝癌;肝病治脾;常占杰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志码B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在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中居第4位,但死亡率居第3位曲,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51%⑵。

中医药治疗肝病历史悠久,是目前治疗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占杰教授是全国第六批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近四十余载,学验俱丰。

常教授在肝癌的诊疗中遵循“肝病治脾”的学术思想,以治脾为核心,以益脾养肝为主要治法,兼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滋补肾阴等治法,疗效较好⑶,现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肝病治脾”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肝脾两脏的解剖位置和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阐述,肝脾均位于膈膜下,同居中焦,脾居左而肝居右,解剖位置相近。

肝脾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生理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脾化生气血以养肝,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水谷摄入胃中,在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将运化后的水谷精微向上布散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可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得以发挥正常作用。

脾统血促进肝有所藏,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健运统摄血液在脉管中的正常运行,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藏泄有度,则肝血化生涵养肝气,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使气血得运,津液得布。

而肝藏血的功能依赖于脾气健旺、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

肝脾可以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循环:脾主升清,肝主升发,脾的升清功能可促进肝气的升发条达。

论李东垣脾胃论与慢性肝病治疗的“重脾胃”

论李东垣脾胃论与慢性肝病治疗的“重脾胃”
大 ,其 原 因或 既往 曾反复 外感 、多 次发烧 ,营卫 失和 ,或 因脾气 亏
顾护 脾 胃是治 疗乙型肝炎 的一 大要诀 ……” ,朱彬彬认 为 “ ( 湿 热)
2 0 1 3年 3月第 1 1 卷 第 9期

中医中药 ・ 2 9 5
论李 东垣脾 胃论与慢性肝病 治疗的 “ 重脾 胃”
耿 兰 书
( 河北 中医肝病医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0 0 )
【 关 键 词】 李 东垣 ;肝 病 ;重脾 胃 中图分 类号 :R 5 7 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9 — 0 2 9 5 — 0 2
法 ”中 ,在主方治疗 的基础上 ,多嘱患者配 合服用辅方 如健 脾养 胃胶 囊 ,或根 据具 体病 情 的不 同而选 用 胃舒胶囊 、胃宁胶 囊 等 以益气健
脾 、和 胃化 中,此乃 “ 方 内有药 ,方外有方 ”之 意。这不仅 是疾病 的
诊治上 的需要 ,同时因为慢性肝病 多疗程长 ,长期用药对 胃气也有不
也。” ,现 代医家对此 也多有阐述 ,如 陈增谭提 到 : “ 自始至 终注意
用 ,同时临床观察 到黄芪以及常用 的补脾益气药 物 ,对提高 细胞免疫
功能有一定影响 ,故要 强调治肝 尚须实脾的重要性 。 我认为 ,肝脾大乃 湿热疫毒 内袭营血 ,病 久阻于肝脾 之络所致 。 我在临床治疗 中发现 ,部分 患者肝细胞 功能损长期服 药依从性差 ,故注意保护 胃气也有 利 于患者完成 系统治疗 。 现 代研究也表 明 ,乙肝 的发生发展及 其转归与 机体的免疫 反应密 切相关 。脾健 则免疫功 能增强 ,对慢 性肝炎免疫 力低下起着重 要的作

肝病的中医脏腑相关诊疗方法有哪些

肝病的中医脏腑相关诊疗方法有哪些

肝病的中医脏腑相关诊疗方法有哪些中医对于肝病的诊疗可是有着独特且丰富的方法呢,这其中脏腑相关的诊疗思路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咱先来说说肝与脾的关系。

中医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肝是家里能干的大哥,脾是勤恳的大嫂。

大哥要是累病了,大嫂就得跟着受累。

比如说,有个朋友小李,他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熬夜加班,时间长了,肝气不舒。

这肝气一不舒啊,就影响到了脾胃的功能。

他开始觉得没胃口,吃点东西就胃胀,还老是拉肚子。

这时候中医调理,就不光要照顾好肝大哥,还得给脾大嫂补补力气,让这个家重新运转正常。

再讲讲肝与肾。

肝肾同源,就像一对相互扶持的好兄弟。

肾是肝的坚强后盾。

要是肾这个兄弟不给力,肝也容易出问题。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人,年纪大了,肾气虚衰。

结果呢,肝也跟着失去了滋养,出现了头晕、眼睛干涩、手脚抽筋这些症状。

这时候就得肝肾同补,让这对兄弟重新恢复元气。

还有肝与心,心主血脉,肝主藏血。

心就像个大水库,肝就是水库下面的小池塘。

如果水库的水出了问题,小池塘也会受影响。

我记得有个病例,一位年轻人因为感情问题,心情郁闷,心火亢盛。

这心火一旺,就影响到了肝的藏血功能,导致他失眠多梦、烦躁易怒。

这时候就得清心火、养肝血,让心和肝都能平静下来。

在中医诊断肝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来综合判断。

望诊呢,会看看脸色,要是脸色发青,或者眼睛发黄,可能就提示肝脏有问题。

闻诊呢,听听说话的声音,有没有气短、叹气的情况。

问诊就会详细问问有没有胁肋胀痛、口苦这些症状。

切诊主要是摸脉,脉象弦或者细数,都可能与肝病相关。

治疗肝病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肝柔肝等不同的方剂。

针灸也能派上用场,针刺一些肝经上的穴位,像太冲、行间,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除了治疗,预防肝病也很重要。

平日里要保持心情舒畅,别动不动就生气发火,“气大伤肝”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饮食也要注意,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些绿色蔬菜,对肝脏有好处。

肝病从脾论治

肝病从脾论治

肝病从脾论治
杜进军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07
【摘要】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总页数】2页(P663-664)
【作者】杜进军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肝胆脾胃科,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慢性肝病从脾论治刍议 [J], 罗军
2.盛国光教授从脾论治慢性肝病经验 [J], 徐建良;盛国光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脾论治刍议 [J], 黄进;陆雪萍
4.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体会与研究概况 [J], 崔翔;刘玲兰;华鹏;郭薇;薛
敬东
5.从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J], 姜煜资;聂红明;王灵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健脾治肝病

论健脾治肝病

论健脾治肝病
李斌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9)005
【摘要】中医所称之肝,其生理复杂,病理纷繁,治理之法也不简单。

目前临床病毒性肝炎患者居多,往往为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不稳定,从临床所见,这些病例大多反映肝脾不调的证候。

如肝区不适、刺痛或隐痛,情绪急躁,睡眠不稳,纳差,味乏,胃脘痞闷、甚作胀作痛,大便溏结不定、常见溏泄,神疲乏力,头昏胀,脉多弦,苔腻,有时舌质较胖等证。

这种病情,概括而论,属于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即“木乘土”,在临床上,笔者抓住保护脾胃,升发清阳,使元气充旺,徐图康复这个重点,辨证施治。

【总页数】1页(P卷首页)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医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董治中主任医师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 [J], 李景华;蔡丽威;李想
2.从补肾健脾法探讨慢性肝病证治思路 [J], 王春景;刘光伟
3.健脾治泻汤治验 [J], 杨宪临
4.健脾益胃治肝病 [J], 吴绍从
5.《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胃癌中医证治》出版:胃癌患者健脾扶正汤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与QOL评分的影响 [J], 谢晓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当从脾胃论治
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

胃为仓廪之官,与脾相
为表里,一清一浊,一升一降,脾胃功能的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脾胃除有消化、营养、代谢等功能外,还具有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金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难经》:“上损下损之病,于过脾则不可治”,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篇》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之气,若胃气之
本弱,饮食之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些都说明,脾胃不但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而且是保持人体健康、抵御致病因素的重要器官。

五脏中,肝脾关系尤为密切。

肝属木,脾属土,木赖土以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运化正常,精微得以输布,肝得以滋养而行其疏泄之功,气机调畅使脾胃运化正常,即《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土得木而达之”。

在病理上,二者也相互影响,临床中多数肝病患者表现以脾胃症
状为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于心,使之于脾”,《难经53难》有:“七传者死,
间脏者生”之说,即肝会把病邪传给脾的。

为了防止这种传递现象,在治肝病时,一定要加味实脾,即《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就是既病防传,已病防变,防止次生病患。

一、慢性肝炎
“肝炎”属中医黄疸,肋痛,单脾胀范畴,其形成多由脾胃素虚,受外邪湿热蕴蒸所致。

现代
医学认为,是受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但《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本病的发生,实为脾虚在先,脾虚运化失常,后天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外邪乘虚而入,正不胜邪,而发本病。

1、苦寒谨防伤及胃,养阴勿令腻到脾。

在临床上,常有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或忽高忽低。

若一味清热利湿,多不奏效,且出现脘痛、
纳呆,畏寒等症,此系久用苦寒之剂,湿热虽减,而使脾土更虚,累及肾元。

此病位虽在肝,但土生万物,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均随脾虚而亏损。

只有注意补益脾胃之气,使生息受养,才
能诸体强健。

若遇湿热留恋郁结,肝脾不化,痰湿郁阻,应在健脾利湿,疏肝清热基础上,
适当加用活血化痰之剂。

只有这样,才能使转氨酶稳定下降,病情好转。

笔者以健脾化湿疏
肝解郁为基础出方:白术、云苓、泽泻、郁金、陈皮、内金、女贞子、醋鳖甲、丹参、赤芍
等随症加减,效如桴鼓。

2、疏肝理血并举,化瘀兼顾益气。

慢性肝炎日久失治误治或驱邪
不利,邪入血分,渐致气滞血瘀,治当用当归、川芎、山甲、郁金,以活血养血,配佛手、
柴胡、延胡索以疏肝理气。

二、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多属中医“黄疸”范畴。

主要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多伴倦怠、乏力、纳差、
脉濡等症状。

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

故在治疗中用苍术、炒薏苡仁、泽泻、大腹
皮化湿的同时,一定要用茯苓、炒白术、陈皮、砂仁以健脾和胃。

若出现腹满,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的脾肾阳虚者,宜在健脾和胃方基础上,加干姜、大枣,以温中祛寒,加补骨脂,
煨肉蔻,肉桂,以温阳补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辩证时,不要认为中气实或病在阳明必属
实证,而不顾脾虚之本,滥用攻清之剂,应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后天之本充实,邪才被
正所清,病体才会康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肝病过程中,无论采取护肝、降酶、消炎、调节体免疫力等方面都有很好
的疗效,但大凡肝病,脾虚为先,固护脾胃是治疗肝病的不二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