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对仗妙用26法(下)
14.行云流水即用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如: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流水对使句子形式活泼、节奏流畅,减少了律诗的呆板。
15.扇面展开即隔句相对。
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
如: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
16.虚字入对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
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
如: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17.数字对联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
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
如: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一半清明一半醉,几分妩媚几分庄。
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数字镶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变化。
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对仗用字。
18.添颜加色颜色对即以颜色词入对。
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在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
格律诗基础四、对仗
格律诗基础四、对仗四、对仗什么是对仗?大家都见过仪仗队,两排仪仗兵,以同样的数量、同样的服饰、同样的武器、同样的个子、同样的动作相对而站,这就是对仗。
那么在诗词里,两个句子以相同的字数、相同的词汇、相同的意思相对而列,这也是对仗。
也叫对偶、对联。
这两个句子中,上句称为上联又叫出句,下句称为下联又叫对句。
对仗是格律诗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写作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它的作用是在格律诗中既形成一种整体的、整齐的美,也形成一种对称的、错落的美。
一.对仗的原则汉语的词汇可分为九类:①名词;②形容词;③数目词;④颜色词;⑤方位词;⑥动词;⑦副词;⑧虚词;⑨代词。
格律诗对仗的原则是,同类词相对。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同类词对仗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
(2)颜色词是指赤、橙、黄、绿、青、蓝、紫之类,它们自成一类,须相互对偶。
(3)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等,不能跟别的词相对。
(4)名词对仗时,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最好不要相混。
请大家根据对仗的原则,自己来欣赏以下名句: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玉笛弄残仙子月,紫箫吹断美人风。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雪满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来。
草号忘忧忧甚事?花名含笑笑何人。
二、对仗的要求(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我们举例说明: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风高"对"雨霁","秋月"对"晚霞","白"对"红"。
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字也没有重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春蚕"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对"泪","方尽"对"始干",同样是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4)律诗的对仗
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4)律诗的对仗【第二章】诗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目录第一章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1)第一节韵 (1)第二节四声 (3)第三节平仄 (4)第四节对仗 (6)第二章诗律 (7)第一节诗的种类 (7)第二节律诗的韵 (8)第三节律诗的平仄 (11)第四节律诗的对仗 (22)第五节绝句 (27)第六节古体诗 (31)第三章词律 (38)第一节词的种类 (38)第二节词谱 (40)第三节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60)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63)第一节诗词的节奏 (63)第二节诗词的语法特点 (66)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後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於要说明甚麽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於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於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後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ïng,“隆”l ï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裏“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
格律诗“对仗”小技巧对仗是律诗必须要有的语言的形式。
对仗能够使得句式显得“凝练、匀称、典雅。
一般好的对仗诗句往往就会成为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增强了古诗的感染力。
但是如果只一味的追求规矩,很容易停滞不前。
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也要看见存异的方面,后者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总而言之,诗词对仗归纳为三要素: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对仗的规律1、时空交错对仗中的一句或者一联,从时间开始描写,或者是从空间开始描写,以表达出古诗词的内容变化。
例如: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第一联从时间写,第二句从空间写。
两个维度相互衬托,以表达出诗句的语义空间。
2、动静相宜古诗词中的对仗一句或者一联写动态,则另一句或一联写静态,动静结合的非常完美。
例如: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第一联描写动态,第二联这是静态。
两句联一动一静相结合,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
其中在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来形成对仗或是对偶。
当然其他的也可形成对仗。
例如: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第一联在描写视觉,第二联则在描写听觉,视听相结合,月色交相辉映,来构成对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宏微并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是微观或少数。
5、多少分明一联两句,通过数目对比,使得语句更加具有表现力。
6、节奏起伏对仗句要求上下句法句式结构一致,但以为追求形式的工整和句式的结构,势必会影响到对仗内容的气韵。
往往在诗的字面对称的前提下,它的内在气韵也要有所变化。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诗词格律》要句
《诗词格律》要句《诗词格律》要句王力,中国语言学家、诗词大师。
《诗词格律》是王力先生诸多诗词著作中的“大家小书”之一,是学习诗词入门的必读之书。
下面将自己学习时自认为最重要的文句按原序誊写在此,供初学者参考。
原书10万多字,我按自己的思维和水平加以约减,肯定有很多欠妥之处,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已,意在入门方便、启发兴趣、抛砖引玉。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不同韵头的(同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如a;ia;ua)。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依照韵书来押韵。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1)平声,(2)上声,(3)去声,(4)入声。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第三节平仄­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第四节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格律诗“对仗”术语简释
格律诗“对仗”术语简释【对仗】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
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
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
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成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好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为工对。
如唐·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即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
又如唐·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
如唐·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马”、“雨”、“水”和“花”、“露”、“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时,又称“假对”。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人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
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
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为“苍”,与“蓝”相对,是为“声对”。
【流水对】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失对】作律诗和绝句,凡一联内上下两句平仄违反相对相反之规定,造成声韵重复雷同,谓之失对。
【当句对】又称“就句对”。
“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如唐·杜甫《白帝》有“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联,其中“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前后两句各自句中成对。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文学中运用字句的对称和意义的相关来增强内容表达效果和文字语音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对偶'。
在诗词中,对偶也称'对仗'(意思是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而整齐地排列。
(一)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具体要求是上下两句(分别称为'出句'和'对句'必须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词义相关。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
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七字。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类相同词类相同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词义相关词义相关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
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
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
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
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得工整。
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
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得越'工'。
下面举一些近体诗中对仗的例子: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对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对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第二章:格律诗的句式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王力先生把诗词中的对偶等同于对仗,可见这两者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现象。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下边我们就来讲究竟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了对偶句。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即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律诗中的对仗是有它的规则的,除了具有对偶的基本特点外,还要求: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对仗与对偶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律诗对仗详解及对法
律诗对仗详解及对法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律诗对仗
律诗对仗意义上:【正对】:。
事异而义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反对】:理殊而趣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牧羊驱马虽胡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杜牧]【流水对】:“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李白<春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宽严程度:【工对】:1. 天文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2. 地理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锦江春色来天地,蓝田日暖玉生烟。
3. 时令类曉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几时杯重来,昨夜月同行。
曉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动物类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庄生曉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 植物类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此外还有人体类、宫室类、服饰类、器皿类等。
【邻对】: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岭上晴云披絮冒,树头初日挂铜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宽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位置上:【扇面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白居易)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诗的对仗(下)
天 均为 名 词 但不 同类
”
。
”
,
,
“
苹
。
青天 又 均 为 偏 正 结 构 短 语
。
大 部分 对 得 工 整 基本 上 可 称 为 工 对
,
, 。
二 为宽松 对 亦 称 宽 对 即 只 要 求 词 性 与 短 语 结 构 相 同 不 讲 究 类 别 的 例 如 杜 甫 《春 ” 望 》 中 烽 火 连 三 月 家书 抵 万 金 烽火 对 家
, 。
上下 不 可颠 倒
。
,
“
,
”
,
“
”
,
,
。
,
。
“
物 植物 方 位 等 ; 形 容 词 则 分 为 色彩 数 目 形 状 等 ; 还 有 典 故 对
、 、
、
、
典 故 成语 对 成 语
“
”
。
,
。
例 如 杜 甫的
, 、
,
《绝 句》 中的 两 个 黄 鹤 鸣 翠柳 一 两 个 一行 均 行 白鹭 上 青 天
.
、
,
汉 字 部件 和 汉 字 拆 分 上 的 混 乱 现 象 组 织 相 关 学 科 和 技 术 领域 的 专 家 经 反 复论 证 研 讨 而 形 成 制定 规 范 的 理 论依 据 和 指 导 原 则
。
,
~ ~
J
《小 学 教 学 参考》 1 9
8
年第 4 期
由 国 家 语委 新 闻 出 版 署 主 持 制 定 的 现 代 汉语 通 用 字 笔 顺 规 范 和 由 国 家语 委 主 持 制 定 的 《信 息处理 用 G B 13 0 0
。
.
【诗词微塾】律诗的对仗情形
【诗词微塾】律诗的对仗情形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诗词微塾律诗的对仗情形律诗是约定性很强的诗体,约定俗成是其根本特征,尽量不要幻想去打破,打破了就不叫律诗。
下面,单就律诗的对仗来谈一谈。
平仄对仗。
平仄对仗是指让句子的平仄声音听起来有相反的效果。
如“虎踞龙盘”与“天翻地覆”,分别是“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还有上面的“饮茶粤海”和“索句渝州”,听起来声调正好相反,一个在上句、一个在下句,这就是平仄对仗。
请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每个偶句间上下都能平仄相反,声调对仗极为工整。
词义对仗。
词义对仗是指律诗偶句的上下两个句子在同一位置上所选用的词语意思要么相反、要么相关。
如“高山流水”与“大海行船”,“高山”与“大海”是相反的词语,“流水”与“行船”是相关的词语,它们的平仄又是相反的,这就是词义对仗。
再譬如。
“天高”对“地远”、“林深”对“水浅”、“白云”对“绿水”等等,当然如不考虑平仄,“上”与“下”、“左”与“右”、“你”与“我”也是对仗的。
又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这首五律中,“草枯”对“雪尽”属语义相关对仗,“鹰眼疾”对“马蹄轻”属语义相反对仗,还有“新丰市”和“细柳营”都是形容词加名词,语义正好相对。
绝句的对仗。
绝句一共四个句子,只有两个偶句,对仗有三种形式:1)第一个偶句对仗。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第二个偶句对仗,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3)两个偶句都是对仗偶句。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4)两个偶句都不是对仗偶句。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黄桂旺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规则之一,一般情况下,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至于首联和尾联是否用对仗没有明确的规定,作者可以视情况而定。
这种对仗的要求,与律诗的章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律诗的首联是全诗的开头,有诱导读者,引人入胜的作用。
在这个位置上用对仗,如果字句安排不好,就容易艰涩呆板,影响内容的表达。
因此,首联很少用对仗。
颔联和颈联处于律诗的中间部位,是全诗内容铺陈展叙之处,写得不好,易使诗句散漫松涣,在这两联上用对仗,可以确保律诗语言的严谨整饬,精练美致。
尾联是收束全诗的,用散行句子结尾,更能显得洒脱灵巧,比用严整工稳的对仗好些。
这只是作了一个大致的规定,诗人在具体创作时,往往对这些规定有突破或变更。
从突破方面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前三联对仗。
从历代律诗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五律首联运用对仗的比较多,七律较少。
个中原因主要是五律首句多不入韵,容易构成对仗。
七律首句多入韵,故用对仗的较少。
但也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也存在着运用对仗的情况。
首句不入韵而前三联对仗的五律如许浑的《送韩校书》:“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
”七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瘐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江关。
”首句入韵而前三联对仗的五律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令在何年。
”七律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声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二、后三联对仗。
尾联运用对仗在律诗中非常少见。
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对仗,诗人往往采用流水对,以便在字面上让人看到对偶词语的工稳整饬,在语意上又能使它无阻流淌,一意贯穿。
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
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整理/佛子诗词对仗三十二种之多。
对仗能增加诗词的品味,提升档次。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
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
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
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
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为别==万里征……。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构成将隔万里的壮别。
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
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1.义对中必有工对的部分。
比如“一挥手==万壑松”之中的“一、万”。
如果是“常挥手==万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采用了义对,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讲究词类,尽量追求工整。
3.义对多应用在偶句的最后三个字。
4.对于近体律诗,两个对偶句,其中一个有义对(多出现在颌联),另一个最好就要工对(多出现在颈联)。
这个大家有时间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五、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偶句呢?在这里我们就列举几种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希望对以后同学们的律诗写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①浮云一别后(空间),流水十年间。
(时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②十年尘土青衫色,(时间)万里江山画角声。
(空间)(陆游《晚晴闻角有感》)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空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间)(王维《山居秋暝》)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空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时间)(李商隐《隋宫》)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
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①祖帐连河阙(静态),军麾动洛城。
动态(杜审言《送崔融》)②孤城背岭寒吹角(动态),独树临江夜泊船。
(静态)(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态)。
(王维《山居秋暝》)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静态)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动态)(柳宗元《岭南江行》)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
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偶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①闭门向山路(视觉),深柳读书堂。
(听觉)(刘昚虚《阙题》)②长乐钟声花外尽(听觉),龙池柳色雨中深(视觉)。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视觉)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听觉)(杜甫《春宿左省》)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听觉)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视觉)(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龙池柳色雨中深”。
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对偶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①山川乱云日(宏),楼榭入烟宵(微)。
(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②海内存知己(微),天涯若比邻(宏)。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越国旧无唐印绶(宏),蛮乡今有汉衣冠(微)。
(许浑《朝台送客》)④星河似向檐前落(宏),鼓角惊从地底回(微)。
(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在同一联的的对偶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
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①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沈佺期《铜雀台》)②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崔曙《奉试明堂火珠》)③六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
(《题灵祐和尚故居》)④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⑤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双月满”与“一星孤”,“六时”与“几日”、“一身”与“万死”、“六千里”与“十二年”、“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
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
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
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
如: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色,御苑砧声向晚多。
(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①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实)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虚)(上官婉儿《彩书怨》)②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虚)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实)(张乔《书边事》)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虚)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崔颢《黄鹤楼》)④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实)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虚)(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此四联中①④颔联写实,颈联写虚;②③颔联写虚,颈联写实。
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即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
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
”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
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杜甫《峡口》)②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③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
(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④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
(聂绀弩《代答周婆》)⑤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
(聂绀弩《寄高旅》)10.色彩鲜艳: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①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
(韦庄《延兴门前作》)②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④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白居易《西湖留别》)11.叠字连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
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如: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③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