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 初中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篇一: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
【注释】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谷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释词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
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随:跟随。
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汝:你。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文言知识“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
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
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
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
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1-2])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译文
黄琬巧对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书,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神童庄有恭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曹植聪慧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词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
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
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
曹操对此很欣赏他的才能。
鲍子难客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
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
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
”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
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
②除:被授予官职。
③白母:禀告母亲。
④在言路:指当谏官。
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
⑥触忤:触怒(皇帝)。
⑦主上:皇帝。
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感谢您的阅读!(一)戴胄犯颜执法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座下忿选人之多诈忿:生气、痛恨。
B.联复何忧忧:担心的事。
C.天下无冤狱狱:监狱。
D.不肯者死者:……的人。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B.以贵骄人,非道也C.以首俯地D.或以钱币乞之3.下列句子,与“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凡得学者,有亲也B.为天下笑C.则杖之D.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讲述的是唐代大臣戴胄违反皇帝的圣旨而公正执法的故事B.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的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
C.戴胄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格执法的人。
D.戴胄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言论如泉水涌出般,从而引起了皇上的厌烦。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二)神医袁体庵明末高邮。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初中文言文阅读(汇总5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汇总5篇)1.初中文言文阅读第1篇【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注]①罢朝:停止了早朝②会:必然,一定③田舍汉:庄稼汉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⑤ 忤:触犯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⑦具:穿戴好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皆以美于徐公于:(2)王之蔽甚矣蔽:(3)时时而间进间:(4)皇后何为若是是: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
(4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 2分)《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宗曾罢朝”对比阅读答案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5、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现实你会想到什么呢?(2分)参考答案:1、(1)比(2)受蒙蔽(每题1分,共2分)(4)是:这样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他)每每在朝廷上与我谏诤,侮辱我,使我不自在。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3、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初中文言文阅读(11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2011(70篇)1、商鞅立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⑴既:已经⑵具:完备⑶恐:恐怕,担心⑷乃:于是⑸募:广泛征求⑹徙:搬,迁移⑺置:到⑻辄:立即,就⑼予:给予,授予⑽卒:最后⑾令:指变法的命令⑿金:古代货币单位⒀以:用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2、田登为郡守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
正碰上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云:说。
⑦作:担任;做。
⑧于:介词,在。
⑨本此:源于此。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①怒人触其名。
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
②举州皆谓“灯”为“火”。
整个郡百姓都称“灯”叫“火”。
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因为怕说“灯”而触犯了田登,引来鞭打。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
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阅读 孟母断其织(含答案)
孟母断其织一、趣文导读吃糟饼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啖糟饼二枚,便有酣意。
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答曰:“非也,吃糟饼耳。
”归以语妻,妻曰:“呆子,便说酒对,也装些体面。
”夫颔之。
及出,仍遇此友,问如前。
以吃酒对,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
”友笑曰:“仍是糟饼。
”既归,而妻知之。
答曰:“汝如何说熯?须云热饮。
”夫曰:“我知道了。
”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
”友问曰:“你吃几何?”其人伸手曰:“两个。
”【注释】熯(hàn):用极少的油煎。
【译文】有一个穷人,不善于饮酒,每次出门吃两个糟饼,就有了醉意。
有一次,刚好遇到一位朋友。
朋友问他:“他今天早上饮酒啦?”穷人回答说:“没有,只不过吃了糟饼而已。
”回到家里,穷人告诉了妻子。
妻子说:“傻瓜,你就说吃了酒,也好装一些体面。
”丈夫点头答应了。
再次出门,又遇到了那位朋友,朋友仍像上一次那样问他,他就以喝酒来对答。
朋友追问他说:“酒是热了吃还是冷着吃的?”穷人回答说:“是煎着吃的。
”朋友笑着说:“还是吃了糟饼。
”回家以后,妻子知道了,责怪他说:“你怎么能说是煎着吃的呢?应该说是热了吃的。
”丈夫回答说:“我知道了。
”再一次遇到那位朋友,穷人还没有等他相问,就马上夸口说:“我今天的酒是热了吃的。
”朋友问他:“你吃了多少?”穷人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两个。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共七卷。
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史书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文言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初中文言文短篇精选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初中⽂⾔⽂短篇精选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初中⽂⾔⽂短篇精选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南北朝〕 陈太丘与友期⾏,期⽇中。
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元⽅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
”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
”元⽅⽈:“君与家君期⽇中。
⽇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
”友⼈惭,下车引之。
元⽅⼊门不顾。
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你的⽗亲在吗?”元⽅回答道:“我⽗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便⽣⽓地说道:“真不是君⼦啊!和别⼈相约同⾏,却丢下别⼈先离开了。
”元⽅说:“您与我⽗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对着孩⼦骂⽗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的⼿,元⽅头也不回地⾛进家门。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物,说明了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简意赅了。
如果不是在语⾔的精炼上造诣⾼深,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体现在⽂章的始终。
⼀开头,⽂章以“期⾏”、“期⽇中”、“不⾄”、“舍去”、“乃⾄”等⼏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物形象(⼀个守信,⼀个不守信)⼀下⼦推到了读者⾯前。
⽂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辉。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知错欲改的⼼态及⾏为刻画得⼊⽊三分。
对元⽅鄙弃“⽆信”的那股倔强劲⼉,也⽤“⼊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承宫樵薪苦学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
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老马识途(含答案)
13 老马识途一、趣文导读食粥一人家贫,每日省米吃粥,怕人耻笑,嘱子讳之。
人前只说吃饭。
一日,父同友人讲话,等久不进,子往唤曰:“进来吃饭。
”父曰:“今日手段快,缘何煮得恁早?”子曰:“早倒不早,今日又熬了些清汤。
” 【译文】一人家中贫困,为了节约米,每天只煮稀粥吃。
怕人笑话,嘱咐儿子不要说出去,在别人面前,只说吃饭。
一天和邻人谈话,等很久未进门,儿子在门内喊:“阿爸,进来吃饭。
”父亲说:“今天动作快,为何煮这么早?”儿子说:“早倒是不早,今天又熬了一锅清汤。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 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文言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迷惑失道”和“行山中无水”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天生圣贤,任何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
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知识梳理】三、强化训练(共30 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 分)①春往冬反.()② 迷惑失道.()③ 乃.放老马而随之( ) ④ 蚁冬居山之阳. ( ) ⑤夏居山之阴. ( ) ⑥ 遂.得水( ) ⑦ 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 ⑧不亦过.乎( ) ⑨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 ) ⑩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2.翻译。
初中文言文故事
初中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5篇)1.买鸭捉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
原上兔起,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投于地。
再掷之,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
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2.良狗捕鼠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
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
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
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
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
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3.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堂,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适合初中课外阅读的文言文及简单解析
适合初中课外阅读的文言文及简单解析一、寓言故事类1. 《狐假虎威》(1)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找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不诚实,我在你后面行走,各种野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主要内容及寓意:本文主要讲述一只狐狸利用虎王的威慑力,借以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
寓意:警示人们要警惕假象和欺骗,识破别人的伪装和伎俩。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3)主要内容及寓意:本文主要讲述一只河蚌和一只鹬鸟争夺河边沙滩上的阳光,结果互相争斗,最终被一位渔翁轻易捕获的故事。
寓意:警示人们要懂得退让和妥协,避免两败俱伤,以免让别人得利。
3. 《画蛇添足》(1)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初中文言文阅读】《小儿不畏虎》阅读与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小儿不畏虎》阅读与翻译小儿不畏虎《儿童不怕虎》出自北宋作家苏轼的《东坡全集》。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妇女白天把两个孩子留在海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的故事。
老虎来自山上。
那女人急忙跳入水中躲避老虎。
那两个孩子还在海滩上自由地玩耍。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长时间,甚至用他的头碰了碰他们,让其中一个害怕,但这个孩子太愚蠢了,他不知道如何害怕,老虎很快就离开了。
原文白天把两个孩子放在沙滩上,在水里洗衣服的女人。
老虎从山上跑了出来,女人急忙潜入水中躲避它。
两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对它很熟悉很长时间,直到它第一次与它发生冲突。
② 它的恐惧之一;但我不知道。
老虎也在寻找他的棋子。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翻译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道德的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2无知无畏道理1.人们通常都是这样。
最后,我们必须以实力来决定一切。
2.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难或挫折,只要我们镇定自若,勇敢无畏,也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一看到自己的心就害怕,这会伤到自己的精神;无畏意味着成功。
)3.初生牛犊不怕虎[理由2]1、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真的、没有踏入过俗世的人对外界的事物毫无戒心,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或许能够避免一场危险。
2.老虎不应该欺软怕硬,这在人身上经常发生。
最后,我们必须以实力来决定一切。
3、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小故事七年级适用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2、“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3、注释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脖颈,就是脖子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4、评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
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
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3、文章批评了哪两种人? 说说这则语言的现实意义一个是比较懒的人,另一个是急于求成的人。
现实意义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4、成语-揠苗助长【发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近义词】欲速不达【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
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
之,往,去。
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
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
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 先自度其足度 [2] 吾忘持度度 [3] 宁信度度(1)duó(第2声)(2)dù(第四声)(3)同(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
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
西汉人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起来,一共编成三十三卷,简称《国策》。
2、点评:画蛇添足; 讽刺了那些做事自作聪明,多此一举的人.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刻舟求剑的意思: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供养、给..吃。
以,同“与”。
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
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盗铃掩耳【反义词】开诚布公【灯谜】聆【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字词解释】1. 驾:车2. 善:技术好,善于御:车夫3. 中道:半路反:反通“返”返回。
4.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5. 数:几个,几样6. 用:盘缠7. 为:为什么 8. 举:举动信:信用9. 广:扩大尊:提高 10. 王:指建立王业11. 恃:依仗 12.方:正在13.之:到 14.奚:为何15.焦:打皱申:通“伸”,理平 16.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17.“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霸【译文】国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赵国。
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