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精品教案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09沈阳)我国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最早是在:
A.秦B西汉早期. C东汉. D.西汉后期
答案:1C.2.D3.B 4.C5.B6C
二.非选择题〈见探究71页开放性作业第7题和第8题〉
制造出最早的纸
教后反思
东汉
制成蔡侯纸,改进了造纸术
问题2;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亲眼从电脑或电视中目睹过,你能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吗?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是谁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发明了地动仪?
问题3: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师在相互讨论,自主阐述观点的基础上总结:造纸术主要传播出去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生:在教材88页第一段标出答案
师: 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隋唐时,长期被朝鲜、日本等国家作为教科书使用,对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对地震的危害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得知古代人们以为是神灵主宰,树立生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即它是自然的地质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34张PPT)
《三国演义》简介: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 曲家罗贯中综合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戏曲、 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 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在官渡大战中胜利的曹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操,为什么在赤壁大战 官渡 赤壁 中失败了呢?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孙 权
联 合
刘 备
智 谋
三顾茅庐
诸 葛 亮
《三国演义》的描述: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第二篇章
尔虞我诈是三国
官 渡 之 战
曹操 袁绍
曹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以 少 胜 多
拓展延伸: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 人谋也.
曹操 胜
袁绍 败
——诸葛亮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 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增强。 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篇章
烽火连天分三国
1.因何而乱
乱
皇帝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2.乱成如何?
路有饥妇人, 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军阀割据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 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丝绸之路(2016人教版)(29张PPT)
丝绸之路
大月氏(dà ròu zhī ) 思考: 1.汉武帝招纳的贤才要 去哪? 2.视频中有人认为,去 此地“只怕有去无回, 比登天还难”,为什么?
了解西域
丝绸之路
诗句中的西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塔里木盆地中有世界 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塔克拉玛干” 在突厥文里意为“只 能进入,没有出来的 地方”。
板块小结
丝绸之路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
(走在古丝路上的官人)
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的精神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
制度保护
汉朝管辖西域 军事保护
为汉与西域的和平交往 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第二板块: 凝铸之路
粟特商人
玄奘(唐朝) 丝绸之路线路图
图游丝路
欧洲
丝绸之路
西亚
中亚
今新疆地区 长安
结合地图,参照课本93页正文部分,尝试说出丝路的 路线(说出起点、终点、所经过的主要地区)
海归冬兰:做丝路文化的传播使者
冬兰放弃国外生活,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新疆兰派服饰有 限公司,将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融合,用服饰讲述锡伯族独有的民 族文化。虽然创业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冬兰创业的路还要走 很远。“不知不觉挑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我不后悔,我只有 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优秀的锡伯民族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91.92页内容,填充以下表格)
丝绸之路
次数
时
间
目
的
成果
一
公元前 138年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了解西域的地理环境 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 来往的愿望
二
公元前 119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设计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授课时间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赤壁之战的讲述,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发现电视剧中的错误,从而提高运用唯物史观、依据历史事实甄别文艺作品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国鼎立地图的学习和动手制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信息分析历史的方法。
(2)通过探究“曹操与诸葛亮您更欣赏谁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区别大智慧与小聪明的方法,用大智慧做好每件小事情,拒绝耍小聪明的方法。
(3)通过模仿易中天,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演讲历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学习他们身上独特的优秀品质(大智慧和鞠躬尽瘁)。
(2)通过评价曹操,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是否篡权或专权”(这是古代忠君思想所确定的影响中国2000多年并制造了无数荒唐和悲剧的评价标准)。
(3)通过运用历史知识发现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中的错误,从而树立敢于质疑专家、导演权威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没有统一南北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地图法。
教学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影视片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插曲,把学生带入波涛澎湃的历史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这是哪一段历史吗?”(二)官渡之战--屌丝逆袭高富帅1、自主学习(1)自己看书76-77页,总结划出官渡之战,白板展示表格。
编诗歌: 200,官渡战;曹统北方袁完蛋。
(2)标上每一个知识点在学习中所用的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思考、感想。
2、学有所悟,各抒己得--曹操逆袭成功的秘诀袁绍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感觉他就是个:凡是对自己有用的话都不听,凡是对自己不利的话偏要听。
16-17七年级上册第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课件 共41页
返回
2.汉赋
“汉赋” 是一种带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长门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都是 杰出的汉赋名篇。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灵丹妙药 胡说八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脱胎换骨 仙风道骨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佛教、道教 与中华文学
《西游记》
《东游记》
返回
佛教、道教 与中华建筑
大 雁 塔
武当山古建筑群
返回
佛教、道教
与中华武术
太
极
的是( B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D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返回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1.内容:
“史家之绝唱,无韵
记述了从黄帝到 之《离骚》”
汉武帝的历史 2.成就:
——鲁迅
①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
②史书的典范,
文学的杰作
返回
这荆将奏泪易又怒件 起 奏上 涕 水 目轲衣 取 为 前 壮 忼 于路泣寒圆事了起(饯变冠道而士慨是燕“,。,睁行的了(以,为一,徵荆)凄太壮 ,。太高荆宾慷送 歌 去 士高 轲之凉子士 怒客 慨到渐子 轲之 曰 兮 皆渐就声的及一 发们 激了离(又。 : 不 瞋,离车丹)宾去 冲易, 昂击 上“至 复 目士而击 ‘)客兮 冠水都的着 前和变易 还 ,皆去筑风知不。穿边筑唱知“徵水!发,垂,萧其复于,戴,到道羽”之尽泪终萧荆’事还是祭着:荆”调上上涕已兮轲复(者!祀白行轲‘调荆,,指不泣易和为,衣礼,刺轲和风’人既冠顾。水而羽皆毕冠人筑萧秦就们祖。又。寒歌声此白,来们而萧王登都,,,”时即为歌兮车)都垂, 而去,—终—竟司不马肯迁回《史头记一·顾刺。客列传》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新人教版
是历史的常态?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 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
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 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 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课堂小结
活动一:图说历史
(一)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势图,回答 问题:
袁绍中计, (公元200年) 大军西调, 欲堵击曹军。 曹操声东击西, 佯攻延津。 袁绍不受教训, 令全军渡河, 直扑延津南, 追击曹军。 袁绍自恃兵多 袁军人心动摇, 粮足,继续南 不战而乱, 7万人 下,与曹军在 全军覆没。袁绍 官渡僵持。 带 800骑兵逃回。
(
A
)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
D
)
D、曹丕
4、三国时,以今天南京作为都城是 D A、东汉 B、魏 C、蜀 D、吴 5、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 到达夷洲即 今天的( B) A、海南岛 B、台湾 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魏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蜀 吴
2、三国经济的发展: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 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 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 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 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6课三国鼎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4.教师补充:(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提示: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拓展延伸(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论从史出.例子:评价曹操.(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三、课堂总结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2.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完善: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问题1】有人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过时了。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探究:不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在中国同印度政府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提出的,后经发展,由中、印、缅三国共同提出。
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当今社会,新的政治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威胁着世界的安全,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可以作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指导原则。
【问题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倡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何会得到与会国家的赞同?美国记者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探究:(1)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官渡之战获胜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再现表达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分析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教具准备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教师引导: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为争夺人口和地盘混战不休。
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段内容及多媒体图示,找一找当时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学生看书、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的河北,战乱少,人口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重视农耕,势力不断增强。
教师过渡: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及带来的影响。
2、官渡之战200年教师讲解:(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袁绍
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渡
夜袭乌巢烧
乌巢毁袁军粮草
之
官渡
战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四 万人
官渡之战曹操 以少胜多打败 了袁绍,之后彻 底消灭了袁绍 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长 期以来的割据 战乱局面。
袁曹绍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也是曹操统一 北方的措施或原因)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是谁?
曹操
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 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6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
,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为什么?
这句话有错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有志干宏一大的番志事向业—的—人统,一虽全然国到了 晚沉停他原年息,因实,啊一又现种但!是了对一(什吗颗 写宏么?勃 于伟?没理勃“有想雄官曹心渡追操想永之求统永战不一不会”中消会)国,但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
军东
阀汉 混末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吴
战年
联合抗曹
蜀
刘备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
役是( )
C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D A、220年 B、222年
C、221年 D、229年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229年
建业 孙权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蜀吴 222年,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 业。
3、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3)蜀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在丞
相诸葛亮的治 理下,发展经 济,改善民族 的关系,加速 了西南地区的 开发。
讲授新课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
济势力无法调和,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 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魏、蜀、吴三 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 的经济基础。
慧 惯;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 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你眼里的曹操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 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 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 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 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ž 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ž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 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 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 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
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 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曹操像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 的原因: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 侯”;重用人才。
经济上:
曹操 字孟德,我
采用屯田的措施,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
国军古事代家杰和诗出人的。政治家,众从事农业生产。
一、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过程.特点: 偷袭袁军屯粮,以少胜多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失败退回北方 特点: 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基础
曹操
赤
壁
20万人
之
战
刘
孙、刘联军 5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
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 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 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统一是历史 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 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 瑜大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 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 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会有虚构和夸张的的成分;而 史书记载的是史实, 准确。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 使它变成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 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 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三国鼎立
ž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 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 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3)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 见
天下形势示意图
二、赤壁之战
孙权
刘备
曹操
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 孙刘势力有所发展。
看图说话
三 顾 茅 庐
二、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历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
史 使 人
傲自满必然失败;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智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
(1)魏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
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下来。魏国建立之
后,统治者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
象屯。田
翻
车
(2)吴国经济的发展
孙权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 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