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17《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劣,也发现了自己在课堂管理上的不足。首先,我发现通过讲授法、朗读与背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角色扮演和实验与游戏等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纪律和秩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 讲授法:教师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望天门山》的背景、诗句意义和诗人的情感。通过讲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 朗读与背诵:学生将参与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为了深化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学习,提出以下拓展建议:
- 阅读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体会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 查阅有关天门山的地理资料,结合诗句描述,绘制一幅天门山的想象图。
- 搜集唐代历史背景资料,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望天门山》反映的社会状况。
- 阅读古诗鉴赏文章,选取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读后感。
6. 使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师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实施教学方法和策略时,教师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将注重课堂管理和纪律,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成果,如对诗句的解读、个人的感受等,以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天门山》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出《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创作方法: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如立意、构思、表达等,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的能力。
4.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写作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朗读、理解和背诵。
4.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装饰,如诗句挂饰、图片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 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4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5.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6.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语感。
7.课后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李白《望天门山》。
2.诗歌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3.词语解释:重点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如“天门”、“中断”、“楚江”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或游玩时,有没有见过特别壮观的山水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解读诗意,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5.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最新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最新版《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最新版(精选5篇)《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店铺已经收集整理好关于《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最新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大声的读,干脆的读)(二)分析题意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师PPT出示“望”在字典里的解释,那“望”在这里是第几个解释?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注释!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PPT出示整首古诗!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古诗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彩7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彩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彩7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投影仪
-白板
-教学PPT
-纸质教材《望天门山》
-打印机(用于打印相关资料)
课程平台:
-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如学校自建的OLE平台)
-电子教材和阅读软件
信息化资源:
-与《望天门山》相关的视频资料
-古诗朗读音频文件
-字典或在线词典工具
-古诗学习网站或在线课程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化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望天门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重要性和意义。
-拟人:如“碧水东流至此回”,拟人化江水似乎有意识地绕道而行。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风光.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二,教学目的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智能目的).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的).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的)三,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的,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打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老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假如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那么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展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老师理解反应,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那么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明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渐渐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的进一步进步,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绘.) 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遨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五)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老师归纳,教给方法:a—读出节奏感.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适当时间与同学,老师交流汇报)第2篇:古诗望天门山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七、重点题型整理
---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分析《望天门山》中的意象。
答案:《望天门山》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天门山”、“断”、“开”、“碧”、“出”等。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展现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天门山》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天门山》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天门山》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天门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首先,我将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与模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尝试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和模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生字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古诗,学生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模仿来学习古诗,他们喜欢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如朗诵和表演。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天门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望天门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2.理解并运用古诗词描绘自然景观,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4. 创作实践(10分钟)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的景象,体验创作过程。
- 课堂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回顾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还将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1. 主题:《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天门山的古诗——《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天门中断楚江开”引导学生理解“中断”“开”的意思,想象天门山被长江水劈开的景象。
(2)“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感受江水在这里回旋激荡的气势。
(3)“两岸青山相对出”让学生体会“相对出”的动态美,想象两岸青山仿佛在迎接自己。
(4)“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理解“孤帆”“日边来”,感受诗人的广阔视野和豪迈之情。
(四)感悟诗情1、让学生再读古诗,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色描写中体会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想象画面1、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教师展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想象。
(六)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小组内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七)拓展延伸1、介绍诗人李白的其他作品,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篇一」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教学过程:【课前】:1.谈话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2)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
品读体验 1、“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2、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是什么意思?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
望天门山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优秀12篇)

望天门山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优秀12篇)《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优秀12篇】,欢迎参考阅读。
《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较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
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
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
(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
(师生一起唱)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导入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quot;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
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赞美之情。
)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quot;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