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记 荆浩

合集下载

荆浩《笔法记》的美学阐释

荆浩《笔法记》的美学阐释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荆浩《笔法记》的美学阐释傅玉(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全、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

《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荆浩;《笔法记》;山水画;笔墨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011-01《笔法记》中的“真”是荆浩最重要的审美准则。

“真”就是“气质俱盛”。

这里的“质”,是相对于“气”而言的形质。

“真”是外在形质与内在生命力的统一。

山水画的本质和目标就是“图真”,就是创造出一个表现自然山水的形体和生命的审美意象。

荆浩之“图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形似”和“气质”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貌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它们互为表里,不可或缺。

获得“真”的决定性因素,即在于“气”的有无。

“气”是物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既包含了尊重实体物象形色状貌变化多端的生动性,又强调了在把握山水的本性和生命基础上的主动创造。

因此“真”的艺术形象,并非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包含了画家主观精神的创造。

它既非原来物象的简单摹拟,又非主观臆造,而是融会了主观情思与客观生命的艺术意象。

“真”就是“自然”、“生意”,就是“一气运化”,是“生命精神”。

“生命”、“生气”、“生意”、“生机”就是“真”的本质与内核。

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赞誉它、追求它、表现它。

可以说,对宇宙生意、生机的追求与表现是传统中国绘画表现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绘画贯穿始终的追求,生命精神就是中国画的灵魂。

荆浩《笔法记》《山水赋》图文意译

荆浩《笔法记》《山水赋》图文意译

荆浩《笔法记》《山水赋》图文意译荆浩《笔法记》荆浩画像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

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

字浩然,沁水(一说为山西,一说为河南济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所著有《笔法记》。

存世《匡庐图》。

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名称】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年代】五代后梁【简介】绢本,水墨画,轴。

尺幅:185.8×106.8 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

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

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

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

这一类山巖的造型、笔描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是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石相近,带有平面、程式化的风格,因此显现出浓厚的仿古意味。

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画家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

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

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显示《匡庐图》与北宋末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荆浩匡庐图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荆浩笔法记

荆浩笔法记

荆浩笔法记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

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

代舌,退藏不仕,隐于太行之洪谷,因自号洪谷子,常画山水树石以自娱。

关仝为其门生。

画史以荆关并称。

《笔法记》又作《画山水录》,为系统论述山水画创作的第一篇,对后世李成、郭熙以降的山水画论影响极大。

但文格颇驳杂,忽雅忽俗,又似小说,故后人颇有疑非荆浩所作者。

又《唐六如画谱》收有荆浩《画说》一篇,亦伪托者。

笔法记[五代梁]荆浩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予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耶闻而惭骇。

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花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以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五代·荆浩《笔法记》

五代·荆浩《笔法记》

五代·荆浩《笔法记》五代荆浩,《匡庐图》,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绢本水墨。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

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

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

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

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

起伏成实,谓之肉。

生死刚正,谓之骨。

笔法记

笔法记

笔法记五代·荆浩一原文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耶?”闻而惭骇。

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笔法记》(五代)荆浩撰

《笔法记》(五代)荆浩撰

《笔法记》(五代)荆浩撰 太⾏⼭有洪⾕,其间数亩之⽥,吾常耕⽽⾷之。

有⽇登神镇⼭四望,回迹⼊⼤岩扉,苔径露⽔,怪⽯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者,⽪⽼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重荣;不能者,抱节⾃屈。

或回根出⼟,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

因惊其异,遍⽽赏之。

明⽇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岩间,遇⼀叟。

因问,具以其来所由⽽答之。

叟⽈:“⼦知笔法乎?” ⽈:“叟,仪形野⼈也,岂知笔法邪?” 叟⽈:“⼦岂知吾所怀耶?”闻⽽惭骇。

叟⽈:“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韵,三⽈思,四⽈景,五⽈笔,六⽈墨。

” ⽈:“画者,华也。

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 叟⽈:“不然。

画者,画也。

度物象⽽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 ⽈:“何以为似?何以为真?” 叟⽈:“似者,得其形,遗其⽓。

真者,⽓质俱盛,凡⽓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 谢⽈:“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知其⾮本,玩笔取与,终⽆所成。

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 叟⽈:“嗜欲者,⽣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备⾔:⽓者,⼼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形,备仪不俗。

思者,删拔⼤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低晕淡,品物浅深,⽂采⾃然,似⾮因笔。

” 复⽈:“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思。

巧者,雕缀⼩媚,假合⼤经,强写⽂章,增邈⽓象,此谓实不⾜⽽华有余。

“凡笔有四势,谓筋、⾁、⾻、⽓。

笔绝⽽不断,谓之筋。

起伏成实,谓之⾁。

⽣死刚正,谓之⾻。

迹画不败,谓之⽓。

故知墨⼤质者,失其体;⾊微者,败正⽓;筋死者,⽆⾁;迹断者,⽆筋;苟媚者,⽆⾻。

画论解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画论解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画论解读:五代·荆浩《笔法记》1原文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耶?”闻而惭骇。

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绢本 56x111.8cm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笔法记》荆浩

《笔法记》荆浩

《笔法记》荆浩《笔法记》【荆浩】简介《笔法记》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五代后梁荆浩撰写。

《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经验,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

宋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均深受其影响,在中国画论史和绘画史上,此书都有难以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923——936】作者介绍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

字浩然,号洪谷子。

山西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1] 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内容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为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仪形野人也,岂之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邪?闻而渐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窍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

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荆浩可以说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之一。

他擅长于描写宏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看看下面的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吧!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一)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也。

(他本有“入”无“也”)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

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

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

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

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

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

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

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

或(他本有“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他本作“口”)。

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

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

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

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荆浩对大自然充满一种好奇和敏感、敬畏的心理。

他画熟悉的生活,又仔细地观察、写生,研究其中典型的景物,把它升华为艺术的语言。

而“真”,是他重要的审美理想,贯穿于本文始终。

)(二)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

遇一叟,因问,具以所来之由(他本有“而”)答之。

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

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老者说:“你懂得画法吗?”我说:“老人家的容貌象一个山野之人,怎么问起我画法的问题呀?”(我觉得“笔法记”的“笔”,应是“绘画创作”之意,《笔法记》实际上就是《画法记》。

荆浩《笔法记》“六要”之我见

荆浩《笔法记》“六要”之我见

荆浩《笔法记》“六要”之我见冯艳荆浩是一位中国传统山水画从发展走向巅峰的重要画家和理论家。

其《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

文章通过对荆浩《笔记法》中“六要”的具体解析,阐述了“六要”对传统山水画的影响。

【关键词】荆浩;笔法记;六要稍懂一点中国绘画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荆浩,这位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的山水画巨匠,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山水画的追求写出的那篇完整且极为精湛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并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地位。

而这个重要地位的奠定,不只有其个人主观的努力,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生卒不详,活动于唐末、五代,河南沁水人。

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能作诗,唐末天下大乱,遂退藏不仕,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摒弃功名富贵,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

①首先,从环境上看,荆浩生活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

荆浩本“业儒,博通经史”,可以看出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通过仕途而成才。

长安人关同曾拜他为师,可见他在唐末(可能是昭宗朝)曾在京都(长安)做过小官。

②然适遇唐末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不得已隐居太行山,过着出世生活。

其次,从思想上看,在五代之前的中国文人在人生理想上一直受到庄学的影响,往往不得志时遁迹山林,怡悦情性。

所以,作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归隐山林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倘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高人逸士的退隐,并不旨在“游山玩水”,而是通过观察自然、思考人生世事,完成“静观”后的思想的阐发。

因此,这种阐发和思想的体现,通常以诗词歌赋和绘画等造型艺术作为载体,荆浩正是以山水画作为载体,来静观世界的。

这两者原因,也就成就了《笔法记》问世的背景条件。

《笔法记》约成书于公元10世纪初叶,在《笔法记》中,作者首先以写古松“数万本、方如其真”的“吾”为楔子,又假以托名“石鼓岩子”的“叟”为响应,由此展开对山水画见解的深入探讨。

历代画论(连载10)唐宋:《笔法记》(五代)荆浩撰

历代画论(连载10)唐宋:《笔法记》(五代)荆浩撰

历代画论(连载10)唐宋:《笔法记》(五代)荆浩撰荆浩钟离访道图轴(金/元人画)147 x 74.8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

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

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

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

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荆浩钟离访道图(局部1:故事重点)“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北宋荆浩《笔法记》阅读资料

北宋荆浩《笔法记》阅读资料

北宋荆浩《笔法记》阅读资料【原文】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为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其次以遇叟而对答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构成此著之主体:一、“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原文】叟曰,子知笔法乎?曰,仪形野人也,岂之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邪?闻而渐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六要”是《笔法记》的理论核心,是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

与谢赫的“六法”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一日气、二日韵来自“气韵生动”;三日思与“经营位置”近,并吸收了顾恺之“迁想妙得”的思想;四日景与“应物象形”约略相当;五日笔源于“骨法用笔”;六曰墨虽略当于“随类赋彩”,却因水墨画技巧发展而以墨代彩。

二、华与实之辨;【原文】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窍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

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三、似与真之说;【原文】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四、去除嗜欲杂欲;才能臻于高境;【原文】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始终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五代荆浩《笔法记》:画有六要

五代荆浩《笔法记》:画有六要

五代荆浩《笔法记》:画有六要五代·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 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日墨。

《笔法记》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五代后梁荆浩撰写。

荆浩(生卒年不详),字浩然。

沁水(今山西沁水)人。

五代乱世,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

博通经史,善属文,隐居时以画山水树石自适,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壁画。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其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画传世,现存《匡庐图》相传其所作。

《笔法记》似受了《史记·留侯世家》黄公授书张良的故事影响,假托在太行山与一老叟答问,阐述了著者的绘画理论。

此书先述自己隐居太行洪谷,人大松林,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阐发以自然为师是绘画第一阶段的思想。

其次以遇叟而对答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构成此著之主体:一、“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二、华与实之辨;三、似与真之说;四、去除嗜欲杂欲;才能臻于高境;五、在解释“六要”之后,拈出神、妙、奇、巧四种绘画品格;六、以筋、肉、骨、气释“笔有四势”;七、论无形与有形之病,并顺势言山水松木特点,以“去其繁华,采其大要”相勉;八、论述山水画发展史,重点分评唐代名家笔墨。

最后以呈画就教,作赞及对答形式,表达“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思想,这当然是以自然为师的升华和飞跃。

可以认为,《笔法记》是作者从艺日久、人格与技巧双修已臻高境后的著作,是苦心钻研的结晶,对后世山水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六要”是《笔法记》的理论核心,是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

与谢赫的“六法”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一日气、二日韵来自“气韵生动”;三日思与“经营位置”近,并吸收了顾恺之“迁想妙得”的思想;四日景与“应物象形”约略相当;五日笔源于“骨法用笔”;六曰墨虽略当于“随类赋彩”,却因水墨画技巧发展而以墨代彩。

“六要”之外,“笔有四势”亦足珍视。

五代·荆浩《山水赋》《笔法记》

五代·荆浩《山水赋》《笔法记》

五代·荆浩《山水赋》《笔法记》《画山水赋》(五代)荆浩撰●提要四庫全書子部八畫山水賦藝術類一書畫之屬《画山水赋》一卷、附《笔法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唐荆浩撰。

案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

五季多故,隐於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

汤垕《画鉴》亦曰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作《山水诀》,为范宽辈之祖。

则此书本名《山水诀》。

此本载詹景凤王氏《画苑补益》中,独题曰《画山水赋》。

考荀卿以後,赋体数更,而自汉及唐,未有无韵之格。

此篇虽用骈辞,而中间或数句有韵,数句无韵,仍如散体,强题曰赋,未见其然。

又以浩为豫章人,题曰豫章先生。

益诞妄无稽矣。

别有《笔法记》一卷,载王氏《画苑》中,标题之下注曰一名《画山水录》。

案《唐书·艺文志》载荆浩《笔法记》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山水受笔法》一卷,沁水荆浩浩然撰。

今检记中称石鼓岩前遇一叟,讲授笔法。

则陈氏所记乃其本名,《唐志》所载乃省文呼之,王氏《画苑》所注又後人改名也。

二书文皆拙涩,中间忽作雅词,忽参鄙语,似艺术家粗知文义而不知文格者依托为之,非其本书,以相传既久,其论亦颇有可采者,姑录存之,备画家一说云尔。

●畫山水賦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此其格也。

逺人無目,逺樹無枝,逺山無皴,高與雲齊。

逺水無波,隠隠似眉,此其式也。

山腰雲塞,石壁泉塞,樓臺樹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兩蹊,樹觀頂■〈寧頁〉,水看岸基,此其法也。

凡畫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嶺,峭壁者崖,有宂者岫,懸石者岩,形圓者巒,路通者川,兩山夾路者壑,兩山夾水者澗,注水者溪,泉通者谷,路下小土山者坡,極目而平者坂,若能辨别此類,則粗知山水之彷彿也。

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分賔主之朝揖,列羣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逺近,逺山不得連近山,逺水不得連近水。

山腰回抱,寺觀可安,斷岸亂堤,小橋可置。

有路處人行,無路處林木。

北派山水鼻祖荆浩的《笔法记》

北派山水鼻祖荆浩的《笔法记》

北派山水鼻祖荆浩的《笔法记》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被奉为宋画的典范,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古代山水画宗师、唐末之冠,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五代后梁荆浩《雪景山水图》荆浩《笔法记》译文(一)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

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

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

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

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

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

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

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

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

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

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

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二)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

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

老者说:“你懂得画法吗?”我说:“老人家的容貌象一个山野之人,怎么问起我画法的问题呀?”老者说:“你怎么知道我胸中有多少学问和想法呀?”我听了又是惭愧又是敬畏。

老者又说:“不要紧!年轻人只要好学,结果会成功的。

说起画,画有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

我说:“画就是漂亮,只要画得像,就能得到真实之美。

哪有这么多麻烦事!”老者说:“不然,画是你的创作,要熟悉、研究生活中的物象而画出它的真实面貌和气质。

荆浩《笔法记》中“二病”观点小议

荆浩《笔法记》中“二病”观点小议

荆浩《笔法记》中“二病”观点小议一、荆浩《笔法记》中“二病”释义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继唐代山水画发展的另一高峰期。

此时期因社会动荡、政权割据等因素导致大批文人放弃仕途转而选择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

过着隐居生活的文人逸士们将更多的精力寄情于自然山水中。

生活于五代时期的荆浩因躲避战乱而隐于太行山洪古,并以太行山为母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绘画作品。

荆浩不仅善于绘画创作,而且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笔法记》是荆浩在绘画实践基础上针对于山水绘画而作的专门性的绘画美学探究。

荆浩《笔法记》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六要”、“笔有四势”、“图真”、“搜妙创真”、“二病”等。

后世对于《笔法记》中的观点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分析,其中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了谢赫“六法”观点的“六要”。

本文主要针对《笔法记》中较少被人重视的“二病”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于“二病”,荆浩《笔法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

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

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

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①后世对于荆浩《笔法记》内容引用较多的是时间稍晚的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的《山水纯全集》。

《山水纯全集》中的“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章节与荆浩所论“二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中虽未直接表明作者对荆浩“二病”观点的赞同,但作者显然对于荆浩“二病”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

原因在于他在荆浩所论“画有二病”观点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然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然后又引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观点:“古云:用笔有三病: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

”韩拙在文中对于“俗病”及“用笔三病”的具体内容均作了阐释。

从此以后绘画中“病”的名目亦越来越多,究其根源仍旧在荆浩《笔法记》中的“二病”论。

近现代以来对于“二病”的众多白话文解读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赏析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赏析

笔法记 荆浩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一作知)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

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 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

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

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

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一作遗)不俗。

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一作假)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断(一作笔绝而不断)谓之筋。

起伏成实谓之肉。

生死刚正谓之骨。

迹画不败谓之气。

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北宋荆浩《笔法记》阅读资料

北宋荆浩《笔法记》阅读资料

荆浩《笔法记》标点、意译、批注(据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2425页)张正忠译(一)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也。

(他本有“入”无“也”)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

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

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

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

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

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

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

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

或(他本有“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他本作“口”)。

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

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

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

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荆浩对大自然充满一种好奇和敏感、敬畏的心理。

他画熟悉的生活,又仔细地观察、写生,研究其中典型的景物,把它升华为艺术的语言。

而‚真‛,是他重要的审美理想,贯穿于本文始终。

)(二)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

遇一叟,因问,具以所来之由(他本有“而”)答之。

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

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老者说:‚你懂得画法吗?‛我说:‚老人家的容貌象一个山野之人,怎么问起我画法的问题呀?‛(我觉得‚笔法记‛的‚笔‛,应是‚绘画创作‛之意,《笔法记》实际上就是《画法记》。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

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展开全文荆浩可以说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之一。

他擅长于描写宏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看看下面的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吧!荆浩笔法记原文及翻译(一)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也。

(他本有“入”无“也”)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

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

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

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

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

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

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

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

或(他本有“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他本作“口”)。

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

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

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

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荆浩对大自然充满一种好奇和敏感、敬畏的心理。

他画熟悉的生活,又仔细地观察、写生,研究其中典型的景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法记
荆浩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

中独为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

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

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

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仪形野人也,岂之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邪?闻而渐骇。

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

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

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
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

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子既亲善,但期始终所学,勿为进退。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馀。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直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其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

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

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

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

夫木之生,为受其性。

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疎,匪青匪翠,从微
自直,萌心不低。

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迭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

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

柏之生也,,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

有如画蛇如素,心虚逆转,亦非也。

其有楸,桐,椿,栎,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

夫画山水无此象亦非也。

有画流水,下笔多狂,文如断线,无片浪高低者,亦非也。

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

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

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

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
叟曰:得之者少。

谢赫品陆之为胜,今已难遇亲踪;张僧繇所遗之图,甚亏其理。

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

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

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

麴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足追,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

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剏巧媚。

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形迹。

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

遂取前写者《异松图》呈之。

叟曰:肉笔无法,筋骨皆不相转,异松何之能用。

我既教子笔法。

乃齐素数幅,令对而写之。

叟曰:尔之手,我之心。

吾闻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与我言咏之乎?谢曰: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而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

诱进若此敢不恭命。

因成《古松赞》曰:
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势高而险,屈节以恭。

叶张翠盖,枝盘赤龙。

下有蔓草,幽阴蒙茸。

如何得生,势近云峰。

仰其擢干,偃举千重。

巍巍溪中,翠晕烟笼。

奇枝倒挂,徘徊变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

风清匪歇,幽音凝空。

叟嗟异久之,曰:原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子即石鼓岩子也。

曰:原从侍之。

叟曰:不必然也。

遂亟辞而去。

别日访之而无踪。

后习其笔术,尝重所传,今遂修集以为图画之轨辙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