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7章 药效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药效学
高频考点
>>药物作用与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以及量效关系,效能、效价等概念>>药物作用机制与受体:9项作用机制、受体类型,激动药与拮抗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与机体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药动学与药效学相互作用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的作用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科学。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继发于药物作用的结果。
体现先后顺序:先作用后效应。
药物作用有选择性,有高低之分。
药物对受体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药物的选择性具有相对性,有时与剂量有关,如小、中、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药物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可产生不同效应。
如肾上腺素对瞳孔产生散大效应,对骨骼肌、血管平滑肌产生舒张效应,对内脏平滑肌产生收缩效应。
药物作用分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的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根据治疗效果,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对因治疗:用药后能消除原发致病因子,治愈疾病的药物治疗。
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控制感染性疾病;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属于对因治疗。
注: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称为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也属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用药后能改善患者疾病的症状。
如应用解热镇痛药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缓解疼痛;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抗高血压药降低患者过高的血压等属于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对症治疗虽然不能根除病因,但对疾病的治疗不可缺少。
第二节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药物的作用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
药物量效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曲线表示。
以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得到直方双曲线。
将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即量-效曲线。
整体动物试验,以给药剂量表示;
离体实验,以药物浓度表示。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或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例如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等,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个体。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为反应的性质变化,一般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等,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一)斜率
在效应大约16%至84%区域,量效曲线几乎呈一直线,其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称为量效曲线的斜率。
斜率大的药物,药量微小的变化,即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反之亦然。
斜率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用药的剂量安全范围。
(二)最小有效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
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引起药理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
(三)最大效应(E max)或效能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最大效应或效能。
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四)效价强度
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或浓度的比较,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五)半数有效量(ED50)
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量(ED50)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如效应指标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I): LD50/ED50。
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安全。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不一定安全,
因为量效曲线与毒效曲线的首尾仍可能出现重叠,即ED95可能大于5%的中毒死亡量(LD5
)。
练习题-A型题
关于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特点,不正确的是
A.具有选择性
B.使机体产生新的功能
C.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两重性
D.药理效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类型
E.通过影响机体固有生理、生化功能而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药物可改变机体原有功能,增强或减弱,但不能产生新功能。
练习题-B型题
A.LD50
B.ED50
C.LD50/ED50
D.LD1/ED99
E.LD5/ED95
1.治疗指数
2.半数有效量
3.半数致死量
『正确答案』C B A
『答案解析』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量(ED50)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如效应指标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I):LD50/ED50。
练习题-X型题
以下关于药物作用与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有
A.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B.药理效应的增强称为兴奋,减弱称为抑制
C.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D.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
E.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药理效应的增强称为兴奋,减弱称为抑制;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
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受体
一、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药物与机体结合的部位,即药物作用的靶点。
已知靶点涉及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补充体内物质、理化性质、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免疫系统(环孢素、左旋咪唑)、非特异性作用等。
二、药物作用与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和性质
1908年,Ehrlich首先提出受体的概念。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者高识别。
内源性配体:体内存在与受体结合的生理功能调节物质。
外源性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药物等外来物质。
配体充当第一信使角色。
受体的性质:5项
1.饱和性:数量有限,产生最大效应;
2.特异性:高度识别力,立体选择性;
3.可逆性:结合可逆,少数共价键结合,不可逆;
4.灵敏性:低浓度发挥作用,如乙酰胆碱;
5.多样性:受体亚型。
(二)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1.占领学说:效能大的药物只需要占领少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不需占领全部受体。
2.速率学说:药物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结合及分离的速率,而与药物占领受体量无关。
3.二态模型学说:活化态和失活态两种状态的受体,可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
激动药与活化态受体亲和力大,结合产生效应。
(三)受体的类型
1.G蛋白偶联受体
与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相偶联的受体。
G蛋白是细胞外受体和细胞内效应分子的偶联体。
2.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受体
N-胆碱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等。
分配体门控型和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
3.酶活性受体
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被激活后直接调节蛋白磷酸化。
主要有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非酪氨酸激酶受体。
4.细胞核激素受体
位于细胞核的受体(细胞内受体)。
(四)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
1.第一信使
第一信使是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药物等细胞外信使物质。
大多数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内,而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活受体而引起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2.第二信使
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酸腺苷(cAMP),还有环磷酸鸟苷(cGMP)、二酰基甘油(DG)和三磷酸肌醇(IP3)及PGs、Ca2+和一氧化氮(NO)等。
NO: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3.第三信使
第三信使是指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包括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
(五)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药物分类
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药物与受体结合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D:药物,R:受体,DR:药物受体复合物,E:效应)
药物和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不仅要有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
两药亲和力相等,其效应取决于内在活性强弱;当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取决于亲和力的大小。
内在活性用α表示,0≤α≤100%。
完全激动药,α=100%;
部分激动药虽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α<100%,量效曲线高度(E max)较低。
2.药物分类
(1)激动药: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完全激动药:亲和力和内在活性(α=1)都很高;
部分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不强(α<1);
反向激动药:有些药物(如苯二氮类)对失活态的受体亲和力大于活化态。
(2)拮抗药: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α=0),故不能产生效应;但由于占据一定数量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部分拮抗药:有些药物以拮抗作用为主,但还有一定的激动受体的效应。
拮抗药分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可逆,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相同受体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增加激动药的浓度使其效应恢复到原先单用激动药时的水平,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其最大效应不变,这是竞争性抑制的重要特征。
拮抗参数(pA2):表示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反映竞争性拮抗药对其激动药的拮抗强度。
(六)受体的调节
受体的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受体对激动药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据产生机制不同,受体脱敏分同源脱敏和异源脱敏。
同源脱敏:只对一种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不变。
异源脱敏:受体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而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
所有受影响的受体有一个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或受调节的是它们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某个共同环节。
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因长期应用拮抗药或激动药水平降低,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
如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时,突然停药,由于β受体的敏感性增高而引起“反跳”现象,导致血压升高。
若受体脱敏或增敏仅涉及受体数量或密度的变化,则分别称为受体下调或上调。
练习题-A型题
受体的类型不包括
A.细胞核激素受体
B.内源性受体
C.离子通道受体
D.G蛋白偶联受体
E.酪氨酸激酶受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受体没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分类。
练习题-A型题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灵敏性
B.可逆性
C.特异性
D.饱和性
E.持久性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受体的性质: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灵敏性、多样性。
练习题-X型题
第二信使包括
A.Ach
B.Ca2+
C.cGMP
D.三磷酸肌醇
E.cAMP
『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Ach是乙酰胆碱不属于第二信使,最早发现的第二信使是环磷酸腺苷(cAMP),还有环磷酸鸟苷(cGMP)、二酰基甘油(DG)和三磷酸肌醇(IP3)及PGs、Ca2+和一氧化氮(NO)等。
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药物因素:药物的性质、质量、特性,还有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疗程,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等。
机体因素:患者年龄、性别、种族、患者病理、精神状况及遗传因素等。
一、药物因素中几个基本概念
耐受性: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会逐渐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
机制:药物诱导肝药酶,加速了自身代谢;连续用药使受体数量下调,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机体调节机制产生适应性变化等。
快速耐受性:多数药物的耐受性是逐渐产生,但也有少数药物在短时间内,应用几次后很快产生耐受。
如麻黄碱静脉注射3~4次后,其升压作用即消失,口服用药2~3天后平喘作用也可消失。
交叉耐受性:化学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之间,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又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如乙醇和巴比妥类。
耐药性或抗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多药耐药性: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致使治疗失败。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完全避免耐药。
药物依赖性:某些药物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的或心理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和需求。
典型的是阿片类、可卡因、大麻及某些精神药物。
依赖性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
戒断综合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症状或损害。
采用逐渐减量停药。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
14岁以下为儿童剂量,14~60岁间为成人剂量,60岁以上为老人剂量。
儿科药理学:研究儿童用药规律的药理学分支学科;
老年药理学:研究老人用药规律的药理学分支学科。
2.体重与体型
给药剂量依据体表面积计算,体重因素+体型因素。
3.性别
女性用药应考虑“四期”,即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
围生期药理学:研究妊娠、分娩、哺乳期药物与机体(母子)相互作用规律的药理学分支学科。
(二)精神因素
病人的精神因素包括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
约占35~40%。
(三)疾病因素
1.心脏疾病;
2.肝脏疾病;
3.肾脏疾病;
4.胃肠疾病;
5.营养不良;
6.酸碱平衡失调: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7.电解质紊乱。
(四)遗传因素
药物遗传学或遗传药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影响药物作用的学科。
遗传基因的差异是构成药物反应差异的决定因素。
主要表现:种属差异、种族差异、个体差异和特异质反应。
1.种属差异
不同种属动物(包括人类)对同一药物的作用和药动学有很大差异。
新药试验趋向于采用所谓“专家式“的动物。
2.种族差异
人群乙酰化转移酶分两种:快乙酰化型和慢乙酰化型,黄种人多快乙酰化型,白种人多慢乙酰化型。
3.个体差异
源自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人群药物代谢表现为弱代谢型和强代谢型。
高敏性:有些个体对药物剂量反应非常敏感,即在低于常用量下药物作用表现很强烈。
低敏性或耐受性:有些个体需使用高于常用量的剂量,方能出现药物效应。
4.特异质反应
某些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与其遗传缺陷有关,称为特异质反应。
缺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者不能服用硝酸酯类和磺胺类药物。
(五)时辰差异
时辰因素指机体内生物节律变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称为时辰药理学,又称为时间药理学。
(六)生活习惯与环境
饮食对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成分、饮食时间和饮食数量。
一般药物应在空腹时服用。
第五节药物相互作用
一、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1.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意义:①提高药物的疗效;②减少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③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缩短疗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作用。
2.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作用加强或作用减弱。
作用加强:疗效提高,和/或毒性加大;
作用减弱:疗效降低,和/或毒性减轻。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有三种方式:
①体外药物相互作用;
②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③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二、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动学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环节。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相互影响的因素:pH的影响;离子的作用;胃肠运动的影响;肠吸收功能的影响;间接作用。
(二)影响药物的分布
表现为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改变游离药物比例;或改变组织分布量,从而影响消除。
1.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结合型药物有以下特性(木头人):①不呈现药理活性;②不能通过血-脑屏障;③不被肝脏代谢灭活;
④不被肾排泄。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起药物作用。
2.改变组织分布量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1.酶的诱导
酶诱导的结果将使受影响药物的作用减弱或缩短。
2.酶的抑制
该酶被抑制的结果,将使另一药物的代谢减慢,因而加强或延长其作用。
(四)影响药物的排泄
药物从肾脏排泄的途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3.肾小管重吸收
三、药效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增强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而对药物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
按各种方式的作用结果分: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一)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
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原有的药效增强,称为协同作用,包括相加、增强和增敏。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作用大于单用作用之和;或一种药物无效应,却可增强另一种药物的作用。
增敏作用:某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敏感性增强。
(二)药物效应的拮抗作用
1.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组胺与肾上腺素,二者合用发挥生理性拮抗作用。
2.药理性拮抗:当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阻止激动剂与其结合。
四、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
体外筛查;
根据体外代谢数据预测;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预测。
练习题-A型题
连续用药较长时间,药效逐渐减弱,须加大剂量才能出现药效的现象是
A.耐药性
B.耐受性
C.成瘾性
D.习惯性
E.快速耐受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耐受性: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会逐渐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
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用药局部的血管收缩,减少普鲁卡因的吸收,使其局麻作用延长,毒性降低,属于
A.相加作用
B.增强作用
C.增敏作用
D.生理性拮抗
E.药理性拮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作用大于单用作用之和;或一种药物无效应,却可增强另一种药物的作用。
练习题-X型题
以下属于遗传因素对药物作用影响的是
A.年龄
B.种族差异
C.个体差异
D.种属差异
E.特异质反应
『正确答案』BCDE
『答案解析』年龄属于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包括种属差异、种族差异、个体差异和特异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