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529d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3.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导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形式特点。
2. 难点: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2)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
(2)邀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其他同学欣赏并评价。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三首》的形式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体验古代诗歌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明确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朗诵等环节,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诗三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481070bceb19e8b9f6ba91.png)
18《古诗三首》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4.诵读古诗,学习诗中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2.了解《江南春》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板书课题。
2.欣赏黄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3.认识作者。
1.齐读课题。
2.根据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有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拆卡片游戏检查生字。
(3)认识多音字“簸”。
(4)读词语。
颠簸簸箕簸箩簸谷簸动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卡片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字音:“浪淘风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多音字的读音:“九曲”中的“曲”读阴平,“簸”在“浪淘风簸”中读上声。
2.易错读音:“畦”读qí。
3.引导学生读好停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2分钟)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古诗的节奏。
簸”中“簸”的读音为bǒ;“南朝”中“朝”的读音为cháo。
(4)多种方式认读词语3.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顿: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3分钟) 1.介绍作者:刘禹锡。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3.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4.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2d4f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9.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导学案,这是我们学
习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课题:古诗三首导
学案(第一课时)。
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词?它们是哪朝哪代
的诗人创作的?这些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古诗三首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古诗,然后跟读一遍,注意发音
和语调。
2. 老师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自己默写这首诗,然后请一位同
学站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读的
音节,可以举手请教。
3. 接下来,老师会逐句解析这首诗的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讲。
4. 分析完毕后,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和意境。
5.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
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和
讨论。
3. 最后,请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古诗默写在作业本上,巩固记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88d18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d.png)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探究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了解过李白、王之涣这些古代文人吗?2. 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能读懂并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义,能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二、呈现新课(25分钟)1. 学习活动一:分析诗名(5分钟)通过学生猜测的方式,预测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诗名是《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绝句》。
2. 学习活动二:诗歌背景知识了解(10分钟)了解诗人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背景。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第二首:《登鹳雀楼》——王之涣第三首:《绝句》——杜牧3. 学习活动三:理解诗歌意义(10分钟)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感受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第三首:《绝句》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找出诗中的感慨和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习活动一:诗歌创作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2. 学习活动二:背诵诗歌选取其中一首诗,要求学生背诵和朗读出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通过分析诗名、了解诗人背景知识和理解诗歌意义,来探究这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读懂并理解这些古诗的意义,感受到古人的深情和智慧。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准备在下节课朗读出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4096cddccda38366baf06.png)
xx小学高效课堂四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古诗三首设计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编号:【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我要正确读写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会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我能运用理解加想象的方法背诵三首古诗,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我会努力用自己的方法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定向导学* 互动展示* 当堂反馈】自研自探合作探究随堂笔记展示提升质疑评价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内容:大声朗读,读通诗句自学导航:1自由读古诗,解决字词疑难。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生平及相关资料。
3、划分好古诗的节奏,熟读古诗。
(完成随堂笔记一)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词意自学导航:1、读课题,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和古诗的大意,勾画诗中自己不明白字词和诗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完成随堂笔记二)内容:吟诵诗词,体验诗情自学导航:1、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随堂笔记一:我会解释关键词尽:完闲:闲:悠闲。
厌:满足。
和:和谐。
曾:曾经。
旧:从前。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随堂笔记二:我能理解重点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遥望洞庭风景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展示单元一:我是朗诵小能手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诗句的理解吧!展示单元二:我当小小讲解员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给大家交流自己对理解字义和古诗大意的理解吧!(建议:用朗诵加想想描述的形式交流你的理解吧!)2、以恰当的形式,个性的方式表达你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吧!(提示:讲一讲、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尽情抒发你的感受吧!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当这三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2、试把你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中的重读,延长等方式表达出来吧!内容:拓展延伸,积累诗句1、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把三首诗词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吗?2、你还收集了那些描写山水的诗句呢?3、试比较一下,三首诗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217d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9.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我会读。
()()()()()浪淘沙九曲天涯莺啼酒旗2. 我会写。
huáng hé wàn lǐ shā rú qū组词:()()()()()()()3. 重点字讲解。
淘: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淘”的右半部分“匋”要写得紧凑,撇和竖弯钩要舒展。
涯: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涯”的右半部分“厂”要写得稍扁,“圭”的两个“土”字大小一致。
4. 多音字。
()曲()5. 解词义。
浪淘沙:;天涯:;二、合作探究1. 了解课文背景。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了解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通读古诗,理清脉络。
(1)每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 思考:(1)每首古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古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中“等闲”是什么意思?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景色的?5. 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依次推举发言人汇报小组成果。
(1)朗诵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bb23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3.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1.读古诗,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和下列词语。
耘田供耕织稚子玻璃陂寒漪2.初读课文,选出正确的字音或字形。
涟漪(yī qí) 玉磬( xīng qìng) 银钲( zhēng bǐng)(昼尽)夜知(晓浇) 耕(籽耘)3.认真读古诗,借助课文插图和注解,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绩麻:__________傍:__________稚子:________________陂:_________漪:______________腔:__________信口:__________4.“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中,“玻璃”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二、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读一读,选一选。
(1)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中,描写儿童模仿大人干农活的诗句是( )A.昼出耕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这两句诗写的是儿童模仿大人( )A.学种瓜B.学耕织2.再读课文,我知道:(1)《稚子弄冰》一诗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名?请你选一选( )。
A.银钲B.玉磬C.古等(2)《村晚》一诗中,放牛的孩子在做什么?把相关诗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查阅资料我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查阅资料:(1)范成大,字至能,晚号________。
_______名臣、文学家。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2)杨万里,字廷秀,号_______。
________著名诗人,与_____、尤袤、________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四、我的疑问通过预习,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下面写一写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f5d29a561252d381eb6e09.png)
3《古诗三首》导教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讲课1.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 7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述的暮春之景,联合时代背景,领会作者表学习目标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联合故事谈谈《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感情。
5.抓住要点诗句,领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近似的诗句和同学沟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2.想象画面,抓住要点语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收集整理古诗中的典故资料;课前准备2.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寒食》导教案课时:第一课时学科:语文六年级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绘宫廷寒食节的古诗。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插图和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领会古诗所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朗诵、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古诗所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 天,清明前两天。
先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民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食品,故名“寒食”。
韩翃 : 唐诗人,字君平,南阳( 今属河南 ) 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韩君平诗集》.学法指导 1. 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2.认识作者和题目意思。
3.连词成句,理解诗意。
4.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导学过程学法指导一、讲话沟通,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今日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已经“消逝”的古代传统节日 --- 寒食节。
2.认识相关寒食节的由来及风俗,认识时代背景。
3. 简介作者。
可参照上边的二、自主学习古诗《寒食》。
知识链接。
1.自由读古诗。
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寒食》。
注意节奏停留。
寒食唐朝: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 / 东风/ 御柳/斜。
日暮 / 汉宫 / 传/ 蜡烛,轻烟 / 散入 / 五侯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50f47f0912a21614792970.png)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时间:2020年2月11日
二、学习目标
1、复习语文教材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学习重难点
1.复习三首古诗,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意思,背诵三首古诗。
2.检测孩子对本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作业训练
1、熟读3首古诗,背诵3首古诗,把背诵的音频或视频资料上传到乐教乐学“语文复习”中打卡。
2、工整规范地抄写3首古诗,把照片上传到乐教乐学“每日练字”中打卡。
3、复习一下本课基础训练的练习题,准备应对老师的抽查。
五、辅导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业情况在线答疑
六、交作业
晚上8点前提交乐教乐学
七、作业批改:及时评价总结。
《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c496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1.png)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对古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品味古诗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1)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含蓄的表达。
(2)对比三首古诗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批注法:在阅读古诗时,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比较法:对比三首古诗,分析它们在内容、形式和情感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体会情感1、思考每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3、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
(五)分析写作手法1、观察三首古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等来表达情感的?(六)拓展延伸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成一篇短文。
2、收集其他与这三首古诗主题相关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七)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首古诗?2、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古诗的诗意和情感?3、对于古诗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八)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1014a0eff9aef8941e06cb.png)
4.组织自由表达: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
1.(1)读通诗文,认识并学写“熏、杭”,交流明确书写“熏”字时要紧凑。
(2)交流资料,明确写作背景,解开诗题: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林升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极,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读好古诗。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然后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读准“祭”的音。
3.指导书写生字:祭、乃。重点指导“祭”的上半部分和“乃”的笔顺。
1.自由读两遍古诗,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音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2.汇报自学成果:小组逐一朗读三首古诗,读准“乃”等生字,注意读好停顿。
4.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三、学习《己亥杂诗》(用时: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组织自学。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领会诗句含义。指一个小组回答,引导集体订正,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2.交流明确诗句的意思。
(1)自主采用适当的方法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
(2)交流、总结诗意: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3.交流总结品读后的感悟。
(1)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
![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abb97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好的,以下是您需要的五年级古诗三首导学案的内容:一、《登鹳雀楼》1.作者:王之涣2.创作背景:唐代,王之涣任官太原太守时,登上鹳雀楼,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登高远望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鹳雀楼:古代建筑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
-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 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而过,最终汇入大海。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作者:白居易2.创作背景:唐代,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时,游览了当地的草原,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草原上的景色和自己离别时的感受。
5.重点词语解释:- 古原草:指古代草原上的草木。
- 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一岁一枯荣:形容草木生长周期的特点。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静夜思》1.作者:李白2.创作背景:唐代,李白在长安做官期间,夜晚独自思念故乡而写下此诗。
3.诗歌结构: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4.诗歌内容:描写了夜晚时分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景。
5.重点词语解释:- 床前明月光:形容夜晚明月的明亮。
- 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照耀下的地面像是覆盖了一层霜雪。
6.诗歌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7.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理解等方式来学习这首古诗。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0f969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7.png)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寒食
风景飞花东风御柳斜
风俗日暮传蜡烛五侯家家家禁火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
叠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中秋节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教后反思
1、从传统习俗导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点。
2、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的任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古诗三首》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
设计者
学习任务
收集古代的民风民俗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4、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绘诗景。
(3)品诗境、悟诗情。
(4)诵古诗、感意境。
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借织布来排遣思念的愁苦,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愁苦到了极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这两首诗的内容与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展现的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画面,内容并不难,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结合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就更好理解了。但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加入了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8350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0.png)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阅读课班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的韵律和意境。
2.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悯农》。
2.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思。
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调和节奏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和教具,包括《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录音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如“你知道古诗是什么吗?”“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有哪些?”2. 通过显示课件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列出古诗常用的语言形式,例如:“平仄相间,句句押韵”、“律诗有律,五言七言”,并附上一些相关的例子。
讲授:1. 分段解读《登鹳雀楼》:(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景象和情感。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2. 分段解读《静夜思》:(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3. 分段解读《悯农》:(1)首先,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跟读,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然后,通过解读古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并分析古诗中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3)最后,教师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古诗的音节和韵律。
巩固:1. 利用课件或课后习题,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内容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要求句句押韵、平仄相间,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016c3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d.png)
三、品读探究,感受特点(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情节的曲折。
(1)感受生活之美:找到描写牛郎和织女生活美满的句子。
(2)了解王母娘娘的迫害:找一找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之后是怎样做的。
(3)感受鹊桥相会的凄美动人,想象那一天的情景。 2.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找一找这个故事中的不可思议之处。
3.感受民间故事包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体会劳动人民的情感。
1.(1)自由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生活美满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牛郎和织女美满的生活场景。
(2)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做法的语句,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故事中王母娘娘这个人物的特点。
(心狠手辣、自私无情)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俭、皇”等10个生字。
2.能够运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通过快速默读,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具有传奇色彩的特点。
4.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默读,了解故事的结局。
1.小组交流可以画哪些情节,每个人负责不同部分的连环画,用语言表述会画哪些内容,会配什么文字。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故事。
2.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展示自己打算画的内容和所配的文字。
3.了解民间故事带来的影响,热爱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1.可以联系上一篇课文,在连环画中展示重要的故事情节,每个情节可以用 小标题的形式展现。
2.展现《牛郎织女》在民 间的流传、影响时,如果 学生有了解的,可以请学生来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873a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8.png)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导学案,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背景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导学活动活动一:前置知识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比如《举头望明月》《咏鹅》等,让他们自己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在旁边引导和补充。
活动二:学习任务本次课程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江雪》《登鹳雀楼》《闻一多·龙湖雪》。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三首诗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自主预习这三首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活动三:合作探究•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预习笔记,两人一组,交流彼此理解的不同点和互相补充的内容。
•请几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孩子听取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进行补充和修改。
活动四:个人思考请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以下问题:•《江雪》诗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登鹳雀楼》诗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卷?•《闻一多·龙湖雪》这首诗的词意是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活动五:展示作品请让几名学生来台展示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孩子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点评。
三、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将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后的内容和个人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上。
2.背诵《江雪》一首。
四、学情分析本次课程着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而有些孩子容易理解错误,需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背诵《江雪》一首,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cd56b631126edb6e1a104c.png)
些?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 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 样的感受去读。
6.指导朗读。
产生怎样的情感?
5.自由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
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再在全班汇
报。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背诵古诗,对 比阅读(用时:7 分 钟)
1.整体回顾《山行》《赠刘景文》《夜 书所见》。 2.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说一说: 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从 哪里看出来的?分别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6.想象诗中美景,练习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体会山中景色迷人,以及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齐读诗题,口头给“赠”组词。认 读“刘”。
1.重点理解“石径、斜、坐、红于、 霜叶、白云生处”这些字词的意 思。
2.理解古诗意思时,不要求学生 逐字逐词翻译,要注意通过诗句 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说一说自己 看到的景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一、理解诗题,认 识诗人(用时:3 分 钟)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径、斜”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1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 首古诗,默写《山行》。
1.板书诗题——赠刘景文,学习 “赠把 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流利。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径”和 “斜”的。 4.结合书下注释、看插图来理解古 诗,说一说读懂了哪一句诗,如果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与同学 们进行交流。 5.看图,交流想象山中秋景,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科五年级下学期学案(501)主备人:审核人:
05 古诗词三首
班级:姓名:第周星期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第22页、第23页、第24页注释中的内容。
2、在文中画出要求正确读写的7个生字的组词和词语盘点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我能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字词。
mùtónɡsuōyīzhēdǎnɡzuìjiǔmínɡmèi chútou bāo lián penɡ( ) ( ) ( ) ( ) ( ) ( )()
4、给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A、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C、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B、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
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
如:“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4)“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5)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7)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8)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9)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
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 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6.选取《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