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宿松系安徽省直管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现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总人口80万,国土面积2394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是我省优质棉基地县、水产重点县。
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制造、新型建材、矿化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12月,宿松县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委托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规划编制组成员先后多次对宿松县各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察。
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农户和专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仔细分析,编制出《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该规划在对宿松县农业农村经济“十一五”的发展成就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定位、战略、布局和目标,提出了宿松农业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设计了相应的重点工程与项目,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宿松县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规划编制组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规划编制组
第一章成就总结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粮食总产量达到34.39万吨,油料总产4.29万吨,棉花总产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43.9%和9.1%,其中粮食总产连续7年增长。
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35万头,家禽出栏560万羽,肉蛋奶总产4.85万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8.6%、173.2%和46.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的同时,农产品品质也有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优质农产品比例达6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35个,基地认证面积达55万亩。
“十一五”期末,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推进,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6%。
二、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培训新型农民6.2万人次,转移劳动力1.36万人。
与此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种植业初步形成了丘陵粮食作物经济带、沿江洲圩棉花油菜经济带、山区茶桑果和生态农业经济带;畜牧业初步建成生猪养殖基地和家禽饲养基地;渔业初步建成50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
特色板块基地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共建成特色专业乡镇11个,特色专业村40个。
三、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全县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33家。
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7家,超500万元的有12家。
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68亿元,从业人员1.4万人,带动农户9.25万户,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均增加收入3.95亿元。
目前,全县各类具有营销功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18家,成员14120人,带动农户38670户,年营销收入达0.79 亿元。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畜禽加工、食品制造、棉纺加工、竹木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
四、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农机化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宿松注重发挥第一生产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杂交稻制种与推广仍具有一定优势。
据统计,全县共推广新品种6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0%,新技术、新机具20多项,引进良种家畜1万多头,良种家禽3万套,畜禽良种率达到80%。
“十一五”期间,加快了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全面提高。
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1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2万台,配套农具1.4万部,拥有联合收割机219台,插秧机69台,各类农机装备比“十五”增加40%。
农机作业水平呈跨越式发展态势。
到2010年,机耕面积64.9万亩;机收面积44.7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5倍;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48%,比“十五” 期末增长了26个百分点。
此外,机械化运输量占农村总运输量的90%左右,农副产品加工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五、农产品市场拓展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宿松把农业市场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扎实推进。
2010年订单销售的农产品发展到5个品种,种植业订单面积30万亩,畜产品约20万头,禽产品约200万只。
通过农产品博览会、展示展销会等不同形式开拓了销售市场。
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到企”活动促进了农产品网上销售。
六、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县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富县,生态强县”的战略构想,加大工作力度和措施,截止2010年底全县已建沼气池11319口,沼气池综合利用11319户。
太阳能路灯3600瓦,太阳能热水器1.62万平方米。
七、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较快。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89元,超“十一五”目标接近1倍。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县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7.3万人,为劳动力总数的46.3%,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62元,比上年增长20.1%。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与优势
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宿松迎来了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策机遇。
首先,中央连续八年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这凸现了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展现了中央对农业的支持决心与力度。
对于农业大县宿松而言,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更加有利。
其次,安徽省正进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宿松作为安徽省“一线两点”
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的重点地区,具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资源优势,这为宿松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再次,安徽省的农业转型升级战略促使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优质化、安全化、生态化、高端化转变,这与宿松农业发展方向一致,其可获得的外部支持将会更多。
最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宿松县列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宿松县党委、政府将有更大的决策权,县财政可以直接承接省级财政转移,地方建设尤其是农业的支持财力将显著增加。
区位优势。
如图1所示,宿松拥有快速进入长三角、大武汉、长株潭、昌九等区域性大市场的区位优势。
宿松位于皖江之首,随着全国高铁时代的来临,长三角、大武汉、长株潭、昌九等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将为宿松绿色生态农产品提供了庞大市场需求。
资源优势。
宿松地处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南麓,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空气新鲜,水质优良,拥有安徽第一、全国第二的可养水面。
农业部规划的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长江中下游油菜优势区和省农委规划的沿江江南水稻优势区皆覆盖宿松。
此外,宿松是劳动力资源大县,拥有乡村劳动力42.6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的人力资本优势。
二、挑战与劣势
“十一五”期间,宿松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成绩显著。
但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短期诱惑面前,一些后发地区很可能重蹈某些先发地区曾经走过的“先发展、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此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很可能破坏宿松独特的生态优势。
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不高,50%以上农药与化肥的残留或分解物随径流进入各类水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比例较大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
此外,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剧,不可降解塑料与生活污水需要处理。
气候异常变化也给当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
其次,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宿松地形多样,规模化经营受到一定制约。
此外,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性有待提高。
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农产品品种多而杂,特色农产品优势弱化。
再次,生产要素城乡流动不畅,三产互动不强。
县域内缺乏引导资金从城镇到农村的回流机制。
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应用则因农业规模小、农民兼业化严重而难以进入农业生产体系与农村领域。
生活在城镇的高技能人才因社会保障与环境约束不愿进入农村、农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则因户籍制度和自身素质等难以彻底向城镇转移。
种养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联合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农业微观主体生产结构单一,未能实现立体综合发展,经营主体内部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互动尚未实现。
第四,农村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由于宿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目前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亟待健全。
第五,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宿松位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地理区位的后端,在主要面向江浙沪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前端县市激烈的竞争。
在农产品市场开拓方面,由于多数产品未能形成差异化定位,难免与具有相同资源禀赋的县市形成市场竞争。
三、SWOT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宿松“十二五”期间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各级政府重视“三农”所带来的政策机遇,能否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优势,能否克服农业基础薄弱、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三产互动不强等劣势,能否规避生态环境与市场竞争所导致的挑战。
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因素,本规划设计了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并理清了各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思路。
通过努力,宿松一定可以做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在“十二五”期间推动全县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表1:宿松农业、农村发展SWOT要点分析
机遇:Opportunities
1.中央政策机遇;
2.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
3.省直管县机遇。
挑战:Threats
1.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压力加大;
2.竞争激烈。
优势:Strengths
1. 丰富的水、土地、劳动力等资源;
2. 可快速进入各大市场的区位。
劣势:Weaknesses
1.农业基础薄弱;
2.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3.三产发展互动不强。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省直管县体制试点的发展机遇,统筹推进县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宿松打造成为省级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皖西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周边城市群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农(渔)业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大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为保证上述目标实现,将重点提升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以下功能:
一、产业经济功能。
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突出棉纺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实行规模化种养、产业化开发、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生态平衡功能。
积极改造低质低效用材林,加快发展特色经果林和高效益毛竹笋材两用林。
充分利用湖泊水面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湖泊生态养殖和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走生态兴渔、科技兴渔发展之路。
在保护好森林、湖泊等生态资源的同时,综合开发其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使宿松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
三、休闲旅游功能。
充分利用宿松的山水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休闲山庄、农庄、渔庄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示范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和“三生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科学编制县域内村镇建设规划,对山区、丘陵、湖区、洲区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突出风情特色和集聚集约发展,加强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创造在皖西南及同类地区具有示范价值的“三生一体”新农村建设典范。
第二节发展定位
一、农村发展定位
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皖西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紧抓“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依托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建设,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宿松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
按照皖江城市带科学发展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宿松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皖西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二、农业发展定位
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把握新一轮城镇化和区域同城化发展的机遇,全面落实“小产品,大市场”理念,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基地农业,建设面向长三角和周边中心城市群的优质、生态、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努力建设成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充分利用宿松地处三省八县交界的
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打造成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第三节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战略。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原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变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结构。
努力建设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发展平台,完成城乡公共产品的一体化供给。
坚持以工业化赶超式发展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为依托,挖掘宿松工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巩固现代农业对宿松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发挥城镇化建设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全面带动效应,逐步实现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皖江城市带和中部地区“三化联动”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三产”互动战略。
通过发展种养业带来的原料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动种养业的发展;通过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促进依赖于种养业、加工业的休闲、体验旅游农业发展;生产性农业服务业与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种养业、加工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强四大湖泊、二郎河、凉亭河以及饮用水源保护,使其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
改善宿松县水系生态环境,禁止向湖泊直排工业和养殖废水,规范、科学发展养殖业,使宿松县水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性职能相互促进的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将宿松县建成生态功能良性循环、生态经济发达高效、生态文化进步繁荣的国家级生态县。
科教兴农战略。
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的企业落户宿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支撑打造高端农产品产业链的研发能力。
继续推进、调整、完善新型农民培训,重点加强本地急需的核心农民、农业休闲服务业人才以及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
重建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引导龙头企业科技传播行为,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与教育培训。
第三节产业布局
按照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结合宿松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十二五”发展目标,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大农业功能区域,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的布局体系。
(见图2)
一、四大农业功能区
北部山地多经功能区:包括以陈汉为中心的北浴、柳坪、隘口、趾凤全部,以及二郎镇西部和凉亭镇北部。
属于大别山余脉的中低山地,资源条件优越,是宿松县生态屏障,也是宿松县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区。
产业发展围绕竹林经果优先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油茶、板栗、蚕桑、柑橘、吊瓜及用材林,在维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开拓市场、扩大多种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并重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比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中部丘陵综合功能区:中部凉亭、长铺、佐坝、许岭等乡镇位于大别山余脉向沿江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岗垄冲畈相间,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扩大集中连片生产区,形成优质粮油主产区;依托丰富的山场、荒地资源,发展生猪、蛋鸡、牛等畜禽养殖;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在凉亭、孚玉、佐坝、五里等地扩大绿色蔬菜种植规模,打造面向皖赣鄂区域性城市群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南部湖滨养殖功能区:在佐坝、千岭、九姑、许岭、下仓等主要滨湖乡镇,充分利用湖区面积大、水质优良、滩涂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滩涂圩区等特色水禽和水产养殖。
以沿湖标准化水禽养殖基地为示范,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围绕做大做强“黄湖”大闸蟹,进一步扩大蟹、龙虾等附加值高的特色水产品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特色水产品供应基地与皖江城市带上重要的休闲体验农业旅游基地。
南部滨江棉油功能区:包括汇口、洲头、复兴,属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壤呈微碱性,光热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
本区在引导土地集中的同时增强棉区的排灌能力,稳定优质棉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建立沿江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
稳定油菜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双低油菜集中种植面积。
将南部沿江地区建设成国家级优质棉花和油菜生产示范基地。
二、五大产业集聚区
种植业:中部丘陵沿河畈区及南部沿湖畈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加快土地流转和整理工作,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在二郎河、凉亭河等河畈区重点建设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30万亩,示范带动中部优质粮食主产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沿江平原的汇口、洲头、复兴三乡镇根据市场需求,优选品种,扩大长绒、中长绒优质棉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提高棉花质量,推广抗虫杂交棉及其简化栽培技术,规范种植模式,加强病虫害防控,提高单产,创建国家级沿江优质棉主产区,并辐射沿湖适棉乡镇;在沿湖佐坝重点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通过新品种、高效生产方式、机械化装备集成带动示范基地,并辐射沿湖其他乡镇。
畜禽业:以许岭镇生猪养殖、九姑乡蛋鸡养殖为示范,辐射带动千岭、程岭、河塌、五里、长铺等中部丘岗和沿湖、沿江各乡镇,优选品种、重视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形成中部畜禽产业集聚区;佐坝、千岭和下仓等沿湖滩涂丰富的乡镇,重点发展水禽养殖。
陈汉、北浴、柳坪等山区重点发展羊养殖和特色火鸡养殖,构建多样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体系。
水产业:依托沿湖佐坝、千岭、九姑、下仓等乡镇滩涂资源,扩大圩田养殖与池塘精养,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推广科学养殖模式,重点发展河蟹、黄鳝、龙虾、白鱼等特色水产品。
培育名特优水产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和集养殖、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促进三大产业间联动协调发展,形成宿松优质水产业集聚区。
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宿松县工业园区和八个重点镇,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划先行、功能合理的原则建立粮油食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休闲食品加工及竹木产品加工园(区)或园中园。
休闲农业:将宿松山水优势资源纳入天柱山、庐山黄金旅游线路,加大整合和宣传力度,在柳坪、北浴、陈汉、隘口、趾凤等西北部山区乡镇,依托特有的山水竹林、无污染山区特产及有“南国小长城”之称的白崖寨,发展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观光、采摘农业;在南部复兴、洲头、汇口、佐坝等沿江沿湖乡镇,依托“长江绝岛”小孤山、广大湖区和滩涂湿地发展以渔家乐为特色的休闲体验农业,构建“山水”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布局体系;中部县城周边地区乡镇,依托“石莲洞” 开发统筹发展城乡特色休闲观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