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预设

合集下载

语用学

语用学

论《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用预设现象05120421 周玲外国语学院摘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预设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为了成功传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意义或者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使用预设。

预设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预设以及它在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功能;分类;幽默;语境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

预设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语句的认知意义,与语句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这种语义预设关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会取消或被取消,这就为语用预设的分析提供了条件。

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首次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多数学者也都认为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和依赖性, “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发话者为保证语段信息流的畅通,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组织状态作出无需断言的假设,将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已知了解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①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预设这一概念近年来已经成为逻辑学与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之一。

欧亨利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大师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并且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欧·亨利是一个创造性的作者,他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人们会对他的幽默的写作方式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这也成了同时代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研究学习的基础。

有人说欧亨利的幽默和马克吐温很相似,这其实是不对的。

欧亨利的某些内容确实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但他也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种幽默方式。

欧亨利喜欢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幽默大师。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

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b. peter has a grandma.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

如果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

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

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

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

(俞如珍,1996,25)①稳定性(stability)。

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

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

语用学预设

语用学预设
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 是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麦考莱)
H
20
语用预设
语用学研究中,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是一种依 赖于语境的意义。它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并受 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估计的影响。
语用预设一般被认为是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知的信 息,或是根据言语上下文的语境至少可以推断出的信 息,因此这些信息会被看作是已交际的一部分无需陈 述出来。利用语用预设,可以让受众领悟到所要表达 的本意,也可使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simple or compound proper names
used have a reference.)”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 它所包含的专有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单独名称所
表示的对象存在。
例如我们说“小明学习很用功。” 预设为有“小明”这个人存在。
H
8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 Kepler died in misery. (2) There was a man called Kepler. from (1). (3) 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 presupposes (2).
We can infer (2) (1) & (3)
H
9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905年提出 “摹状词理论\描写理论”,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 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专指时,包含它的句子仍然有 真假值。
他认为像“某某人”这些定指描写不像想象的那样只 有简单的逻辑对应形式,虽然在自然语言中是以主语 形式出现,但是在逻辑形式中不是逻辑主语,而是对 应一系列命题的联接。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在认知语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语境所做的一些假设或推断,用来填补信息的缺失或解释信息的模糊性。

常见的语用预设包括共有信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语用研究中,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用预设的产生、传达和理解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

佐治·葛莉斯、保罗·格里斯等学者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语用预设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

在实际交际中,语用预设也常常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种语用预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预设认知规律。

安妮·格雷、安娜·希尔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的理解与语言习得、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通过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为语言学习、语用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语用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言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语境和常识等因素假设对方对某些事实或说法具有的认知背景。

这种预设在语言理解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语用学(第五章)

语用学(第五章)

二、预设与蕴涵的关系
1、什么是蕴涵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 (entailment)或译 衍推”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衍推” 教材第128 )。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128页 (教材第128页)。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样一种逻辑关系: 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即如果第一个句子为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第一个句子的假必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即如果第二个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④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⑤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陈莉手上有信; 陈莉手上有信;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⑥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把句子加“ 否定之后, 把句子加“不”或“未(能)”否定之后,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 把句子否定之后, 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 子的预设。例如: 子的预设。例如: 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①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可推导出: 从①可推导出: 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②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③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④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参考内容三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义预设指的是语言交流中 隐含的语义关系,而语用预设则是指言语表达中隐含的语用关系。理解这两个 概念对于理解语言交流和言语表达的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义预设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在字面意义之外,需要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例如,“他打开了电脑”这个句子中,就隐含着“他 拥有电脑”的语义预设。这种语义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减少误解的发生。
1、语用预设不是一种逻辑、语义或语用问题,而是一种语言现象。 2、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语境的一部分。
3、语用预设通常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或背景知识。
三、语用预设的功能
语用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多种功能,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功能:
1、预设句子的真值:语用预设可以是句子意义的基础,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 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内容二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 家的。这种预设现象不仅涉及到语言使用的语境敏感性,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世 界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本次演示将探讨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一、语用预设的特征
1、语境依赖性:语用预设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 能正确理解和解读预设的含义。例如,“他是个独子”这句话,如果没有特定 的语境,我们无法确定这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还是预设了某个人的家庭情况。
4、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可 以运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关键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总结结论: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启示或建议。在总结时,我们应 该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要指出这些观点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或建 议。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思考,以鼓励读者进一步思考 和讨论。

语用学 预设

语用学 预设

9. 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 含强调成分的隐性分裂句
The particular presuppositions that seem to arise from the two cleft constructions seem also to be triggered simply by heavy stress on a constituent. 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 通过说话者的声音大小,语调的高低 等,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 这种强调手法与运用分裂句的 强调效果是一样的。 (62) Linguistics was / wasn't invented by CHOMSKY ! >> 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 (cf. It was / wasn't Chomsky that invented linguistics) (63) John did / didn’t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 John did compete somewhere (cf. It was / wasn’t in the Olympics that John competed)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在广告中的应用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PHILIPS)
在这里,预设触发语“better”的使用预设飞利浦产品的品 质原来就“good”。现在他们正努力使其产品“better”。
6. Verbs of judging 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表示主语对所谈论事情的态度
(54) Agatha accused / didn’t accuse Ian of plagiarism >> (Agatha thinks) plagiarism(剽窃) is bad (55) Ian criticized / didn’t criticize Agatha for running away >> (Ian thinks) Agatha ran away

语用预设研究论文语用学论文的角度

语用预设研究论文语用学论文的角度

语用预设研究论文语用学论文的角度一、语用预设三、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1.改变、否定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不仅比语义预设更灵活,而且能进一步改变甚至否定语义预设。

如:(1)Policeman:WheredidyouputthemotorbikeSupect:Ididnottealanymotorbikeatall.警察的问话里有一个语义预设“Yougotthemotorbike.”(你手头有这辆车),在审讯语境下,这无疑意味着嫌疑人“偷”了这辆车,这是警察故意设置的语用预设,目的是诱使嫌疑人承认并说出其所在,只是对方察觉到了这一用心,直截了当地推翻了这一语用预设——“我根本就没偷过车”。

既然没偷,当然不知其所在了。

因此,语用预设在特定的场合中可改变语义预设所含的意思。

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何自然,1998),说话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预设不利于对方的事态,再加上预设的隐蔽性,听话人不易识别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设好的圈套。

听话人要识破对方的意图,则要透过其语义层面的普通预设来把握其真正的语用预设。

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都可导致语义预设的改变或否定。

预设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其语用性质(何兆熊,2000:297),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语义关系来研究,必然要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

2.消除语句歧义。

许多语句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看往往不止一种解释,存在语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相关背景知识,往往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就能使意思唯一确定,说话人对共享的语境知识的预设简化了交际言语,而交际对方完全能理解说话人的“不言而喻”。

如:(2)Thetallmanandthewomanleft.从语义角度看,这是一个歧义句,tall只修饰man呢还是修饰两者man和woman?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当时在场的只有man是高个子,因此不可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也就不需要刻意的解释和说明了。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且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开始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话。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汉语的使用价值。

而在汉语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语用预设。

标签:语用预设;对外汉语;汉语教学一、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为前提、前设、先设,是语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始于语言哲学与逻辑学,其分析可追溯到语言哲学对所指与指称结构的分析。

预设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区分意义与所指时所注意到的现象,他在1892年撰写的《意义与所指》一文中曾用预设来解释语义-逻辑现象。

[1]对预设的最初研究一直运用于逻辑语义学中,当时的语义预设可理解为:两句话A和B,当A为真时,B为真;当A为假时,B也为真,这样B就是A 的前提。

直到70年代,语言学家发现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了预设的合适性及共知性。

由此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预设是语用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内容。

学者何自然曾提到,学界对于预设的兴趣是随着语言学分支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渐浓厚起来,尤其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兴起。

最初只是局限在语义学方面,主要探讨命题的真值问题,然后,语言学家们认识到,由于语义预设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因此预设应该属于语用现象。

在笔者看来,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所谈的内容是在某一背景下产生的,说话者所说的话或者预设基于一定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语用预设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说话者提前作出预设的情况下可能促使说话者接下来的活动更加顺畅,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其实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斯塔尔纳克,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

也就是说,语用预设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通过他们的交际可以推理出的信息。

语言学预设

语言学预设

④性质预设(程度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 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小王比小李高。高矮程度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以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 念预设。
上帝保佑我们。基督教
II) Presupposition & entailment
• Entailment refers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propositions of which one logically follows from another. • Eg • a. 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 b. That person is a man. • Presupposition refers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two propositions of which one is the premise or pre-condition of the other. • A.John regrets that he kissed Mary. • B.John kissed Mary.
• 2.Presupposition contained in a simple structure may not survi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containing that simple structure. (简单句中的预设在复杂句中不再存在) Example: p.96-(9)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 象的存在。
北京市长参加了植树。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课堂上教师的语用学预设

课堂上教师的语用学预设

课堂上教师的语用学预设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语用学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语用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交交际中的运用方式及其与上下文间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用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是课堂上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语用学预设,即教师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实施的语言活动所选择的、以及所期待的语用行为,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教师要了解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语境。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语境。

例如在教授商务英语时,教师需要设置一个商务场景,并让学生理解在商业场景中适用的商务用语及语言风格,使学生能够理解商务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示范正向行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说出正确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来交流,了解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技巧。

然后,教师还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学生构建实现教学目标的语用性任务。

教师需要了解语用学中的常见教学模式和实践,以合适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交流模拟”,通过给学生真实的场景和情境来模拟语言交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在语用学中重要的话语策略。

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程度以及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话语策略来教授学生。

例如,在教授英语口语的时候,教师会选择加强学生表达意图的策略,例如面部表情和手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口语练习。

最后,教师还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并且选择恰当的语体,以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语体类型,并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语体类型。

例如,在商务英语教学上,教师会选择正式语体来教学,让学生理解商务语言的正式规则和风格要求。

语用预设文档

语用预设文档

语⽤预设⽂档预设⼀、预设是语⾔哲学研究的课题之⼀1892年弗雷格提出“预设”这个术语。

⼆、语⾔学家对预设的关注是从他们对语义关系的研究开始的斯特劳森——区分句⼦和句⼦的使⽤。

句⼦没有真假,只有句⼦做出的陈述才有真假。

蕴涵(entailment)【哲学、逻辑学】涵蕴性(关系)——陈述S1蕴涵⼀个陈述S2——S1 S2预设(presupposition)斯特劳斯认为是⼀种特殊的语⽤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

它跟逻辑含义或蕴涵不同,它是从指别词语(referring expressions)的使⽤规约得出的⼀种推理。

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1)John managed to stop in time.从(1)中可推断出:(2)John stopped in time.(3)John tried to stop in time.现在取(1)的否定得出(4):(4)John didn’t manage to stop in time.三、预设触发语预设跟某些特定的词(例如例句(1)中的manage)相联系,我们把这些产⽣预设的词语叫做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s)。

卡图南(L.Kartttunen)——《预设现象》(Presuppositional phenomenon)⼀⽂中收集了31种预设触发语。

列⽂森(1983:181-184)挑选的预设触发语的⼀些例句。

(5)定指描写(Definite description)John saw/didn’t see the man with two heads.》there exists a man with two heads.(6)叙实动词(Factive verbs)Martha regrets/doesn’t regret John’s home brew.》Martha drank John’s home brew.(7)含义动词(Implicative verbs)John forgot/didn’t forget to lock the door.》John ought to have locked, or intended to lock, the door.(8)状态变化动词(Changes of state verbs)John stopped/didn’t stop beating his wife.》John had been beating his wife.(9)表⽰重复的词(Iterativers)The flying saucer came/didn’t come again.》The flying saucer came before.(10)判断动词(Verbs of judging)Agatha accused/didn’t accuse Ianof plagiarism.》(Agatha thinks) plagiarism is bad.(11)时间从句(Temporal clauses)Before Strawson was ever born, Freg noticed/didn’t notice presupposition.》Strawson was born.(12)分裂句(Cleft sentences)It was/wasn’t Henry that kissed Rosie.》Someone kissed Rosie.(13)带重⾳成分的隐形性分裂句(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John did/didn’t compete in the OLYMPICS.》John did compete somewhere.(14)⽐较和对⽐(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Carol is/isn’t a better linguist than Barbara.》Barbara is a linguist.(15)⾮限制性关系从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The Proto-Harrappans, who flourished 2800-2605B.C., were/were not great temple builders.》The Proto-Harrappans flourished 2800-2650B.C..(16)违反实际的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s)If Hannibal had only had twelve more elephants, the Romance Languages would/would not this day exist.》Hannibal didn’t have twelve more elephants.(17)疑问句(是⾮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17.1)Is there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Either there is a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or there isn’t.(17.2)Is Newcastle in England or is it in Australia?》Newcastle is in England or Newcastle is in Australia.(17.3)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Someone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四、语义预设和语⽤预设1、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卡茨和兰根道(Katz and Langendoen,1976)1.1关于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分为两种:语境中的语⾔因素和语境中的⾮语⾔因素。

[教育]语用学第七、八章预设和会话结构

[教育]语用学第七、八章预设和会话结构

• 使用预示序列,是说话人想凭借它来探听即将发出的 请求能否得到合意的反应。
• 3.宣告预示序列
• 例S203<39>
• 宣告预示序列有两轮话组成,第一轮话的设计最关键, 它预示即将宣布的内容,提供一个已知信息的框架和 一个未知项,对这个未知项所要做出的说明是新信息。
第三节插入语列
• 插入语列: • 会话的典型格式之一是一问一答:Q-A。始发语通常
• 如:
• A句的预设:有人上午去学校邮局寄信。
• B句的预设:我在某个时间去学校邮局寄信。
• C句的预设:我上午去某个地方寄信。
• D句的预设:我上午去学校邮局做某事。
• 思考: • 1.举例说明预设与蕴含的区别。 • 2.举例说明预设与焦点的联系。
• 参考书目:
•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 3.可撤销性 • 指预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取消。例 • 小张没能看到那场压轴戏。 • 通常具备如下预设: • 小张看了这次演出,(只是没看最后的一场) • 但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原先的预设可以撤销。如: • 小张没能看到那场压轴戏,因为他已经住院了。
第五节预设和焦点
• 张韧弦178 • 在语义学的研究传统中,预设作为句子的附加信息,
• S1→S2(S1真,S2必真)
• S1 ←S2(S2假,S1必假)
• 例:S1:那个人是个单身汉。

S2:那个人是个男人。
• 预设和蕴涵有明显区别: • S1预设S2,S2真方能决定S1的真假,但是如果S2假,
那么S1将没有真值,即无所谓真假,或根本不构成一 个陈述。如
• S1: 法国国王是个秃顶。 • S2:存在一位法国国王。 • S1的预设是S2。
典型的会话结构格式。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的预设-模板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的预设-模板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的预设1、预设理论简介Frege最早讨论预设问题 ,他说 :当我们说到“月亮”时 ,我们预设了该指称的存在。

当今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 ,是通过与“蕴涵”相区别而给出的。

所谓蕴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 ,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

Kempson总结过蕴涵与预设的别: A蕴涵 B,则当且仅当:A 真B必真 ,A假 B可真可假 ,B假 A必假;A预设 B,则当且仅当 :A真B必真,A 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

例如:“张三不再爱李四”蕴涵“张三现在不爱李四”并且预设“张三曾经爱李四”。

Levinson则直接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A预设了B,则当且仅当:A蕴涵了B,并且非A也蕴涵了 B。

试以 Russell给出的一个着名例子为例: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A)蕴涵了“There is a present king of France.”(B),前者矛盾命题“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wise.”(非A)同样蕴含了“There is a p resent king of France.” (B)。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预设具有这样一个根本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

2、语义预设语义预设的基础理论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着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的。

如:(1a) Mark’s father bought him a book.(1b) Mark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 ,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 :如果 (1a)是真实 (true)的,则(1b)是真实 (true)的 ;如果 (1a)是虚假(false)的 ,则 (1b)还是真实 (true)的 ;如果(1b)是真实 (true)的, 则 (1a)是真实 (true)或虚假 (false)的。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三、语用预设(一)关于语用预设1.语用预设的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便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联的‘语用预设’,以代替语义预设,目的是避免其封闭的句义限制、非语境性、静态性等弱点,实现预设的语境性、开放性、动态性,尤其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①斯塔尔内克尔认为:“关于预设的一个粗略的定义可以是:一个谈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设置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然真。

”②后来又修正为“一个命题B在已给定的语境里是一个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如果说话人假定或者相信B,并且假定或者相信他的听众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假定或具有这些信仰。

”③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即预设不仅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说话人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说话人本身相信的,而且是说话人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听话人接受和认同。

王娟(2006)“对于语用预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同的语言逻辑学家有诸如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理解较概括,有的理①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②[美]R.斯涛纳克尔(1972),《论预设》,胡泽洪译。

另:斯涛纳克尔即斯塔尔内克尔,不同学者的译法不同。

③斯涛纳克尔(1974),转引自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12 解较狭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从言语行为角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实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预设不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如:‘请开门! 这个祈使句可用来实施一项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这项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时才是有效的,即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允许其中一个人去麻烦另一个人,受话者有能力完成‘开门’这个动作,并知道发话者指哪一扇门,而且门是关着的,等等。

最新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最新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预设也称“前提”、“先设”。

这是最早由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在1892 年发表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被斯特劳森(Strawson),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发展这一概念。

并且将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

预设通常被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语用预设,也被称为语用前提,这一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提出。

他认为,语用前提是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隐含共识,也是说话人在组织语言信息时所设定的前提关系。

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

”通常来说,语用预设被解释为是交流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者是至少能通过交流上下文可以得出的信息。

在交流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已知的不需要单独陈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语用预设。

这种方式可以使交流更简洁而且高效。

何自然教授(1997)曾定义语用预设是指“有关的前提关系”。

“前提”暗示预设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

在言语结构上,根据逻辑,场景,交际目的,社会关系等推断出话语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特征合适性和共知性是Levinson和何自然(1998)为语用预设总结的两个基本概念和特征。

语用预设必须依赖于语境,其合适性就是指预设要与语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合适性是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

如:老师对学生说:(1)课代表收一下作业。

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些了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

比如,班上确实有一位课代表,老师之前确实布置了作业,等等。

共知性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说者先设定的某些特定信息若是想要被理解,接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

语用预设及其应用

语用预设及其应用

080214218 潘丽语用预设及其应用1.语用预设的含义及主要特征预设(presupposition),又译为“前提”,“前设”,“先设”,它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据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主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而就交际过程而言,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主观性是指预设总是倾向于发话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隐蔽性由于预设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而是附加的信息,即言外之义。

而共知性是指谈话双方所共同知道的语用信息。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即指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

另外,语用预设还具有单向性。

所谓单向性是指语用预设是发话人在谈话中自己单方面做出的,并没有与受话人进行协商,这是相对于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

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语用预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语用预设作出不同的分类。

根据其是否与实际相符,可分为真实语用预设与虚假语用预设;根据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可分为典型语用预设和非典型语用预设;根据发话人对所构预设的确定情况不同,可分为确定性语用预设和不确定性语用预设;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句子语用预设和语篇语用预设;根据交际角色不同,可分为发话人语用预设和受话人语用预设。

对语用预设的分类,是预设理论自身建设的需要。

对语用预设作出多视角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而且有助于明确其内涵,有助于深化对预设本质特征的认识。

3.语用预设的应用价值释例3.1语用预设与幽默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预设的前提,只有在了解前提的基础上,交际才能够顺利进行。

语用学 第六讲 预设

语用学 第六讲 预设

小王的妹妹||来看小王了。
小王有妹妹 主要的
次要的
三、预设的种类 1、存在预设
指一句话的陈述中预设对象的存在。
2、事实预设 指一句话中预设某一现象为事实。
3、范畴预设 指一句话中预设某对象属于某范畴。
4、合适性预设 使一句话恰当得体的条件。
四、预设的作用
1、利用预设强制性的特点,为目的服务
2、利用预设传递次要信息的特点,含蓄地表达
意思
3、利用合适性预设打么是预设(前提) ? 指以自己的真实存在来保证话语不荒谬的 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 假(没来找) 你的哥哥来找过你了。 真(来找过)
为了使一句话有意义,预设要真,要双主 共知。
小王的妹妹来看她了。
二、预设的特点 1.具有强制性 预设是使一句话成立有意义的先决条件, 你既然接受了那句话也就被强制性“灌输”了 预 设的信息。 2.预设传递的信息是次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弗雷格认为:“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 个假设,即所有的简单的或复杂的专有名称有一个 意谓。(If anything is asserted there is always an obvious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simple or compound proper names used have a reference.)”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它所包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语义预设)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斯特劳森(P.F.Strawson)认为: 含有摹状词的命题预设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存在。他 认为,说话人在使用‘the King of France‟这一‘指 称词语’时是‘假定’听话者能理解或识别出谈论中 的所指的,说话者并没有断言这一所指确实存在,仅 仅是‘预设’它的存在,这个预设在相应的否定命题 中同样存在。如果预设为假,也就是找不到一个个体 为摹状词所指称时,命题不是假而是没有真值。因此, 在斯特劳森看来,预设是一个命题获得真值的条件。 斯特劳森批评罗素混淆了一个语句和该语句在具体语 境下的使用,他认为意义是语句或语词的一种功能, 而提到指称,真或假则是该语句的使用或语词的使用 的功能。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斯特劳森认为,一个摹状词有所指是以该摹状词 为助词的论断有真假的必要条件。他认为语句只 有含义没有所指,因此语句没有真假,只有论断 才有真假。其次,斯特劳森认为当人们做出一个 包含摹状词的论断时,总是认为这个摹状词有所 指,当一个摹状词无所指时,人们就不会做出包 含这个摹状词的判断。简言之,他区分了句子和 句子的使用,及句子没有真假,只有句子做出的 陈述才有真假。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种不同的预设。 1)语义预设是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 的、静态的,是从命题的真值条件出发研究预 设; 2)语用预设则是广义预设,是主观的、语境 性强、动态的,主要研究预设在语言中的各种 情况。 但是二者并不互相抵触,是密切联系的。前者 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与扩展。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②‘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 在的法国国王∧这个事物是秃子’ ③ ‘存在法国国王’
句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逻辑式不是③ 而 是复杂的② ,即句①可分析为句②‘有一事物是现 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这 个事物是秃子’,可以看出句子包括了‘现在的法国 国王有所指’。当‘现在的法国国王’不存在而没有 所指时,句②由于前两个支命题为假而整个命题为假, 又因为句①与句②等值,所以句①也是假的。
Presupposition
预设
思考:
我们在这句话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老师肯定了她的开题报告。
老师肯定了她的开题报告。 1、“老师”和“她”存在、有所指 2、她写\做了开题报告
这两个信息都不是这句话陈述的内容,也 不是说话人打算传递给听话人的新信息, 而是说话人认定或假定听话人知道的信息, 说话人不打算就这个问题与听话人进行探 讨。→这两个信息是句子预设的。
语用预设在语用学背景下进行,把预设看 作是有关言者与听者的信念的一种言语行 为的一种状态问题,或者是言者或听者共 同具有的、使交际顺利进行的背景知识。
语义预设
语义学的观点认为预设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语 义关系。这种观点以句子或命题之间真假值关 系来定义预设,而不考虑语境、交际者、背景知 识、交际原则等语用因素。 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是 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麦考莱)
关于语用预设,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归纳 起来主要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 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 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 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 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三种理解是把语用预设看作是交际双方所 共有的知识。 这三种对语用预设的理解具有一个共同之处, 即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 种认识,说话人才有可能对听话人说某一句话, 并认为听话人会理解他的话,也正是基于这种 共有知识,听话人才可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对他 所说的话,简而言之,预设是为说话人视作谈 话双方的共知信息或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将 之视为“无可争议”(non-controversial)的 信息。
Gottlob Frege, the first philosopher who brought presupposition to the notice of the scholarly world,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1892. He went on to examine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sentences. 1892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高特罗伯· 弗雷格在 《论意义和指称》中提出“预设”这个术语来解 释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1.4. 麦考莱和斯托内克尔的 语用预设定义
美国学者麦考莱(J.D.M.Cawley)明确了语义预设和 语用预设的区别: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而语用预设是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斯托内克尔(Robert stalnaker)从语境中的 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假定和相信来定义预设。在他看 来,“预设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命题态度,更确切地说,它 是一种接受某事物为真的态度”他对语用预设的概 念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用预设的定义:“一个说 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 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 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 然真。”
( Johann Kepler,discovered the elliptical shape of the planetary obits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魏尔, 1630年11月15日卒于雷根斯堡。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 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
句(1)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句(2),但是句(2)是使用句 (1)的先决条件。如果Kepler 不存在,我们不可以说他悲 惨地死去了或者任何关于他的事情如句(3),那么句(1) 和句(3)都是没有意义的,即没有真假值。
含的专有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单独名称所表示的 对象存在。
例如我们说“小明学习很用功。” 预设为有“小明”这个人存在。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真假值 一个句子所描述的东西有真有假,而关于一 个句子所描写的东西的真假状况我们称为真 假值(truth value)。 例如,句子①“太阳会发光”,这是真的, 所以句子① 的真假值为真。而句子②“太阳 不会发光”的真假值为假。 对于二值逻辑来说,一个逻辑句子(命题) 非真即假。而多值逻辑中,真假值并不只有 真与假的区分,如[真,可能,假]或[必然真, 可能真,可能假,必然假]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 Kepler died in misery. (2) There was a man called Kepler. We can infer (2) from (1). (3) 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 (1) & (3) presupposes (2).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905年提出 “摹状词理论\描写理论”,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 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专指时,包含它的句子仍然有 真假值。 他认为像“某某人”这些定指描写不像想象的那样只 有简单的逻辑对应形式,虽然在自然语言中是以主语 形式出现,但是在逻辑形式中不是逻辑主语,而是对 应一系列命题的联接。 (罗素用“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解释. 由 于翻译成汉语时为“法国国王很聪明”,“很”字的 加入加大理解难度,所以转换为“现在的法国国王是 秃子”)
3. 分类
a、依据依赖语境与否 (斯托内克尔) 1)语义预设 2)语用预设 b、依据预设内容(瑞典逻辑学家埃尔伍德、安德森和达 尔《语言学中的逻辑》) 1)存在预设 2)事实预设 3)种类预设 4)性质预设 5)信念预设
a、预设分类(依据依赖语境与否)
语义预设是在逻辑真值理论背景下,把预 设看作是真实和虚假的命题之间的关系, 认为预设是句子内部与一定词语和结构有 关的基本语义关系。
大纲
1、背景 2、定义 3、分类 4、属性 5、预设与蕴涵、会话含义区别 6、触发语 7、特点 8、功能
1. 背景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1.4. 麦考莱和斯托内克尔的语用预设定义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Like many other important notions in pragmatics, presupposition has its roots in philosophy. Any discussion of it cannot but mention it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罗素又分析了句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 否定命题句④ ‘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他 认为这个命题是含混的,认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 含义,一种是设定存在一个法国国王,且他不是 秃子;另一种理解(不很通常)是对存在一个法 国国王和他是秃子的真实性都加以否定,即‘法 国国王不是秃子—因为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 根据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任何包含摹状词的语 句都可以分析为含有存在命题的合取式,所以在 摹状词指称对象不存在的情形下,包含它的论断 仍然具有真假值。
语用预设
语用学研究中,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是一种依赖 于语境的意义。它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并受说 话人对听话人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估计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