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村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和水平流 动 1、垂直流动 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 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 流动。 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 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 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
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 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暂时性与不彻底性。 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少农民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趋向的盲目性 同时并存。
3、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特点
就总体或平均值而论,农村社会成员 的流动比率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就流动者个人而论,他们代内流动的 平均次数低于城市社会成员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5、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剥削与政治 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 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6、阶级的消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 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 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 提条件。
2、水平流动 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 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水平流动可以使 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 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 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 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宗教职业者 小手工业者 小商小贩 贫农 工人、手工工 人 贫民、游民
这种阶级划分本来是基于经济标准,是一 种经济分层,但后来成为一种政治分层,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的社会 分层直接以黑白分明的方式出现——“黑五 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划分子、 右派分子)“红五类”(工人、贫下中农、 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军烈属)。
第六章 农村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 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因此,社 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 选择的一种途径。 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流动的趣旨在于探索什么人, 在什么环境中,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够获得更多的 向上流动的机会。 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 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农村管理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以承包集体的耕地、从事 养殖业、种植业劳动为主, 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取 得收入作为生活来源。 目前,除经济发达地区外,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人数最 多。
别之一)
个人或群体社会位置的变动引起社会性资源的再 分配(如劳动力乡城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社会性资源的
再分配,也改变了农村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
合理的人职配合具有质与量的规定性(社会流动合
理与否,或能够形成新的稳定社会结构,就在于流动的质 与量是否合理,如农村劳动力流动如果超出了城市的负荷 比如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代际流动 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 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 出来的。 社会学尤其重视代际流动的调查研究,因为代际 流动更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乃至 家庭的职业结构。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代际流动都是双向的,即有 上升也有下降。社会学着重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 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社会变迁的规律
农业劳动者阶层分类
一是农业专业户或承包大户,他们主要承包集体 的大片耕地、山林、果园、水面,有较强的劳动 经营能力,拥有较多的农机、农具和运输工具, 有相当的资金或有国家贷款,收入也比较多,一 般生活都很富裕 二是比较富裕的农业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比较 强,有一定的文化和经营能力,农用生产资料齐 全,耕地产量比较高,主要从农业取得收入,农 闲时还能兼干一些非农产业取得收入,生活比较 富裕
五、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离土不离乡,实现职业间的流动,这是我国农 村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离土又离乡,向城镇流动。这种流动途径起始 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城市管理体制 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而出现。流入城市的农民主 要从事建筑、保姆、环卫、小商小贩等职业或 成为企业的合同工、临时工。 向发达农村地区流动。
(二)根据社会流动的参照基点——代内流动和 代际流动 1、代内流动 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在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流动也是 一种普遍的现象。社会学对此种流动的研究,主 要关注人的一生,在哪个年龄阶段,哪种职业地 位的人发生流动的次数最多,他们向哪个方向流 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求人生中的一条流动曲线。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 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 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 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 的机制之一。 农村社会常见的社会流动现象除了劳动力的乡城 流动之外,还包括本地劳动力非农就业现象、参 军、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从而改变职业及社 会地位。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3、阶级的内部关系。 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 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 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 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 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4、阶级与阶层。 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 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 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四、社会流动的社会原因
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自然原因如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的变化 (如汶川地震); 人口原因如人口增长的压力驱动人们流动; 社会原因。其中主要是社会原因。
常见的社会原因
1、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 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 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例如,在中国 流行一时的“知识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变态 社会价值观,曾一度使人们回避向知识阶层流动。 2、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 常见原因。中国人曾把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流动叫“逃 荒”,而把由战争和民族压迫引起的流动称为“逃难”。 哪里有战争和民族压迫,那里就有难民逃出。难民已成 为当代世界的一大社会问题。
向发达农村地区流动的流向
流向是进入发达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从事工 商业生产活动 流向是到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郊区租种或承 包当地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 流向是聚集到城市郊区,从事个体加工或其它 二、三产业的活动,这类流动的农民一般具有 一技之长,因为在城区从事个体加工等活动受 发展场地的限制或城区管理政策的束缚,才聚 集到城市郊区的。
2、土改后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贫雇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中央按照列宁指出的自发的小农经济是每时每刻都 生长资本主义的逻辑,认为当时情况与社会主义目 标不相符合,反应过当,做出了加快农业“合作化” 步伐的决定。
3、合作化公社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从1955年到1978年,经过23年的合作化、公社化运 动之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以下变化: 普遍贫困化 经济上绝对平等化 农村社会差别主要存在于地区之间 “家庭出身”成为特定的阶层划分标准 人民公社内部,干部和社员的区别
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 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社会改革调整了政 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变迁,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 间的流动。中国从1979年以来发生的社会 流动便是证明。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 的阶级关系,在革命过程中和革命之后, 阶级关系发生大调整,在调整中各阶级的 成员必然出现上升或下降的流动。
一、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1、阶级的产生。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 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2、划分阶级的标准 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 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 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二)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财富──经济标准(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 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 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威望──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 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权力──政治标准
1、财富 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上的生活机会,也就是人们在 市场上以其经济收入和财富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或者说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简言之,财富实际上就是 “市场购买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钱袋的鼓瘪”, 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 财富的多少反映了 人们在经济领域的不平等。 2、权力 指一个人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力,权力分配反映了人们在政治 领域的不平等。 3、声望 指一个人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韦 伯认为,声望同人们的身份有关,也同人们的知识教养、 生活方式有关。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阶 层(阶级),如知识分子、工人、农民、 商人、政府官员等等。 社会分层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 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和序列的过程。 社会分层并非伴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 出现的历史范畴。社会分工是导致社会分 层的最直接原因。
二、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变迁
建国初期 土改后 人民公社时期 改革开放后
1、建国初期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地主:恶霸、军阀、 官僚、土豪、劣绅、 破产地主、管公堂 资本家:手工业资本 家、商业资本家 开明士绅 富农:反动富农 中农:富裕中农 知识分子 自由职业者
2、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城乡分离的僵局虽已受到了改革大潮的 冲击,但却一直未能打破,特别是限制 农民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干部、工 人、农民等身份划分制度未予废除;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 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倾斜政策,在改革中 虽已有所变化,但却并未得到完全纠正。
3、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特点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 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都是 由它派生的。前者引起的社会流动是个别的、局 部的或暂时的,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原 因都不可能出现。归根结底,社会流动的根源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长期趋势看,教育水平和技能将成为向上流动 的首要标准。
(三)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自由流动和结构性 流动 1、自由流动 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 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自由流动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 的影响。
2、结构性流动 相对于自由流动而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 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 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 的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 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
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不同:人口流动是人 口学概念,它的含义比社会流动更宽泛, 主要指的是人口的地理位置变动。它既包 括人口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变动,如旅 游、探亲、到异地工作,也包括因婚姻等 原因引起的地理位置变动。
二、社会流动的特征
个人或群体在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位置间移动是社 会流动产生的前提(这也是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