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以教材为内容,根据当今学生“求趣、求动、求知、求新”的心理需要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认识。

1创设情境应难度适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善于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习惯;而问题过于深奥,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使师生、生生对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通

过研讨、争辩、交流寻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设置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方法是用两对染色体分别代表父方染色体和母方染色体,请学生猜想后代具有怎样的染色体。学生一般的思维结果是,将父方与母方的细胞融合起来,发现后代具有四对染色体,思维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了矛盾冲突。这时教师进行引导,怎样才能保证生物后代与亲本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学生通过讨论,最后得出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要减半的客观规律。只有那些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解决却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2动手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作为教学情境,在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在进行学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当学生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理解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①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用白色的洋葱可以吗?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做材料行吗?②当把蔗糖溶液

的浓度提高到50%时,换入清水中后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从而顺利地得出结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把问题情境的难度提高。③如果把洋葱表皮浸入到5%的kno3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在学生观察到与蔗糖溶液中的不同现象(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后,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原因。在共同的探索和求知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使重点、难点在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容易地被掌握。这些问题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讲授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的选择实验材料,设置或布置富有趣味性的生物小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利用鸡蛋膜作为半透膜设计一个渗透装置,来验证细胞吸水的原理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从对观察的感知上升到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的创设应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紧扣教学重点和内容,体现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生活原型中发掘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创设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学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我们了解到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那么是早上在树林里锻炼身体好,还是傍晚时好。只有这样展示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抓住认知冲突,创设矛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特征,去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

认知冲突产生时,学生会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寻找更妥善的方法适应外在世界,以消除冲突,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新陈代谢与atp”一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物质变化总是伴随能量的消耗和释放,如,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分泌功能等需要能量。可见细胞中“产能”和“用能”存在空间上的矛盾,那细胞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又如,细胞中有许多能源物质,糖类的淀粉、脂类的脂肪等有机物都储存大量且稳定的能源,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有利于大量的储存能量,但不利于及时的灵活运用,那么细胞是怎么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与灵活用能这一矛盾的呢?

让学生感悟在神奇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之所以“选中”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法,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不协调”,从而促使学生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有效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它发挥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好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创设成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问题情境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以及课程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