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f38f1d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2.png)
④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升进士科地位。
⑤民族政策:开明旳民族政策
⑥对外政策:对中外交往采用主动友好旳态度,对中外文化采用开 放旳政策,兼收并蓄旳方针。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意义? 1、增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2、汉藏人民交往。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如 一”。
1、反应唐太宗怎样旳民族思想?
开明旳民族政策,对周围民族以德治之,使之成为一家。
2、试评价这一观点。
片面旳。自古以来,民族平等往来一直是历史旳主流。历史有 些腐朽政权确曾有民族压迫政策;但绝不能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太宗时旳民族政策愈加开明,如用人、和亲等,从这 一点看,有别于历史统治者;但太宗为美化自己,完全否定历 史民族政策,非实事求是。
------------------------老王感言
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开元之治
武则天政绩
贞观之治
一、走近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旳轨迹
兴起
发展
[释义] :奠基人
(1)、喻指一种伟大事业旳创始人。
(2)、指某一行业或领域做出杰出 贡献旳先行者。
鼎盛
衰落
灭亡
1、此段引文阐明旳中心问题是什么?
对外政策魅力--中华文化圈旳形成
(一)政策方针
主动友好
1.对中外交往采用 2.对中外文化采用
旳态度
开放 旳政策
3.对外来文化采用 兼收并蓄旳方针
(二)详细体现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b6bb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e.png)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4949980252d380eb62946d31.png)
二、击破东、西突厥:
(4)民族政策
开明的、灵活的民族政策 (5) 作用:
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和国家稳固; 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民族政策实质: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年)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 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j粮,取给于 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 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唐 高 祖 李 渊
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李元吉 太子 秦王 589-626 599-649 早夭 齐王 603-626
四岁曾有相面先 生预言,此子将来 必能济世安民,因 此为名李世民
二、击破东、西突厥:
1、李世民登基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 了极大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 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 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 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 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 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 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 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 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 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 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凌烟阁24功臣图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 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 (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 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 时常前往怀旧。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 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 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 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601ae4cf2f60ddccdb38a03d.png)
五、晚年的反省 1.对治国策略的反省: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 《_帝__范___》,反省自己的过失,教育太子李治以古代的明贤帝王 为典范。 2.自我评价: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 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他对自己一生 “_功__大__过__小___”的评价是贴切的。
[思维启迪 2]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 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 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提示:这段话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 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 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 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 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3.重视传播唐文化 (1)对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广泛传播, 高丽、百济,特别是_新__罗___,大量吸收汉文化。 (2)对日本:贞观年间,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发生了学习唐 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__大__化__改__新__”,大大促进了日本的 封建化进程。
特别提醒: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文化十分大度和 宽容。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则材料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 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 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解析] (1)评价,根据材料一“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 制定新制度……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归纳回 答;根据材料二“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 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 建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贡 献;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明君是 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 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第2课___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第2课___大唐盛世的奠基人](https://img.taocdn.com/s3/m/195ba5aced630b1c58eeb537.png)
唐太宗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 未之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盛 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 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 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卷 二·本纪第二·太宗》
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 功大过微德未亏。
—《全唐文》卷 十·太宗七·帝范后序
作业
•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作用。
• 周一早上交
—吴兢《贞观政要卷第八·务农第三十》
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 为:“……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 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 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 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
章怀太子 墓壁画- 《客使图》
玄奘取经图
那烂陀 寺遗址
《大唐 西域记》
五、晚年的反省
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 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
—《新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二·魏征》
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 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 无而仅有者也。
—[元]戈直
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 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矣。
— 明宪宗
一、玄武门之变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 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 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 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37b107419e8b8f67d1cb998.png)
(2)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否爱惜 民力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长久巩固。
1.唐太宗把各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
“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
答案:D
3.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 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总结经验教训。故选 B 项。 答案:B
(2)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君臣们是通过什么得出上 述结论的?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组织材料,考查学生理解逻 辑推理能力。第(1)问从“国以人为本”入手;第(2)问可联系隋亡教训; 第(3)问考虑其阶级本质或根本目的。
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唐 代和睦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 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探究点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及评价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 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一指出秦王李世民感叹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唐太宗以民为水,君为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6bd7f2c2bb4cf7ec4afed0ee.png)
②开放的外交政策:
a.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外来宗教大量传入
b汉文化广泛传播到他国.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文化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与日本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少数民族关系,有利于加强管辖,也为汉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丰富了中原文化
对外开放
唐对外持“中外交流,海纳百川”的态度,具体表现为:
①友好的外交政策:
a.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访问
b.唐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599-649)
治国百姓)
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贞观之治”期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巩固了皇权的力量,加强中央对地方权力
“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功大于过”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与外国及各民族交往甚密,出现“贞观之治”,为随后“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少数民族,唐太宗采取:
①武力征服:派李责力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各地
②设置机构:将先归顺的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并成为唐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并在西突厥设置安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和亲,使唐与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为翁婿关系,并带去了中原文化
④册封:唐太宗接受各族的册封成为“天可汗”
法律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1b73b6f5866fb84ae45c8ded.png)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武门之变(626)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建唐 ②、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 ③、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设法除患 ①、与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②、多次谋害不成 ③、调离李世民智囊
《贞观律》
❖ 材料三: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 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 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 称“贞观之治”。
2、原因
2、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⑴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1e00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4.png)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课件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a51a22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2.png)
2.措施 (1)武力征讨:先派大将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 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 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 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 臣”。
(2)宽容的宗教政策 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的政策。 ②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 ③召见朝鲜、日本僧人。 (3)重视传播唐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 深受汉文化影响。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 了多元的色彩。 (2)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 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 李世民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 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 (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
宫城 皇城
昭 陵 六 骏
与父反隋建唐 在创建唐王朝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唐太宗的措施 (1)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提 拔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 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 大过小”。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3ac83c2390c69ec3d5bb7599.png)
设置军事、政治机构 管辖西域
武力征服
战而后和 羁縻府州 册封
和亲
开明民族政策的作用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 如父母。” ——唐太宗 ①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 友好关系,加强了唐朝对民族 地区的管理,推动了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贞观之治”的原因(内容) (1)政治: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思想上,吸取隋朝灭 亡的教训,坚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用人上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 (3)法律: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5)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 (6)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 展。 (7)外交: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书•房玄龄传。》
(2)宋明理学家的说法:王夫之骂唐太宗“不可 列于人类”,“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 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 者也。……而太宗命直书其事,无畏于天,无惮于 人而不掩,乃以自信,其大恶之可以昭示万世。”。 ——《读通鉴论》
(3)现代学者的看法:历代宫廷内 “推刃同气”的事件屡见不鲜,它们恰 恰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位终身制、继 位嫡长制的必然产物。……如果根据立 贤的原则,太子由李世民来当,无疑是 更加理想。但是,在李渊坚持嫡长制的 情况下,在建成与元吉的竭力反对下, 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来解决。因此玄武门 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 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传统的嫡长制的 挑战。秦王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 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P82-83
思路拓展
课件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49d373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b.png)
C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唐律)
D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经济方面:与民休息,心存百姓(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7
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大办学校、完 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②客观:
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
• • • •
• •
• •
• •
反晚 躬年 自过 省失
流贞 芳观 千政 古绩
夺杀 位兄 登逼 基父
战一建青 功统唐年 赫天立闯 赫下功将
唐 太 宗 一
生
2007.8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自主阅读) 1.背景Leabharlann 史实之一①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建唐; 统一全国,功高盖世; 设文学馆…… ②太子设法除患 与齐王结盟; 多次谋害不成; 调离李世民智囊 ③李世民先发制人 收买太子心腹; 设计剪除兄弟祸害
②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地区的
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之四
1.政策(积极友好、开放)
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 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2.中外交往概况
①来访人员频繁 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 ③玄奘取经 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14
3.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 日本:大化改新)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1689770ede80d4d8d15a4fe3.png)
结果:民族交往频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政策:开放
之态度:积极友好
对外关系设立官方机构接待
措施: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对外来宗教文化,兼收并蓄
治概况:日本、朝鲜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兼收并蓄
思想文化完善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
三教并行
评价: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生卒年代:生于598年-649年卒,在位23年
出身:封建贵族世家
政治:隋末唐初,推翻隋朝,唐朝建立,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社会经济:隋末农民战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
(时代)民族关系:北方、西部、西南少数民族骚扰边境
背景:思想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归儒
人民的愿望:渴望社会安定
玄武门之变,夺得皇太子位
生平:贞观之治
晚年骄奢;反省、过失、自评
吸取隋亡教训;
心存百姓(治国理念),民本思想,仁义为本
政治:措施:休养生息
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
选拔人才:科举制
善于用人,虚怀纳谏
制定《唐律》,慎用刑法
土地制度;均田制-给民一定的土地
贞经济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给民一定的劳动时间
策略:战而后和
民族关系措施;武力征服、册封、设立机构管辖、和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d2110b76a20029bc642d29.png)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趣谈: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历史趣谈: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https://img.taocdn.com/s3/m/dafccf1d02020740be1e9bfe.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导语: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
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649年逝世,享年52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李渊封他为秦王、天策上将。
在626年时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然近代有提出异议,根据唐太宗生平所述忆,其应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按此算,至其寿终恰好是50岁出生于京兆郡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父系为汉族。
窦皇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次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
生活常识分享。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5ace40e0aeaad1f346933f2e.png)
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③东亚文化圈,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朝鲜:古代典籍、诗歌… 日本:大化改新)
四、晚年过失,反躬自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 现: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 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 少于纳谏、滥用民力、求仙 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 》,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 结为君之道。 3、对自己的评价:“济育 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 其功大,益多损少。”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尤提倡儒学,……他在位时,添筑学舍 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 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 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
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①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②促进了中原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 ③促进了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的发展。
★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你怎样看待嫡长 1、与父反隋起兵建唐 2、统一全国,战功赫赫 子继承制与玄武门 3、设文学馆,网罗人才 之变? 4、做事英明果断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
★李世民登上皇位:
1、发动玄武门事变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唐太宗
胡 音 胡 骑 与 胡 妆 , 五 十 年 来 竟 纷 泊
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三 月 三 日 天 气 新 长 安 水 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多 步辇图 丽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十二街如种菜畦, 千百家似围棋书”
,
反 躬 自 省
流 芳 千 晚 古 年 过 失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edba572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9.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步辇图)评价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8d22ba7c1cfad6195fa7b7.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高二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
![高二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cf37ea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6.png)
高二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的生平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598年,卒于公元649年,享年51岁。
他是唐朝盛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华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唐太宗出生于一个将门之家,他父亲李渊是当时隋朝时期的京兆尹,也是世袭的茂陵县公。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加入了父亲的起义军,并与父亲一起参与建立了唐朝。
他先后经历过武德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三个时期,任内推行改革政策,整顿朝纲,恢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深受人民爱戴。
贞观之治的重要性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推行改革政策的一个时期,跨越了公元627年至649年。
这个时期对于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了政治和经济秩序,使得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盛程度,也让中国继续走向了繁荣的大唐盛世。
在这个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推行、民生政策的贯彻以及外交政策的开展等。
这些改革不仅使唐朝的国家机构更具效率,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有才有德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崇高的地位,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801年的那场“伯州大会”,可以说是唐太宗推行政治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会上,他倾听了士人和民间官员的意见,最终采纳了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议,从而使得唐朝的治理更加人性化和高效。
唐太宗的军事成就除了对政治进行改革,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军事的建设和发展。
唐太宗采取了军民并用的政策,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在野战和攻城方面,唐太宗更是开创了许多新的用兵方式和战术。
其中,唐太宗最出名的战役应该是他在公元630年至648年的十万铁骑西征。
这场战役使得唐朝的领土扩张到了中亚和新疆地区,也加强了唐与其他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勇敢、明智和果敢的军事家,也是唐朝国家安全和领土稳定的重要保障。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战役,包括铁甲连环阵、大石鼓之战和高昌之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 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吸取隋亡的教训 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唐太宗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二、贞观之治
1.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 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 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2、 表现
领域 政治 经济 文化 表现 原因
历史教训;用人;纳 谏;完善制度;
材料
清明
恢复和发展 繁荣 团结、融合 开放、交流密切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慎用刑法,仁义为本材料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国力;政策
材料
民族
对外关系 结论
国力;政策;方针;
材料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步入强盛 奠定了基础
三、晚年的反省
1.过失 2.反省 ①纳谏渐少 ②滥用民力 撰写《帝范》(P12资料回放)
3.自我评价
其功大,益多损少
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 •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 陀、土蕃等; • 册封——西北各民族 • 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 都护府(西突厥)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 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进入鼎盛时期。
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兴起
贞 观 之 治
发展
武 则 天 政 绩
鼎盛
开 元 之 治
衰落
藩安 镇史 割之 据乱
灭亡
藩唐 镇末 灭起 唐义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 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①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与父反隋建唐; 统一全国,功高盖世; 设文学馆等
②太子设法除患 与齐王结盟; 多次谋害不成; 调离李世民智囊 ③李世民先发制人
收买太子心腹; 设计剪除兄弟祸害
2.概况
①玄武门射杀太子和李元吉 ②李渊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结合教材P9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与玄武门之变?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 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 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 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 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 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 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 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 范。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率部下埋伏 于玄武门,射杀太 子李建成、齐王李 元吉,后又逼李渊 退位,自己登基称 帝。
材料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如规 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慎用刑法,华,贱夷狄,朕独爱之 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 宗 材料二:
请问: (1)材料一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体会唐太宗的民 族思想。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外 交 思 想
中外交往:
友好的态度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居住、做官、通婚,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传入:玄奘西游
开放的政策,兼 收并蓄的方针; (2)日本、朝鲜学习唐朝文化
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
材料三: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被巡幸,给 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以今日财力, 何如隋世?陛下役苍痍之人,袭亡秦之弊,恐 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 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 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 至于是!” —《资治通鉴· 唐纪》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材料一: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 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 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 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 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 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 务农》
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均田制、轻徭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