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023f265425c52cc58bd6be85.png)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对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外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政
策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唐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21650c2f60ddccda38a09a.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作业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作业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https://img.taocdn.com/s3/m/1c23c2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a.png)
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突出体现这一民族观的事例是()A.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B. 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 在洛阳亲自召见玄奘D. 发动“玄武门之变”2、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
这句话指的是()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3、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其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民族团结,对外开放 D.节俭戒奢,爱民恤民4、《唐摭言》记载,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反映的是唐太宗()A.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B.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C.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5、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下列各项,不符合史实的是()A.不主动进行军事征服B.采取和亲政策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敢于重用归降的少数民族首领D.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6、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C.“新罗坊”的开设 D.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的采用7、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52edc770bf78a6529549d.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d96a98762caaedd33d451.png)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2018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27张PPT)
![2018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f07ba5c77da26925c5b054.png)
日执行。
•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
于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出唐太宗时期制定法律 的出发点和原则。 2.这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
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
材料1:上问房玄龄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 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
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
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
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 《资治通鉴》 唐太宗为什么不赞成隋文帝的为政之道?结合材料简述唐太 宗使天下治的做法。
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
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
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
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 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 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 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
乎?”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 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1.依据材料,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 2.体现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3.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考:以阶级分析法做进一步剖析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
B 善于用人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C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唐律) D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90b8d0856a561252d36ff5.png)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教材第12页,本课测评1、唐太宗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本课测评2、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的生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延伸2、赞同后者意见。
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
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d78effcfc850ad02de8041b0.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dd4ba59c0722192e4436f61d.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巩固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2.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的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A.“存百姓”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D.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据“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判断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故选B。
3.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4.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①说法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
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材料蕴涵的信息有()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是从题干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8797b728a26925c52cc5bf7b.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3、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①是唐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一种方式②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③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C.己未年 D.戊午年5、“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
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6、唐太宗登基时户数仅有400万户左右,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计,人口损失近3000万。
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而是认了这笔糊涂账,并用律文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就要受处罚。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e944f469dc5022aaea0052.png)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D. 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2.下图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 唐玄奘西行天竺C. 文成公主入藏D.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3.“上(唐太宗)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
’上曰:‘然。
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A. “存百姓”的思想B. 虚怀纳谏的胸襟C. “战而后和”的策略D. 文德治国的思想4.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A. 羁縻府州B. 鸿胪寺C. 安西都护府D. 宣政院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6.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主要反映出唐太宗()A. 通过科举考试,有效笼络优秀人才B. 设置圈套,引文人上钩C. 开创科举制,选拔进士D. 重文轻武7.唐都城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的宗教有()①景教②回教③摩尼教④佛教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①②③④8.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人物评说课时练习 1-2唐太宗 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人物评说课时练习 1-2唐太宗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4e6123bb68a98271fefad9.png)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姓名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有上述认识是因为他A.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B.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C.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D.受道家思想的影响2.在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有同学认为“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思想之一,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是A.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B.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D.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5.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A.西突厥 B.东突厥 C.匈奴 D.蒙古6.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7.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8.《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A.天竺 B. 日本 C. 新罗 D. 波斯10.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1.唐朝有人作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ec68246783e0912a3162a14.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2、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
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D.③④3、唐太宗对隋亡深有感触,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为此他采取的治国策略是:()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②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③颁布的法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④完善科举制,扩大选官对象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4、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与唐太宗有关。
下列表述中与唐太宗无关的是()A.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B.唐太宗进一步完善、革新制度C.唐太宗精简官吏、定期考核D.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5、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某校举办“中国杰出帝王展”活动,下面能够收入唐太宗展板的内容有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②强调“存百姓”思想,轻徭薄赋③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④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该言论的是()A.发动玄武门之变 B.善于纳谏C.克制个人奢欲D.减轻徭役赋税8、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8d22ba7c1cfad6195fa7b7.png)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fdd4833eec3a87c24128c490.png)
学案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达标』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答案』 D解析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答案』 C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举措有()A.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B.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C.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D.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答案』 B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在击败突厥进攻后,将这些突厥人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之间的广袤土地上。
这既有利于唐朝对西北边境地区的管辖,也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
5.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它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8:第2课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8:第2课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https://img.taocdn.com/s3/m/2f8cec0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0.png)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8:第2课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第第2 2 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达标] 1.贞观十年,李世民为自己营建陵墓时,特令工匠用青石凿刻自己分别乘六匹战马的浮雕,立于陵前,象征亲身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
在其完成统一的征战中,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的标志是( ) A.消灭薛举集团B.消灭刘武周的力量C.击败窦建德、王世充集团D.大败东突厥的军队答案C 解析通过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河南、河北尽归唐朝所有。
中原地区的取得,标志着唐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③错误,排除,C 项符合题意。
3.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答案 C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在封建社会“治世”时期,老百姓只是有一些剩余产品,得以从事再生产,不会富足安康,故排除A;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故排除B;D 不符合史实。
4.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期曾经有人提议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答案D 解析长城在古代中国起到的是抵御外敌的作用,但唐太宗时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归附中央,所以就没必要修筑长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号024640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朕意殊不同古人。
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卿可撰录进来。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对修改后的两朝《实录》很满意,对房玄龄、许敬宗、敬播都有赏赐。
尤其是许敬宗,不仅赐物,并且加官,“权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碑》云:“(武德)九年六月,二凶伏辜。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
”两者口吻完全一样。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及其真实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史中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否客观公正,据此说明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时应如何运用史料。
,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冠冕堂皇,即纠正缺点,避免失误,但是其真实的目的是压迫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志给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的外衣。
在他的干预下,玄武门之变的记述完全符合皇帝的意旨,这在事实上违背了记史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这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在所难免。
因此,在史学研究中一定要对史料进行细致的甄别,最大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借口:以史为鉴,纠正过失。
真实目的:为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外衣,为其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
(2)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而唐《实录》中将李建成、李元吉称为“凶”,明显不够客观公正。
在历史研究中,要对各种史料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力求客观公正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阐述的基本观点,并说明这些观点的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取得成功的经验。
举例说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独爱之如一”的举措及其作用。
观点:统治者要重农,以农为本,不误农时;君民之间的关系是舟水关系;要重视纳谏。
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封建盛世。
(2)经验:善于用人,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举例: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后,允许他们的大部分人居原处,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突厥旧部。
唐太宗的上述举措,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定了边疆秩序。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
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推行的为政之术及其主观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太宗的上述做法。
(1)问时,把材料一、材料二进行梳理加工,并且把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概括出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注重发挥中央集权的作用,力图克服弊政等政治措施。
回答第(2)问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进行评价。
为政之术:以隋亡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力图克服隋朝的弊政,为政清明;注重充分发挥中央机构的作用,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目的:保证中央政权的高效性和决策的正确性,巩固政治统治。
(2)唐太宗的为政之术,一方面体现出了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精明之处,反映了其励精图治的政治追求,也是促进“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无论是其用人之道,还是其借鉴隋亡教训等做法,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常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家也就灭亡。
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
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
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
”又说:“我在朝廷上,要说一句话总得思考再三,怕说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
”材料二从贞观元年到三年,当时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
唐太宗就曾大赦诏说:“移灾朕身,以存万国。
”据说,他还在御苑中吞食了蝗虫数枚,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另外,唐太宗不仅不建避暑台榭,还释放宫女3 000人,遣出就稼等等戒侈事例甚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耀耀《唐太宗新论》(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分析促使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的上述理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1)问时,要把材料中的内容综合归纳,提取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地指出唐太宗爱民、克己等治国理念。
关于导致唐太宗治国理念形成的因素,要注意思考的角度,如民本传统等历史因素、唐太宗面临的社会现实等现实因素等。
回答第(2)问时,不仅要说明其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对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影响。
理念:爱民、克己、戒侈。
因素: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有民本的历史传统;现实因素——隋亡的教训、灾害较多且经济并不繁荣;个人因素——唐太宗的政治才干。
(2)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清明的政治统治者,使他成为封建时代著名的封建统治者。
6.导学号024640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1)问时,要根据材料,逐项概括唐太宗关于君主的论述,要注意归纳的角度。
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从材料和唐朝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魏征等贤臣的纳谏是客观因素,而时代背景中隋朝的灭亡、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特点也是客观因素。
回答第(3)问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进行评价。
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传统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