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观看视频了解并认识太阳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观看视频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教学反思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3、4课-教科版

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的观察,教材首先明确观察对象与观察要求“取一些冰仔细观察,”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身感觉器官对冰展开观察。

第二部分是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水结冰的温度,这个实验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教学背景】: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

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的冰,对冰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感性认识。

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也知道冰在“温暖”的情况下变成水。

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冰与水之间转化的温度还不是很确定的,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将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明标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
自学质疑
1.观察地球仪。
(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
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自学质疑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小组交流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
3.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
难点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知道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是发生在大气圈内的。

3.知道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灾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带雨伞,学会以降水这一标准区分天气。

2.经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的过程,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

3.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与工具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2.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的坚毅品质。

教学重点:自主提出与天气相关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说一说——创设情境,区分天气。

1.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可是有时候阴,有时候晴,还有时候下雨那我们上学都需要带些什么呢?怎样才知道户不会下雨?要带上雨伞吗?说说理由。

(预设回答:需要,可能下雨。

/需要,遮太阳。

/不需要,不下雨,带着重)大家意见也不同意,你们还需要什么信息能够做出判断呢?(预设回答:天气预报)2.出示天气预报图,现在你们觉得需要带雨伞吗?(预设回答1:不需要,没有下雨。

)问:你是从哪里知道不会下雨的?(引出“天气图形符号”)(预设回答2:需要,遮太阳。

)问:大家觉得用雨伞遮太阳好吗?出示雨伞,简单介绍,确定雨伞更适合在下雨天或下雪天使用。

3.回顾天气类型。

那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需要使用雨伞,哪些天气不需要呢?板书记录。

4.小结:大家了解的天气知识真不少,看来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二、问一问——整理感兴趣的天气疑问。

1.现在我们整理了这么多天气类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有关天气的知识呢?(问题:1.什么是天气?2.天气发生在哪里?3.同地不同时的天气一样吗?4.同时不同地的天气一样吗?5.什么是灾害天气?)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答?请举例说明。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口令声、音乐声、风声、水声、国歌声)有了声音,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一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适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宇宙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探究。

但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尚不牢固,对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逐步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关系的理解,宇宙观念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直观教学: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太阳、月球和地球。

3.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三个模型,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太阳、月球和地球吗?”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说一说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特点。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太阳、月球和地球模型,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的区分。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固体和液体物品、实验仪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等。

六、教学内容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

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3.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

4.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

5. 实验:固体和液体的溶解。

6. 实验:固体的吸附。

7. 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

8. 实验:液体的扩散。

9. 实验:固液混合物的研究。

10.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应用实例。

11. 课堂小结。

12. 作业布置。

13. 拓展阅读。

14. 教学反思。

15. 课后评价。

六、教学内容6.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

引导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分子排列相对松散。

6.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介绍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如冰融化成水。

介绍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如水结冰。

六、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化过程。

七、教学内容7.1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固体类型,如金属、非金属、晶体等。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液体类型,如水、油、酸、碱等。

7.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介绍固体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介绍液体的性质,如溶解性、表面张力、扩散性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三、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固态和液态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讨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固体和液体,加深对它们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区别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性。

第三课时:固态和液态的转换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固态和液态转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转换过程。

第四课时:冰的融化1. 导入:通过冰的融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冰的融化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第五课时:水的蒸发1. 导入:通过水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水的蒸发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六、第六课时:固态和液态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物体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常用液体温度计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数字,并把刻度上数字与更热或更冷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一、比较水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冷热程度。

板书:温度讲述:温度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是温水,4号杯内装是热水)。

大家一起安静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冷热。

4、汇报。

(预设:4号杯水热,1号杯水冷;3号杯水比2号杯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冷热。

(预设:2号和3号杯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水冷,4号杯水热)6、师:同样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感觉是不同,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二、观察温度计三、摄氏温度读和写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学生试读2、师:广播、电视中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来逐步建立和丰富。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表达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科学实验器材、课件等。

2.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

3.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水的溶解2. 实验二:磁铁的性质3. 实验三:空气的力量4. 实验四:光的传播5. 实验五:声音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使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实验操作。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

4.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5. 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梳理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相关拓展。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如实验仪器、试剂、观察工具等。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

【科学】(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3.3影子的秘密(教案)

【科学】(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3.3影子的秘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3《影子的秘密》教案课题影子的秘密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情分析学生在第2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一一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重点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聚焦播放视频《影子的变化》回忆第2课中制作简易日蓦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

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观看视频通过视频回顾,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影子的印象记忆。

教材的聚焦问题改变,生活中,除了阳光下的影子,开灯后房间中的影子,打开手电筒后产生的影子,都是常见的现象。

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既然我们都不清楚,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 了解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

2. 讲解固体和液体的特点:解释固体的定义和特点,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固体和液体,感受它们的不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第二章:固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固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固体分类:解释固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固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分类的知识。

第三章:液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性质,如流动性、表面张力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液体的图片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液体的性质。

2. 讲解液体性质:解释液体的性质和原因。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液体实验,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性质的知识。

第四章:液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分类,如水、酸、碱、盐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液体分类:解释液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液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分类的知识。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太阳、地球和月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太阳、地球和月亮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1.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的特征,能够分辨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固体,如木块、金属、塑料等,让学生感知固体的形状、硬度等特征。

1.3 教学活动: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固体,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第二章:比较固体2.1 学习目标:学会比较不同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固体的密度和硬度,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2.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密度和硬度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不同固体的质量,用硬度计测量不同固体的硬度,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认识液体3.1 学习目标:了解液体的特征,能够分辨固体和液体。

3.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液体,如水、盐水、牛奶等,让学生感知液体的形状、流动等特征。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第四章:比较液体4.1 学习目标:学会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酸碱度等。

4.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液体的密度和酸碱度,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4.3 教学活动:进行液体密度和酸碱度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不同液体的质量,用pH试纸测试不同液体的酸碱度,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5.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5.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5.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如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研究活性炭对水中有色物质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六章:固体和液体的转化6.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现象,如融化、凝固等。

6.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现象,并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6.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和液体转化的实验,如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研究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凝固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作是地球上一切物质正常运作的基础。

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3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

在本单元,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认识了三个天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共8课,前3课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4到第7课,学生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了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

第8课,学生通过制作主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深入探索。

但对于三个天体整体联系的梳理还不够。

因此,本课作为单元整理课,先引导学生梳理重点内容,然后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三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异同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

因此借助单元整理课,能让学生再次回忆整个单元的学习历程,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单元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三个天体之间的联系,并产生继续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梳理,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回顾单元内容,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方法,构建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联系的思维导图。

[探究实践]围绕本单元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记录,能用文字、图画、语言等多种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责任态度]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能利用思维导图有说服力地、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于三个天体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难点]通过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熟练运用打下基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 认识固态和液态的概念。

2.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第2课时:常见的固体和液体1. 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用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五、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品。

2. 工具准备:观察盒、记录本、画笔等。

3. 环境准备:干净的实验桌、充足的光线等。

【教学反思】1. 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态特征时,表达不够准确。

2. 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1. 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状态的吗?”二、学习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固态和液态物品,提问:“固态和液态有什么不同?”三、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10分钟)1. 教师发放记录本和画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固体和液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

2. 学生观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了吗?”五、课后实践(课后自主完成)1. 教师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观察家里的固体和液体,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

2. 固态和液态的特点。

3.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举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存在。

2. 讲解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例子。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固体和液体,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能够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教学内容:1. 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讲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 展示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4. 学生分组实验,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可以改变形状的固体,并尝试改变它的形状。

第三章:液体的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性。

2. 能够描述液体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液体的常见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存在。

2. 讲解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液体的常见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特点和常见现象。

第四章:液体的流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液体流动的原因。

2. 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液体,引导学生发现液体流动的现象。

2. 讲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3. 举例说明液体流动的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流动的现象。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教学准备:1. 固体和液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固态和液态的物品。

2. 学生分享找出的固体和液体。

二、探究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固体和液体各一种,观察并记录其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10分钟)1. 学生举例生活中固态和液态的物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复述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2. 能够用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 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2. 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准备:1. 固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固体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固体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固体一种,观察并记录其形状和结构。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实验材料展示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复述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第三章:液体的特征和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2. 能够用实验观察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重点:1. 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2. 实验观察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难点:1. 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准备:1. 液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固体和液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二、探究液体的特征(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液体一种,观察并记录其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写作℃,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4.拿到一支温度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它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度
5.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5℃读作:5摄氏度写作:5℃
0℃读作:0摄氏度写作:0℃
-11℃读作:零下11摄氏度写作:-11℃
6.比较温度的高低:(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23℃高于 18℃
-23℃低于 -18℃
7.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8.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9.测量水温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人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0.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不多,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1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1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3.冰的特点: 有固定形状,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有重量,能占据空间
14.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的温度计,体温计的刻度在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为10小格,所以测量温度更加精确。

记住一些温度数值:水沸腾的温度 100℃水结冰的温度0℃
人体的正常体温 37℃
15.水和冰的比较:第一课件网


不同点①会流动
②无固定形状
③温度高
④重(相同体积的冰和水)
⑤(相同重量的冰和水)水占据的
空间小
①不会流动
②有固定形状
③温度低
④轻(相同体积的冰和水)
⑤(相同重量的冰和水)冰占据的空
间大
相同点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有重量,能占据空间
16.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7.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18.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19.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20.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2.盛冰的玻璃杯外的水珠从哪里来
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了小水滴。

23.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4..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热量的得到或失去)。

25.向冰里加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26.水
冰水蒸气
得到热量
失去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