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合集下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体积小,能植入患者胸腔或腹腔的医疗设备。对于高危患者,一旦发 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它又可起搏心脏。合理使用 ICD可以纠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ICD能感知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按临床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设定心动过速感知频率,当室性心动 过速频率高于感知频率,脉冲发生器即被触发放电,对心脏释放电击能量,实施治疗功能。
1980年 2月,Mirowski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医院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植入了世界上第1台 AID。
198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于临床。
1988年,经静脉除颤导线第1次应用于临床,避免了开胸手术;随后开发了具有程控功能的第 2代 ICD (Ventak.P,美国 CPI公司生产);1989年第 3代 ICD开始用于临床,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分层治疗(tiered therapy),即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低能量心律转复和高能量电除颤,不但减 轻了患者的痛苦,还具有多项参数程控功能。
1995年,双腔 ICD问世。可提供 DDD或 DDDR起搏,并能提高 ICD对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识别的特异 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识别和不适当放电。
适应证
适应证
1、ICD在SCD一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0 d后及血运重建 90 d后,经优化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或者心功能 I级, LVEF ≤30%(证据水平 A)。 ②既往心梗导致的 NSVT,LVEF ≤30%,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室颤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优化药物治疗 3~6个月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证据水平 B)。 2、ICD在SCD二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8 h后发生的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 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②心梗 48 h后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出现非可逆原因的室速 /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患者(证 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④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证据水平 B)。

一例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室速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论文

一例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室速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论文

一例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室速行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体会【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49-01我科2012年6月成功为一例恶性心律失常伴发室速患者进行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也是我院第一例icd起搏器植入的病人。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头痛,晕厥一次一天,神志不清三小时与2012年5月24日入院。

患者四年前因重症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

于2012年5月24日下午17:00左右无诱因下晕厥一次,数秒后自行醒来,来我院查心电图示:正常起搏心律。

建议查头颅ct,检查途中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急诊室抢救,当时血压测不到,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停止,即刻行心肺复苏后心电监护示:室速,即刻电复律三次后恢复自主心律,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原起搏器功能损害,即刻安装临时起搏器,调节起搏器频率为70次/分。

为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ccu。

入科时查体:bp106/64mmhg,神志清,左锁骨下穿刺处敷料外观干燥,临时起搏器在位良好,遵医嘱予以保留导尿,协助医生行右股静脉处深静脉置管,遵医嘱予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治疗。

于5月26日11:00停用多巴酚丁胺升压治疗,血压一直保持在110/70mmhg左右,于16:00停用多巴胺升压治疗,于17:00心电监护示:短阵室速,遵医嘱予以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

于5月27日06:54,23:26;23:30心电监护示:室速,分别予以电复律一次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并遵医嘱予以美托洛尔,胺碘酮,硫酸镁抗心律失常治疗。

5月28日09:21心电监护示:室速,予以电复律一次。

于18:20调节临时起搏器频率为90次/分。

5月29日患者诉咳嗽咳痰,遵医嘱予以抗炎化痰治疗。

ICD CRT

ICD CRT

一、ICD(一)ICD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医学仪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识别并治疗该类心律失常的优点,是此类患者最佳的选择。

较普通起搏器而言,除了能除颤后又可心脏起搏,还可以随时进行体内除颤,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可谓“一机两用”。

许多研究已表明,ICD能有效地终止99%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三)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首次于1984年发布,1991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别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化、器械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再次对2002年ACC/AHA/NASPE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于2008年5月正式公布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

以下主要探讨新指南关于ICD的适应证。

I类1.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证据水平:A)。

2.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证据水平:B)。

3.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持续室速或室颤(证据水平:B)。

4.心肌梗死所致L VEF<35%,且心肌梗死后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I或III级(证据水平:A)。

5.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 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证据水平:B)。

6.心肌梗死所致L 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 级(证据水平:A)。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种常见而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

近30年来,大陆SCD平均年发病率为40.7人/10万人,约50-70%的SCD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SCD 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试验已证实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于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效果优于现有的药物治疗,可降低长期死亡率。

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的围手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是由植入式电极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气胸、血胸、感染、心脏穿孔、电极断裂、心包填塞、三尖瓣损伤等。

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及解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瓣及其他少见原因,以及ICD植入后感染并发静脉闭塞,而面临TV-ICD植入困难的问题。

为满足临床需求,填补TV-ICD的缺陷和不足,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

其无需植入心内电极,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TV-ICD 电极相关并发症,活动限制少,为SCD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旨在阐述S-ICD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S-IC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

其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

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部左外侧第6肋水平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囊袋中。

皮下电极导线长45cm,两端有两个感知电极,两者中间有一直径3mm、长8cm的除颤线圈电极,电极经皮下隧道置于胸骨左缘1-2cm,近端位于剑突,远端位于胸骨柄。

导线自第6肋水平行至左侧腋前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组成三个感知向量,S-ICD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感知向量,用于心脏节律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检测。

与TV-ICD的腔内心电图不同,S-ICD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类似于体表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有利于通过形态学匹配来识别心脏节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22护理课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22护理课件
监测生命体征
手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
伤口护理
定期检查手术伤口,保持伤口清洁 、干燥,预防感染。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术后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等。
0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 日常护理与保养
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应避免 剧烈运动,以免对设备造成冲击或移 位。
心脏事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能会引起心 脏事件,如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对 于这些并发症,应定期进行心电图监 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0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实现设备无线充电,减少患者更换电池的频率和痛苦。
微型化设计
减小设备体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CD的功能和性能不断完善,未来还将出现更多智能化、 个性化的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 入手术过程及护理
手术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 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确定 患者是否适合植入ICD。
术前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 目的、过程、风险及注意 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 绪。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完成相关检查, 如心电图、X光等,确保 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及护理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 、血压、呼吸等。
配合医生操作
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包括 消毒、麻醉、植入等步骤 。
心理支持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总结词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家族猝死 史、心肌梗死等,而禁忌症包括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
详细描述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心脏停搏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以及有家族猝 死史或心肌梗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此外,对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CD植入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D植入也有一些禁忌 症,如局部感染、出血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等。在决定是否进行ICD植入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 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因素,以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ICD植 入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方法与结果
方法
选取90例心律失常患者,等量随机分 为两组。ICD植入组接受ICD植入手术, 药物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ICD植入组在减少 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等 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且未出现严重 并发症。
试验结论与意义
结论
ICD植入在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04 ICD植入的实际应用与案 例分析
实际应用情况
01
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 设备,通过植入患者体内,可以自动监测和纠正异常心律,预防心脏骤停。
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部位的消毒、 麻醉等。
植入ICD
通过胸壁或腹部的小切口,将ICD植入到患者的心 脏中。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种常见而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

近30年来,大陆SCD平均年发病率为40.7人/10万人,约50-70%的SCD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SCD 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试验已证实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于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效果优于现有的药物治疗,可降低长期死亡率。

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的围手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是由植入式电极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气胸、血胸、感染、心脏穿孔、电极断裂、心包填塞、三尖瓣损伤等。

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及解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瓣及其他少见原因,以及ICD植入后感染并发静脉闭塞,而面临TV-ICD植入困难的问题。

为满足临床需求,填补TV-ICD的缺陷和不足,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

其无需植入心内电极,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TV-ICD 电极相关并发症,活动限制少,为SCD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旨在阐述S-ICD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S-IC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

其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

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部左外侧第6肋水平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囊袋中。

皮下电极导线长45cm,两端有两个感知电极,两者中间有一直径3mm、长8cm的除颤线圈电极,电极经皮下隧道置于胸骨左缘1-2cm,近端位于剑突,远端位于胸骨柄。

导线自第6肋水平行至左侧腋前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组成三个感知向量,S-ICD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感知向量,用于心脏节律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检测。

与TV-ICD的腔内心电图不同,S-ICD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类似于体表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有利于通过形态学匹配来识别心脏节律。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心律失常治疗ICD与CRT各自的适应症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一、ICD(一) ICD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医学仪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 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自动识别并治疗该类心律失常的优点,是此类患者最佳的选择。

较普通起搏器而言,除了能除颤后又可心脏起搏,还可以随时进行体内除颤,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可谓“一机两用”。

许多研究已表明,ICD能有效地终止99%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三) 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再次对2002年ACC/AHA/NASPE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ICD的适应证:I类1.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

2.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3.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持续室速或室颤。

4.心肌梗死所致LVEF<35%,且心肌梗死后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I或III级。

5.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6.心肌梗死所致L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 级。

6.心肌梗死所致L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心功能I 级。

7.心肌梗死后非持续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室速。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 C D)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

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

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适应症:1.I类适应证(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监测心脏的电信号,并在检测到不正常的节律时,通过释放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

相比传统的外置除颤器,ICD能够在患者体内实时监测并治疗心律紊乱,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ICD由主机、电极和程序软件组成。

主机是ICD的“大脑”,用于接收、处理和分析电信号,并根据预设的治疗策略决定释放电击。

主机通常埋藏在患者的胸腔或肩膀下方,接受电极通过杂质的手术置入患者的心脏,以检测心脏的电信号。

程序软件则负责设置ICD的参数,包括心律监测的灵敏度和除颤电击的强度等。

ICD主要用于治疗两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室颤和室速。

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患者的心脏无规律地颤动,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不及时进行除颤,室颤将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即心脏骤停。

室速则是心脏搏动过快,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ICD可以通过电击来恢复心律的规律性,使心脏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搏动。

ICD不仅可以监测和治疗心律紊乱,还可以记录和存储这些事件。

这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通过ICD存储的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变化、心脏功能和心脏节律治疗的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虽然IC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设备,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首先,ICD的手术置入过程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

其次,ICD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电极移位等。

此外,ICD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随访和检查,同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生活和活动限制,以保证ICD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ICD在治疗心脏节律紊乱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在患者体内进行实时的心律监测和治疗,还可以通过存储的数据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ICD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月肵亏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发病突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 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SCD最有效的治疗措施[1-2]。

目前,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 TV-ICD)应用千临床已有40余年,有效地预防了SCD。

然而,TV-ICD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导线送入右心系统,存在静脉通路狭窄/闭塞导致植入困难,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导线断裂、感染、三尖瓣反流等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问题[1-2]。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CD, S-ICD)应运而生。

S-ICD是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而具有感知和除颤功能的新型除颤治疗系统,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无需经静脉路径,均埋千皮下,可避免TV-ICD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

导线具有近远端两个感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可组合成为3种感知向量。

S-ICD可提供高达80丿的除颤能量,并在除颤后提供30s的经胸起搏。

S-ICD的概念最早始千1991年,千2001年开启临床研究。

第一代S-ICD(脉冲发生器体积69cm3,预期使用寿命5.1年)于2009年获得欧盟(Confor m ite Europeenne, CE)认证、201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 on, FD A)认证。

2015年推出了第二代S-ICD I此时脉冲发生器体积缩小至59.5cm3,使用寿命延长至7.3年,并具备远程监测功能。

2016年,第三代S-ICD推出。

第三代S-ICD在INSIGHTTM算法基础上增加了SMART Pass TM算法,用千减少T波过感知,同时,还具备1.5T磁共振兼容、心房颤动(房颤)监测的功能。

【内科巡诊】_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内科巡诊】_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Part 1
病例分析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67/M 胸闷喘憋4年余,再发喘憋4天
4年前急性心梗,冠脉三支病变支架植入(LAD、LCX、RCA)术后, ECHO及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广泛心梗,LVEF 38%
4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喘憋,伴胸闷、心悸。后出现活动耐力 下降,仅能爬2层楼,平地步行600米。夜间可平卧,下肢不肿。
疗效有限
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检查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上出现≥3个心室起源的连续搏动 1.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3.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非持续性室速(NSVT)
1. 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2. 连续≥3室性心律,频率>100/min,30s内自行终止 3. 结构性 & 非结构性
既往:2型糖尿病10年,大量烟酒史30年,余无殊 查体:P:92次/分,R:25次/分,BP:131/96mmHg。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肺
呼吸音偏低,可闻及少量湿啰音,无外周水肿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病例特点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 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喘憋、活动耐量下降;加重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肺呼吸音低,少量湿啰音,无外周水肿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4年前陈旧性心梗,冠脉三支病变支架植入术后 规范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症状性心衰,NYHA III级 长期大量烟酒史
患者后续治疗
ICD植入:将右心室电极定位于右心室近心尖低位间隔部,过程顺利 积极加强冠心病二级t 2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1.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2. 室速 3. 室扑、室颤
室性期前收缩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02
双腔ICD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心 脏状况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以适 应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生活方式。
双腔ICD的适应症和疗效
适应症
双腔ICD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 心脏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疾病,以及 预防猝死。
疗效
双腔ICD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 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和猝死的风险,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 引言 • ICD概述 • 双腔ICD概述 • ICD和双腔ICD的进展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心律失常是心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设备,可以自动检测并纠正异常心律,从而 降低患者猝死的风险。
活质量。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ICD和双腔ICD将会在预防和 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ICD和 双腔ICD在特殊类型心律失常 治疗中的应用,如儿童、孕
妇和老年患者等。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ICD和 双腔ICD的性能和功能,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材料
01
未来ICD和双腔ICD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创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以提高设备的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
个体化治疗
02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ICD和双腔ICD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
疗的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治疗方案。
智能化监控
03
未来ICD和双腔ICD将进一步融合智能化监控技术,实现实时监
03
双腔ICD概述
双腔ICD的定义和特点

ICD,24小时护卫心脏

ICD,24小时护卫心脏

ICD, 24小时护卫心脏刘 飞ICD, GUARDING THE HEART FOR 24 HOURS 2年前,50多岁的辛先生因为突发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被 120救护车送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治疗。

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立即为患者开通血管,患者症状随即缓解。

辛先生出院后,规律服用抗凝药预防血管再狭窄,连续1年的“双抗”治疗后改为“单抗”治疗。

1年后复查,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然而最近,辛先生又因为心慌、呼吸困难而瘫倒在地,再次送到医院急救,急诊心电图显示患者发生了“室性心动 过速”。

1.心脏:我的自律是必须的! 心脏由4个腔室组成:2个上腔室(心房)和2个下腔室(心室)。

心律通常由位于右上腔室(心房)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控制。

每一次心跳通常由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启动。

这些电信号传过心房,使心脏肌肉挤压(收缩)并将血液泵入心室。

然后,信号到达被称为“房室结”的细胞簇,并在此处放慢速度。

这种轻微的延迟使心室得以充满血液。

当电信号到达心室时,心室收缩并将血液泵送到肺和身体其余部位。

对于正常的心脏,这个心脏信号传导过程通常是平稳的,产生 60~100 次/min的静息心率。

2.室性心动过速,心跳的危险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由心室中的不规则电信号引起。

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由于心跳过快会阻止心脏腔室的正常充血,从而导致心脏无法向身体其他部位泵送足够的血液。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感觉心悸、气短或头昏眼花,甚至失去意识。

如果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很短暂,仅持续几秒钟不会造成伤害,但长时间的发作可能晕厥、失去意识甚至危及生命。

室性心动过速有时可能发展为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发生心脏骤停时,如不立即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或促使心脏信号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既往心脏病发作或形成心脏组织瘢痕的其他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血流不足;先天性心脏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等;电解质(血液中的物质,如钾、钠、钙和镁)失衡;药物副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
技术(I C D)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
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

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

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
适应症:1.I类适应证
(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
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2)无休止的室速或室颤。

(3)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可治疗的室速或室颤,例如伴随预激综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或分支性室速。

(4)由于一过性或可逆性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药物、创伤)所致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而上述病症能被纠正使危险性降低。

(5)明显的精神性疾病,可能被器械植入术所加重,或是不能进行系统的随访。

(6)预期生存期≤6个月的终末性疾病。

(7)有左心室功能障碍和QRS波群时限延长而无自发的或可诱发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准备进行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8)NYHA分级Ⅳ级的、非等候心脏移植术的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适应证的进展。

2006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协会关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将ICD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心肌梗死后超过 40d,左心室功能不全,如LVEF≤30%~40%,NYHA分级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是IC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I类适应证,证据等级为A;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如LVEF≤30%
~35%,NYHA分级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是IC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I类适应证,证据等级为B。

近年来适应证的进展主要是从早期关注室性心律失常,至目前主要关注心功能为评估的依据。

操作和演示步骤:【术前准备】
1.人员需要一组从事心脏起搏及电生理检查和治疗并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师;还要配备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包括心内科护士及心导管室护士;放射科技术员;麻醉医师;另外ICD厂家专业技术人员。

2.器械拟应用的ICD系统,导线应有主动固定导线的备用品;静脉穿刺针及撕开鞘(根据导线决定型号);常规起搏器植入时的手术器械;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等。

3.监测、抢救设备心电监测仪或多导电生理记录仪;体外除颤仪,最好有两台备用,其中一台有贴片除颤电极;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气管插管、麻醉机及吸引器等备用。

4.患者及家属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ICD适应证;术前、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ICD治疗与基础心脏病的关系;术后对基础心脏病相应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术前4h禁食;适时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改善心功能和全身基础情况(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等);常规备皮;留置软细胶管静脉输液通路;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药物准备除局部麻醉药物外,主要备用心肺复苏、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导管室常用药物。

【手术方法】
1.ICD导线植入静脉径路:左、右侧静脉径路均可选,包括头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颈部静脉等,常用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

2.囊袋制作:部位可选胸前区切口或腋区切口,以前者为常用;根据患者胸前皮下组织情况可将囊袋制作在皮下或肌肉内囊袋;临床上常用左侧胸前皮下制作囊袋。

3.ICD导线植入:与普通右心室导线植入技术相类似;双腔ICD心房导线的植入与双腔起搏器心房导线植入相同;CRTD左心室导线与CRT相同;ICD导线常需准备主动固定导线备用。

4.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测试:DFT指能将室速或室颤转为窦性心律的最小能量,临床上一般测得的比真正的除颤阈值要高,常根据所选择的ICD能提供的最高放电能量低10J,可作为实际测得的DFT值。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测定l或2次。

诱发室速或室颤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根据不同厂家的ICD常用4种方法:T波电击(T wave shock)、50Hz直流电诱发或直流电(DC)诱发、短阵(或猝发性)快速心室刺激、程序电刺激(S1S2)。

T波电击方法简单、省时,诱发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直流电诱发成功率高,诱发时间短暂,但低血压的发生率高。

DFT测试前需先行静脉基础麻醉,麻醉药
物可根据麻醉医师或术者的习惯来选择,临床常用异丙酚(1mg/kg);同时行高压阻抗测定,正常值为30~40Ω;另外,常规起搏和感知测试与起搏器植入时相同。

5.植入ICD:注意脉冲发生器与导线间的正确连接,常在DFT测试前先连接好并置人囊袋内,做一简单缝合,待DFT测定满意后重新逐层缝合囊袋。

6.参数设定:术毕根据患者既往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初步进行参数的设定。

7.植入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

【术后处理】
1.局部囊袋处沙袋压迫6h,卧床6~24h不等(根据是否为单、双腔起搏及是否应用主动固定导线而定)。

2.术后24~48h严密监测心率、呼吸及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

3.经静脉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并及时观察囊袋愈合情况。

4.术后如发生“电风暴”现象,应寻找可能的原因,如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并做出相应处理。

5.一旦ICD放电,及时观察ICD工作情况,并根据室速或室颤的发作和终止情况,进行相应参数调整。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ICD植入的并发症除了常规起搏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外,术中主要增加了麻醉及DFT测定引起的并发症。

1.低血压常发生在静脉麻醉、DFT测试过程中,也可由于低血容量(为改善心功能过度利尿等)及迷走反射等引起。

一旦发生可适量补充血容量,如需要可酌情应用升压药物及其他对症处理。

2.呼吸抑制静脉麻醉过度、室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终止、呼吸道分泌物堵塞等均可引起,需在术中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

发生时除了保持气道通畅外,还应加大氧流量、面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心功能不全术前需优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术中一旦发生心功能不全,则按急性心功能不全处理。

4.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DFT测试时不能终止室速或室颤,需启动体外高能量除颤,如仍未成功,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查找可能的原因,如常见的通气功能、电解质情况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再行体外除颤。

5.脑栓塞对术前为房颤者,术中DFT测试可能使其复律,术前应行必要的检查,包括食管超声检查,抗凝治疗需INR达标,一旦发生脑栓塞按脑梗死处理。

6.死亡可发生在整个围手术期,后果严重。

术前常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应加强术前监测;术中可能因上述并发症引起;术后除改善基础心脏病及全身情况外,注意ICD术后“电风暴”现象
注意事项: 1.ICD仅针对室速或室颤,对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仍应加强,尤其应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ICD的作用。

2.重视ICD术后的定期随访,尤其是1CD放电后应紧急随访。

3.ICD术后除治疗基础心脏病和改善心功能外,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以减少ICD的放电,并延长ICD使用期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