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墨“九法”举要
书法 墨法
![书法 墨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dfb41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d.png)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书法之用笔技法
![书法之用笔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942f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b.png)
书法之用笔技法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相传为王羲之的秘传笔法,内容如下:一曰顿笔,摧锋骤衄(nǜ)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乛”是也。
五曰踆(cún)锋,驻笔下衄是也。
夫有趯(多音字,在此处念tì)者,必先踆之。
六曰衄(nǜ)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此处念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
“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九用可以归类为:起笔三个动作:驭锋、蹲锋、衄(nǜ)锋。
行笔两个动作:趯(yuè)锋、按笔。
收笔三个动作:挫笔、顿笔、揭笔。
最后一个连接动作:踆(cún)锋。
这应该是当时秘传不为人知的核心笔法,如今根据后人总结的基本笔法结合九用,我个人总结了以下笔法作为个人参考:一、用锋法用笔在用锋,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立锋”行笔。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7df01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a.png)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纸、笔、墨为媒介,以线条的运用为基础,以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为灵魂。
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墨的运用至关重要。
墨的浓淡、用笔的轻重、墨迹的湿润度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书法中的若干用墨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之美。
一、淡墨浓墨的运用淡墨浓墨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所谓淡墨,即墨色浅淡,笔画轻柔,给人以高远、悠远的感觉;而浓墨则有浓郁的变化,墨色浓黑,笔画饱满,给人以沉稳、厚重的感受。
书法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作品主题和氛围的需要,灵活运用淡墨和浓墨,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例如,在描绘大山流水时,使用浓墨可以表现山的雄浑、水的奔涌,而在写意花鸟时,适当运用淡墨可以突出花瓣的柔嫩和鸟儿的轻盈。
二、厚墨薄墨的对比厚墨和薄墨的对比也是书法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厚墨即墨色浓重,笔画厚重饱满,给人以阳刚有力的感觉;薄墨则相反,墨色浅淡,笔画细腻柔和,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受。
书法家可以通过运用厚墨和薄墨的对比,来表现作品中不同元素的特点和关系。
比如,在写字时,可以运用厚墨表现字的轮廓和块面,再用薄墨填充细节,达到形体与纹理的统一。
这种对比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生动。
三、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书法创作中,点、线、面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它们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书法家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安排,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律的作品。
例如,在写字时,点可以用来表现墨迹的停顿和转折,线可以用来勾勒字的轮廓和造型,面可以用来涂抹填充字形。
点、线、面的综合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效果。
四、墨迹的湿润度的掌控墨迹的湿润度是书法创作中需要重视的一点。
墨的湿润度直接关系到笔画的展现和墨迹的质感。
湿润度过高,容易出现墨迹不清晰、扩散模糊的情况;湿润度过低,则会导致墨迹干涸,使得笔画的变化和丰满度不够。
因此,书法家在创作时要注意掌握墨迹的湿润度,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ee5b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6.png)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优美的笔画和独特的用笔方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中,用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下面我将介绍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
一、瘦墨重彩法瘦墨重彩法是用笔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轻薄的笔触和浓重的墨色来表现形象。
这种方法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变化,通过墨的浓淡来描绘物体的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加有立体感和韵味。
二、洗墨法洗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稀释后再使用的方法。
它可以使墨色更加柔和,笔触更加流畅,使作品具有柔和的气质和韵味。
三、破墨法破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用力拍在纸上,使墨色破散开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点墨法点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点在纸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点点滴滴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浓重感。
五、挂墨法挂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挂在笔尖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柔软,墨色更加丰富,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六、沾墨法沾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沾在笔身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干练,墨色更加均匀,增加作品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颤笔法颤笔法是用笔时手握笔杆轻轻颤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细腻,墨色更加柔和,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和韵味。
八、抽笔法抽笔法是用笔时迅速抽出笔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有力,墨色更加深沉,增加作品的力度和气势。
九、悬笔法悬笔法是用笔时将笔尖悬在纸面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轻盈,墨色更加淡雅,增加作品的空灵感和雅致。
以上就是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希望大家在书法创作中能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王羲之笔法的终极秘诀之《九用》
![王羲之笔法的终极秘诀之《九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baf51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c.png)
王羲之笔法的终极秘诀之《九用》唐朝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
所谓九用就是是书写过程中辅以九种小动作,让所书写出来的字体呈现千姿万态的变化。
现先将“九用”摘录如下,然后再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进行逐个解释。
九用可以归类为:起笔三个动作:驭锋、蹲锋、衄(nǜ)锋。
行笔两个动作:趯(yuè)锋、按笔。
收笔三个动作:挫笔、顿笔、揭笔。
最后一个连接动作:踆(cún)锋先说起笔动作:1.驭锋驭锋就是起笔垂直落笔直撞纸面,通常用在目,其等这些笔画横竖交接的位置。
因为这个交接的位置看不清起笔,所以起笔可以暗藏其中。
2.蹲锋•蹲锋就是笔尖先轻入纸,笔肚再依次下蹲。
通常用在比较直的笔画,让这些较直的笔画产生一些变化,不至于索然无味。
3.衄锋衄锋就是起笔的时候扭动笔芯,让笔锋转换方向。
这种方向的转换一是为了承接上面的笔画。
一个链接下一笔时调整笔锋。
通常扭动的方向都是两个以上。
甚至有些书家会扭动三次,四次的都有。
需要自己在临帖时仔细观察,并且思考他为什么起笔需要这样转换笔锋。
通常衄锋都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
行笔两个动作:趯锋、按笔。
1.趯锋趯锋也叫鳞勒,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中锋用笔。
这行笔过程放大了看一笔是由一圈一圈的圆圈排列而成,像鱼鳞一样。
行笔过程会迟涩。
可以感觉到笔尖和纸的摩擦力导致笔尖跳动。
趯锋的线条可以分尖锋线和侧锋线。
尖峰线即书写时只用的笔的尖尖部分就是常说的一分笔。
侧锋线就是按下去深一点,用到了笔肚即二分笔和三分笔。
可以参考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的用笔。
这种趯锋运用非常多。
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基本都是用趯锋完成的。
并且用的尖峰线居多。
通篇用笔基本都是用到笔的尖尖部分。
2.按笔按笔出自于章草的磔法。
就是捺笔时按下笔锋,让笔毫在纸面铺开。
通常用在各种捺画。
收笔三个动作:挫笔、顿笔、揭笔。
1.挫笔挫笔就是收笔过程快速推进,产生收笔的断笔效果。
通常用在绞丝旁的下三点等等。
书法墨法知多少——用墨篇
![书法墨法知多少——用墨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11035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d.png)
书法墨法知多少——用墨篇明代董其昌言:“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历代书画家都非常注重用墨的研究,而他们对墨色、墨法的分类也各有不同。
如画家多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
历代书家也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
”一、浓墨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书家往往以浓墨作书,尤其是写正书的时候,如篆书、隶书、楷书,因为浓墨力度强,显得沉着庄重,给人以笔酣墨饱之感,表现出雄健刚正的精神。
苏轼、刘墉都是用浓墨的高手。
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
书风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
二、淡墨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是墨水稀释后的笔迹,与浓墨相对,它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一般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书、隶书、楷书。
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
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灵飞经》墨迹通篇用淡墨写成,意境悠远。
其实用墨全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
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三、枯墨枯墨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
枯墨能较好地体现苍古雄峻的意境。
一般在书法作中并不大量使用,有人根据点画的干皴程度将枯墨又分成焦墨、渴墨。
1、焦墨水分最少,墨像是烤焦一般,有颗粒,有时有画龙点睛之笔,属于一种特殊的用法,明代徐渭擅用此法。
2、渴墨比焦墨稍带点水分,笔画中丝丝露白。
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墨、枯墨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四、干墨干墨也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枯墨要湿。
很多书法家的行草书作品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时时出现飞白,富有表现力。
书法的章法和墨法
![书法的章法和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2d90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c.png)
书法的章法和墨法墨法要讲究,变化很重要。
笔墨“浓、淡、干、湿、燥”形成书法的独特效果,墨色的运用,使得书法作品变化更加丰富,楷书墨欲干,不可燥;行草书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润燥相宜;榜书要饱浓墨,一挥而就,浑厚大气,势在其中。
浓笔滞,燥则笔枯。
墨不深浸,深浸笔弱,墨饱宜快,墨少宜缓,忌一字一蘸。
用墨之道,在于润而不腻,有肉,枯而不干,有骨,可谓“燥裂秋风,润含春雨”,“浓不凝滞,淡不浮薄”,水墨调合,骨劲肉匀,血脉贯通。
不同的宣纸使用不同的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章法“精美出于挥毫,妙趣在于布白”。
书法线条美是单项美,字体美是个体美,章法美是整体之美。
古人云“章法是第一大法”,是对一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和统筹安排,是点画与点画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
点画安排和字间、行间位置的处理妥当,虚实相生,参差变化,计白当黑,字映带而生,大小变化,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整体气韵通达。
笔画准确与否,决定结构形态的优劣,结构对比变化与否,决定章法的优劣。
章法的要领应该是意在笔先,意到笔到,笔随意行;量纸定字,决定字体,内容健康;首字领篇,末字压轴,同字异构,同旁异变;气运贯通,笔停势不穷,字完意不停,笔连、形连、笔断意连,灵动活泼,收放有度,随机应变;终篇收势,“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落款。
落款应是字古款今,文正款活,它可弥补正文的不足,署款好的作品会更精彩。
款无定法,要善于利用留下的空间,位置和语言文字要准确,简明清楚,体现哲理。
行书落款可适诸体。
款识分穷款和全款,题款有双题、三题和多题。
需要明确的是,题是款,款不能代替题。
题匾额有其严肃性,不能双题。
钤印能破除整篇作品的死板,起到使画面变化呼应和匀称平稳作用。
章不过三,大小适宜,善择形式,题款下两方印应一白一朱,两印间有一印之距。
从实践看,一幅作品挂在墙上远视,视角感觉两印间一印之距显得有点近了。
起首章,压脚章和腰章要盖在正确位置。
(33支部李凤臣服务一处提供)。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f2c2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e.png)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蘸墨法:这是最基本的用墨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用墨方法。
方法是先在砚台或碟子里蘸上适量的墨汁,然后依次在每个笔划中蘸上墨汁,让墨汁均匀分布在笔毛上,再在碟子或砚台上将多余的墨汁刮掉,最后进行书写。
这种方法能够让墨汁更好地附着在笔毛上,书写出来的线条更加均匀、流畅。
2. 破墨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墨迹上叠加不同的墨色,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再蘸上不同颜色的墨汁,在原有的墨迹上重新书写一遍或数遍,使墨色逐渐叠加、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3. 积墨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多次叠加墨色来形成厚重、丰富的墨迹。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不断重复蘸墨和书写的过程,每次叠加的墨色可以不同,最终形成层次分明、浓淡相间的墨迹效果。
此外,书法用墨法还包括润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书写内容和个人风格来决定,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以及用墨“九法”
![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以及用墨“九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c45b1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古代名家的用墨技巧,以及用墨“九法”书法密码 2019-05-11 21:08:59中国书法简洁而丰富,古雅且豪迈。
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
书法美传神生动,可以愉目、愉耳、可以动情。
“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
”其五光十色的神采,轻重徐缓的节奏,就是笔墨的魅力。
书以韵胜,而风格则随之而生。
古人感叹“书法唯风韵难及”。
张怀瓘《书议》评说书法“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书贵在得笔意。
书之韵昧取决于用笔与用墨,两者结合生发所体现的即为书家的生命气韵。
真正好的书法家,其作品必定是笔不碍墨,墨不碍笔,笔助墨彩,墨助笔力,笔中见墨,墨中见笔,笔墨结合共同显示力与气和妍与韵,共同显示笔墨丰富的表现力。
方志恩书法之美感表现在于其既有墨气淋漓、血脉贯通的磅礴气势;又含淡而意远、静而境深的艺术妙境。
墨法是中国书法用墨技巧中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书法作品因墨色浓淡变化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
从书法美学的角度看,书法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蓊云烟郁的墨韵、险夷欹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元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书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
中国书法艺术中,笔法、章法和墨法有机统一。
用墨技巧的最高表现.是呈现在书法及国画作品中的墨的味趣及微妙奇幻的色彩变化。
近代画坛上,黄宾虹是精干墨法的大师,其点画浑厚华滋,韵味独佳.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书筏,也说:“窘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黄宾虹是善用渴笔的圣手,渴笔,关健在于渴而能润,把“渴”与“润”这一对矛盾统一于笔下,才能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李可染先生说:“笔内含水分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挤出来,这样运笔则润.”一语遭破了“渴而能润”的奥秘,这恰是古人“惜墨如金”之说。
书法九十二法
![书法九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3ea77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b.png)
书法九十二法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追溯源头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清代书法家颜真卿总结了书法的九十二法,这些法则依然被广泛运用于书法教学和创作中。
九十二法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构图、用笔、用墨、用色和起笔落笔。
构图是指文字符号的布局方式。
在书法中,构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构图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具有视觉感染力和艺术品位。
在构图方面,九十二法强调了“曲直相间不可失,虚实相间但要平”。
这要求一定要在笔画的曲直变化上让虚实相间,构成平衡的整体。
用笔是指书写的技法和风格。
九十二法提出了“方圆弯折有主次”的要求,这是为了注重笔画变化的分寸。
笔画中的大小、粗细、深浅等都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对于不同的字体要有不同的用笔方法,这也是笔法基本功的体现。
用墨是指书写时的墨水浓淡和质地选择。
九十二法对于墨的使用也有很多的要求和指导。
如“墨分三色,清浅浓重变化宜”,要求有分别使用墨色的能力;“墨不着笔墨尽退墨”,是强调用墨的质地来调整笔墨的浓淡;“欲浓先排欲淡流” ,具象化的描述了墨锋在翻转中的变化,给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表现力等。
用色是指书写时的色彩搭配和配合。
用色的灵活运用可以让书法作品增添色彩美感。
在九十二法中,强调了“四体不同,笔人用色各自具”。
因为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作品,需要搭配不同的色彩,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起笔落笔是指书写时笔锋的启动和停止。
在书法过程中,起笔和落笔的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九十二法中,强调了“开即长而平,不开平而终收”。
即在起笔和落笔的过程中,应该有起伏变化,会在视觉上更加丰富。
以上是九十二法的基本内容。
虽然这些法则是传统的,但它们依然适用于当今的实践中。
书法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艺术,适当地借鉴和利用传统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书法创作的功能和意义。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6f3ef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8.png)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浓墨: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也是书法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浓墨给人以厚重、饱满之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神采。
在书写楷书、隶书、行书等正体书时,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
2. 淡墨:淡墨相对于浓墨而言,墨色较淡,给人以轻盈、清新之感。
淡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流畅和飘逸,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草书时,淡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3. 焦墨:焦墨是指墨色极深的墨色,其特点是浓重、干枯,给人以苍劲、古朴之感。
焦墨适合表现书法作品中的苍劲和古拙,也常用于题跋和钤印等。
在书写篆书、隶书等字体时,焦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4. 干墨:干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少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浅,给人以轻盈、干枯之感。
干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飞白和枯笔,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行草书时,干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5. 湿墨:湿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多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深,给人以滋润、丰腴之感。
湿墨适合表现楷书、隶书等正体书的圆润和饱满,也能够增强书法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书写正体书时,湿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以上是书法作品中的几种主要用墨方法,不同的用墨方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用墨方法能够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韵味。
书法用墨,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书法用墨,原来有这么多讲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30d20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9.png)
书法用墨,原来有这么多讲究!不知道大家在平时临习书法作品时有没有注意到墨色的变化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书法中的“墨法”。
在书法的学习中,笔墨纸砚作为重要的学书工具缺一不可,而且一幅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笔法、结构、章法、墨法。
但大部分初学者在学习书法时,只注重到了前三个条件,而没有注意墨法,用墨之法也是笔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毛笔在沾上墨汁后,在纸张上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效果称之为墨法。
墨的使用方法一直受到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关注。
接下来小编就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墨法”:书法中的“墨法”墨是显露毛笔运行轨迹和形态的重要因素,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
最主要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浓墨、淡墨、枯墨浓墨:一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以浓墨为主,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在大多书法家眼里,浓墨最显精神。
在书写篆书、隶书、楷书时只有用浓墨才能显其力度和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也最好把控。
颜真卿作品苏轼作品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浓墨与淡墨的选择完全看个人的喜好与追求。
浓墨显沉稳凝重,淡墨显清雅娴静。
一般在书写草书和行书时使用淡墨。
清代王文治作品枯墨:毛笔上的墨汁已经用完,不再蘸墨,继续书写。
写出来的很多笔画之间藕断丝连,这是枯墨其中一种笔法形式,给人以苍茫的的观感。
清代书法家吴昌硕善用枯墨,作品古拙朴质,他的字有一种畅快之感。
书画同源中的“墨法”从古至今,墨都体现着墨法的奥妙之处。
书画同源说的就是书法和绘画是分不开的,绘画技巧同样也适用于书法,它们是一种亲近的艺术关系。
中国画非常重视对墨的把控,绘画是这样,但要把这套东西搬到书法上就有人不同意了。
宋朝时期,有部分画家开始借鉴书法的用笔方法,把书法中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作品中,使画面的线条更加灵动,极具变化,增强了表现力。
这一情况导致许多学习书法的人也开始研究绘画中的用墨方法,人们这才意识到墨在书法中的作用。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135b6d95fbfc77da269b1ff.png)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其思想内涵和传统功力的深厚外,往往还由于其技巧运用的得当。
运用特技来取得通常情况下得不到的艺术效果,是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生活氛围下一个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日本前卫派和少字派书法,以及中国现代派书法之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是运用了一系列的特技技法。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特技的运用,应该是在不违反书法总体的创作原则为前提的。
如使用毛笔、宣纸而不是别的,也许更明确地强调的就是必须是使用毛笔一挥而就的。
这是一个极为严格且严肃的前提,不容动摇。
因此,书法特技主要是在用笔(其中包含沾墨、运笔)、用墨(其中包括使用浓淡墨、使用胶水和白矾水、使用颜料色彩等)、用纸(其中包括残破法、折皱法、重叠法)这三个方面。
(一)用墨的特技古代书法用墨比较单调,比较多的是枯润变化,这与古代只使用墨块磨墨和墨的质量有关。
此外,从书法作品传递的媒介看,古代没有像今天的展厅,其作品大多是自娱、或赠送,没有像如今展厅洋洋大观精华汇萃的作品展。
这些,都影响了书法在墨的运用上的艺术的追求。
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开阔了,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使墨的运用在艺术试验实践中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a)浓淡墨的运用技巧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浓淡墨的运用,关键在于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时进行吸墨吸水处理。
蘸墨有二法。
一是蘸水,后蘸墨,具体做法是让笔在笔洗中大至洗净,撇至五成湿,然后让笔锋一侧蘸墨,马上进行书写;二是先用笔蘸墨,然后快束蘸水,即刻书写。
这种用墨法极象国画中浓淡墨的运用,所不同的是国画可以复笔,而书法绝不能复笔,必须是一挥而就,再就是运笔速度比较快,不容犹疑和迟滞。
写时还须用旧宣纸和废宣纸及时吸干,以免出现“墨猪”。
用墨方法九种范文
![用墨方法九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e314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7.png)
用墨方法九种范文墨方法是一种绘画技法,追求墨色的精神境界和笔墨的表现力。
下面介绍九种常见的墨方法。
一、拓印法:将特定的形象,如树叶、纸张纹理等,铺在墨底上,用毛笔轻轻按压,使其形象由墨水转印到纸上。
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和自然美,常用于山水画和意境画等。
二、水染法:在纸上喷洒水,再用毛笔蘸墨,在水流动时,以一种宽松而灵活的笔法作画。
水和墨汇合,形成自然的渐变和烟雾效果,富有变化和意境。
三、瓦法:将纸张切成细长的条状,用毛笔在墨坛中蘸取足够的墨汁,然后用墨汁将纸条浸湿,纸条待墨汁稍干时,将纸条卷曲,形成不规则的瓦状。
这种方法画出的墨迹笔力丰富,呈现出瓦片的质感。
四、鱼尾法:在纸上用毛笔先画一条弯曲的鱼尾线条,然后在鱼尾线条附近涂上墨汁,在墨汁未干时,用水或者毛笔轻轻晃动纸张,形成墨迹的扩散和渗透,呈现出丰富的水墨效果。
五、飞溅法:用毛笔或者其他工具将墨汁向纸上或者画布上甩洒,形成随机的墨迹,再用笔修饰和勾勒,增强画面的层次和质感。
这种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和随机性,墨迹飞溅的效果也非常丰富。
六、拍打法:用毛笔蘸墨,在纸上快速拍击,形成墨迹或墨点。
这种方法有很强的动感和速写的效果,常用于表现旷野风景或者动物奔驰的场景。
七、挂墨法:用毛笔蘸墨,将墨汁由挂墨架上悬挂的头部滴入画纸上,形成类似溶解和渗透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营造出空灵的墨色和神秘的氛围。
八、笔锋法:利用毛笔的中、转、尖三个部位,分别勾划出不同粗细的线条。
这种方法能够表现出毛笔的笔锋变化和线条的多样性,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九、凝墨法:先用毛笔在纸上涂上一层浓厚的墨汁,再用清水将墨汁局部冲淡或清除,形成明暗对比和层次感。
这种方法主要控制水的流动,以呈现出墨色的丰富变化和底色的质感。
以上九种墨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结合使用,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墨法的运用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用墨:浓、淡、干、湿、渴的方法和技巧
![书法用墨:浓、淡、干、湿、渴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ed7902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8.png)
书法用墨:浓、淡、干、湿、渴的方法和技巧摘要: 用墨的方法和技巧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和技巧.古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称“血法”。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和技巧。
古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称“血法”。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不精于用笔,善于用墨,墨与笔是书法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一幅好字,墨到之处皆有笔,笔到之处皆有墨,笔墨相称.笔法既已重视,墨法尤当深究。
中国水墨画在墨法方面有“六彩”(干、淡、白、湿、浓、黑)和“五色”(墨、浓墨、淡墨、极淡、焦墨)之分。
书法与绘画相通,用墨也要讲究变化。
书法用墨可分为干、湿、浓、淡、枯等。
一、浓墨浓墨是书写中最常见的用墨方法.运用浓墨,色黑,有光泽,可使精神勃发,庄严沉重,正所谓“浓欲其活”。
但不可太浓,“太浓则滞笔锋”。
二、淡墨淡墨是相对于浓墨而言,色略灰,用得好,并不乏精神,可生发清雅淡远的情趣,有膝胧之美,正所谓“淡欲生华”.但不可过淡,过淡导致浮薄而伤神采。
三、干墨干墨是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少,时出飞白。
姜白石《续书谱》中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燥则笔枯,枯则死矣.所以,运用干墨须防止干瘪无神,血脉不畅。
四、湿墨湿墨是相对干墨而言,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多。
湿墨用笔淋漓酣畅,点画丰腆浑厚,但要防止“墨猪”,即有墨无笔,不见筋骨。
五、渴笔渴笔是指用含墨较少的笔书写,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故亦称“枯笔”。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渴笔,本于飞白。
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可见,渴笔常常在行草书中使用,显得苍劲险拔.明李日华《恬致堂集》有诗句:“书中渴笔如渴,奋迅奔驰犷难制。
书法墨法有讲究
![书法墨法有讲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eb237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3.png)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96众所周知,笔墨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
那么,书法中的墨法又有哪些讲究呢?书家认为,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浓墨。
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
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淡墨。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枯墨。
飞白、枯笔、渴笔是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宋代米芾善用此笔法。
渴笔,是指那种疾中带湿、枯中有润的墨痕,运笔迅疾遒劲,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
当代不少书家喜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丰富作品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湿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
由于墨之润滋,故而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秾肥的韵致。
中国画运笔用墨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总之,“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气息、章法、意境等诸方面的艺术语言。
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书法是一门非常讲究线条造型的艺术,书法线条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
书法墨法有讲究薛续友编辑|王 越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4f1138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4.png)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
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浓墨、淡墨、焦墨、宿墨、涨墨、渴墨等墨法的运用:这些墨法可以根据个人
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需求进行选择。
浓墨、淡墨、焦墨等墨法可以通过控制墨的浓度、笔的干湿度以及蘸墨的多少来表现不同的效果。
宿墨、涨墨、渴墨等墨法则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如宿墨要先用清水将笔洗净,涨墨要注意控制水分,渴墨要注意行笔的节奏等。
2.用水的控制:用水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水分的多少会影响墨的浓度
和书写的效果。
在写行草书时,要尽量让水与墨在纸上自然渗化,根据需要控制水分的多少和笔的干湿度。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要注意保持笔的湿度适中,避免出现墨色过淡或过浓的情况。
3.蘸墨的方法:蘸墨的多少也是影响书写效果的重要因素。
蘸墨过多容易造成墨
迹过浓,蘸墨过少则会导致墨色过淡。
因此,蘸墨时要适量,根据需要蘸取适量的墨汁。
在书写行草书时,蘸墨可以稍微多一些,以增加笔触的变化和流动性。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蘸墨要适量,以保持笔触的清晰度和墨色的均匀感。
4.调节笔锋:笔锋的调节也是影响书写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
调节笔锋的角度和湿度,以适应不同的书写需求。
在写行草书时,可以适当调整笔锋的角度和湿度,以增加笔触的变化和流动性。
在写篆书、隶书等静态书体时,则要注意保持笔锋的稳定性和均匀感,以获得更好的书写效果。
总的来说,书法用墨用水的技巧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可以逐渐掌握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
书法用墨九种
![书法用墨九种](https://img.taocdn.com/s3/m/98ecd23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3.png)
书法用墨九种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
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书论中关于用墨内容的考察与欣赏、实践中对墨法的关注,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种,试作些举要证明。
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古风书法要点总结
![古风书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d2eda6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a.png)
古风书法要点总结1、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水等的媒介,书法作者心绪的艺术。
2、书法艺术的三个层次:技法、艺术、道法。
3、常见墨:固体墨(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药墨)、液体墨4、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鲁砚5、书法艺术的四大要素: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灵魂:抒情写意6、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7、坐书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8、造型笔法:藏锋、露锋、提笔、按笔、转笔、折笔。
9、墨法:用墨之法,亦称“血法”。
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
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
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
五种用墨之法:浓、淡、枯、渴、涨。
10、结字的基本原则:对称均衡、重心平衡;因字立形,取其真意;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点画呼应、血脉贯通。
11、书法经历五种字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楷书、隶书、篆书又称真书或正书。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12、小篆:秦朝。
基本笔法:横、竖、弧、圆。
特点:上紧下疏、外方内圆。
13、正书形成时代:东汉末、三国。
正书之祖:钟繇14、汉魏章草成就最高:鼻祖张芝、陆机;今草的创始人:张芝。
15、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楷书:欧阳询、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浓墨宰相:刘墉。
淡墨探花:王文治。
唐初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16、中唐最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
《勤礼碑》《祭侄文稿》17、“狂草颠素”:张旭、怀素。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书谱》是唐朝孙过庭。
晚唐书法家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苏、黄、米、蔡”指北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杰出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夔夔、耶律楚材。
18、明清草书大家:王铎、傅山。
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
汉朝代表作《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乙瑛碑》《西狭碑》《郙阁颂》19、行书的特点:起笔与收笔多为露锋;笔画勾连,折处多为圆笔;行笔速度快,起伏大,节奏感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用墨“九法”举要
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
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书论中关于用墨内容的考察与欣赏、实践中对墨法的关注,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种,试作些举要证明。
1、浓墨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
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
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
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在实际的运用中,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
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
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7、涨墨
涨墨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与湿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只不过其主要的效果表现在笔之外,用涨墨书写笔画,其点画中的水份多渗出点画之边缘,但点画之用笔十分明显,清人王铎最擅此法。
用涨墨,点画中之浓墨雨点画外之淡墨同构于一字或数字之中,有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
用此法,可以宿墨法相结合,往往在蘸浓墨后,笔尖蘸以清水,以渗化能力强的宣纸为之,颇有味道。
8、宿墨
此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近人黄宾虹对此法极为推崇,谓:“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涤笔砚,砚取新墨,方得鲜明,古人作画,往往于文词书法之余,漫兴挥洒,殊非率尔,所谓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费笔墨也。
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
睹其画者,自觉燥释矜平。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与涨墨之法相结合,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
现代书法中,有许多人尝试着使用,亦有好的作品出现,真正用得好的,当是日本现代派和中国现代实验性的书法。
9、冲墨
冲墨之法,其实并非书写时使用的方法,它并不是与笔画的完成同时的。
而是在点画写完之后,乘笔画尚湿以水点于笔画之上、让墨冲出画外的用墨方法。
现代派书法作品中多用之,如日本的少字数书法,不过与上述的八种用墨方法相比,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时为之就可以了,因为它的使用并不具有与书写同步的不可逆性。
当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种用墨方法,相反,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用墨方法。
另外,要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蘸墨之法也是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一般蘸墨时不要饱蘸深浸,深浸不仅笔毫无力,而且在纸上书写(尤其是宣纸),极易臃肿肥拙,所以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而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后而笔凝。
”除此以外,用水和选墨也是墨法运用的关键。
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我们只有多练、多观、多思、多悟才能熟练的掌握好用墨的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墨法意识。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 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