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趣谈

合集下载

陕西方言趣谈( 第八期) 鞋(hái)

陕西方言趣谈( 第八期)  鞋(hái)

陕西方言趣谈第八期鞋(hái)陕西关中人把“鞋”叫“孩(hái)”,就是孩儿、孩子的意思。

早期有儿化音,就像“孩儿(haier)”,演变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儿化音。

把“鞋”视为“孩”,把“鞋( xié)”叫成“孩(hái)”不单单是方言口语,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并与关中特色的乡规民俗有关。

手工布鞋就是关中一绝,远近闻名,穿着轻巧、透气、舒服,我小时候就一直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记得上大学那年,母亲还特意给我带了两双布鞋,虽不常穿,却因此时常挂念母亲。

从字源分析,古时的鞋都是用皮革制作,性状似“圭”,上圆下方,像现在的短靴(见附图)。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léi)祖,为黄帝正妃”,传说嫘祖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

最早的布是麻布,麻是一类纤维植物,包括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其纤维长而韧,可以制绳织布。

以此推论,丝早于布,布早于纸。

布鞋的出现肯定是有布之后,而且是在棉布(粗布)大量出现之后。

关中妇女勤劳手巧,手工做鞋是妇女贤惠能干的重要考证。

手工制鞋工序繁琐、费工费时,却能废旧利用、休闲不误。

凭儿时的记忆,手工制鞋大致分为四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摸备子:以旧衣破布为材料,在芦席上,用面糊将破布片一层一层粘在一起,晾干,即成备子,就是准备用来做鞋的基本材料。

第二道工序,拉鞋底:先将鞋底纸样放在备子上,按纸样裁剪,然后将裁剪好的备子叠加到一定厚度,外层粘一层白布,就可以拉鞋底了。

拉鞋底是个功夫活,更是技术活,用粗针线一针一线穿透鞋底,紧拉使鞋底变得结实紧凑。

针脚花样繁多,巧妇能拉出漂亮的花样。

第三道工序,做鞋帮鞋面:也用备子做底材,把鞋样放在备子上裁剪出来,用白布做内面,用绒布做外面,然后沿边走针,针脚要密不露痕迹,最后在后跟处缝合即可。

第四道工序,上鞋:用锥子和长针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在一起,手工布鞋即制成。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上海话最新流行语粢饭糕: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

月抛型:隐形眼镜一种,又指每个月要换个恋爱对象的人。

排骨美女:以瘦为美的女性。

黑暗料理:路边食摊。

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

根号3:尚嫌矮的男青年。

跟包:跟在后面拎包。

跌停板:运气差到极点;绝对不受异性青睐。

死机:一时呆住了,反应不过来。

本草纲目:又笨又吵又戆又木。

奥特曼:落伍的人(outman)。

小花:花痴。

免提听筒:经常自言自语,没人爱听。

上海特有词汇猪头三和寿头,洋盘和冲头,轧台型和出风头,大兴和大卡,赤佬、掼浪头、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头。

具体如下:外加:而且;另外撮几:吃饭雷响哗西:打雷闪电白相罐:玩具行尽行是:非常多熬少:赶快;抓紧贼特兮兮:轻佻;不正经闷特:吃瘪;没话说架梁:眼镜戳气:讨厌;烦人洋盘:外行辣手:厉害;特别麻烦老派/黑猫:警察;条子派派:堂堂;怎么说也算是...弄松:捉弄热昏:头脑发热或发晕,一时冲动缺西:傻瓜腻惺:恶心寿头:吃了亏的傻瓜敲边:托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骂(年轻)人的话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敲煤饼:嫖娼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装无样:装傻人来疯:过度兴奋下的装疯卖傻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头皮矫:刺头;不服软豁翎子:暗示骂山门:骂街饭泡粥:废话太多洋泾浜:不标准的外文拿母温:蝌蚪;后延伸为指旧时在上海的外国工厂内的监工内插袋:原指上衣内侧口袋,引申为通过关系做到一般做不到的事脑力衰:形容脑子有问题横竖横:豁出去了捉扳头:找茬敲竹杠:敲诈立壁角:罚站轧闹猛:凑热闹拎勿清:看不清形势、搞不清状况戆棺材(或戆大):傻瓜吾册那: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

吃家生:吃大亏,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掼浪头:穷摆谱上街沿:人行道下街沿:车行道请吃生活:揍人龙头阿三:混混红头阿三:上海旧时外国租界内的印度巡捕、印度打手、印度门童,后也延伸为泛指印度人狠三狠四:态度凶巴巴老三老四:小孩装大,没大没小了末生头:突然,一下子投五投六:慌慌张张、不安稳神知无知:迷迷糊糊或胆大妄为一天世界:一塌糊涂猜东里猜:剪刀石头布木知木觉:不机灵、反应迟钝幺尼角落:不起眼的小角落年夜三跟:年底瞎七搭八:瞎说假姿假眼:装腔作势连档模子:合伙骗人奥斯两百开:暂停空麻袋背米:空手套白狼;不付出就想得回报五筋狠六筋:说话声调语气凶悍烂煳三鲜汤:做出的事情的不象样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撞到大运阿乌卵冒充金刚钻:外行冒充内行路道粗:有本事搞搞路子:让……搞清楚(事情的)状况上海话中的外来词上海话中存有不少由外语传入的词汇,bilge:蹩脚beg say:瘪三Corner ball:康乐球cement:水门汀chance:混“腔司”Cheat:“赤”佬colour:克拉Dear:嗲Dashing:着“台型”Fancier:“发烧”友Get:“轧”朋友轧闹猛Gander:戆徒Juice:退“招势”Kite:小“开”Leads:接“翎子”litter:邋遢(一说该词源自满语)let me see see:来特米西西,让我看看Microphone:麦克风Monkey:“门槛”精Much:麦克麦克on-sale:盎三Plug:插扑扑罗头roof window:“老虎”窗Simons:席梦思Smart:时髦society:十三点十三点以前也有“交际花”的意思。

陕西方言趣谈( 第七期) 服(fuer)-裤子

陕西方言趣谈( 第七期)  服(fuer)-裤子

陕西方言趣谈第七期“服(fuer)”——裤子季志平关中人把裤子叫“服(fuer)”,说起来就像“服”带儿化音,听起来也有点土气,但却有很深的文化渊源。

要说清其来龙去脉还要从汉服的演变说起。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到了汉朝才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

“上衣下裳”是汉服的基本形制。

上着衣,下穿裳,上下两段,后世称为“衣裳”。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依,依也,人所依其避寒署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汉服的形制除了“上衣下裳”形制外,还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但必须表明有上下结构)、“襦裙”制(襦,即短小的上衣配长裙)等类型。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纹饰配件。

汉服各部分的名称有领、襟、衽、衿、裾、袖、袂、带、缘、韨等。

汉服形制规范、穿着讲究,这里就不赘述了,只着重讲一讲裤子的由来以及为啥陕西人把裤子叫成了“服(fuer)”。

汉服不是简单的一层,而是一套一服,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亵衣)、中衣、大衣。

所以,关中人把“衣裳”叫“衣服”,而“服”实际上指的是下身部分,现在人普遍称呼的“衣服”就来源于此。

“裳”是类似裙子的下装,“裳”下并无裤(相对于现代裤子而言)。

汉民族穿裤子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初的裤子只是套在两个小腿套筒,叫“胫衣”,慢慢演变提升至大腿,最后到达腰以上,但为了方便,还是开裆,叫亵裤,后来裤裆封闭后才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裤子。

长裙退去后,现代的裤子才正式登场,可以直接穿在外面,但关中人仍然把下身穿的叫“服”,很文言吧,口语中加了儿化音,就读成了“fue无裆裤与开裆裤几个小常识亵衣:亵衣就是现在说的内衣,亵是轻薄不庄重之意,亵衣是内穿的、私密的,不能外示,如果有人把女人的衣服揭开露出亵衣,就叫猥亵、亵渎(猥:下流,渎:水沟)。

右衽:衽,本意衣襟。

左前襟将右前襟掩覆于内,在右腋处系带,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古代中原汉族以右衽为华夏风俗,而北方少数民族以左衽为主。

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

方言笑话大全 爆笑简短

方言笑话大全爆笑简短1.在路上听到一位男同学对他室友说:「接个吻吃饭去!」我们一脸震惊地看着他们两个,心想:「这又是什么骚操作?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做羞羞的事情?」直到看见他两拿着碗去食堂,我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说的是:「借个碗吃饭去」。

2.唐山人,请同事们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个南方的小伙子。

吃完饭后,小伙子想搭手帮我收拾桌子。

我对他讲:「不用你端盘子了,一会儿你把桌子骂骂(骂骂,就是用抹布抹抹桌子)就行。

」小伙子眼珠子瞪的贼圆,捣鼓了一句:「你们唐山吃饭还这么多讲究撒。

」当时我没在意他的话,等我们收拾完桌子上的碗筷,只见他站在桌子前,一本正经的指着桌子骂道:「你奶奶个锤子撒~」3.浙江龙泉的方言中,「肚」与「不」是发成一个音的。

有个龙泉小伙子在外地当新兵,一次长跑拉练中,小伙子肚子疼得厉害,停了下来。

班长过来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我不(肚)疼。

」班长说:「那继续跑,快!」新兵皱着眉头说:「我真的不(肚)疼!」班长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拖着他继续跑!4.有一次去陕北出差,中午吃饭时,看见隔壁桌一对小情侣在讨论吃饭问题,男朋友问:「你吃屎吗?」女朋友回:「屎吗都吃,随便吃屎吗!」听完他们的对话,我心想这两人真的是重口味啊,后来听朋友解释道:他们那边「屎吗」就是「什么」的意思。

5.某麻醉男医生说话方言味比较浓,某次给一个大爷打硬膜外。

医生问他:「叫妈妈(脚麻吗)?」大爷:「……」医生觉得自己可能说话声音太小,继续:「叫妈妈(脚麻吗)?」大爷继续不说话,和医生大眼瞪小眼。

医生最后实在无法忍受,提高嗓音:「说话呀,叫妈妈(脚麻吗)?」大爷:「妈妈……」6.一南方人来到北京一家小吃店,对女服务员说:「睡觉一晚(水饺一碗)多少钱?」服务员一听,神色大变,尖声道:「流氓!」南方人一听,说:「才六毛,便宜,来一晚(碗)。

」7.天津话有一个敬辞「您了」,一些中年以上的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几乎句句都带着,以示尊重,有一次我去水产市场买东西,看见盆里有一我没见过的东西,就指着盆里的东西问老板:「这是什么?」老板回:「甲鱼您了」,我没听清又问了一遍:「啥?」老板又回道:「就是王八您了」。

温岭土话趣谈

温岭土话趣谈

“有趣相”的温岭话□章文定近来我搜集整理了好多温岭土话,其中有俗语、农谚、童谣、谜语、歇后语等。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家乡话不但和其它语种有诸多不同,而且在语法、语调、语汇、语意方面具有独特、诙谐、风趣之处。

切莫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汉字的特点,但温岭的一些土话,往往与字面意义相距甚远,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本意。

下举几例:“接力”:并非运动会的接力赛跑,而是体力劳动肚饥接不上力气时,吃点点心,恢复体力,温岭人称“啜(吃)接力”。

“接力”有“早接力”和“晚接力”之分,“晚接力”时间一般在下午三时左右。

“清汤滚”:不是清汤在锅里滚,而是指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杀猪”:非杀猪,而是“宰人”,即被人算计遭宰也。

“扒灰”:不是在灶膛里扒灰,而是指公公与儿媳妇的不正当关系。

“土狗”:是指为人行销生意谋取回报者,不是在土中生活的蝼蛄。

“解盖(锯)”:不是锯木,而是二人串通一气,捉弄他人。

“姑娘”与“阿姨”:“姑娘”不是指未婚的少女,而是姑母;“阿姨”不是指母亲的姐妹,而是母亲。

读音与语意有些土话,因读音的轻重和发音的长短不同,而使语意大相径庭或截然相反。

如表示多少的“得捞”,读成第一声和第二声的语意完全两样,第一声表示“好”多,而第二声表示“太少”。

再如形容事物大小的“替度”,若“替”字读音短促,即为小;若读去声且拖长,则为大。

丰富有趣的词汇温岭土话的词汇极其丰富且有趣,其中表示声响的就有好多,如轰轰声、嗡嗡声、呼呼声、突突声、颜颜声、喇喇声、啪啪声、笃笃声、叮叮声、铛铛声、吗吗声、轴轴声、咿咿声、啊啊声、叽叽声、啯啯声、咕咕声、呜呜声、鹅鹅声、得得声、萨萨声、嘭嘭声、哈哈声、吱吱声、呱呱声、嘟嘟声、唧唧声、咚咚声、嗯嗯声、吹吹声、唠唠声等。

其中好多普通话里是找不到的,分别形容什么状况,哈,问问正宗的温岭人就晓得了。

行将消失的土话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的土话已基本消失,有些已成为历史。

淮安方言趣谈

淮安方言趣谈

淮安方言趣谈·成语篇朱小飞1.挨挨倡倡:淮安土话,方言记音,用字待考。

理应是‚挨挨轧轧‛或‚挨挨擦擦‛的方言变音,形容肌体相挤擦之状。

‚倡‛,与‚蹭‛同义。

如:‚倡痒痒‛,即在不能直接抓痒的情况下,将身体抵在硬物上磨蹭以期煞痒。

《西游记》六四回:(杏仙)渐有见爱之情,~,渐近坐边,低声悄语,呼到:‚佳客(唐僧)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却说养娘先去,以服事为名,~,渐近神道身边。

‛李渔《比目鱼〃耳热》:‚离开些走,不要~,讨人的便宜。

‛例句:那个女人很贱,搞没见过男人似的,一见你大哥就~的。

《汉语大词典》收录此语为晋语与西南官话,似不准。

2.碍手碍脚:意指影响或妨碍他人做事,与‚碍事绊绊‛义同。

《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二卷:‚后边有些嫌忌起来,~,到底不妙。

‛《红楼梦》第十八回宝钗因说道:‚‘咱们别在这里~。

’说着,和宝玉等便往迎春房中来。

‛《江苏方言总汇》收录为‚碍事绊绊‛。

3.碍事绊绊:淮安土话,意指影响或妨碍他人做事,与‚碍手碍脚‛义同。

例句:你该滚一边去,~的,别在我眼睛头上转。

淮安俗语‚好狗不拦路‛与此语义近。

4.矮不啦叽:淮安土话,形容人身材短小,贬义。

‚矮‛,是个会意字,由‚矢‛和‚委‛组成,而矢为‚箭矢‛,‚委‛有推出去之意,可见其本义非为‚短小‛。

而真正表身材‚短小‛之义的,应是会意字‚射‛。

‚矮‛与‚射‛,其本义所以错位,盖乃后人误用所致,习惯使然。

‚不啦叽‛,在淮安口语中,常常充任词的后缀,表强调。

诸如:‚灰不啦叽‛、‚土不啦叽‛、‚苦不啦叽‛、‚酸不啦叽‛。

其近义词:‚矮不恁墩‛、‚三拳溜高‛等。

例句:他那~的样子,我估计连女人都找不到。

5.肮里不脏:淮安土话,意指肮脏,不干净。

‚里‛与‚不‛均为词缀,表强调之意。

李鉴堂《俗语考原》:‚俗谓不洁者曰‘肮脏’。

‛明周茂兰《王五痴积制钱为佛像五躯送供虎丘禅院》:‚岂其肮脏存胸次,恭成法相系所思。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上海话最新流行语粢饭糕: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

月抛型:隐形眼镜一种,又指每个月要换个恋爱对象的人。

排骨美女:以瘦为美的女性。

黑暗料理:路边食摊。

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

根号3:尚嫌矮的男青年。

跟包:跟在后面拎包。

跌停板:运气差到极点;绝对不受异性青睐。

死机:一时呆住了,反应不过来。

本草纲目:又笨又吵又戆又木。

奥特曼:落伍的人(outman)。

小花:花痴。

免提听筒:经常自言自语,没人爱听。

上海特有词汇猪头三和寿头,洋盘和冲头,轧台型和出风头,大兴和大卡,赤佬、掼浪头、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头。

具体如下:外加:而且;另外撮几:吃饭雷响哗西:打雷闪电白相罐:玩具行尽行是:非常多熬少:赶快;抓紧贼特兮兮:轻佻;不正经闷特:吃瘪;没话说架梁:眼镜戳气:讨厌;烦人洋盘:外行辣手:厉害;特别麻烦老派/黑猫:警察;条子派派:堂堂;怎么说也算是...弄松:捉弄热昏:头脑发热或发晕,一时冲动缺西:傻瓜腻惺:恶心寿头:吃了亏的傻瓜敲边:托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骂(年轻)人的话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敲煤饼:嫖娼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装无样:装傻人来疯:过度兴奋下的装疯卖傻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头皮矫:刺头;不服软豁翎子:暗示骂山门:骂街饭泡粥:废话太多洋泾浜:不标准的外文拿母温:蝌蚪;后延伸为指旧时在上海的外国工厂内的监工内插袋:原指上衣内侧口袋,引申为通过关系做到一般做不到的事脑力衰:形容脑子有问题横竖横:豁出去了捉扳头:找茬敲竹杠:敲诈立壁角:罚站轧闹猛:凑热闹拎勿清:看不清形势、搞不清状况戆棺材(或戆大):傻瓜吾册那: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

吃家生:吃大亏,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掼浪头:穷摆谱上街沿:人行道下街沿:车行道请吃生活:揍人龙头阿三:混混红头阿三:上海旧时外国租界内的印度巡捕、印度打手、印度门童,后也延伸为泛指印度人狠三狠四:态度凶巴巴老三老四:小孩装大,没大没小了末生头:突然,一下子投五投六:慌慌张张、不安稳神知无知:迷迷糊糊或胆大妄为一天世界:一塌糊涂猜东里猜:剪刀石头布木知木觉:不机灵、反应迟钝幺尼角落:不起眼的小角落年夜三跟:年底瞎七搭八:瞎说假姿假眼:装腔作势连档模子:合伙骗人奥斯两百开:暂停空麻袋背米:空手套白狼;不付出就想得回报五筋狠六筋:说话声调语气凶悍烂煳三鲜汤:做出的事情的不象样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撞到大运阿乌卵冒充金刚钻:外行冒充内行路道粗:有本事搞搞路子:让……搞清楚(事情的)状况上海话中的外来词上海话中存有不少由外语传入的词汇,bilge:蹩脚beg say:瘪三Corner ball:康乐球cement:水门汀chance:混“腔司”Cheat:“赤”佬colour:克拉Dear:嗲Dashing:着“台型”Fancier:“发烧”友Get:“轧”朋友轧闹猛Gander:戆徒Juice:退“招势”Kite:小“开”Leads:接“翎子”litter:邋遢(一说该词源自满语)let me see see:来特米西西,让我看看Microphone:麦克风Monkey:“门槛”精Much:麦克麦克on-sale:盎三Plug:插扑扑罗头roof window:“老虎”窗Simons:席梦思Smart:时髦society:十三点十三点以前也有“交际花”的意思。

晋源方言趣谈

晋源方言趣谈

晋源方言趣谈开讲前,我先给大家读一段朋友发来的微信,名称叫:啊么的晋源话:晋源的喜欢叫待见,晋源的家叫过舍,晋源的女孩叫供女,晋源的男孩叫后生,晋源的街道叫道儿,晋源的巷子叫各拉儿,晋源的树叫富儿,晋源的车叫滴滴;晋源的工作叫做的;晋源的热闹叫红滑;晋源的讨厌叫方祖;晋源的可怜叫西或;晋源的朋友叫伙计;晋源的馒头叫馍馍;晋源的玉米叫玉交子;晋源的麦子叫灭子;晋源的高粱叫交子;晋源的西红柿叫西番柿;晋源的豆角叫豆绝绝;晋源的灌肠叫灌张;晋源的稀饭叫稀粥;晋源的逛街叫游旺;晋源的蜂窝煤叫脱脱;晋源的背心叫要要;晋源的太阳叫日豆夜;晋源的月亮叫月迷油;晋源的星星叫西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之言”。

即同属于一种语言环境中,但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区别的,只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使用和交流的语言,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只要一个地方的人能听得懂,能流传开就行。

比如普通话,其实也是方言,不过是推广普及开来,成了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罢了,普通话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的标准语。

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就是因为北方方言(类同官话方言)在中国各方言中,它在中国大陆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占中国总人口很大部分,使用人口大概超过6.5亿人,分为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东北官话等,这里不细说了。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

各地都有许多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如晋源方言:“阿勒圪呀.”,“茅只勒”“锅舍”“派调”“大大”“圪呆”等等。

如果不做翻译,不仅外省人听不懂,恐怕附近县分的人们也不大听得懂是“去那里呀”,“厕所”,“房屋里”,“摆架子”,“哥哥”,“对小孩子的亲昵叫法”等。

方言趣谈作文800字

方言趣谈作文800字

方言趣谈作文800字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

小时候我是外婆带大的,牙牙学语时,她便常教我“灰(飞)机在天上灰(飞)啊灰(飞)”,为此,我经常受到小伙伴的嘲笑——笑我是个“大舌头”。

慢慢长大了,我逐渐明白我并不是大舌头,而是外婆教我的是达州方言。

外婆回达州已有六年了,我很想她,偶尔通电话,但是缺少了妈妈的翻译,我总是听不懂而匆匆挂断,虽然我能听出来她同样很想我。

于是,我下定决心:好好研究一下达州方言。

放了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我终于有了研究达州话的机会。

到了达州,外婆老早就在路口等我们了,我大喊了两声外婆,外婆说:“希文,长朗们(那么)高了!好几年没肥(回)来了,快走,先克(去)奇唤(吃饭)!”看着我一脸茫然,妈妈赶紧上前翻译。

我笑着回答:“好,先克(去)奇唤(吃饭)”,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进了屋,坐上了餐桌,外婆又说:“康儿,快拈起奇(吃),注意,有点‘赖’(烫的意思)哈”,看着我迷惑不解的样子,妈妈赶紧翻译:“外婆是说让你多挑菜吃,注意有点烫。

”我恍然大悟,赶紧把外婆的话重复了一遍,我学得很像,全家又是一阵欢笑。

学会了这一句以后,我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复读机一样,一遍又一遍重复。

转眼三天时间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外婆,回家的路上,我和爸爸讨论了达州话的特点,我说:“达州话很简单,他们的声母‘h’、‘f’不分,韵母‘ui’、‘ei’不分,如‘feiji(飞机)——huiji’(灰机)、‘huijia(回家)——feijia(肥家)’”爸爸高兴的说:“希文,你说的很对,你有这种研究的精神,很好。

”爸爸逐渐严肃起来:“但是,你总结的只是达州方言中的冰山一角,不能以偏概全。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一两句就能总结完的。

而现在,不少方言正在逐渐消逝。

【笑话】贵州方言笑话

【笑话】贵州方言笑话

贵州方言笑话在贵州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不仅山川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就连方言也是那么生动有趣,总能不经意间引出一段段让人捧腹的笑话。

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贵州方言的欢乐世界,一起回味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家乡趣谈。

一、买菜篇:辣子与“老子”的误会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老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贵州人对吃可是讲究得很,尤其是辣椒,那可是餐桌上的灵魂。

老妈是个地道的贵州人,买菜时自然少不了要和摊主讨价还价一番。

只听见老妈用她那地道的贵州方言说:“老板,你这辣子好多钱一斤?”(老板,你这辣椒多少钱一斤?)结果,摊主一听,眉头一皱,以为老妈在占他便宜,用方言回了一句:“你莫乱喊哦,‘老子’不卖辣子!”(你别乱叫哦,我不卖辣椒!)这一来二去,两人都愣住了,周围的人也开始窃笑。

原来,在贵州方言里,“辣子”和“老子”发音相近,这一误会,顿时让整个菜市场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二、坐车篇:到站与“到站咯”的歧义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去朋友家玩。

车上人满为患,我好不容易挤到了一个角落。

这时,司机师傅用他那特有的贵州腔喊道:“到站咯,要下的赶紧下!”(到站了,要下车的赶紧下!)由于贵州方言中“咯”字常用来表示一种语气上的强调或完成时态,结果旁边的一位大爷一听,以为司机在说“到站了,我脚下有炸弹!”(当然,这是误解,实际意思是“到站了,我脚下有包裹或箱子之类的物品要拿”的误听,但因为方言发音和语境的特殊性,造成了这样的笑话。

)大爷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起身查看,周围的人见状,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爆发出一阵大笑。

司机师傅也是一脸懵,连忙解释清楚,这才化解了一场虚惊。

三、聊天篇:“哪点”与“哪里”的趣味贵州方言中,“哪点”是“哪里”的意思,但发音和语调上的不同,常常能引出不少笑话。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公园里闲聊,突然看到一只流浪狗在远处徘徊。

我随口问了一句:“那只狗是哪点的哦?”(那只狗是哪里的哦?)结果,一个朋友听成了“那只狗是哪点哦的?”(那只狗是几点到的?)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哪晓得嘛,我又没看时间。

各地地方方言趣谈:北京方言土话详解

各地地方方言趣谈:北京方言土话详解

1.“钢蹦⼉”,钢蹦礅⼉。

-----硬币⼀般指分币 2.“怂(song⼆声)”,正确写法为⼫字头下⾯⼀个从。

标准脏话,指责对⽅太窝囊,不成⽓候。

歇后语,武⼤郎卖⾖腐,⼈怂货拉了汤。

3.“⿊枣”,北京⼈调侃⼦弹的词,也可以叫“枪⼦⼉”。

4.吝,实际上是“论”的变⾳。

也就是说不论谁他都不会在乎。

造句:我不吝丫的。

5.“⼤发”,重⾳在⼤,发字弱读,例:这笔买卖可赔⼤发了。

6.套瓷——找⼈拉关系,尤其指陌⽣⼈之间的没话搭拉话,很可能对对⽅有所图 7.撮⽕⼉——某事做的不顺⼼,感到不爽,想砍⼈或想醢⼈的感觉。

8.“门⼉清”是指对某个⽅⾯或所有⽅⾯的情况都⼗分熟悉,不容易上当 9.棒槌——什么都不懂,⼿脚笨拙,可以说是个“⽣碴⼉”,骗 10.没咒⼉念----没办法了。

没辙了11.猫⼉腻,这个⼤家都知道的,但电视⾥的主持⼈⼀般都念错念成:“猫腻⼉”⼉字⽤错地⽅。

显着不伦不类的,不如不说。

  12.过腻 两⼈串通或多⼈串通 13.起腻 ---骚扰,捣乱,⽆事⽣⾮。

14.⽿贴⼦ -----打⽿光 15.醢(hai⼀声)---拍,砸:⼤板⼉砖醢丫⼀满脸花。

16.满脸花---满脸是⾎ 17.茬架-----预约的打架,⼀般是打群架“阳光灿烂的⽇⼦”⾥有这个场⾯ 18.不尿你---不怕你,还鄙视你。

打架时经常⽤,不尿你丫的,打不出你屎来算你眼⼉紧,还没见过鸡撒尿。

19.尿(sui)了----服⽓了,怕了,软了。

:还没打呢,⼀看这么多⼈丫就尿了(丫字⽤的很频繁基本代替了他字) 20.菜货---软弱,新⼿,⽣⼿ 21.搓⽕,撮⽕⼉----不带⼉字的⽕⼉更⼤。

22.⼝⼉⾥⼝⼉外,⼑⼦板⼉带 -----打架之前向对⼿的叫嚣,相当于下战书。

是胡同⼝⾥,还是⼝外?是⽤⼑⼦,还是⽪带?(*时期最时髦的军⽤武装⽪带,红卫兵照⽚上都有) 23.前锛头,后勺⼦---形容脑袋的特征,贬义词。

还有个有趣的说法----后⼭⽐前⼭远⼋⼗(京剧智取威虎⼭的台词)后勺⼦太⼤了。

方言趣谈500字

方言趣谈500字

方言趣谈作文500字内蒙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由于市内市外、近郊远郊的不同,方言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以山西和陕西腔为基调,夹杂着蒙古、满、回族的语言成分,属北方语系。

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大都是蒙古语和汉语皆通,由于蒙古语和汉语长期混合使用,形成一批蒙古语与汉语的混合词,如称“年糕”为“拿糕”,“拿”是蒙古语,意为“黏”,“糕”是汉语;称“尘土”为“唐土”,“唐”是蒙古语,“土”是汉语;称“直来直去”为“直忽筒”,“直”是汉语,“忽筒”是蒙古语,意为“井”;称“盗贼”为“贼忽拉”,“贼”是汉语,“忽拉”出自蒙古语“忽拉盖”,意为“贼”。

呼和浩特地区的方言,还常常夹杂着一些满族和回族的方言。

如“糊里糊涂”为“糊里巴都”(满语);“不开的水”为“兀突水”,“兀突”即“兀里巴突”(满语);说“办事干脆”为“麻利”(满语)。

有些话,虽然是满语,但蒙古、回、满、汉都通用。

如“去吧”为“克”,“不安静”为“不消停”,“损坏”为“遭贱”,等等。

呼和浩特市区的方言,因位置不同也各有差异。

新城满族所操方言。

往往是东北和北京的成分多一些。

但又能明显听出是当地特有的满洲话。

旧城回民区的老住户,一般都操回民腔,有的汉族居民也如此。

而玉泉区的老居民。

则略带山西口音,但又不是纯粹的山西话。

纵观呼和浩特地区居民的方言,有4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带有古汉语、蒙古语的痕迹,如“饺子”叫“扁食”,“拿来”叫“拿将来”,“火柴”叫“取灯”;二是受晋、陕地区影响,发音接近晋、陕腔,如“四”、“是”不分,“志”“字”不分,“赤”、“刺”不分;三是“儿”化字较多,如“侄(儿)”、“袄(儿)”、“门缝(儿)”等;四是频繁运用重叠词,如“白令令”“红蛋蛋”、“蓝印印”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呼和浩特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了,除了一些上年纪的人和郊区的村民仍保留着浓重的乡音和方言外,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市区的居民和年轻人,基本都讲普通话。

方言幽默风趣笑话

方言幽默风趣笑话

方言幽默风趣笑话
1. 咱东北那旮旯有句话叫“波棱盖儿卡吐露皮了”,就好比说你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皮了,是不是贼形象!有一次我看到小李波棱盖儿真卡吐露皮了,眼泪汪汪的,俺就逗他说:“哎呀妈呀,这咋整的呀,瞅你那可怜样儿。


2. 我们老家说人磨蹭会说“肉”,有回小王做事慢悠悠的,老张就着急地喊:“小王啊,你咋这么肉呢!赶紧的呀!”这感觉就跟蜗牛爬似的,多有意思呀!
3. 说个四川方言的笑话哈,“你个瓜娃子”,有天小张犯傻了,大家就笑着说他:“小张,你个瓜娃子,咋干那糊涂事儿哟!”就像说他是个傻乎乎的小笨蛋一样,特别逗乐。

4. 咱这边还有个说法叫“得劲儿”,要是你问我今天过得咋样,我就会说:“哎呀,今天老得劲儿了!”就好比说今天特别舒服、开心。

有次我去按摩,完事儿后我就直说:“哎呀妈呀,可太得劲儿了!”
5. 广东人说“唔该晒”表示谢谢,有回我帮了老李一个忙,他就说:“唔该晒你呀!”我就乐了,回他:“哎呀,客气啥呀!”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特别呀?
6. 湖南话说“霸蛮”,就是说固执、倔强。

有次看到小赵非要坚持做一件很难的事,别人劝都不听,我就说:“小赵你咋这霸蛮呢,听人劝得一半呀!”就像牛一样倔,好笑吧?
我觉得方言真的是特别神奇又有趣,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多欢乐和不一样的感受呀!。

方言闹出的笑话

方言闹出的笑话

方言闹出的笑话
1. 有一次我朋友用方言说:“咱去趵突泉耍耍呗。

”另一个朋友听成了“咱去抱头蜷(睡觉的一种姿势)。

”就很疑惑地问:“抱头蜷是啥地方啊?”这可把我们笑坏了,哎呀,方言的差别可真大呀!
2. 记得过年回老家,我用普通话说:“我想吃那个饼。

”奶奶一脸茫然,后来还是堂哥翻译:“奶奶,他说他想吃那个馍馍。

”才搞明白,这不就是方言闹的笑话嘛!
3. 公司里有个同事是南方来的,他说:“我钥匙掉了。

”我们都以为钥匙丢了,着急帮他找,结果他慢悠悠地说:“就是我钥匙掉地上了啦。

”天呐,这理解起来差别也太大了吧!
4. 我带外地朋友去吃烧烤,跟老板说:“多放孜然。

”朋友问:“孜然是啥?”我说:“就是咱说的那个‘zé mé’呀。

”朋友恍然大悟,这方言真的很容易产生误会呢!
5. 有次在菜市场,听到一个大妈喊:“快来买歪果(苹果)哟。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哈哈,这发音真有意思!
6. 去外地旅游,问路人:“请问洗手间在哪?”路人一脸懵,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叫“茅斯”,哎呀呀,真是闹笑话了吧!
7. 在火车上听到一个人打电话说:“我马上就拢了(到了)。

”旁边的人小声议论:“啥是拢了呀?”这就是方言的魅力和带来的笑话呀!
结论:方言真是太有趣了,虽然会闹出一些笑话,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特别的记忆。

作文方言趣谈扬州

作文方言趣谈扬州

作文方言趣谈扬州《扬州方言趣谈之一:独特的词汇》在扬州这块充满韵味的土地上,扬州方言就像一道独特的风味小菜,有着自己别样的味道。

扬州话里有好多词儿特别有意思。

就说“呱呱叫”这个词吧,这可不是在说青蛙叫得好。

有一次我在扬州的一个小集市上,看见一个小伙子拿着自己刚做出来的手工竹篮在叫卖。

那竹篮做得可精致了,细密的竹篾交叉编织,连收口的地方都处理得干净利落,篮身上还编进去了一些细细的彩色竹篾,弄成了好看的花纹。

旁边一个老奶奶看了就直夸“呱呱叫”。

我当时还纳闷呢,怎么突然说起青蛙叫了。

后来才知道,在扬州话里这就是夸东西好的意思。

还有“落胃”这个词,形容吃得舒服自在。

我去扬州朋友家玩,他妈妈做了一桌扬州菜。

盐水鹅的皮滑肉嫩,鹅肉还带着淡淡的咸香;扬州炒饭颗粒分明,鸡蛋炒得金黄,米饭里融合了火腿、虾仁、青豆的香味。

我吃得那叫一个欢啊,朋友在旁边笑着说:“吃落胃了吧。

”这种词,外地人听起来可能一头雾水,但在扬州人的生活里,却是那么自然贴切地表达着各种意思。

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每一个词仿佛都是从扬州人的日常起居、琐碎生活里扒拉出来的,带着浓浓的本土风情。

《扬州方言趣谈之二:有趣的语调》扬州方言的语调那可是相当的有特色。

就像唱歌似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旋律。

有一回我在扬州的老街上闲逛,看到两个大爷在下象棋。

那个棋局正到了紧张的时候,一个大爷眼看自己的棋就要输了,突然出了一个妙招,喊了一句“哟,将唻!”那“将”字的语调一下子就提上去,然后又迅速落下来,特别是那个“唻”字,拖得长长的,带着一种得意又诙谐的感觉。

旁边的大爷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等看清楚了棋局,也发出一声长叹“哎呀,乖乖隆地咚啊!”这一连串的词儿,配合着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就像是在表演一段相声似的。

扬州人的语调就像扬州大运河的水,有缓有急,有高有低。

平常对话的时候,那种温柔婉转的语调就像微风吹拂着垂柳。

比如说姑娘们拉家常,“姐姐啊,你今儿个穿的衣裳真好看呢。

趣谈安陆地方方言,16个案例让你笑破肚皮

趣谈安陆地方方言,16个案例让你笑破肚皮

趣谈安陆地⽅⽅⾔,16个案例让你笑破肚⽪安陆语⾔习俗独具风味,地⽅⽅⾔丰富多彩,择录下⾯16个案例,让你开⼼⼀刻。

1、嗯咧赞⽓搞么事?——你现在去⼲什么?2、今着搞么事?——今天做什么事情?3、安陆⽼爸是这样训⼉⼦:⼀天到⿊就晓得玩游戏,整天吊⼉浪当滴,随慕斯不奏(什么事都不做)。

累死活命的搞得你读书,就怎不争⽓!4、安陆⽼妈是这样训⼥⼉:你看看你勒⼤滴⼀个⼈(这么⼤的⼈),天天在屋滴(家⾥)随么事(什么事)都不搞的,头发搞得个像鸡笼样的,就光晓得困阔⿏(睡觉),玩⼿机,就你勒样滴模样嫁得出去了社!5、安陆医⽣是这样说病⼈的:模样⼜是你社(怎么⼜是你呢),上回就和你说过,不要⽼是玩电脑,在屋滴(家⾥)七饭(吃饭)少七点,你奏是(就是)不听。

到早和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晓得了有个好⾝体,⽐随么司(⽐什么)都好!6、⽉马⼦(做⽉⼦的⼥⼈)遇的晓情⼈了,宁可伤⾝体,不可伤感情!7、你麽昂(怎么)长的捏逗⼈痛呀(长的很可爱)!8、有⼀哥们,他们当兵的时候,⼀个⽼乡给炊事兵⽤安普话说:快⿇点(赶快)把锅盖伉倒(盖上)!可怜炊事兵是⼭东的,⼀连茫然。

9、在武汉读书,⼀安陆同学⼀起去过早(吃早点),来到炸油巴⾯前。

飚了⼀句扎实的安普话“⽼板,跟我来两个剁巴(油炸的⾯⾷),⽤袋哇(⼩袋⼦)装倒 ” 。

10、同学读⼤学在学校的时候晚上7点⼤家看完新闻,他上台讲故事说:“有⼀次,我翻那个软墙,⼀跳下来的时候把侉⼦(腿)给粥(扭)了”。

全班茫然,我在下⾯⼤笑不已。

还有⼀次,⼀个外地的同学想在班报上⾯发表⽂章,问那个同学该怎么做。

他有说了⼀句经典的话“很好办啊,你去把那个⽂章拿来我帮你剁个樟⼦(盖章)上去。

11、七饭(吃饭)的时候看到个克马(青蛙),⿊的克⼰包(膝盖)都达(摔)了,膀⼦(⼿背)也达了,现在七饭只能⽤调杆(勺)。

12、⽑焦⽕辣:【释义】形容⼼情烦躁。

【例句】晓得我⽼婆⽣出来冒社,我咧个⼼⾥哟硬是⽑焦⽕辣滴。

乐山方言土语趣谈

乐山方言土语趣谈

乐山方言土语趣谈方言与土话是两个概念。

方言是整体概念,主要是发音特点;土语则是流行语当地的俗语。

四川有些土语,无论在成都,还是在各市县,都是通用的。

比如:龟儿子、瓜娃子、焖登儿、棒老二、摇裤儿、纸飞飞儿、叮叮猫儿....等,凡是四川人都能听懂。

四川各地方言,差距大的是发音。

这种差别大致可以将四川话分为川北话和川南话。

川北话发音与成都话很接近,各县市间差别不大,与成都话最明显的差异是将‘花’读成‘发’、将‘黄’读成‘房’等,近年常拿来搞笑的中江话就如此。

实际上川北许多县都如此发音,不仅是中江话。

与成都话发音差别大的是川南话。

现在人们指的川南话,泛指成渝线以南地区四川人的方言,包括乐山、眉山、宜宾、泸州等地(不含内江、自贡地区),其发音大体相近。

比如说‘热’,发音'ra',像‘日阿’拼读,夏天热得很,说成‘日阿呆很’;‘这个’,发音为‘资个’等。

在川南方言中,以乐山方言最具特色。

1、乐山方言不是土,而是古四川各地方言中,自贡话最难学,乐山话最难懂。

据说自贡有自贡方言传承人,乐山则有《乐山话方言词典》,可见这两个地方方言的特殊性。

乐山方言文化十分多样。

在乐山,中部地区讲乐山方言,包括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犍为县;西北部地区的夹江县讲夹江方言;峨眉山市、峨边县、金口河区讲峨眉方言;西南部地区的马边县、沐川县讲嘉南方言;东部地区的井研县讲自贡方言。

因为乐山境内方言的多样性,本文谈论的乐山方言,指乐山市中部地区的方言。

乐山方言的最大特点是保留古音入声,即乐山话中读音急促轻短的的一类字,比如“吃、湿、急、绿、白、客”等字就是入声字。

普通话、一般四川话都没有这种急促的声调。

此外,保留入声的方言还有吴语(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方言),江淮官话(江苏的长江以北方言),赣语(江西话),客家话,粤语。

乐山话的入声发音和吴语最接近,大部分入声字在上海话中和乐山话中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入声韵’在乐山方言中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山西方言趣谈

山西方言趣谈

山西方言趣谈不日前,与太谷几个文学爱好者在一起吃饭.大家谈到了山西方言,为什么各个地方都大不相同呢?要说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中国这么大哪都有方言.可就是山西的方言太有特点了。

其中一个朋友说:“山西方言十里八乡不同音,山西话非常复杂,从北至南,音调大大的不同,县与县、乡与乡、甚至村与村,都有差别,晋南话接近陕西话,大同话又是另一种调门,比较好听的是晋中地区,特别是太原话,音调婉转,跌宕起伏,拖腔很美,听起来特别亲切。

就是太原的普通话也比别的地方的柔美。

”而我所熟悉的主要是晋中和太原地区还有长治,吕梁一带的方言。

因为在漂泊的日子中,这些地方都呆过一段时间的,所以山西其他地方的方言我也能听得懂,但不如晋中和太原话那么熟悉。

山西话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

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

山西话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

如果在山西看见几个老人在谈古代汉语,大可不奇怪,因为那些词原本就是他们家乡的土语。

山西话极富形象性,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前不久,山、陕、蒙、冀四省在北京汇演“二人台”盛况空前。

一曲乡音,勾起多少思乡情,引出多少思乡泪!从词汇上看,古代文言里有一个表疑问的常用词“甚”,现在大多数地方都用“啥”或者“什么”来表示这个意思,至少在山西话里我们还用这个字,如:“你做甚嘞?(你干什么呢?)”还有表示“拿”的动作的词,山西一般还说“荷”,拿东西说“荷东西”,这个“荷”字就是文言词。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来看,山西话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文言是高雅的语言!记得在长治的时候,夏天,天热,房东家父子在对话。

爷俩热的满头是汗,只听父亲说:“你去死死吧!”顿时郁闷,又听其儿子言:“你先死吧!”汗颜。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

宁波方言特色和趣谈宁波话属于吴语。

语言学上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

宁波话主要有什么特色呢?第一、语音“石骨铁硬”(硬的意思)。

最能简洁明体现其特色的一句话是:“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吵架),勿要听宁波人讲闲话”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如糯米那样),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硬”,即使说话也像吵架。

虽是戏言,宁波话的难听可见一斑。

但如果解释不到位,会给人造成“宁波人很凶”的误会。

其实“石骨铁硬”,只是宁波话的语音,意即其硬如石、如骨、如铁,毫不软弱折弯。

那么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宁波话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二是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韵母;三是说话的语气、语调上也体现了“硬”的特质。

比如,普通话:你怎么回事?宁波话:侬砸毁事!第二、语句生动形象。

1、宁波话象声叠韵词用得特别多。

比如:毕毕跳跳、嘟嘟飞飞、格格笑笑;再比如急绷绷、怕势势、酸汪汪;要不,再来上一句“勿响勿响,'口蓬嗵'一枪”(平时不做声,一说便是一鸣惊人)。

2、宁波话里有的名词命定天生已被冠上了形容词,宁波人说起来很特别,如把狗一概称作“黄狗”,而不管其毛色是不是黄的;把凳子一概称作“矮凳”,而不管它究竟矮不矮,以至有时会有"高矮凳"的矛盾叫法。

还有把窗子一律称“窗门”,再把门区分为大门、房门、腰门、矮门等。

最绝的是把男孩一律叫作“小顽”,不管他是三四岁还是廿三四岁;而把女孩一律叫作“小娘”,不管她是小丫头还是大姑娘,只要没出嫁,统统是“小娘”。

如果你要更准确说清情况,还得另外再加形容词,于是就出现“大大小顽,坐高高矮凳,抡厚厚薄刀,切石硬年糕,喂黑黑黄狗”这样看似不通,其实是妙不可言的句子。

作文方言趣谈扬州

作文方言趣谈扬州

标题:方言趣谈扬州正文:哎呦喂,说起我们扬州的方言啊,那可真是有趣得紧!今天咱就来聊聊这扬州话里的那些个趣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

先说说我们扬州人的问候语吧。

你要是到扬州走一遭,肯定能听到这么一句:“吃过了嘛?”这不是问你吃饭了没有,而是扬州人特有的打招呼方式。

就跟北京人爱问“吃了吗”一个样,透着一股子亲切和热情。

你要是回答“吃过了”,对方准会接着说:“吃得好嘛?”这话听着像是关心你饭吃得咋样,其实呢,就是想跟你拉拉家常,套套近乎。

再来说说扬州话里的那些个形容词吧,那可真是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好看,扬州人不说“漂亮”或“帅气”,而是说“标致”。

这“标致”二字,听起来就比“漂亮”“帅气”多了几分韵味和文化底蕴。

再比如说一个人做事麻利,扬州人会说他“爽快”,这“爽快”二字,既形容了人的性格,又体现了扬州人的直率和豪爽。

还有啊,扬州话里有些词儿听起来挺文雅,但意思却大相径庭。

比如“文气”,你乍一听,还以为是形容人有文化、有气质呢,其实呢,它是形容人做事拖泥带水、不干脆。

你瞧,这扬州话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说到扬州话的趣味性,就不能不提那些个歇后语和俗语了。

这些歇后语和俗语,不仅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还蕴含着扬州人的智慧和幽默感。

比如“黄鳝爬上树——滑稽”,这歇后语用来形容人做事不切实际、荒唐可笑,既形象又风趣。

再比如“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这俗语用来形容事先说好了的,既巧妙又贴切。

除了歇后语和俗语,扬州话里还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

比如扬州人喜欢用“得”字来表示程度,比如说“好得不得了”“忙得不可开交”等,这种表达方式既夸张又生动,让人一听就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再比如扬州人喜欢用“巴不得”来表示急切的心情,比如说“我巴不得马上放假”“他巴不得一下子变成富翁”等,这种表达方式既直接又形象,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说话人的迫切心情。

扬州话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发音和用词。

比如扬州人把“吃”发音为“七”,把“洗”发音为“喜”,这种发音上的差异让外地人听起来觉得特别新鲜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趣谈
中国方言可谓世界一绝。

全国书同文,然各地语不同音。

戊戌时期,光绪召见梁启超,梁启超的粤方言将“考”说成“好”,把“高”说成
“苟”,光绪听不明白,彼此不能达意。

据说光绪原本准备重用这位25 岁维新新锐,擢为侍从之臣,然因难懂广东方言,仅赏六品顶戴,叫他去办大学堂译书局,也算“专业对口”才“尽其用”。

1949 年后,一次政协会上,竺可桢先生发言因绍兴口音浓重,大家听不懂,只好请人翻译。

竺先生慨曰:“我说英语能够走遍世界,我说中国话却走不出家乡!”1937年9 月,斯诺夫人从延安去黄陵,中央保卫局给她派的特务员”乃是来自江西的老红军,一口难懂赣语,“ H”成“ F”软音读作硬音,陕西农民听不懂他连珠炮似的南方话,反而得由外国女士来当翻译,真不知谁为中国人。

20 世纪20 年代,南方学生上北京读书,兜转沙滩附近租房。

房东为求保险,一般只愿租给带家眷者,三两句话谈妥价钱,会加问一句:“您有家眷吗?”南方人以为问的是“家具”,答曰:“家具不是你们提供吗?”房东大怒,还有可能动武,已经谈好的租约就这么稀里糊涂崩了,南方租客还不知道毛病出在何处,不明白对方怎么突然翻脸。

沈从文长期居京,然乡音难改,湘西味儿特重。

“文革”结束后,沈从文赴美
讲学,其连襟、汉学家傅汉思教授当翻译,常有听不懂之处,只好按自己的理解“自行”转译。

沈从文另一连襟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周有光先生,一次他对小姨妹张兆和说:“从文的话我有两成听不懂。

”不料,与沈从文一起生活半个世纪的张兆和答道:“我只有一成听不懂!”
20 世纪20 年代,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学生听课并不踊跃,语言是一大障碍。

起初,选鲁迅课的学生相当多,旁听的也不少。

可鲁迅满口绍兴普通话,粤籍生实在听不懂,听众便渐渐稀下来。

“原来挤得座无虚席的现象,也渐
渐变成寥寥可数的冷落现象了。

”当时国语尚未普及,江浙川湘鄂粤各省教授各讲各的方言,很妨碍交流。

上海的暨南大学,“同学要跟教授说话,先以国语,
国语不达意,则改用上海话,如上海话又不适用,那么只好各说各的了。

”好在学生适应能力强,无论教授讲什么方言,一个月下来,大致都能听懂,只是最初的一个月,苦了学生要艰难“适应”。

20 世纪初,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离职回国,纽约市商会为他设宴饯行,汉学家夏德教授做翻译。

夏德先生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亦不便推辞。

然而当这位总领事起身致辞,夏德教授大为恐慌,因为总领事说的是福州话,他一句都听不懂。

夏德教授又不能向商会方面解释中国方言太多,他一句也听不懂,于是装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默不作声,大记笔记。

当领事说完,夏德教授起立用英语译曰:我这次离纽返国,心里充满一喜一悲的矛盾。

喜的是即将重返祖国,能见久违亲人;悲的是与纽约诸新交旧识从此握别……如此这般,情文并
茂。

当他“译”完,全场热情洋溢,掌声如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夏德教授将这事讲给他听,胡适绝倒,直至晚年记忆仍新。

唐德刚先生认为这一类的笑话
太多,中西方都有,好事者如收集之,可编出一部真实的《笑林广记》,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趣事,甚值一做。

当然,方言的麻烦还不仅仅在于不便交流有碍沟通,更多的时候还是一张“地域身份证”。

一个外乡人,一张口便暴露了身份,遭受当地人的欺负便是常事。

这不,本人乃杭州人,在杭州“打的”、购物、问路,绝不说普通话,更不敢说上海话。

到了上海则尽量说沪话(只敢仿说最有把握的几句),过了长江便操普通话,为的就是怕被当成“外地人”。

说起来,本人很怕去川鄂湘粤,因为不会说这些地方的方言,生怕被“杀猪”。

20 世纪70 年代,本人上山下乡于遥远的东北大兴安岭,在深山密林寒风呼啸的筑路队帐篷里,上海知青时不时掼过来一句“阿拉大上海,侬伲小杭州”,噎得我们杭州知青上不来气。

不过,语言问题确实连着经济实力。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炮舰厉害,英语便随着英国的炮舰“走向世田” 界”。

方言也有相当的好处,有时甚至救命。

粤人龚楚参加南昌起义,南下潮汕途中,于江西瑞金附近的周家排被国民党军抓获。

此时,双方主力已经接战,鏖战正酣,国军营长下令将抓获的3个敌俘“拖到后面通通枪毙”。

龚楚此时,不自觉地感叹道:“唉!想唔到我呢条命今日死乡呢处!”这些话是用粤语讲的。

那营长一听,忙叫道:“把那个高佬拖回来!”原来营长也是广东人。

接下来,国军营长与龚楚用家乡话一番对答,居然认了老乡,先松绑,再给3 块银洋,要他随副官伙夫先行后撤。

西安事变后,潼关至西安不通客车,东北军、西北军与中央军处于敌对状态。

王炳南的德籍妻子王安娜博士,虽然长着张洋脸,却操一口陕西话,提一只睡着新生婴儿的篮子,对潼关车站的司机与军警说,丈夫生病,亟须她回去,居然得到额外放行,只是警告她要当心前面的东北军。

一口陕语,居然可过封锁线。

改革开放以后,粤省得地理之便、占先行之利,“想发财,上广东”,一时了得。

于是,那十来年粤语很吃香。

“洒洒水啦”毛“毛雨啦”炖“母鸡啦”(对不起),到处可闻。

火车上、机场里,广东人的声音特响,自我感觉也特好。

近日得知,粤语当时还存“夺嫡”之心哩!粤港民间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民国初年审定“国音”,粤音仅以一票之差落败于京音。

这一本无依据的传言居然还“闯”进学术圈,
得到某些港籍语言学者的附和。

从社会学角度,这种“一票之差的惋惜”当然隐含了方言优越感。

二战后,香港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一中等口岸迅速跃升为特等口岸,超过了原来远为发达的上海。

经济的优越感带动了方言的优越感。

虽说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社会心理,但终究不讨非粤人士喜欢。

形形色色的方言,惹生出形形色色的故事。

各地的方言土语,有时好笑,有时增趣,有时则会让你遇到想象不到的尴尬,有时则能排忧解难、逢凶化吉。

当然,入乡随俗,无论跑到何方圣土,最好学上一两句当地代表性方言,以备不时之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