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6 推荐作品 篇目二 陶庵梦忆序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1)

祭十二郎文/韩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
2.学会运用提要钩玄、反复诵读及因声求气等方法体悟文章情感。
3.体会文章在叙述中抒情的艺术.2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3.活动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4教学过程4.1 教学步骤新设计【课前布置预习】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和课后相关链接,疏通文义,概括内容。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回顾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结合本单元赏析指导讨论“气脉中贯”与“散而不乱”的关系。
一、随情入境,赏一篇落泪千古的至情美文。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时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可能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亲人的亡故会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但是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含悲咀哀、感人至深却流传千年的绝唱——《祭十二郎文》。
,祭祀。
从示,以手持肉,祭奠亡者。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
二、提要钩玄,看一回人生的沉浮跌宕。
本篇文章主要叙写了作者与十二郎之间聚散离合,抒发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因为文章较长,老师给大家范读部分内容,后半部分自读,同学们注意正音、断句,并抓住表时间的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去看一回韩愈的人生沉浮跌宕。
(学生小组讨论)“少”(幼时):失双亲;失兄长;“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少年孤苦、人丁不兴)“年十九”(成年):三会三别,终不果来。
(仕途不顺) “去年”(年未四十):“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老先衰) “今年”:叙述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今”:叙述让仆人祭奠侄儿、抚慰遗孤的情况。
(子女年幼)“自今以往”:讲述自己后半生的打算就是教养后辈。
(1-3,回顾自己与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
4-9,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
10-12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1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先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再考虑语言组织流畅自然的问题
诵读一定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感觉出力量
字字落实,朗读流利
引导
科目: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气贯中脉
本节课题
《六国论》
三维目标
1、积累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推敲词义;
2、借古讽今的手法,严密的论文技巧;
3、根据写作意图确实材料的处理方法。
提炼的课题
议论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自学,文章写法是重点,材料处理是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总体
把握
1、论点确立
2、道理
3、哪些国家“赂秦”
4、没“赂秦”的为什么会灭亡
引导总体把握整体脉络
在书上标注,形成整体印象
诵读
1、掌握节奏、语气、情感
2、文字检查,文字流畅
小组比赛,评比,点拨
BC同学讲解翻译
PPT检测
1、检查落实
2、朗读要领
探讨
1、从议论文的角度看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同第一段是怎么对应的?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议论文
在原文中找依据,做到心中有本,脉络清晰
课堂检测内容
诵读,试背第一段,3分钟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单元写作、测试 学案

单元写作巧妙构思融入情感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
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
但“散”不是散漫杂乱。
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线索、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
就不同类型的文章看,作者注入于作品中的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
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在行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抒发情感呢?这里介绍几种主要抒情方式,供同学们写作时借鉴。
1.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2.咏物寓情(咏物言志)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是借助竹子,陈述了自己在创作上的观点,同时抒发了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3.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通过对件件往事的详细的叙述,抒发作者悲痛欲绝的哀伤。
4.融情于理法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六国论

•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 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 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 悼。
•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 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 该认真阅读鉴赏。
•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在于“赂”。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 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 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 地。敌愈强,我愈弱,胜负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 矣”。
• 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 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 于国破家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 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 方面的启示。
•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赏析示例 六国论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 点及作者的生平。
•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 对文意的理解。
•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 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 奋起抗战。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我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laoshi ”这句话,按照这个逻辑,“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的局长”------如此推下去,你觉得怎么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生现在都惯成什么样了?你知道吗?老师们什么都不能做,只空口白牙的用话就能调教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孩子来?你自己试一试?有些孩子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甚至顶撞,甚至和家长都敢动手,这样的孩子你光用嘴教育试试?再者说,各方面都好好的,老师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体罚他们阿?国家性质还民主和专政共存呢?不走正道的也一直和他民主着?那还民什么主啊?现在的教育都成什么了?都成服务行业了。
也不知道谁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没智商的话。
上帝可以背负天下人的苦难,你行吗?扯淡!动不动就对老师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个大方向都有问题,几十年了,中国出了多少个大师级的人物?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瞎掺乎?还时常提什么意见,还采纳,长此以往“教育将不教育”。
往小里说,那些还敢体罚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师,大环境都对“体罚”否定的情况下,这些老师不去“明哲保身”,他们真不懂吗?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孩子教出来,“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最可敬!醒醒吧,社会的人们。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确实是老了,岁月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马不停蹄才有可能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谬啊。
不过,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啊,学习毕竟是好事,可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垮下来是迟早的事。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特意抄过来与大家分享:“美国人先进在天上,照样7人集体坐烟花;日本人先进在地上,只可惜丰田刹车基本靠树;中国人先进在地下,陕西河南的老农一锄头下去整个瓶啊罐啊的出来就是几百万,整破了它也是几百万,因为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学与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得法),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而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以下途径:一是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从而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二是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第20课六国论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推荐作品

叙与议论,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静深而又灵敏,实用而又好看。
一般认为,张岱的文章凝练得有如“唐人绝句”,其间点染依稀,给人以神思荡漾的奇趣。
此篇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仍然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读罢免不了要心驰神往,再三吟哦。
2.对比手法。
本文在对比方面最具特色。
尤其第二段中,用排比句,作十四种对比,往日奢华的生活,历历如在眼前。
末段以幻想真事成梦的脚夫与惟恐真事乃梦的寒士的故事作比,指出自己与他们一样,俱为“痴人”。
这些对比,正是建立在作者个人生活的前后对比之上,“梦”的命名,意味深长。
而作者早年的豪华生活均在明代,这忆旧便不免有对朱明王朝的缅怀和留恋,遗民情结暗蕴其中。
三、文白对照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野人。
老熟人看见他,如同看见毒药猛兽,不敢喘气,害怕接近。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陶庵自作挽诗,屡次想自杀,因为《石匮书》未完成,还活在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人间。
但是瓮里的粮屡屡吃尽,不能开灶,才知首阳山的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伯夷、叔齐二老,竟自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那是后人美化语也。
他们的话。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饥饿之余,喜欢写点文章。
于是想到以前生长在像王导、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谢安那样的大家族里,生活很是豪华,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
应:(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
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在温暖柔软的床上。
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这是报应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前住在明亮干燥的房子里。
用烟熏眼睛,用粪臭鼻子,这是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报应以前闻香睹艳。
用脚走路,用肩扛囊,这是报应以前拥众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坐车。
过去的种种罪恶,从现在的种种因果报应中可以看到。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在枕上听见鸡叫,黎明前的清新空气涌来,因此想起我的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生平,繁华糜烂的生活,如过眼烟云,五十年来的生活,成为一梦。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

第20课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我们今天读苏洵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论说性散文,如身凌绝顶,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如驰目旷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如观山川布列,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如俯仰宇宙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
这与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苏洵才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砺了意志,烹炼了思想,才锻造出了一支能够摹山范水排山走浪的如椽之笔。
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广涉各地的风土民情,才有可能激发出苏洵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其文章中才有了对治国安邦的严肃思考和设想。
正因为绝望于功名,才有了豹变似的大转身;正因为有了“行者”经历所开拓的宏大视野、所激发出的巨大生命能量,才成就了他的一代鸿儒的美名。
因此,苏洵的“行者”生涯,不仅不是光阴浪掷、韶华虚度,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他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铺垫,是他终成为一代名家巨儒不可或缺的器识蓄养和精神储备。
知友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赏读: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是最后凋谢的。
这是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赏读: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
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3.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晋·陈寿赏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这样才能广交朋友。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等,皆不中。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6 推荐作品 篇目二 陶庵

姓名,年级:时间:篇目二陶庵梦忆序一、通假字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2.以苎.报“苎”通“苧”,麻织品3.政.如邯郸梦断“政”通“正”,恰二、古今异义1.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应当做(什么事)。
今义:看作;作为.2.仇温柔..也古义:温婉柔软(之物)。
今义: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故旧..见之故旧:老朋友2.名词作动词仇.温柔也仇:报答、报应四、一词多义1.方错误!2.意错误!3.书错误!五、文言句式1.因思昔日生长王谢状语后置、省略句2.鸡鸣枕上状语后置、省略句说作者【简历】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石公,号陶【作品】著有《瑯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文学名著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侨寓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评价】明末清初文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最擅长散文张岱生活在明、清之交,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来延缓自己的没落与衰微;到处有苦闷、彷徨和幻灭,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花在迸射。
张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忆梦、寻梦和说梦的.链常识小品文——散文种类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盛行于明清.知文意本文是作者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一场人生大梦。
如此看来,写作本文、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 1.学习掌握下列词:原、恨、其、乃、纳、贼、泣、何 其、本、逸豫、忽然。
• 2.归纳“与、归、遗”三个多义词的义项。 • 3.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
伶人立传的目的。
• 4.理解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 (1)例证法。 • (2)对比论证法。
1.读准字音
燕.王( yān ) 仇雠.( chóu )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契.丹( qì ) 所溺.( nì )
请其矢.( shǐ ) 伶.人( línɡ )
2.古今异义
(1)其意.气.之盛 意气古义:意气,气势
今义:意志和气概 (2)及.其.衰也 及其古 今义义::及用,作等连到词;,其连,接它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A.李存勖.(xù) B.伶.官(línɡ)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D.吾遗.恨也(yí)
请其矢.(shì) 盛.以锦囊(chénɡ) 仇雠.已灭(chóu)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自于人欤.(yú) 誓天断发.(fā) 乱者四应.(yīnɡ) 泣下沾襟.(jīn)
• 2.怎样理解庄宗对待其父晋王所与“三矢”的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三矢”代表着晋王所“遗恨”的三件事。庄宗对待 “三矢”的态度严肃、郑重,说明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不敢有丝毫疏忽,因此他能战胜强敌,“告以成功”。这 是他能“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尽人事”的表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推荐作品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导学目标 《狱中杂记》: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2.通过课文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陶庵梦忆序》:1.积累文言字词,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世宦人家,家学渊源。
素喜游历,通晓音乐戏剧,交游广泛。
南明时,曾被授以职方主事之职,不久即辞去,托病不出。
后家道中落,布衣蔬食,生活颇为艰苦,然笔耕不辍,著述甚丰。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有“文中乌获”“后来斗杓”之称。
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
2.背景解读狱中杂记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被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其名字而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
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
本文是方苞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在刑部狱中据所见所闻写的。
陶庵梦忆序本文是张岱为自己的文集《陶庵梦忆》所作的自序。
该文集中,多为回顾自己过去豪华生活之作,而作者写此书时,已穷困潦倒,两相对比,不由心生慨叹,如大梦方醒,犹忆梦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复得,于是故作潇洒幡悟貌,将一切归之因果,归之大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目二陶庵梦忆序一、通假字1.为野人“”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2.以苎.报“苎”通“苧”,麻织品3.政.如邯郸梦断 “政”通“正”,恰二、古今异义1.当作..如何消受古义:应当做(什么事)。
今义:看作;作为。
2.仇温柔..也古义:温婉柔软(之物)。
今义: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故旧..见之 故旧:老朋友2.名词作动词仇.温柔也 仇:报答、报应四、一词多义1.方⎩⎪⎨⎪⎧①方.赴鹿鸣宴将要②方.正之不容也 端正、正直③博学而无方. 方法、办法④秦王方.还柱走 正在2.意⎩⎪⎨⎪⎧①恍然犹意.非真 以为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 3.书⎩⎪⎨⎪⎧①忆即书.之 写②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文字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书信④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籍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文书⑥素不闻诗书.之训 《尚书》五、文言句式 1.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状语后置、省略句2.鸡鸣枕上 状语后置、省略句说作者【简历】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侨寓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作品】 著有《瑯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评价】 明末清初文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最擅长散文寻背景张岱生活在明、清之交,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来延缓自己的没落与衰微;到处有苦闷、彷徨和幻灭,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花在迸射。
张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忆梦、寻梦和说梦的。
链常识小品文——散文种类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知文意本文是作者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
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一场人生大梦。
如此看来,写作本文、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明文脉陶庵梦忆序⎩⎪⎪⎪⎨⎪⎪⎪⎧第1自然段:国破家亡后自己的⎩⎪⎨⎪⎧思想矛盾贫困生活第2自然段:对比⎩⎪⎨⎪⎧⎭⎪⎬⎪⎫今日:敝败潦倒早年:生活豪华果报第3自然段:典故⎩⎪⎨⎪⎧⎭⎪⎬⎪⎫黄粱梦槐安国点明主旨:“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第4自然段:⎩⎪⎨⎪⎧⎭⎪⎬⎪⎫西陵脚夫——恐其非梦中举寒士——恐其是梦自比“痴人”,犹喜说梦第5自然段:自己虽大梦将寤,但仍旧难舍名根,故有 种种记叙 赏技巧1.应用文与散文的有机融合由于本文是一篇“自序”,故作者简括地回顾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
张岱尽管在落墨时情绪跌宕起伏,但对于以上这些要点仍给予了冷静的关照,他以抒情为线索,巧妙地嵌入记叙与议论,这就使全文虚实相依,静深而又灵敏,实用而又好看。
一般认为,张岱的文章凝练得有如“唐人绝句”,其间点染依稀,给人以神思荡漾的奇趣。
此篇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仍然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读罢免不了要心驰神往,再三吟哦。
2.对比手法本文在对比方面最具特色。
尤其在第2自然段中用排比句作多种对比,生活的巨大转变,历历如在眼前。
第4自然段以幻想真事成梦的脚夫与唯恐真事乃梦的寒士故事作对比,指出自己与他们一样,俱为“痴人”。
这些对比,正是建立在作者个人生活的前后对比之上,“梦”的命名,意味深长。
而作者早年的豪华生活均在明代,这忆旧便不免有对明王朝的缅怀和留恋,遗民情结暗蕴其中。
(建议用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质.狱词(问,执问) 无辜.者乃至此(罪过)B.以杜君言泛讯..之(广泛讯问) 期.有得耳(希望)C.意色..饿死(昂着头,不屈) ..扬扬(神情面色)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D.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反而) 恍然犹意.非真(认为)解析:选C。
C项“直头”应为“竟自,一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天..时顺正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C.吾辈无生理..以警其余..矣D.为标准解析:选D。
A.今天:(古)两个词,现在气候;(今)说话的这一天。
B.生人:(古)活着的人;(今)陌生人。
C.生理:(古)活的可能;(今)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所以染者众也A.因思昔日生长王谢B.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C.行刑者先俟于门外D.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解析:选D。
D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为省略句,“生长(于)王谢”。
B、C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太白祠的一组是()①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②到此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偶然去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③扬波喷云雷,落笔摇五月;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春。
④才与福难兼,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江山永柳各千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选择时,要扣住题干中的“适合悬挂在太白祠”这一要求,分析各对联的内容。
“太白”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字。
①句中从“草堂”一词中可看出指的是在成都建浣花草堂的杜甫。
②句中,上联“学士”,指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院,遂有“学士”之称。
下联“捉月”,相传李白在当涂采石矶因醉酒泛舟,俯身取江中月影,遂溺死;后人便在此筑捉月台纪念他。
“酒仙”,指李太白,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所以②写的是李白。
③句中“举杯邀明月”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故③可悬挂在太白祠。
④句指的是柳宗元。
“才与福难兼”指柳宗元一生虽很有文才,但“福气”并不好,遭到贬谪,仕途坎坷。
“潮儋”:潮州和儋州,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苏轼在宋哲宗亲政、新党上台后被贬于儋州(今海南岛)。
“同万里”:韩愈、苏轼、柳宗元都有才学,但政治命运相同,都被贬谪到万里以外为官,“万里”是夸张的说法。
“永柳”:永州和柳州,柳宗元由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唐顺宗时(805年)因参加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唐宪宗时(815年)被起用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此。
各千秋:永州和柳州也因柳宗元的传诵而芳世千秋。
故选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金山和焦山本来都是江中的岛屿,如今金山与北固山一样和陆地相连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这里的好处是静中寓动,幽深中见雄伟②山巅的郑板桥读书处——别峰庵也是游人流连的地方③朝暾月色,断崖石壁,以及晓风涛声,都曾博得古人赞美④焦山在江中,面对象山,背负大江,漫山修竹,终年常青⑤而今吾人登临此山,望滔滔大江东去,巨轮渔艇往来,则又有一番意境⑥而山寺中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与石坊,山间的摩崖石刻,更为此山生色不少A.④③⑥①②⑤B.④③⑤①⑥②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①④②③⑥解析:选B。
阅读这段文字,关注横线前后的语句,注意上下文衔接。
观察备选选项的首句是④或⑤,所以首先要在④⑤中排除,⑤中出现了“而今”“又”,但前面有没有表示转折的句子,排除⑤在第一空的位置。
所以排除C、D项。
然后分析④③后接⑥还是接⑤。
③中写道“古人”,⑤中写道“而今吾人”,两相对比,应放一起。
排除A项。
故选B。
6.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口语交际情境,在语言表述方面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情境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受访者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2)情境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
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吗?”(3)情境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4)情境四某作家把自己的新书赠给友人,并附了一句:本书多有纰漏,望您海涵。
(1)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使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1)“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称对方父亲应为“令尊”。
(2)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3)“鼻祖”,始祖,比喻创始人。
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大家”。
(4)“海涵”,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雅正”(敬辞,请别人帮助改正)。
答案:(1)家父令尊(2)久仰久违(3)鼻祖大家(4)海涵雅正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0字)清初散文,突破晚明小品文的狭小格局,不走明文的路子。
可以分为“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两派。
两派作家的议论常能借古讽今,针对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而发;记事的文章也以写为明亡而死难的人物的事迹最为感人。
清中叶出现了“桐城派”这个散文流派。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就作品的艺术成就论,以姚鼐为最高;就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论,则方苞还有一些指摘时弊之作。
清后期散文,都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
这派作家的主张和写作很有局限,但其删汰浮辞,避免枝蔓、冗杂的“雅洁”文风,对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鸦片战争前夕,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不株守儒家思想,文章糅合子、史和佛家言,力求生新奇奥,声光璀璨,打破陈规旧貌,为清文的一大变化,开了近代散文的先河。
答: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话从时间上来看,主要写了清初、清中叶、清后期和鸦片战争前夕散文的发展。
答案:清代散文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