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9防治原则
![19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16f86c083c4bb4cf6ecd1b0.png)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掌握常用的治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预防第二节治则[学习时间]6学时。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预防1 、预防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2 、养生的概念与意义:(1 )养生的概念: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
(2 )养生的意义: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精辟论述。
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需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进行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中医学》防治原则
![《中医学》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74af8ab6bec0975f465e242.png)
在阴阳偏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根据阴
阳对立互根的关系,灵活予以兼顾,如:“益 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 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说临床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 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临床应用时,必须注意“治标与治本”、“正 治与 反治急治标则”与治及治其“本标病治异同”三种情况。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正治与反治 正治 逆疾病的症象而治,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热者寒之: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虚者补之: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实者泻之: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药治疗的一种方法。
损补兼顾:在阴阳偏盛的疾病过程中,一方的偏 盛,亦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故在调整阴或阳的 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响应的阳或阴偏率情况的 同时存在,如已经引起了相对一方的明显偏率, 在应用“损其有余”这一治法时,应兼顾其不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来 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反治 疾病Biblioteka 临床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情况下,
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方法。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性药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性药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治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证候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中医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课件--防治原则与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ece06d453610661fd9f417.png)
发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
筋经”、“气功”等。这些方法均能养精、益气、安
神、活血,协调精、气、神、血的相互关系,从而调
畅气机,平衡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作到“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
一、养生与预防
• (3)适应四时气候:
•
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会影响人
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为寒热往来之病,供秋气收敛的精微就少了,
到冬季就会发为内虚的重病。
• 秋季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 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 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 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 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 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 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 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 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 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 “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 够的缘故。
法则的。
•
临床遵循的治疗法则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
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四个方面。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351d380b4e767f5acfcea3.png)
(一)未病先防
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 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 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未病先防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致病 ,故平时注意调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使气机 调畅,气血和平,以利于健康;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 止疾病的发生;
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 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适当进行药物的预防及人工免疫也是防病和 调养正气的重要方法。
未病先防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包括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以及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邪气 的侵袭,这些均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 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 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未病先防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 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 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 坚持!
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 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 曾告诫过各国的医生和人们一 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 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血压骤降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正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 寒寒因凉寒药用
正治与反治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症候而 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 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及病因而 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 是正治法。
正治与反治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 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其不同之处在 于: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 病证,而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 全一致的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88d1e340be1e650e52ea99d1.png)
④调养脾胃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 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 补正气之大旨, 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⑴养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养生增强体质,
养生的基本原则 ①顺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 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 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要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 存 。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https://img.taocdn.com/s3/m/ca4602a0cc22bcd126ff0cde.png)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0f05e99b6648d7c0c74669.png)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906eb3afe4733687e21aa8b.png)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主要是在未病时采用自身预防保健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预防,即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第二节治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779f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9.png)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词:国际视野
详细描述:加强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促进国际 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下法
总结词
通过泻下通便来清除肠胃实热的 方法
详细描述
下法主要用于肠胃实热证,通过 泻下通便,使热从大便排出,从 而清除病邪。常用的下法包括寒 下、温下、润下和逐水等。
和法
总结词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治 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和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失调等证。通过调和阴阳 、气血、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平衡 ,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温法
总结词
通过温阳散寒来治疗寒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温法适用于寒证,通过温阳散寒,使寒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 。常用的温法包括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
清法
总结词
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热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清法适用于热证,通过清热解毒,使热邪从体内排出,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清法包括清热泻火、养 阴清热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防治原则 • 中医学治法 •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的应用 • 中医学防治原则与治法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学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01
02
03
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
预防复发
补法
总结词
通过补益身体来治疗虚证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补法适用于虚证,通过补益身体,使正气恢复,从而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常用的补法包括益气、养 血、滋阴、温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