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新人教版七下《古诗五首》赏析

新人教版七下《古诗五首》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5、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9、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解析:你看啊,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呢,看不到那些古代的贤明君主和英雄豪杰了,往后瞅呢,也看不到未来的豪杰们。

就这么想着啊,天地是那么的广阔无边,可自己却这么孤单寂寞,然后就特别伤感,眼泪“哗”地就下来了。

这诗啊,就把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表现得超级强烈。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老杜这首诗写泰山可写得绝了。

开头就问泰山咋样啊?然后说在齐鲁大地都能看到泰山那一片青葱。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身上了,山南山北啊,就像被分割成白天和黑夜一样。

那层层的云气在胸前飘荡,眼睛都要瞪裂了去看归巢的鸟儿。

最后老杜还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很小很小了。

这诗里既有对泰山雄伟景色的描写,又表达了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壮志呢。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上那高高的塔,听说鸡一打鸣就能看到太阳升起。

他可牛气了,说自己不怕那些浮云挡住自己远望的视线,为啥呢?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啊。

这诗其实就是王安石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那种高瞻远瞩,不被眼前的困难或者小人所阻挡的决心呢。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陆游去山西村游玩的时候啊,村民们可热情了。

别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有点浑浊,丰收年景啊,招待客人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呢。

你看那山水重重叠叠的,正怀疑没路走的时候,突然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又出现一个村子。

箫鼓的声音响起来,原来是春社的日子快到了,村民们穿戴都很简朴,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

陆游说以后要是有闲功夫,就趁着月光,拄着拐杖随时来敲农家的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背诵重点练习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朝代】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1.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雄心和气概?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炼字炼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峻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七年级下册必背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必背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参考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一想到广阔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而独自落泪!二、赏析1.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参考译文泰山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我心胸震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那时)众山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二、赏析1.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泰山遮天蔽日,使得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体现了泰山的雄伟高矗;“荡胸生曾云”一句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一览众山小”一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小,虚写泰山之高。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117页五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117页五首古诗

1.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朝代】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3.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朝代】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鉴赏(含课注解和翻译)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鉴赏(含课注解和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鉴赏(含课本注解和翻译)————————————————————————————————作者:————————————————————————————————日期:第三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加横线处为高频鉴赏考点和高频默写诗句(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注解】1.【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2.【深林】这里指“幽篁”。

3.【相照】相互映照【主题归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注解】1.【玉笛】笛子的美称。

2.【故园】故乡,家乡【主题归纳】本诗主要叙述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注解】1.【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2.【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3.【凭】请求,烦劳4.【传语】捎口信【主题归纳】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诗人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考点梳理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抑郁不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理解: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②“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孤独寂寞凄凉)③“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体现了什么?答: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④请赏析该诗句在这泪中包含着什么含义?答:表达的不只是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答: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惆怅、孤寂)。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七年级语文古诗词讲究意境幽远,如果能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把古诗词的意境描述一番,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诗词的优美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一)《山中杂诗》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14首古诗如下:1.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意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中的幽篁(竹林)、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 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高雅绝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 艺术手法:以自然平淡的笔调,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月夜竹林幽居图。

1.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意境:在宁静的春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玉笛之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 艺术手法:“暗飞声”的“暗”字用得巧妙,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声传情,借景抒情。

1.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意境:诗人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了衣袖。

在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想要传个平安的消息却没有纸笔。

- 情感表达: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在旅途的仓促与无奈。

- 艺术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

1.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赏析- 意境: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逞芳菲的景象,就连没有艳丽色彩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晚春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的“知”字,将草树拟人化,赋予它们感知春天将逝的能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生动地表现出花草争艳的情景。

1.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赏析- 意境: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承性。

尤其是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地位十分突出。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第1首木兰诗(《乐府诗集》)【主旨情感: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2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2.请分析“念”和“独”的表达效果。

(3分)第3首望岳(唐杜甫)1.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

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第4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1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诗。

(2分)3.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的理解。

(2分)4.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2分)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2分)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第6首己亥杂诗(清龚自珍)12.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______________。

(1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2分)泊秦淮第7首泊秦淮(唐杜牧)1.“烟笼寒水月笼沙”连用两个“笼”字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

(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分)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解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追昔怀人之作。

古人,来者,都象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燕昭王,初流亡在韩国,因燕国内乱,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

即位后,卑身厚币招纳贤士,师事郭隗,士人争相趋燕。

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经过休养生息,国家殷富,士卒效命。

燕昭王二十八年,遣乐毅率联军打败宿敌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燕国进入鼎盛时期。

他在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黄金台招揽贤士。

“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也昭示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天地之悠悠”,天地广远,人生几何?这既是空间的浩叹,更是时代的诘问。

李清照诗云:“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含无限意”,即可以移用于此,作为启示:追怀燕昭王,那种“远”的魅力如同梅花的蕾瓣,在时空的压力之下蕴藉生动,一旦超越了束缚,就可以展现无尽的情意。

当然陈子昂最终没有打开束缚,等到他理想的贤君。

你会不自觉感慨他的身世,四十一岁被人害死在狱中。

当个人的命运化作一个“怆然”的符号,我们能在孤零零的语境中体味文人志士的寻找和深情。

杜甫的《望岳》其早年诗作,还没有太多的沧桑况味。

因为与文人仕途出路的种种联系,唐代漫游之风兴起。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等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不由自主地诘问、惊叹,情感蔓延,千里齐鲁大地蓬蓬勃勃在眼前展开,我们看到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深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山南山北的一明一暗的昏晓之别,我们把它换成“隔”字,对比可见前者的用词的奇险,可谓“刀锋洗眼”。

所谓诗歌是灵魂独白,沥沥见血,“语不惊人死不休”即在此体现。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一句很容易读出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融入的喜悦;后一句诗的“内心视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决眦入归鸟”“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你闭上眼睛,眼前的鸟禽都是由清晰到朦胧到渐不可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进行赏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赋景的诗。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期望。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和白日依山尽来形容着自然景观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宏伟与辽阔。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行为意味着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境界。

《望庐山瀑布》作者: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杨万里描写庐山瀑布景色的诗。

诗中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表达瑰丽的景观,通过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绘将瀑布的雄伟和奇特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天地相融合,营造出宏大的意境。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詩。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境况,表达了对逆境与坎坷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满地及长江滚滚来的描写都充满着忧愁之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沉思,凸显了坎坷人生中的苦痛和困扰。

《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李绅反映农民劳动困苦的一首诗。

以表达对农民劳动辛苦的同情和思考为主题,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最后的一句粒粒皆辛苦强调了农民艰苦劳作的不易,使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姓名:一、《饮酒》(陶渊明)1、“心远地自偏”一句阐述了怎样的哲理?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本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了的景和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4、小结: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的道理,表达了作者。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的美景?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4、小结:这首诗描写了作者,表达出作者。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描写早春美景的名句,这两句妙在何处?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结:这首诗描绘景致,表达了诗人。

四、《雁门太守行》(李贺)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写法上有何妙处?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从和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本诗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试作分析。

4、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

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前三句全是,描绘出一幅图,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渲染出一种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推出一幅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

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2、本曲,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

3、小结:本曲抒发了。

六、《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1、本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

2、分析本诗运用叠词的妙处。

七、《渡荆门送别》(李白)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壮观景色?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分别从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和云彩变幻的无穷奇景。

初一古诗五首下册

初一古诗五首下册

初一古诗五首下册《竹里馆》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衍生注释:“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但更有韵味。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清幽绝俗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多么自在惬意啊!在这深林之中,没有他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像一位知心好友一样,洒下清辉陪伴着他。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竹林中的活动,表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独守内心宁静的感觉仿佛透过诗句扑面而来。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山中游玩,在一片竹林深处,我突然想起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那一瞬间,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安静下来,只有竹叶沙沙作响,就像诗人当时的情境一样,我感觉自己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内心格外宁静。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竹林,是不是很像王维诗里的幽篁?在这里,感觉心都静下来了,真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呢。

”朋友点头称是,我们就在那竹林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享受着这份宁静。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衍生注释:“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二、赏析:在一个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悄悄飘出悠扬的玉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诗人听到这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触动了心中的思乡之情。

这笛声就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门。

诗句写得很巧妙,先写笛声的传来,再写这笛声引起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也仿佛置身于那个春夜的洛阳城,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氛围。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中杂诗》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二)竹里馆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
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
思念之情。

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6、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
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谁家”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