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过松源漆公店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释]过松源漆公店①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错喜欢③。

政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⑤一山拦。

①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

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

晨炊,早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②[赚(zuàn)得]骗得。

③[错喜欢]空欢喜。

④[政]同“正”。

⑤[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赏析】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泊秦淮》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泊秦淮》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唐] 杜牧烟y ān 笼l ón ɡ寒h án 水shu ǐ月yu è笼l ón ɡ沙sh ā,夜y è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 近j ìn 酒ji ǔ家ji ā。

商sh ān ɡ女n ǚ不b ù知zh ī亡w án ɡ国ɡu ó恨h èn ,隔ɡé江ji ān ɡ犹y óu 唱ch àn ɡ后h òu 庭t ín ɡ花hu ā。

诗词注释: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诗词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古诗1. 原文(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 解析。

- 开头这几句特别有趣。

“唧唧复唧唧”,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先弄出点声音来引起大家注意。

木兰本来在好好织布呢,突然就不织布开始叹气了。

这就好比我们正干着活儿,突然走神儿了。

然后呢,家里人就问她咋了,木兰说也没啥特别的想法,但是呢,原来是可汗要征兵,她爹的名字在征兵的名单上。

她爹没大儿子,她又没有哥哥,那咋办呢?木兰就特别勇敢,说我去买马买装备,代替爹爹去打仗。

木兰这姑娘可真是孝顺又有担当,在那个时代,女孩子一般是不能去打仗的,她却能挺身而出,很了不起。

- 再看后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几句,形容木兰奔赴战场的速度很快,就像飞一样。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开了超级加速模式,“嗖”地一下就到目的地了。

木兰在战场上肯定特别英勇,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她一个女孩子能做到这样,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

1.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 你看王维这人,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多酷啊。

他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长啸。

这长啸就像我们现在高兴了大喊几声,不过王维喊得肯定更有韵味。

他在竹林深处,周围都没人知道他在这儿,只有明月像个好朋友一样照着他。

这画面就很有诗意,感觉王维特别享受这种独处的宁静。

他就像是竹林里的一个隐士,和大自然相处得特别和谐,月亮都来陪他了,好像在说:“王维,你不孤单,我在这儿呢。

”1.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1.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 岑参在远离家乡的路上,向东望着故乡,那路长得看不到头啊。

他哭得袖子都湿了,“龙钟”这个词就形容他哭得很狼狈的样子。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1、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3新乡模拟)“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约客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约客①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③。

①选自《清苑斋集》。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②[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③[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

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看到落下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空。

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

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

“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空。

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

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4.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6.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7.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9、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10、“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颔联写登楼所见,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坼”“浮”两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

诗句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

)3.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5.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中考指南)答:(1)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

(2)种看法,认为作者暗含抑郁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6.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

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

尾联突出诗人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

7、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示例: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

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8、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

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三、《蝉》唐朝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品行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四、《孤雁》唐朝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其"诗眼"是"孤"。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

这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3.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作者写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五、《鹧鸪》唐朝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这首诗首联咏其形,以华贵的山鸡类比,写出鹧鸪的“喜暖”的习性、斑斓的羽色。

颔联咏其声,以青草湖边迷蒙的雨色、黄陵庙里飘零的落花等景物加以衬托,使鹧鸪的啼声倍觉悲凉。

颈联写游子佳人闻其声而触动情怀。

尾联写鹧鸪在苦竹丛中寻觅暖巢,衬托出诗人羁旅相思之愁。

2、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六、《卜算子》咏梅宋朝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孤傲清高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写出了梅花的哪些共同特征?答:(1)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赞颂了梅花崇高的品格。

(3)作者以梅花自比。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5、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陆游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作者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他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木兰诗》(只背名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⒈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⒉写边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⒊写战争的激塞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八、《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九、《破阵子》宋朝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