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学生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个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夜书所见》、《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类型各异,有写景、咏物、抒情等,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辨别诗词的类型,理解诗词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七个古诗词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译文和图片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七个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兰诗》是⼀⾸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横吹曲辞·梁⿎⾓横吹曲》中。
这是⼀⾸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个叫⽊兰的⼥孩,⼥扮男装,替⽗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畏的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兰诗》课⽂原⽂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兰诗》知识点 ⼀、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燕⼭地区进⾏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所写的⽊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兰诗》的历史背景。
⼆、⽂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的⾳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为主,兼有七⾔及杂⾔。
三、相关资料 《⽊兰诗》是南北朝时北⽅的⼀⾸乐府民歌,在中国⽂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023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赏读总汇

2023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赏读总汇本文档总结了2023年部编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章的赏读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
1. 《赠汪伦》- 作者:杨炯- 内容:诗人怀念已故友人汪伦,表达了对友谊及生死的思考。
2.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描绘了诗人夜晚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3.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绘了登临鹳雀楼的壮观景色,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杜甫- 内容:诗人游历洞庭湖时,赞美了张丞相的才干和治理能力。
5.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内容: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6. 《敕勒歌》- 作者:乐府诗- 内容: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草原的壮丽景色。
7. 《白日依山尽》- 作者:王之涣- 内容:描绘了黄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与赞美。
8.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内容: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景色,以及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9.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描绘了江雪的美丽景色以及冬天的宁静和寂寞。
10. 《绝句》- 作者:杜甫- 内容:简洁有力的四行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11. 《登鹳雀楼》- 作者:白居易- 内容:再赏析另一版本的《登鹳雀楼》诗作,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12. 《赠荆潭使君》- 作者:李白-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思念,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13. 《绝句》- 作者:黄巢- 内容:再赏析另一版本的《绝句》诗作,呈现不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阅读以上13首古诗,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够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提供帮助。
抓诗眼 析意象 读诗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整合教学

抓诗眼析意象读诗情——七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整合教学写在前面: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要求学生丰富自己的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材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注释详细,还配有详细的解读,一般只要求读读背背,注重积累。
学生自读古诗,可以浅层次地理解古诗。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水平,将第六单元后的四首课外古诗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尝试抓住诗眼体会古诗情感,并设计评价量化表,尽力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学习要求:课前预习,学生熟读古诗,关注注释及解读,并做好圈点勾画。
尝试背诵四首古诗。
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中作者的情感。
2.初步学习抓住诗眼,分析意象,鉴赏古诗。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中作者的情感。
2.初步学习抓住诗眼,分析意象,鉴赏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初读古诗(7分钟)1.学生自由读古诗,查看学生预习情况。
(1分钟)(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2.随机抽取4名学生朗读四首古诗,关注字音、节奏;提醒注意个别字形。
(生齐读四首古诗)(4分钟)(二读,读准节奏,试读诗情)3.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古诗朗读,试读出情感。
(1分钟)二、品读古诗(30分钟)活动一:学读赏析《泊秦淮》(8分钟)1.诗以言情(志),齐读第一首《泊秦淮》,说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追问:商女“不知”,还有谁“不知”?他们“知”什么?预设:“恨”;诗人“恨”达官贵人沉迷酒色,只知寻欢作乐,不理国事。
2.歌唱的曲名能否改为《满江红》?预设:不能,诗歌的情感抒发借助特定的意象。
合适的意象有助于诗人表达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泊秦淮》,读出诗人的忧国情怀。
4.小结:抓诗眼,析意象,读诗情。
活动二:学生按照以上方法,自由选择古诗进行赏析。
(20分钟)1.学生自由赏读古诗(5分钟);屏显“评价量表”2.学生自我评价量表3.学生交流展示(5+10分钟)。
七年级下册古诗语文

七年级下册古诗语文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古诗的学习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七年级下册古诗的学习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七年级下册的古诗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春晓》和《早发白帝城》。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另一首古诗《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白帝城的一天早晨,表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的向往,给学生带来了人生哲理的启迪。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诗词的韵律和格律,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诗词的朗诵和解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除了学习古诗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诗词鉴赏的方式,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七年级下册的古诗学习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古诗的学习,通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愿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感受到诗的魅力,汲取诗的营养,成为真正的诗词爱好者和文学人。
七年级下册必备古诗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必备古诗文知识点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古诗文知识点,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
经典之作。
它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纠葛情感,以及唐玄
宗当时的政治局势。
学生需要掌握《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李白豪迈、奋发的人生观和对自由不羁的追求。
学生需要理解《将进酒》的
意境和寓意,以及李白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三、《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分别选自唐、宋、元、明、清五代的不同流派诗歌,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学生需要掌握各首古诗的撰写时间、作者及其文学特色,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和文人境界。
四、《观沧海》
《观沧海》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它通过写海洋的宏伟、深邃和神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悲愤之情。
学生需要掌握《观沧海》所反映的诗歌意境和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作,通过写作者在床上思考夜幕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现了李白的诗歌才华和艺术创作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静夜思》的诗歌构思和文学特色,了解唐代古诗的组织结构和美感价值。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必备的古诗文知识点,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文化精华,可以更好地感知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也能为学生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

王维《西施咏》译文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注释】1、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2、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3、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4、持谢:奉告。
5、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颦古作膑。
6、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三行对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
[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清,清澈,与“浊”相对。
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
通,畅通,贯通。
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主题】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1.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作者在对自然的叙写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答: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倾洒银辉的明月当成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展现的画面。
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发出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主题】这首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1.理解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故乡《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词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杨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
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途中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想要写信却没有纸笔,劳烦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主题】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练习】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
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却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深切,故乡的亲人最挂念的就是诗人是否平安,然而“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只能托友人捎回平安的口信。
这一做法正体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根据你对《逢入京使》的理解,说说宋之问诗中表达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因远离家乡,日子长久,不知亲人音讯,担心亲人安危存亡,而不敢向别人询问的恐惧心理。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主题】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同时也启迪人们抓住时机,应时创造。
【赏析】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树木人格化,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不久春天就将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奇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姿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同时也启迪人们抓住时机,应时创造。
1.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花草树木得知不久春天就将归去,于是各自努力展现自己的姿色,大自然中万紫千红,百花争奇斗艳,欲将春天留住。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思,它们以争芳斗艳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2.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扬。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意】(追忆历史)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止不住满怀悲伤潸然泪下。
【主题】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
【练习】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答:“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苦闷。
3.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这两句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情绪。
4.《登幽州台歌》在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心魄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①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②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什么样的呢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层云升腾,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极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的群山会是多么渺小!【主题】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练习】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答:“钟”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割”是分割的意思,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山中云雾缭绕,诗人张大眼睛看飞鸟归林,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 联系全诗,谈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示例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蕴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示例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
4.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飞来峰烽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
【主题】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写法】夸张;借景抒情(寓理)【练习】1.这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首句“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次句虚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3.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这首诗解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 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答:站得高就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是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红忽然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练习】1.首联中“莫笑”“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莫笑”是不要笑的意思,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形容菜肴丰足,写出农家在丰收之年用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尽所有,热情好客的民风。
2.请简要分析颔联在写景中蕴含的哲理。
答: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意】(我)怀着无尽的离愁向着日落西斜的方向远去,马鞭向东一挥,离开北京,从此辞官奔赴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