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基础教案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基础教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税收基础》
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税收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任课教师:迟寿政
教学对象:09报关动漫
教研科室:第一教研室
荣成市电视大学
2010-3-11
前言
一、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前景
本课程为一村一09报关班和09动漫班学生。
本课程侧重税法实务,体系更完备,内容更详实。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财税专业学生的税法实际操作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税收及税收相关业务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税收基础》课程作为一村一09报关班和09动漫班学生,在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规划中地位突出。
二、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主要讲授我国税收税法实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税收税法的相关概念;了解税收的构成及我国现行税收税法体系和税收管理体制;掌握商品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各税类税种的基本原理、立法原则、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征收管理;熟悉税收征收管理相关法规。
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理论及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税收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本课程的作用
帮助一村一09报关和09动漫专业学生具备必备的税收知识,了解我国现行税收法制法规,作为专科学历水平必备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可以为一村一09报关和09动漫专业学生教学规划中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讨论相结合,结合实验室教学,适度配合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作业。
具体学习方法见下表。
课程介绍
课、专业选修课。
教学日历
第二部分同步练习答案
第一章
练习一:
一、基本概念
1.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产品进行的一种强制、无偿的分配,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2.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一再直接返还给原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3.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并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和征收的,是一种强制性课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与国家的政治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等征纳行为规范,征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不能随意变动。
税收的固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税收征收数量具有有限性。
二、填空
1.政治权力
2.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
3.财产权力政治权力
4.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5.社会管理者生产资料所有者
6.有偿性
三、单项选择
1.C2. C3.C4.A5.D
6.A7.A8.D9.C10.A
11.D12.A
四、多项选择
1.AB2. BCD3.BCD4.ABCDE5.ABCD
五、判断题
1.×2.×3.√4.×5.×
6.√7.×8.√
六、问答题
1.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产品进行的一种强制、无偿的分配,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2.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形式特征,通常称为税收的三性。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税收的无偿性必须以税收的强制性作保障,但没有无偿性,也就不需要强制性。
同时,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
3.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征税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
因为政府担负着为纳税人提供各种公共品的职责,如国防、安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有些完全由政府出资,有些由政府部分出资。
资金从何而来由纳税人上缴。
政府把纳税人的钱拿过来,应该为纳税人服务,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练习二
一、基本概念
1.税收职能:税收职能是指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和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职责或功能。
2.税收的财政职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税收把经济单位及个人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价值集中起来,形成由国家集中支配的财政收入,以满足国家提供公共品需要的职责或功能。
它是税收的基本职能。
3.税收的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影响个人、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职责或功能。
4.税收的社会职能:税收的社会职能,又称税收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均衡社会成员之间占有收入或财富的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或功能。
二、填空题
1.财政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2.财政职能
3.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征收数额的稳定性
4.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
5.调节行为的权威性调节范围的广泛性调节措施的灵活性
6.收入再分配职能
7.高收入者有产者
8.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开征社会保障税
三、单项选择题
1.A2.A3.D4.B5.A
6.D7.B8.D9.A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2.BCDE3.ABC4.ABCDE5.ACE
6.CDE7.CDE8.ACDE
五、判断题
1.×2.×3.√4.√5.√
6.√7.√8.√9.×10.√
六、问答题
1.税收职能是指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和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职责或功能。
税收作为实现国家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三个基本职能,即财政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税收的财政职能是税收的基本职能,因为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即税收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手段,能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
税收之所以具有财政职能,是因为税收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形式,可以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分散的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形成可供国家支配的财政收入,以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
税收的财政职能是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税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由实物到货币的演变形式,但始终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并将随着国家的存在而存在下去。
所以说,税收的财政职能是原生的,其它职能是派生的。
财政职能是税收首要的、最基本的职能。
2.与其他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比较,税收手段对经济的调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调节经济的权威性;第二、调节范围的广泛性;第三、调节措施的灵活性。
3.税收职能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整体。
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从国家方面看,可以形成由国家集中支配的财政收入,并在取得财政收入的过程中,调节经济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从纳税人方面看,纳税人向国家缴税,相应地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从而相对降低了纳税人的消费能力或投资能力,最终影响了其消费或投资选择。
可见,税收职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个税收职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
同时,税收职能又具有差异性。
其中,税收的财政职能是其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因为税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是在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税收的后两个职能寓于税收的财政职能之中,离开了税收的财政职能,其他职能就无法独立存在。
同时,税收的经济职能用社会职能又能更好地保证税收财政职能的实现,如果失去税收的经济职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稳定、协调地正常进行,财政收入就无法实现;如果失去税收的社会职能,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不力,对低收入者的财政救助不够,就会有失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公正,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税收的财政职能也就难以有效实现。
练习三
一、基本概念
1.税收原则:即税制建立原则,是一个国家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判断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制定科学的税收原则,始终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
2.税收财政原则:是指税收应能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充裕的财政收入来源的基本准则。
它是我国税收基本的、首要的原则。
3.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亦称公平税负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使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4.经济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的平等(主要是竞争环境的平等或者说是机会均等)和国家税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
5.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政府应利用课税机制达到社会有序发展的目标,通过公平税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力图以效率的最小代价达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二是在一国(地区)内全体社会成员之间所享有的经济福利不能过分悬殊,收入和经济福利差距不能过大。
6.税收效率:所谓税收效率,是指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
它通过税收成本和税收收益的比率衡量。
二、填空题
1.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原则
2.制定科学的税收原则
3.收入水平消费水平
4.税收成本税收收益
5.内在稳定器作用相机抉择作用
6.税负公平机会均等
7.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的效应
三、单项选择题
1.B2.B3.B4.A5.D
6.B
四、多项选择题
1.AB2.AB3.BCD4.CD5.ABCD
五、判断题
1.√2.√3.×4.×5.×
6.×7.√
六、问答题
1.组织税收收入要做到适度合理,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取之有度。
税收收入的取得要适度,防止取之过度,影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损害公平和效率。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税率定得太高,但也不是说把税率定得越低越好,而是要找出税率的最佳点。
第二,取之合理。
取之合理主要是指政府在运用税收取得财政收入时,向谁取以及取多少(即税负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要公平合理,符合税收的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的基本要求。
2.税收的经济效率旨在考察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税收的额外负担或超额负担最小化;二是税收的额外收益最大化。
3.税收的经济公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的平等和国家税收在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机会平等。
政府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实现机会平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竞争环境不同,使一部分企业处于有利地位,另一部分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则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改变以至消除由企业外部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不平等竞争环境,使竞争者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
二是税收负担合理分配。
税收负担合理分配是税收经济公平的第二层含义。
其核心是要解决税收负担是否与纳税人的条件相一致问题和税款的使用是否给纳税人带来利益。
练习四
一、基本概念
1.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因国家课税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或份额,从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或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其实质表现为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分配关系。
2.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使纳税人与负税人产生背离,影响纳税人的问接税收负担。
3.宏观税收负担:是一国(或地区)所有的纳税人或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具有总体性质的纳税人集团负担的税收总和。
4.微观税收负担:微观税负是指纳税人个体,如单个企业、农民、居民个人的税收负担。
微观税负是制定税收政策时被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
二、填空题
1.纳税人
2.国家纳税人
3.国家纳税人
4.企业税收负担率农业户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5.社会剩余产品
6.国民收入税收率
7.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国民收入税负率
8.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9.公共财政支出
10.社会简单再生产
11.税种设置
12.计税依据
三、单项选择题
1.D2.C3.B4.D5.C
6.A7.A8.A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2.AE3.ABC4.ACE5.ABC
6.ABCDE7.ABC8.CDE
五、判断题
1.√2.√3.√4.√5.√
6.√7.×8.√9.×10.×
六、问答题
1.第一,宏观税负的最低量限。
宏观税负的最低量限是保证公共财政支出正常合理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凭借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
包括:一是保证政府机器正常运转的各项费用;二是发展社会各项公益性事业的正常合理的资金需要;三是公益性、基础性项目设施投资需要。
第二,宏观税负水平的最高量限。
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是宏观税负水平的最高量限。
从全社会来说,如果宏观税负水平超过了最高量限,将会造成下列不良后果:一是税收侵及了生产资本,生产耗费补偿不足,阻碍技术进步,长期下去会造成经济停滞甚至萎缩;二是税收侵及了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影响劳动力生存和发展,会从根本上损害生产力;三是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主辅关系倒置,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和效率。
2.税收负担是指因国家课税相应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或份额,从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或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税收负担的主体。
税收负担的主体包括受负主体和承负主体两个方面。
受负主体是国家;承负主体是纳税人。
第二,税收负担的承负客体。
税收负担的承负客体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收入扣除物质消耗和劳动者基本消费后的剩余部分。
3.影响微观税收负担的因素有:
第一,宏观税负水平。
第二,税收制度。
第三,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第四,纳税人的行为。
第五,税负转嫁。
练习五
一、基本概念
1.税务代理:是指税务代理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代理范围内,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委托,代为办理各项税务事宜和行为的总称。
2.纳税担保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纳税担保能力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3.税收行政诉讼: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的司法活动。
4.税务行政复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按照规定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的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由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二、填空题
1.征收管理
2.30
3.《税收征管法》
4.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5.会计凭证纳税凭证
6.自愿的委托原则依法代理的原则独立、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7.10日
8.5日
9.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10.申请人第三人被申请人
三、单项选择题
1.A2.A3.B4.A5.A
6.D7.D8.C9.A10.A
11.D12.D13.D14.D15.A
16.A17.C18.D19.B20.D
四、多项选择题
1.BCDE2.ABCDE3.ABC4.ABD5.ABCD
6.ABC7.ABCD8.ACD9.ABCD10.CD
11.ABD12.BD13.BC14.BCD15.BD
16.ABCD17.ABC18.ABCD19.ACD20.ABCD
五、判断题
1.×2.√3.×4.×5.√
6.×7.×8.√9.√10.×
六、问答题
1.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种。
纳税人向税务机关填报税务登记表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关证件、资料:①营业执照:②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③银行账号证明:④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合法证件;⑤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2.税收的保全措施是税务机关为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转移、隐匿财产、收入,在纳税期满前依法采取的防范税收流失的措施。
(1)税收保全条件。
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二是在期限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税务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适当的保全措施。
(2)税收保全措施。
税收保全措施主要有两项:一是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二是在纳税人没有存款或税务机关无法掌握其存款的情况下,可以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3.申请税务行政复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规定的申请复议范围。
(5)属于规定的复议机关管辖;(6)按规定申请复议的,在提出复议申请前已经依照税务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7)复议申请是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的;(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4.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有:(1)罚款;(2)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3)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的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没收其非法所得。
5.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以及其他方式征收税款。
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少数零星分散的税收,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
受托单位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
纳税人邮寄申报纳税的,应当在邮寄纳税申报表的同时,汇寄应纳税款。
税务机关收到纳税申报表和税款后,必须向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办理税款缴库手续。
练习六
一、基本概念
1.税收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基本制度。
2.税收立法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法定程序规定税法制定、审议、批准、公布等税收方面的一系列权力。
3.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税收收入的一项财政管理体制。
4.税收执法权:是指执行税收法律的权限。
它属于一种行政权力,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
二、填空题
1.税收管理权限税收收入
2.1994
3.税收立法权限税收执法权限
4.授权制分权制
5.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6.市场经济的原则公共财政
7.责、权、利相结合
8.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税种中央和地方分开机构收税中央要集中必要的财力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D4.B5.A
6.A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E3.ABD4.ABC5.ABCD
6.AB
五、判断题
1.×2.×3.√4.×5.×
六、问答题
1.属于财政部的税收管理权限主要包括:
(1)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开征、停征某一个税种。
(2)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某种应税产品或某个行业进行减税、免税。
(3)对工商税收中的卷烟、酒、糖、手表四种产品的减税、免税。
(4)盐税税额的调整及非生产用盐的减税、免税。
(5)有关涉及外交关系和对外商征税的问题。
2.第一,政府财政经济分级管理的要求。
第二,地方政府实施中观调控的要求。
第三,调动地方政府征税积极性的要求。
第四,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
第五,公共产品必须分级提供的要求。
3.税收执法权主要内容包括:
(1)经立法机关授权,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对一些税种决定开征或停征的权限;
(2)经立法机关授权,制订税法实施细则和对税法、税收法规进行解释的权限;
(3)对税目、税率等税制要素进行调整或具体确定的权限;
(4)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具体税收执行规定的权限;
(5)对各项税收减、免税的审批权限等。
4.政府间分税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效率原则。
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税收划分要尽量减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从税收征管效率讲,按照划归哪一级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征收为标准来确定税种的归属,即如果某种税由地方政府征收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及时足额地把税款征收入库,则就将这种税划归地方税,相反,应划归中央税。
第二,公平原则。
要使全国各地区间的税种结构、税基、税率大体上平衡,即各地居民的税负应平衡。
第三,法律原则。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应通过法律形式公布和实施。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税收要素:税收要素是指各个税种在立法时必须载明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比如,对什么征税、由谁交纳、征收多少、什么时间缴纳以及不依法缴纳怎么办等。
2.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它是课税的客体或标的物。
3.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纳税的主体。
4.税目: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了具体的征税范围。
5.税率:是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
它是计算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6.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即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数额多少,均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
它是我国现行税率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又可分为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等形式。
7.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按征税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规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率按其累进依据和累进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全额累进与超额累进两种基本形式。
8.定额税率: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照征税对象的一定数量直接规定一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它是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
9.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时间。
10.偷税:即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法规,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
11.抗税:即纳税人拒绝遵照税收法规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
12.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
13.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面积、件数)为依据,规定固定税额的税种。
14.直接税:是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15.间接税:是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种,主要是对商品征收的各种税。
二、填空题
1.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
2.征税对象
3.征税对象
4.税率
5.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