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学案精品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学案精品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Ⅰ知识梳理第七课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实行这一制度的最终原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直接原因;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的性质、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表现、地位、必然性、意义。

(1)性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具体表现:包括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4)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5)必然性: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6)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的分配方式有哪些?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内容、意义?(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生产要素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劳动私企、外企的职工工资资本私营企业主、金融投资者利润、股息、利息技术企业技术人员、科学创作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明星奖金、版权费、专利费、出场费管理高级管理人员高薪收入(3)意义A确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案课型复习课模块 1 课时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范围: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按照考纲要求能力目标树立高考意识、提高分析理解解答能力价值态度目标促进对公平的理解重点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难点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关键字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教学过程和内容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重点一: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公平有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活力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如何保障公平从根本上,发展生产,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全体人民收入增加。

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发展成果共享。

发挥市场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提高效率;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注重公平。

第一,分配制度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第二,分配政策:(一根本、二三提高、四财税秩序、五财政支出、六防垄断、七农业、八就业培训、九社保)1.解决公平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生产力,全体人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发展成果共享。

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

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提高扶贫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完善财政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加强税收监管,整顿分配秩序。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保的财政支出,监督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社保金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5.合理调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打破行业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公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7.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拓宽增收渠道。

8.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第3单元 单元整合归纳课件(广东专用)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 第3单元 单元整合归纳课件(广东专用)
单元整合归纳
(2011·山东高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 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四个题肢中,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 发展,这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①应选;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具体措施,②也应选;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 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③说法错误;增加货币发行量可能加剧通货膨 胀,④也错误。故选A。抓住题干的规定性理解题意,是做好本题的关 键。 【答案】 A
【题型特点】 (1)组合型选择题是近年来文综高考试题和政治单科试题中的一 种重要题型。它由过去的不定项选择题演变而成,具有迷惑性强 、考查知识点多、信息容量大等特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信息 处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组合型选择题的组题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题肢为等量选项的 组合题,这类题的备选项,要么都是两个选项组合,要么都是三 个选项组合;另一种是题肢是不等量选项的组合型题,即备选题 肢的出现没有规律性可循的组合型选择题。
肢不必再思考它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然后从具有相同题肢的 序号上研究,联系所学知识,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寻找突破口,对
照干肢决定正误,从而有效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而对其他的序号内容就不必再考虑。
(2010·北京高考)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所示为各
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
义上说,做完了以上两步,剩下的选项应该为必选答案了,但在单项选择题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成果分配定制度;
公平效率要兼顾;
科学市场加宏调;
小康目标正铸造;
财税政策恰好处;
全球经济真热闹;
知识体系构建
重点基础知识检测
1、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 这种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D.由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增收减支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 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 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 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 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8、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行使国家职能 , 增强国家的宏观 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但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 政收 入过多, 会 直接减 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 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妨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因此,增加财政收入根本的是发展国民经济,还需要制定合理 的分配政策
2、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 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重点基础知识检测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关于这一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效率与公平相互包含相互促进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③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④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5、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 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 字可以( ) 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教案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高考调研·单元解读1.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2.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单元的试题基本上都是以生活素材为背景,考查获取信息和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选择题中,图表、图示类材料较多。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等。

3.在复习备考中,首先要把握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对关系。

一个核心就是维护社会公平,从分配制度、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认识维护公平的措施。

一条主线就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来认识如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对关系主要是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财政、税收的关系、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还要关注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中关于分配公平方面的论述,认真做好针对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平,从分配制度、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认识维护公平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与能力:二、知识梳理·自主预习(举例说明,理解记忆下列考点)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考点1)(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

①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考点3)(1)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高考政治必背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高考政治必背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高考政治必背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7、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因:生产决定分配,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它兼顾效率与公平。

按劳分配:地位: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要求:它既要求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又反对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悬殊,与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原因: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体现平等分配和社会公平,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分配公平】含义: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原因: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促进和谐。

措施: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复习教案3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复习教案3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考点展示二、考点洞悉考点一分配制度主干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2)必然性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3)意义:。

(4)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

误区辨析1、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

(注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属于非按劳分配。

)2、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注意: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等就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精题展示1、(2007年高考海南卷)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B)A、社会总产品B、个人消费品C、生活必需品D、物质总产品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某“8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

此作家的稿酬属于(C)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入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入考点二分配原则主干梳理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1)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反之则会。

(2)对公平的影响;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的体现,它有助于。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为什么?。

(2)怎么办?。

误区辨析兼顾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注意:兼顾公平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精题展示1、(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下列选项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D)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③扩大财产性收入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2008年高考广东卷)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高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一轮复习44 优质课件

高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一轮复习44 优质课件
杠杆配置资源,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2)再分配:(二次分配) 政府财政调节,提高低收入,扩大中 间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第三次分配: 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个人捐助,提高社会慈
善机构的公信度。
如何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概括为一根本、一制度、两政策、一原则
(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 平稳快速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两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
决定
分配
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决定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
决定
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 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总结:理解按劳分配 •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的“主体”的认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特别提示】
1.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工资、奖金和津贴
平均分配(人人都有)
福利
按生产要素分配
技术、资本入股所得
2.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 要素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 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 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 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存在性质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优化总结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大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优化总结

单元优化总结解题方法指导(三)——图表类非选择题图表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

图表主要有表格、曲线图、扇形图、柱状图等形式,题目一般由表头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或信息);表一(或图一)、表二(或图二)有何内在联系;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主要是通过对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原理。

如:过去和现在的纵向比较,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反映差距。

然后去探讨变化、发展的原因以及解决差距的办法。

[2013·高考重庆卷,13(1)(2)(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规范解题1.“三看”: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

二看图表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三看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

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2.“两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判断: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
4、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
(1)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体现了效率)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
5、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数;
第二,就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配的部分 占较大比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 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 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取得的收入,如技术入股、专
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 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
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E、按土地要素分配: 指出租土地、房屋取得收入。
◆第一单元:生产什么?(消费) ◆第二单元:怎样生产?(生产)
◆第三单元:为谁(个人和国家)生产?(分配)
▲ 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 第七课:个人参与收入分配
(个人是通过哪些主要的渠道、途径、方式获得收入?)
第八课:国家参与收入分配
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
生产关系 基础
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 需要。
※ 注意: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平均主义是人
人平均,否认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不是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要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
(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
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5)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三《经济生活》第3单元复习课件(广东专用)

高三《经济生活》第3单元复习课件(广东专用)

高三《经济生活》第3单元复习课件(广东专用)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1、生产决定分配(理解)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识记理解)3、我国多种方式分配并存(理解)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分配含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必要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原因意义:积极性,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地位―主体(原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体经济含义―凭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原因―市场经济,积极性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20XX年辽宁、宁夏文综14] 某科技企业出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 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

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 A *****元;*****元B *****元;20XX 年0元C *****元;20XX年0元D *****元;3000元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

”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XX年文综政治复习课件(全国卷)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二.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

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

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十六大上又有新的发展。

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三.学法指导第一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篇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分配是生产关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的问题已经在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学过,它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和所有制结构中 “公有制为主体”相对应,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必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才能体现出分配制度上的社会主义性质。

所以,这部分内容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既要向学生讲清楚按劳分配的含义,又要向学生讲清楚在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真正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又不可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因和道理。

其中,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按劳分配的适应范围——只限公有制内部,而不是全社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适用按劳分配;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明白,虽然按劳分配只能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中,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以外,还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必然要求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因此,这部分内容理应成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讲清这个内容,才能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整内容,也才能使学生能够从所有制和产品分配两个层面完整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生产关系)。

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一个教学难点。

说它难,不是难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上,而是难在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要性的理解上,以及对生产要素多样性的理解把握上。

(二)方法篇1.使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生产关系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原理,推导出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如下所示:2.使学生在回顾已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推导出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如下所示:也就是说,使学生知道,决定按劳分配的因素首先应该从生产关系内部看生产资料公有制,因为生产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直接决定作用;其次,生产关系毕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生产力生产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 定 决 定 产品分配方式 决 定 决 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 定 决 定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行按需分配)的最终(根本)决定因素。

由此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

(三)能力篇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未知判断。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

结合当地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实际,针对生活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存在或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知识篇1、效率优先的必要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种分配形式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由此也引起了“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还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的争议。

对此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对效率优先的分析和兼顾公平的思考,学生们应该对坚持这两方面的必要性分别有了认识。

然而,如何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将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是重要和有着一定难度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方法篇1、分两组展开辩论,辩题分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讲求效率”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体现公平”,通过辩论,达到明辨是非、加深对教材知识理解的目的。

2.本课时内容中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及其表达的难点,因而往往在这个知识点上设置出辨析题。

要解决该难点,要求学生必须深刻领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二者关系,这是答好试题的关键。

以此作基础,在辨别试题的出题类型时,特别关注正误混杂题型,按照所给材料作出辩证的分析,切忌因其题设中存在某些错误观点而将其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3.学生上网查找王廷江个人先致富,然后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并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先进事迹。

通过事迹和数字加深对“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的理解。

(三)能力篇1.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以此为基础,辩证理解二者关系,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全面理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展开社会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调研报告,以提高社会实践和书面概括的能力。

第三单元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理解:正确运用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报告中财政工作报告;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

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财政收入与支出。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知识纵横:(一)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掌握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财政的内容、财政的特点和财政的本质。

概括地说,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预算与决算。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3)财政收入。

①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一个方面。

②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③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税收收入是国家安全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4)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根本的原因,而分配政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是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决定”,后者用“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经济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另一方面。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条件。

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

财政支出按其具体用途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1)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三状态。

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

(2)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①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就是财政收支平衡。

③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就是财政赤字。

④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相反,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坚持支出收入相适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