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实训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 [适用对象[实验学时] 24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实验针灸学》(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science)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是传统针灸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验针灸学是以多年来针灸实验研究的经验、成果及教学实践为基础,编写的教材。
内容丰富,既保持传统针灸学特色;又能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系统总结实验针灸学最新学术动态、新方法和新进展;同时,与本专业其它教材配套,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本学科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针灸传统理论的兴趣,加速培养出具有从事实验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针灸专业科研、临床实用人才。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总课时24个学时,教学方法为教师示范操作讲解和学生实验操作结合进行。
本实验教学大纲系根据我院《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实际而自行制定的。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各项基本实验操作技巧,熟悉针灸作用的实验原理。
三、教学内容.实验一实验设计方法实习1、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思路,使学生熟悉针灸科研设计常用方法,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2、实验要求(1)理解和熟悉科研设计思路和方法。
(2)掌握针灸科研设计的常用方法。
(3)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4)熟悉各项实验基本要素的标准化及选取指标的特异性和客观性,以及存在实验误差的可能性。
(5)熟悉科研设计标书的书写。
(6)能独立撰写科研设计报告。
3、实验内容确定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的立题范围,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来搜索科研所需文献等资料,完成实验设计报告。
4、实验器材图书资料,计算机5、实验课时3学时实验二经络现象演示1、实验目的介绍经典的经络现象,开阔学生的专业眼界,丰富针灸理论,熟悉经络现象的类型、特点及实验手段和方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针灸学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腧穴的定位和主治、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
熟悉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原则和处方。
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和针刺、艾灸等操作,并能准确判断针刺得气与否。
具备根据病症制定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
能够运用针灸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文化。
三、课程内容(一)针灸学概论1、针灸学的定义、发展简史和特点。
2、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等。
(二)经络系统1、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
3、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三)腧穴总论1、腧穴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3、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四)腧穴各论1、十四经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等。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丘、足三里等。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
手少阴心经:少海、神门等。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等。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等。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等。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等。
15针灸推拿实训大纲
《针灸推拿学》实训大纲课程编号: B09731138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实训学时:12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一、实训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实训教学,加深学生对经络腧穴理解、针法、灸法、火罐的操作运用,能根据具体疾病,熟练运用针灸推拿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综合应用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的要求,以适应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
二、实训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经络腧穴学基础上,熟练运用针灸推拿技术,对颈肩腰腿痛等疾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运用中医治疗技术指导临床工作以提高临床医疗实际水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三、实训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一1、实训项目名称划经点穴一2、实训内容提要(1)演示(2)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3)指导学生操作实训项目二1、实训项目名称划经点穴二2、实训内容提要(1)演示(2)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3)指导学生操作实训项目三1、实训项目名称针刺法2、实训内容提要(1)讲解针刺法的方法(2)讲解针刺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针刺法的方法(4)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并体验治疗(5)指导学生操作实训项目四1、实训项目名称灸法2、实训内容提要(1)讲解灸法的方法(2)讲解灸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灸法的方法(4)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并体验治疗(5)指导学生操作实训项目五1、实训项目名称火罐操作2、实训内容提要(1)讲解火罐操作的方法(2)讲解火罐操作的注意事项(3)演示火罐操作的方法(4)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并体验治疗(5)指导学生操作实训项目六1、实训项目名称推拿基本手法2、实训内容提要(1)讲解推拿基本手法操作(2)讲解推拿基本手法的注意事项(3)演示推拿基本手法(4)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操作并体验治疗(5)指导学生操作四、实训项目与学时分配实训项目与学时分配表序号实训项目名称学时实训类型实训主要仪器设备备注1 划经点穴一2 演示性必做2 划经点穴二 2 演示性必做3 针刺法 2 演示性必做4 灸法 2 演示性必做5 火罐操作 2 演示性必做6 推拿基本手法 2 演示性必做(注:备注填“必做”或“选做”)五、实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本实训课程考核方式由学生实训课表现和康复护理基本技能考核两部组成,实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实习共34周。
其中,中医部分实习26周,西医部分实习8周。
一、中医部分 26周(一)针灸科 10周通过实习,熟练掌握十四经循行、走向规律,掌握经络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熟练掌握三百个左右的经穴、奇穴的定位、主治、针刺法等。
能较熟练地进行毫针、艾灸、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拔罐、耳压等操作及掌握适应症。
掌握对晕针、滞针,弯针、折针、血肿等异常情况的处理。
重点掌握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1.熟悉针灸科工作程序及主要规章制度(如:查房、医嘱、交接班、处方、消毒、疑难病案讨论、会诊、病房管理等制度)。
2.掌握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的书写,以及各项医疗文书的书写要求。
3.综合应用四诊技能,正确采集病史,观察病情,提高辨证辨病能力,学会针灸科常用的经络、腧穴诊察及专科检查(特别是神经运动系统的检查),并熟悉常用的理化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4.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指导辨证分析疾病,立法选穴。
5.掌握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
6.重点掌握以下疾病的辨证、诊断、治则、治法,并能对其中部分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治(据实际情况而定)。
(1)内科系统的中风(中经络、后遗症)、眩晕、头痛、面瘫、痹证、腰痛、胁痛、痿证、淋证、不寐、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呃逆、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阳痿、消渴、郁证等。
(2)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胎位不正、不孕等。
(3)儿科的小儿泄泻、小儿痿证、小儿遗尿、疳积等。
(4)外科的风疹、扭伤、落枕、漏肩风、蛇丹等。
(5)五官科的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近视、斜视、耳鸣耳聋、聋哑、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等。
7、了解高热、急痛等急症的抢救、治疗等知识。
8、掌握针灸消毒原则及程序。
(二)推拿科 6周推拿科是中医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实习重点,通过毕业实习,巩固和加深推拿学的理论知识,以指导临床实践,能独立处理推拿科常见病。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
《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0602004 课程名称:实验针灸学(含科研基本功)(Experi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72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36 学分: 4 适用对象: 五年针灸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参考教材:1、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2、王本显:国外关于经络研究的概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北京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北京4、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合肥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经络与针灸作用原理方面已有肯定结果的实验研究成果,客观地评价各科学术观点,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基本的了解。
同时,有选择性地重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藉以印证理论,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培养新世纪中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教学方法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为1:1.4。
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本课程为考试课,其中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40%。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作用及发展概况2、握穴位电子探测(电阻探测)的测定方法、意义及影响因素握循经感传现象3、.熟悉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4、实验动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5、熟悉针灸实验常用的动物(大鼠、小鼠、家兔)的特点6、掌握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动物级别等一些基本概7、握穴位的病理反应,穴位低电阻点的产生机制8、熟悉针感的形成机制9、掌握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0、影响针灸的五个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针灸灸法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针灸推拿学(英语)、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针灸推拿学(全科医学)专业参照执行。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针灸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全部理论课程后,进入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强化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地进行临床医疗工作能力的最后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最终实现培养能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实习目的通对毕业实习树立明确的爱伤观念。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针灸理论的理解。
熟练掌握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段。
针灸治疗手法达到熟练的水平。
能够正确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对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
掌握疑难、危重病的辨证施治原则。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及抢救技能。
二、实习内容1.认真学习针灸科、推拿科、中医科的门诊、病房病历书写达到正确采集病史,内容完整、准确、清楚、重点深入条理分明、文字通畅工整。
2.熟练掌握其他各项医疗文件的书写,能根据病情下达正确医嘱。
3.认真学习针灸推拿技术的实际操作。
4.熟练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处理各科常见病、多发病。
5.正确填写各种化验、检查申请单。
6.掌握常用药物的性能、剂型及剂量,达到临床合理应用。
7.学习医学常见病和急重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救处理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三、时间安排总实习时间为46周。
各科实习时间:岗前培训3周;针灸:12周;中医内科8周;中医妇、儿科5周;推拿4周;骨伤科2周;西医内科(含急诊)6周;中医外科2周;心电2周;X光2周。
四、实习要求: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2.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掌握好针灸推拿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
3.熟练掌握针灸推拿诊疗方法及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
4.熟练掌握针灸推拿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及规律。
《针灸学》见习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针灸学》见习教学大纲(供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使用)I 前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技能操作性、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针灸技术的熟练与否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好坏和医疗质量与安全。
因此,学习并掌握针灸操作技术是学好整个针灸学的一个关键。
通过对腧穴的定位方法、毫针刺法、各种灸法和头针、耳针等刺灸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以及运用针灸技术诊治或协助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亦为他们将来处理临床疑难问题增添又一手段。
本见习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专业(方向)及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8学时。
使用教材:《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陆寿康,1版,2003年1月;《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启才, 1版,2003年1月;《实验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李忠仁, 1版,2003年1月。
II 正文一教学目的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
见习教学除了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际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针灸学临床见习主要是使学生熟悉针灸器具、腧穴取穴方法与定位、针灸常用操作手法、临床常见疾病的针灸诊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
同时,配合课堂教学中的人体点穴和针灸常用操作手法示范,结合电视电化教学片与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一)结合临床实际复习相关课程内容。
(二)临床见习要求认真观察学习临床教师的操作要领,回答教师的有关提问;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法律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在老师指导下于四肢进行试针、艾灸、拔罐等操作。
(三)见习教学时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务必讲清经络在四肢的循行走向和分布规律,四种临床常用取穴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取穴法),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可能的解剖变异取穴等。
中医针灸推拿学毕业实习大纲本科针推专业
针灸科实习大纲【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循行、体表路径和主要病候及主治病证;2、掌握常用腧穴的正确定位、取穴法、主治和刺灸法;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辨证辨经取穴的方法对针灸科常见病进行辨证施治,并运用针灸疗法处理本科常见病;4、掌握针灸的禁忌和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实习内容】一、病种1、中医病证感冒、咳嗽、哮喘、呃逆、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胁痛、消渴、胸痹、不寐、痫证、郁证、癃闭、头痛、眩晕、中风、面痛、面瘫、痹证、痿证、腰腿痛、落枕、漏肩风、月经不调、痛经、风疹、斑秃、耳鸣、耳聋、近视、鼻渊、牙痛、咽喉肿痛。
2、西医病证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感冒、面神经炎、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外伤性截瘫、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运动神经疾病、多发性硬化、脊髓炎、腰椎间盘脱出症、周围性神经炎、各类关节炎、大小便失禁等。
二、熟悉中医四诊八纲、经络脏腑等的中医基础理论对针灸科常见病症进行辨证辨经施穴组方。
三、熟练本科常见病症及其针灸的常用穴位,常用的针灸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针灸临床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
四、熟练西医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运动系统的检查),常用化验和辅助检查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五、熟悉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施治。
六、正确书写完整的中医病历。
七、熟悉腰穿、胸穿、腹穿等操作技术。
八、掌握常用腧穴及其正确取穴方法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少商;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胃经: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脾经:隐白、三阴交、血海、阴陵泉、大横;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肩贞、天宗、肩外俞、颧髎、听宫;膀胱经:睛明、攒竹、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心包经:曲泽、内关、劳宫、中冲;三焦经:关冲、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风池、肩井、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肝经:行间、太冲、章门、期门;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水沟;任脉: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经外奇穴:四神聪、印堂、太阳、上迎香、耳尖、牵正、安眠、子宫、三角灸、百劳、定喘、夹脊、腰眼、八邪、十宣、腰痛点、落枕穴、四缝、肩三针、鹤顶、膝眼、胆囊、阑尾、八风;头皮针: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针灸学》是一门涵盖针灸理论、临床实践及保健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提高学生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腧穴定位及其作用。
2、理解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掌握基本的针灸操作技能,如取穴、进针、行针等。
4、熟悉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针灸技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针灸的概念、发展简史、经络系统、腧穴分类及其作用等。
2、针灸技术:包括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技能。
3、针灸治疗:以临床常见病为例,学习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感冒、头痛、失眠、哮喘等。
4、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适应症包括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禁忌症包括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5、针灸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熟悉针灸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针刺伤、注意消毒等,了解常见意外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针灸理论。
2、实践教学:设立实验室或临床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培养实践技能。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临床实践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针灸操作技能。
3、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针灸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考察学生的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操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择合适的《针灸学》教材,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2、教学视频: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针灸操作技能。
《针灸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情况1、实验总学时:15学时(13-18学时参照使用)2、实验项目数:53、适用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4、开课学期:3、实验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临床的基础。
经络腧穴主要研究人体体表之间、体表与脏腑之间、脏腑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通路;研究腧穴的位置、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用经络、腧穴来诊断和防治疾病。
是否掌握好正确的经络的循行和准确的腧穴定位,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优劣。
因此,划经点穴操作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刺灸法主要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运用及其作用原理,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
它包括传统的针法、灸法、拔罐法等,又纳入了现代多种刺灸方法的操作应用,内容丰富,操作复杂,技巧性强。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规范的刺灸方法和技术的训练,通过各种刺法灸法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实践操作考试。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痛测试、电针仪、电脑、投影仪五、实验项目实验1 腧穴定位法和督脉、任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划经点穴实验(3学时)(一)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4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重要的体表标志,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掌握“骨度分寸法”、“同身寸”的应用。
了解体表标志中固定标志、活动标志及简易取穴法的基本方法。
2、掌握奇经八脉循行分布,掌握任脉、督脉腧穴、经外奇穴的名称、定位、重要腧穴的解剖及其针刺方法。
3、掌握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循行分布和腧穴的名称、定位、重要腧穴的解剖及其针刺方法。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掌握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能够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掌握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能够正确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常见疾病。
4、了解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能够正确评价针灸效果和安全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1、针灸学基础知识:包括针灸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等。
2、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详细介绍人体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和刺灸方法等。
3、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结合具体病例,介绍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介绍针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范围等。
5、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介绍针灸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同时介绍如何正确评价针灸的效果和安全性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其中,理论课包括针灸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等内容;实践课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疾病、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针灸学基础知识(2学时)2、第二周:常用穴位及刺灸方法(4学时)3、第三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4学时)4、第四周:针灸的机制和临床应用(2学时)5、第五周:针灸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2学时)6、第六周至第八周:实践操作训练(每周2次,每次2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标准如下:1、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针灸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课程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针灸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经络学1、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等,以及它们在人体的分布规律。
2、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讲解经络的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等生理功能,以及经络气血阻滞、经络虚损等病理变化。
3、经络的临床应用阐述经络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如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等。
(二)腧穴学1、腧穴的分类和定位介绍腧穴的分类方法,如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讲解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2、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作用规律阐述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腧穴的主治规律,如分经主治、分部主治等。
3、特定穴重点讲解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的概念、分布和临床应用。
(三)刺灸法学1、毫针刺法包括毫针的构造、规格、选择和保养,针刺的练习方法,针刺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得气的概念和意义,针刺补泻手法等。
2、灸法介绍灸法的种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以及灸法的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3、其他刺法讲述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其他刺法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四)针灸治疗学1、针灸治疗原则讲解针灸治疗的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原则。
2、针灸治疗作用阐述针灸的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治疗作用。
3、针灸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选取常见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如头痛、面瘫、中风、胃脘痛、痛经、小儿遗尿、耳鸣耳聋等,介绍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序号内容授课时数理论实验总学时上篇1 绪论222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4 43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24 22 48中篇4 第一章毫针 2 2 45 第二章灸法 2 2 46 第三章其他疗法 2 2 2下篇7 第一章治疗总论 2 28 第二章内科病症 6 69 第三章妇科、儿科病症 2 210 第四章外科、五官科病症 2 2合计48 28 76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针灸学实训大纲
《针灸学》实训大纲针灸推拿学院2006年4月《针灸学》实训大纲编写说明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际操作,以及录像、幻灯、电影、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程既包括理论部分,也涉及到临床多学科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培养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水平,针灸学教研室在非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制订了《针灸学实训大纲》,与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一并实施。
经络、腧穴、刺灸实践课包括经络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刺灸法及针灸临床注意事项等内容。
教师可采用幻灯、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教学,并在课上示范后要求学生分组反复练习掌握。
治疗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在保证重点病证学时的同时,治疗部分实践课应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掌握制定针灸处方的原则和方法。
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上好每门课程的实训课,按照训练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进行自我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内容主要为:本实训大纲为首次制订,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尚有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加以调整和完善。
编写人:全体教师针灸学教研室2006年4月6日实训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经络腧穴实训指导经络腧穴实训操作课,是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因此准确取穴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基本技能。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实验针灸学》实验大纲适用专业(针灸推拿学)前言为了配合《实验针灸学》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技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和针灸作用原理,掌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科研思路,根据《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院对针灸专业学生的要求,结合我教研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大纲。
本大纲中的实验分三个层次,实验一~实验二及实验九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三~实验八及实验十为综合性实验,十一和十二为设计性实验。
《实验针灸学》课程总时数72学时,实验总时数为42学时,占本门课程总时数的58.3%。
实验一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对称性的观测[实验目的] 掌握腧穴电阻探测技术,理解健康人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具有对称性而患者存在电阻失衡的现象,了解腧穴诊断技术[实验器材] 内启电子针灸仪一台、绷带、白棉线、培养皿、水彩笔、棉签、吸水纸生理盐水、75% 乙醇。
[实验内容] 测定机体上下肢十二对同名经井穴穴阻值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 4学时[分组要求] 每组10~12人[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实验二循经感传的观测[实验目的] 掌握循经感传的观测方法,理解循经感传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了解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 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一台、棉签、毫针2.5寸、1.5寸每人一支、绷带、吸水纸、75% 酒精、生理盐水。
[实验内容] 1 显性循经感传的观测。
2 感传基本特征的观测。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实验时数] 3学时[分组要求] 每组4人[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实验三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实验目的] 理解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
[实验器材] 显微镜一台、血球记数室一套、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一台、兔盒一个、兔台一个、三棱针一根、试管架—个、试管十个、1ml吸管一个﹙带吸头﹚、20ul定量吸管25支﹙带吸头10个﹚、白磁盘—个、腰形盘一个、毫针﹙一寸2支﹚、纱布﹙十块﹚、2ml注射器一支、记号笔一支、棉球、擦镜纸﹙擦拭显微镜和血球记数板各八次﹚、盖玻片、醋酸龙胆紫溶液、蒸馏水、扎带、纯乙醇、碘伏、帆布手套、手术灯一个、家兔两只。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针推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编号:N2050165英文名称: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96讲课学时:69实验学时:27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七年制中医学、5+3中医学先修课程:中医各基础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腧穴的定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言【教学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教学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掌握十二经络的命名、循行分布、表里属络、走向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5、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实训大纲针灸推拿学院2006年4月《针灸学》实训大纲编写说明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际操作,以及录像、幻灯、电影、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程既包括理论部分,也涉及到临床多学科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培养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水平,针灸学教研室在非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制订了《针灸学实训大纲》,与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一并实施。
经络、腧穴、刺灸实践课包括经络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刺灸法及针灸临床注意事项等内容。
教师可采用幻灯、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教学,并在课上示范后要求学生分组反复练习掌握。
治疗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在保证重点病证学时的同时,治疗部分实践课应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掌握制定针灸处方的原则和方法。
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上好每门课程的实训课,按照训练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进行自我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内容主要为:本实训大纲为首次制订,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尚有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加以调整和完善。
编写人:全体教师针灸学教研室2006年4月6日实训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经络腧穴实训指导经络腧穴实训操作课,是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因此准确取穴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基本技能。
本篇实习课总时数为10学时,分5次进行。
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体常用的骨度分寸、熟悉体表解剖标志、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的基础上,重点掌握165个左右常用经穴(书中带*号的穴位)、20个常用奇穴的定位方法。
实习一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人体常用的骨度分寸。
2.掌握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3.掌握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体表循行路线。
(4)肩部*肩髃——上臂外展平举,当肩前凹陷中(5)面部迎香——鼻唇沟中与鼻翼外缘中点相平处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听宫——耳屏中点前缘,张口凹陷中实习三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穴的常用定位取穴方法及体位。
2.掌握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体表循行路线。
【实训内容】准确找出下列体表标志: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眶骨、眉头、前发际、枕外隆凸、斜方肌、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髂后上棘、骶正中嵴、骶后孔、尾骨、臀横纹、股二头肌肌腱、腘横纹、腓肠肌、跟腱、外踝、骰骨、第5跖骨粗隆、第5跖趾关节、趾蹼缘、趾甲角。
足少阴肾经——足底、舟骨粗隆、跟腱、内踝尖、胫骨内后缘、腘横纹、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耻骨联合上缘、脐中、肋间隙、锁骨等。
手厥阴心包经——乳头、肱二头肌长、短头、肱二头肌肌腱、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腕横纹、掌指关节、中指尖端等。
手少阳三焦经——指甲角、第四、五掌指关节,指总伸肌腱,腕背横纹,尺、桡骨,尺骨鹰嘴,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第七颈椎,下颌角,胸锁乳突肌,乳突,耳廓,耳廓根,耳尖,鬓发后缘,下颌骨髁状突,眉梢等。
【实训课时】2课时【实训方法】1.教师讲解示范;2.腧穴演示课件;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点穴操作;4.实训小结。
【实训小结】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经从足走腹到胸,主要循行在下肢内侧的后缘。
肾经上的腧穴分布于肾经循行所过的足部,下肢内侧后缘,腹胸部的第一侧线。
重点经穴定位*涌泉——足底(去趾)前1/3凹陷中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复溜——太溪穴直上2寸大赫——前正中线旁开0.5寸,脐下4寸2.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主要循行在下肢外侧后缘。
膀胱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膀胱经循行所过的头面部、背腰部、下肢外侧后缘、足外侧。
重点经穴定位*睛明——目内眦稍上方的凹陷中*攒竹——眉头凹陷中天井——微屈肘,尺骨鹰嘴上缘凹陷中肩髎——上臂外展平举时,肩部后一个凹陷中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缘的凹陷中角孙——折耳,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耳门——屏上切迹前缘,张口凹陷中丝竹空——当眉梢凹陷处实习四胆经、肝经、经外奇穴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胆经、肝经、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2.掌握胆经、肝经体表循行路线。
【实训内容】准确找出下列体表标志:足少阳胆经——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突、颧弓、鬓发、耳尖、耳廓根、乳突、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第七颈椎、肩峰、腋中线、第四、七肋间隙、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第四、五跖骨结合部、趾蹼缘、趾甲角。
足厥阴肝经——趾甲角、第一、二跖骨结合部、胫骨前肌腱、胫骨内侧面、胫骨内侧髁、股骨内上髁、缝匠肌、耻骨联合下缘、第11肋游离端、第六肋间隙等。
经外奇穴——眉梢、目外眦、眶下缘、鼻唇沟、舌系带、指总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腋前纹头、髌骨、髌韧带。
【实训课时】2学时【实训方法】1.教师讲解示范;2.放腧穴演示课件;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点穴操作;4.实训小结。
【实训小结】1.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主要循行在下肢外侧中间。
胆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胆经循行所过的侧头部、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肢外侧中间、足部。
重点经穴定位瞳子髎——目外眦外,眶骨外缘凹陷中听会——屏间切迹前,张口凹陷中*率谷——角孙直上1.5寸*阳白——瞳孔直上,眉上1寸*头临泣——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风池——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日月——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中环跳——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外1/3折点处*风市——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腘横纹上7寸*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阑尾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八风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二、刺灸方法实训指导刺灸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技巧性强,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实习指导为《针灸学》课程的刺灸方法实践教学提供提纲挈领、循序渐进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旨在加强刺灸技术操作的示范性教学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习六毫针进针法练习【实训要求】在学习毫针进针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和棉团及自身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
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实训时数】2学时。
【器材用具】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纸垫、纸板。
【实训内容】1.纸垫和棉团练针⑴纸垫练针选用1.0~1.5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技术要点: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
②手臂悬空,没有依托。
③针身垂直,不摇不弯。
④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⑵棉团练针法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①捻转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的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并注意锻炼捻转的速度。
②提插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的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技术要点:①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
②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2.进针法⑴双手进针法: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①爪切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速刺入穴位。
技术要点:指甲爪切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爪切用力适当。
②夹持进针法:用3寸以上长针,取环跳穴,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人皮下,并逐步深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技术要点:注意刺手、押手协同配合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2.5~3寸毫针,取天枢穴,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
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以防止弯曲。
或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
技术要点:左手指需将所针穴位皮肤绷紧固定。
④提捏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印堂穴,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
技术要点:注意进针的角度为15°~30°。
⑵单手进针法:用较短的毫针,如1~1.5寸毫针,取合谷穴,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两用,在双穴同进针时尤为适宜。
技术要点:三指动作协调,配合进针。
3.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⑴针刺角度①直刺法:取合谷穴,用爪切进针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如90°角。
②斜刺法:取列缺穴,用提捏进针法,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下。
③横刺法:取百会、神庭穴,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
取印堂穴,用提捏进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
⑵针刺方向取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1寸,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1寸,得气后出针。
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
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体位,穴位消毒,操作手指消毒,选择针具作进针法练习;进针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
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实训方法】1.充分利用幻灯,多媒体课件,可放映针刺方法的录像或电影。
2.课堂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练习。
【实训小结】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