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总学时:64 讲授学时:48 见习学时:16学分:3.5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方向课程,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的综合,包括中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诊法和方药知识、针灸学基础、内外妇儿常见病证等内容,涵盖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临床应用打下初步的基础,更好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上篇第一章导论(2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历史沿革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4.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5.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代表医著;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4.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4学时)教学内容:1.元气论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教学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的的基本概念、特性。

2.熟悉:阴阳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及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元气论的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第三章藏象学说(1 0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2.脏腑3.精、气、血、津液4.体质教学要求:1.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精气血津液的的概念及生成。

2.熟悉:六腑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各自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2、熟悉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教学大纲医本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学时:51课程介绍:中医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一种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几千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健康,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中医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等章节,全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含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互相渗入的成果。

开设中医学教程,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认识它的丰富内涵,比较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理解其各自的优势、略势。

使广大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别,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二、教学基本规定通过学习《中医学》应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认识观与办法论,与社会及其它有关学科的联系,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解决常见病证的临床思维及不同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规定(一)绪论【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来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防止医学思想及方法,中医方药学与针灸,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办法特点;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的认知办法。

【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医学的将来发展展望。

(二)阴阳五行学说【教学内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三节病因辨证 一、外感病因辨证 二、内伤病因辨证 三、其他病因辨证 第四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其他辨证方式简介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教学要求】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 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 .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 .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 第六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一样知识 一、中药产地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药学进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 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 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 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
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 第二章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十八节收涩药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 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 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

中医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 中医学的概述-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取向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应用第二部分: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2. 中医五大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人体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八纲辩证学说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2. 中医辨证施治- 辨证方法与步骤- 方剂应用与调配-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第四部分:中医疗法1. 中医药治疗- 草药治疗-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应用 - 中药炮制方法与质量控制2. 中医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疗法- 中草药外用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第五部分:中医与现代医疗1. 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 中医药与生物医学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 - 中医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研究2.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药辅助治疗-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应用第六部分:中医文化与国际交流1. 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传统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2. 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会议与交流中的地位结语:中医课程大纲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疗法以及与现代医疗的关系和国际交流等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学(含针灸)》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含针灸)》教学大纲(本科)

中医学(含针灸)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丰富其诊疗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实现对疾病治疗由单一的西药向包括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的跨越。

通过中医学临床实习,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及治则方药的理解,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过程、辨证分析、理法方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西医认识人体、疾病常用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学习一些中医的系统论方法,把人体、疾病从局部转向整体来审视,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认识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以及针灸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课程与中医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其中针灸治疗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以中医诊断学为基础,辩证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治疗部分则是在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对学科知识的指导下完成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等。

2.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中药治疗原则。

3. 能够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医学问题。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分类-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3. 经络系统与腧穴学说-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4. 基本脏腑学说- 心、肺、肝、脾、肾的基本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舌诊、脉诊等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6.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其临床应用7. 中药治疗原则-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中药煎煮和用药安全注意事项8. 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学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

2. 示范法:通过临床案例演示和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中医诊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实践法: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使用中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在中医学知识、理论运用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1)“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6)“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代码:CLIM4004学时:64 学分:3.5使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贺志光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必修课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掌握到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用于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任务:使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西医的基础上对中医核心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在临床上为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培养对中医学的兴趣,对中医又一个全面的认识。

2、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3、掌握常用中药、方剂、腧穴。

4、掌握常见病症的辩证论治,能够学以致用。

5、为在以后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切实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全貌。

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三、掌握中医学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四、了解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注重整体研究3、援物比类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一、了解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的基本特征和特性3、阴阳之间的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5、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 了解五行的概念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上篇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了解中医学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发展史: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中医学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的卫生保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临床知识与技能。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阐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恒动观念的概念。

4、介绍中医学发展的态势。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

2、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括阐明中医学在人体的应用。

3、阐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

4、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5、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第一节脏腑一、目的要求(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的脏腑学说,有了简括的概念。

(二)重点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主要临床特点,以及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概说1为基本结构,构成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各个部分的人体整体生理观和病理观。

介绍脏腑表里的含义。

2、阐明中西医同名器官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二)五脏六腑1、心与小肠:(1)心:重点阐明心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阐明心与面、舌的关系。

附:简述心包的概念与病理改变。

(2)小肠:阐明“分清别浊”的生理和病理。

(3)简述心与小肠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2、肝与胆(1)肝:重点阐明肝主疏泄、藏血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言(讲授1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一.了解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人文背景,简要说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历代医学成就,介绍现代中医学的成就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熟悉中医学的主要学术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讲授3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基本内容,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了解阴阳学说具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内容和辨证因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理解并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重点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体现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平衡五个方面。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介绍并明事物的五行归类,重点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说明其在疾病的转变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76(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20学时),学分5
一、课程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

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

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

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方法:课堂、音像教学
(三)教学时数:1
(四)主要内容
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目标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
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4、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
5、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第四节体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3、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
4、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5、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6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它致病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四诊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
2、掌握正常舌象及常见病态舌象的特征与主病(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老
舌、嫩舌、胖舌、瘦舌、芒刺舌、裂纹舌、齿印舌;厚苔、薄苔、润苔、燥苔、
腐苔、腻苔、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剥苔)
3、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态脉象的特征与主病(浮、沉、迟、数、细、滑、涩、弦、
虚、实、促、结、代)
4、掌握望舌及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熟悉问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6、熟悉望神的内容及意义
7、了解闻诊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8、了解望形体、望动态、望头面、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的临床意义(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
(三)教学时数:5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望诊(望神、望色、望舌)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脉诊)
第六章辨证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各个证型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掌握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3、掌握脏腑辨证23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4、了解卫气营血辨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
(三)教学时数:10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大肠结
热)
三、脾与胃病辨证(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食滞胃脘)
四、肝与胆病辨证(肝气郁结、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阳虚、肾气不固、肾阴虚、膀胱湿热)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治病求本、养生与预防、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基本内容
2、熟悉八法的概念、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防治原则
第二节治法
第八章中药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功效关系
二、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各类中药的共同功效及常用中药名称
三、掌握57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四、熟悉中药的使用方法
五、了解中药炮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8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
(二)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菊花
二、祛风湿药:独活、秦艽
三、祛湿药:
(一)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
(二)利水渗湿药:茯苓
(三)清热利湿药:茵陈、金钱草
四、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
(三)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
(四)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
五、消导药:山楂、鸡内金
七、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芒硝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一)清热化痰药:贝母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
(三)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桔梗
九、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
十、理气药:陈皮、枳实
十一、理血药:(一)活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二)止血药:三七
十二、补益药:
(一)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二)补血药: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
(三)补阴药:沙参、麦冬
(四)补阳药:鹿茸、杜仲
十三、固涩药
(一)收敛止汗药:五味子
(三)涩精缩尿药:山茱萸
十四、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
第九章方剂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
2、掌握18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病证
3、了解方剂的剂型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4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麻黄汤、银翘散
二、治风剂:独活寄生汤、天麻钩腾饮
三、祛湿剂: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
四、清热剂:白虎汤
五、和解剂:小柴胡汤
六、消导剂:保和丸
八、泻下剂:大承气汤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
十、温里剂:理中丸
十一、理气剂:柴胡疏肝散
十二、理血剂:血府逐瘀汤
十三、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第十章针灸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经络的含义、命名和脏腑经络络属关系、分布走向交接规律。

2、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3、熟悉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
4、熟悉腧穴的定位法
5、熟悉39个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五、腧穴的定位法
第二节常用经穴
手太阴肺经:尺泽、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颊车、地仓、天枢、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肾俞、委中、承山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翳风
足少阳胆经:风池、环跳、阳陵泉
足厥阴肝经:太冲
督脉:命门、大椎、百会、人中
任脉:关元、气海、承浆
经外奇穴:印堂、太阳、四神聪
第四节针灸方法
一、针法
二、灸法
四、参考书籍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八版、高鹏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