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苏教版(2023秋)四年级科学下册1.2《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3秋)四年级科学下册1.2《热胀冷缩》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二课,热胀冷缩是基本热现象,《热胀冷缩》一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带领学生探究物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进而揭示这一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
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装置、气体热胀冷缩装置、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火柴、红墨水、冷水、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中,我们发现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温度计放在冷水中,液柱会下降。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冷和热对物体的体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骨骼 教案
1.1骨骼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 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高涨,对于人体的奥秘探索非常积极,学生对于人体骨骼的了解几乎为零,所以学习积极性更是十分高涨。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想知道是谁吗?互动话题:2、是谁?对,他就是我们的朋友骨骼。
(板书)3、谁能说说骨骼现在住在哪里?他是什么样的呢?4、小结:骨骼虽然样子有点可怕,但是他确实是我们的朋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朋友吧!在认识他之前,你有哪些问题想问他呢?又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活动2【讲授】探究骨骼的数量及特点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8、: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骨?9、每小组提供四副图片,分别是骨骼的头部、躯干、手臂、腿脚(课件)请你们分好工,每人数一部分并做好记录,数完后,在你自己身体上找一找这些骨。
把找到的骨用彩笔在图中做标记,注意观察各个部分的骨的形状的大小和位置。
10、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
11、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9.《庞大的家族》教案一. 教材分析《庞大的家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知道生物分类的依据。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
2.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生物分类的资料。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类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吗?”让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物分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生物,根据生物分类的依据,对所选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概念和依据,以及各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自制简易净水器》教学设计方案
《自制简易净水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哪些常用材料可以用来净化污水;2.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1.知道简易净水器的设计思路、设计要求,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科学思维;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实的信息;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工程设计思路;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工程设计方案。
探究实践1. 小组合作,基于已有前概念的基础上自主完成简易净水器设计方案;2. 能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设计方案;3. 能按照设计图完成作品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试,能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知道如何改进;4. 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态度责任1.知道一个Steam学习中一个好的作品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简易净水器的设计方案;难点:能全面展示本组设计方案,并相互评价、改进完善工程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自制净水器可选择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滤纸、纱布、皮筋、小石子、石英砂、沙子、活性炭、粗孔海绵、细孔海绵、棉花、 PP 棉);剪刀、搅拌棒、 PPT、污水、烧杯、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一、回顾前课,提出任务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净水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一杯污水,你有办法把它变干净吗?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激励学生并提出任务: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净化这杯污水。
(板书课题:自制简易净水装置)二、明确要求、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一款合格的净水器,应该达到哪些要求?预设:能把污水中的杂质去掉;能去掉异味和颜色;能去掉水中的微生物和细菌;净水的速度不能太慢......出示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要求:1、净化后的水看起来干净(追问怎样算干净?预设:无色透明);2、净化后的水没有异味;3、净水速度较快;3、成本可控(不超过10元,每种材料都会标上价格)(板贴简易净水器制作要求)提问:明确了要求,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适合用来制作净水器呢?学生调动已有前概念回答(预设:沙子、石英砂、活性炭、石头、海绵、纱布、棉花......) 谈话:大家说到的这些材料和老师准备的大多数一样,我还另外补充了一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天气变化的成因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天气变化的成因教案引言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无法完全预测和掌控天气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生活影响,甚至可能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二-天气变化的成因就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了解天气变化的成因,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和应对天气变化。
一、知识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的成因:1.了解气象和气象观测;2.通过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进行学习;3.掌握大气循环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理解人为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认识气象让学生了解气象和气象观测。
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者参加实地观测活动来了解气象观测需要使用的气象仪器,如:气温计、气压计、雨量计等。
教师可以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演示,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2.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压的基本概念,以及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实验或者观察实例让学生了解,当气压下降时,通常伴随着天气变化,比如会出现阴天、雨天、雾天;当气压升高时,通常则是晴朗的天气。
可以将气压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制作成气象曲线,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气压变化和天气的关联。
3.大气循环对天气变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大气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大气循环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比如当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时,就会形成强大的热力效应,从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形成了大气循环。
大气循环中的气流和风带,时常会带来各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区域的差异。
可以使用地图或模型来展示大气循环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的天气变化特点。
4.人为因素对天气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为因素对天气的影响,比如:工业废气、交通排放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会影响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平衡,从而导致本地区的气候变化。
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也会对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气象现象和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和交流,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三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5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安排
本教案安排是针对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安排。
第一课神奇的石头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石头的类型、特征、用途等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去感受石头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PPT分享、学生观察、摸索、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课物体的运动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在课堂上组织实验,让学生使用工具实际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课气体的压力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气压感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气体压力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土壤的特点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的测量和观察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单元一:天气变化- 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探索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天气观察实验2.2 单元二:物质变化- 学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过程- 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2.3 单元三:生物的生长变化-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方式- 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2.4 单元四:人体的生长变化- 学习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进行简单的人体观察实验3.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通过直观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评估-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 笔试评估:组织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6. 教学安排- 每个单元约需花费2-3周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探究。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7. 教学活动设计7.1 天气变化- 活动一:观察天气- 活动二:季节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三:制作天气预报仪7.2 物质变化- 活动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区分- 活动二:物质的溶解和凝固实验- 活动三:气体的扩散实验7.3 生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植物的繁殖实验- 活动三: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7.4 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活动二:观察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三:制作人体器官模型以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案
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通过观察和分析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使学生认识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可能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能识别常见的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昆虫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
2.难点:昆虫的分类和识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昆虫的图片、实物标本,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昆虫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昆虫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用笔记录昆虫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察结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课后观察和研究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骨骼》1.骨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借助轻易捏、看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介绍人体内骨骼的原产与形成,可以组装一个完备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晓得骨骼就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存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晓得人体的骨骼具备刻画体形、积极支持躯干、运动、维护内脏器官、生产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最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介绍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共同组成。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成,上课时带回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3.课前去菜场出售一些无肉的猪骨头可供学生观测用;4.压缩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折页;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6.人体骨骼的有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回答: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就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必须构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具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电子幻灯片出具完工后的大楼)回答:大楼投入使用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踪影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1/30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概括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自学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形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1.1 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D、关与电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目标: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
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
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
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
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
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五、教学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时间进度安排: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分析与解释(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结论与拓展(1)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3)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
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
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人体中共有()块骨头。
2、骨骼具有()、()、()的作用。
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
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带动()、()而实现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2、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3、肌肉占到身体重量的40%。
()4、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
()5、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6、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
()7、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8、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三、问答题1、经常运动有哪些好处?答: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心脏功能和增大肺活量;肌肉发达,体力充沛;延缓衰老;身体匀称。
2、怎样预防运动受伤?答: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做好准备活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分析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
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5、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二、科学知识: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
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
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
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
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三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改变,我们把这另一个物体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