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是一种制造自化学物质的照明工具,通常由燃烧的蜡质和一根芯所组成。

- 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最初由石蜡制成。

- 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将蜡状物质(如蜂蜡或石蜡)融化,并将芯引入熔化的蜡中,然后让蜡凝固成形。

- 蜡烛燃烧时,芯会被火焰燃烧并产生光和热能,同时蜡也会燃烧,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蜡烛可以用作照明工具,为室内提供光线;也可以用于营造浪漫的氛围或烛光晚餐等特殊场合。

- 蜡烛也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纪念活动中,代表光明、祈祷或悼念。

- 不同种类的蜡烛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和燃烧时间等。

- 现代蜡烛的制作材料不仅限于传统的蜂蜡和石蜡,还包括大豆蜡、棕榈蜡等天然成分和合成材料。

- 蜡烛的安全使用非常重要,应远离易燃物品、儿童和宠物,并确保蜡烛在不燃烧的情况下熄灭。

- 过量使用蜡烛可能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因此应适量使用,并确保室内通风良好。

蜡烛是人类使用最久远的照明工具之一。

在古代,蜡烛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是在家中、城市还是乡村,蜡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如今,虽然电灯取代了蜡烛成为主要的照明方式,但蜡烛的独特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

蜡烛的制作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的蜡烛主要是由石蜡制成。

石蜡是一种天然的石化产物,可通过石蜡矿石的提取和精炼制得。

而蜂蜡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蜡烛材料,它是蜜蜂通过蜂巢制造的蜡质。

现代蜡烛的制作材料不仅限于传统的蜂蜡和石蜡,还包括大豆蜡、棕榈蜡等天然成分和合成材料。

这些新型材料不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蜡烛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蜡状物质的融化、芯的引入和蜡的凝固。

首先,将蜡状物质置于加热设备中,通过加热使其融化成液体状态。

然后,在融化的蜡中插入一根称为芯的纤维材料,芯的一端常常固定在容器底部或制成扁平形状,以确保芯在燃烧过程中保持垂直。

最后,让蜡冷却并凝固成所需的形状。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
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
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的线索: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大围巾: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2021年整理〗《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2021年整理〗《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知识汇总1、关于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本文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初二上册《蜡烛》课文

初二上册《蜡烛》课文

初二上册《蜡烛》课文蜡烛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Secord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Secord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Secord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蜡烛》这篇课文里面有不少重点语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重点语句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导读: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蜡烛重点语句分析,希望对大家顺利学习本课有帮助!重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2.用恰当词语填空。

《蜡烛》重点难点讲解

《蜡烛》重点难点讲解

《蜡烛》重点难点讲解
《蜡烛》重点难点讲解
1、人物形象分析: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

老妇人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2、句意理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对蜡烛来历的补充说明点明了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③“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句话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精品文档】《蜡烛》知识要点课堂笔记、蜡烛教案-范文模板 (7页)

【精品文档】《蜡烛》知识要点课堂笔记、蜡烛教案-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蜡烛》知识要点课堂笔记、蜡烛教案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知识汇总1、关于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本文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死者与生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文学知识: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

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即都要用事实说话,也讲究时效等。

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
⑴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⑵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⑶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⑷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⑸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文章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