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案例
(参考)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
![(参考)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7aa9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1.png)
•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点,由于它 的新颖使调查员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 要等婆婆不在时用呢?“
• 答:她可能觉得这样做,是只图自己省事
• 在这样持续追问的过程中,调查员透过对被调查 者的仔细观察,发现说话的年轻妇女在说婆婆的 看法时,神情有一种不安,其他人也有同感。这 种不安从她们的说话中透露出来,她们虽然是在 推测婆婆的看法,便其中也投射了她们自己的认 识.即她们同样认为使用纸尿布,更多的是方便 了妈妈,减轻了妈妈的负担,而是否对孩子有利 并不清楚,由此她们感到一种对孩子的内疚,同 时也婆婆看成是偷懒不负责任的母亲,由此产生 不安
• 日本人发现市场打不开后,就开始用心去寻找原 因。
• 根据新闻报导,日本TOYOTA汽车公司后来 派遣许多学生到美国留学,租住在美国人的家里, 与他们一起生活,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做详细的记录,回国后将记录交给公司
• 公司再根据这些美国家庭的生活习惯资料去分析 他们对汽车的需求重点,最后开发出LEXUS 系列的高级房车,横扫美国市场
• 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被一个寄居家庭的主人发现 其间的关联,而掀起破坏隐私权的诉讼,成为美 国报刊杂志的热门新闻
实例四:婴儿纸尿布的营销
• 某婴儿纸尿布刚开始销售时,广告宣传突出其便 利的功能,但效果不佳,销售量未见增长
• 于是,广告公司找到一些使用过此种纸尿布和未 使用过此物的妇女,分别组成小组。8-10人 组成一组,每组由一个调查员带着,在一起讲座 关于纸尿布的问题。
实例一:美国超级市场的消费心理研究
• 威尔斯和洛克斯鲁托在超级市场谷物食品、 糖果和洗衣粉柜台前进行了600小时的 观察。
• 从消费者进入柜台的过道开始到离开过道 为止,他们观察消费者的活作了150 0条记录。
广告心理案例
![广告心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62b4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5.png)
广告心理案例年轻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带着一层油光,尤其是在夏天,更是糟糕。
这让我感到很困扰,每次出门必须擦上厚厚的粉底,才能稍微遮住油光。
然而,这样的遮瑕效果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之后脸上的油光就会再次显露出来。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广告,宣称他们的产品能够帮助消除油光,让肌肤变得清爽而不油腻。
广告中出现了一位演员,他的脸上涂抹着这个产品后立即变得干爽,油光消失的神奇。
广告还通过放大镜镜头,让观众看到了肌肤深层的清洁效果。
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决定尝试一下这个产品。
我买回了这个产品,洗完脸后立即涂抹在脸上。
果然不出所料,脸上的油光迅速消失了,肌肤也变得非常清爽。
这个产品的效果非常持久,整天都感到脸部肌肤干爽而舒适。
我非常满意,对这个广告中所宣称的效果深信不疑。
然而,使用这个产品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注意到我的肌肤变得异常干燥,有时候还会出现脱皮的现象。
这让我非常困扰,因为油光虽然不见了,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我复查了一下广告,发现广告中并没有提到此产品可能会导致肌肤干燥的问题,只是强调了油光消失的效果。
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怒,我觉得广告是在欺骗消费者。
于是,我决定向相关部门举报这个广告。
在提交投诉材料的时候,我详细说明了使用此产品导致肌肤干燥的问题,并附上了照片来证明。
不久后,相关部门对此广告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广告确实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此产品虽然能够有效消除油光,但是也会导致肌肤干燥。
广告没有提及这个副作用,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骗。
相关部门决定对这个广告进行处罚,并要求企业停止使用虚假宣传的方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广告虽然能够对产品进行宣传,但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华丽的广告所迷惑,要多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
同时,对于存在虚假宣传的广告,消费者也应积极维权,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984d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4.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某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豪华SUV车型,希望通过广告心理学的手段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提升销售量。
案例分析:该汽车公司为了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建立情感联系,运用了一系列广告心理学的技巧。
1. 情感诱发:该广告将汽车放置在壮丽的自然环境中,如山脉、河流和海洋,创造了一种豪华与自然相结合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背景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在潜意识中与该汽车品牌建立了积极的情感联系。
2. 社会认同:广告通过出现多个成功人士驾驶该豪华SUV的画面,传递了一种社会认同的信息。
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会想象自己也是成功人士的一员,并希望通过购买该车来与他们融入同一个社会圈子,从而满足他们的社会认同需求。
3. 需求创造:广告中突出了该豪华SUV的独特功能和舒适性,如驾驶辅助系统、豪华座椅和智能四驱等。
这些功能的介绍引起了潜在消费者对于舒适度和便利性的渴望,进而激发了他们对该车的购买欲望。
4. 高度个性化:广告中展示了该豪华SUV的个性化配置和各种颜色选择,以及多种不同的驾驶模式和音响系统等。
这样的差异化设计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这款车是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购买意愿。
总结:通过以上广告心理学的手段,该汽车公司成功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了销售量。
他们通过创造情感体验、建立社会认同、创造需求和个性化设计等方式,成功地塑造了该豪华SUV的品牌形象,并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成功。
继续写相关内容:5. 色彩心理学:在广告中,色彩被巧妙地运用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
该广告选择了菱形设计的灯光效果,搭配了深邃的夜空和明亮的灯光,创造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氛围。
此外,该广告还使用了温暖的蓝色和金色调,这些颜色在心理学中被认为与豪华、优雅和成熟有关,进一步增加了目标消费者对该豪华SUV的吸引力。
6. 幻想创造:广告中通过展示极致豪华和高性能的场景,诱发了消费者的幻想。
广告心理案例
![广告心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87009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9.png)
广告心理案例广告心理是指广告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一种通过心理学手段来调动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的营销策略。
在现代社会,广告心理已经成为了商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推动产品销售的目的。
在广告心理案例中,有很多成功的广告实例都是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以及巧妙运用心理学原理而取得成功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经典的广告心理案例来探讨广告心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情感共鸣案例。
在某款母婴产品的广告中,广告商通过展现婴儿的天真可爱和母亲的慈爱关怀,成功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产生了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购买欲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共鸣是广告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对产品产生好感,从而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个社会认同案例。
在一些品牌的广告中,常常会运用明星代言或者社会热点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例如,某品牌的广告通过邀请知名演员代言,或者通过反映社会热点话题,来引起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感,让消费者觉得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是与时俱进、与潮流接轨的。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与品牌有一种共鸣和联系,从而增加了对产品的好感和购买欲望。
最后,我们来谈谈矛盾冲突的案例。
在一些广告中,运用矛盾冲突的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
比如,某款清洁产品的广告中,通过展示污垢和清洁的对比画面,让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了对产品的关注和兴趣。
这种矛盾冲突可以让消费者在潜意识中产生对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购买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广告心理在影响消费者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情感共鸣、社会认同和矛盾冲突等手法,广告心理可以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推动产品的销售。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e8d2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1.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广告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它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广告心理学在实际广告中的运用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汽车广告的案例。
某汽车品牌在其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豪华场景和高科技元素,通过展示汽车的外观和内饰,以及先进的科技配置,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这种广告利用了人们对豪华、高科技的向往和追求的心理,让消费者产生了对该汽车的渴望和购买欲望。
同时,广告中还加入了一些幽默和感人的情节,通过情感共鸣来拉近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距离。
这种广告利用了情感营销的手段,让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和购买欲望。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饮料广告的案例。
某知名饮料品牌在其广告中使用了一群年轻、时尚的明星做代言人,通过他们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来展示产品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种广告利用了人们对明星的崇拜和模仿心理,让消费者通过明星代言人来认同和接受产品。
同时,广告中还加入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情节和音乐,让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感受到愉悦和快乐,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和购买欲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手机广告的案例。
某手机品牌在其广告中通过展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这种广告利用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好奇和追求的心理,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广告中还加入了一些真实的用户案例和见证,让消费者通过他人的使用体验来认同和接受产品。
这种广告利用了口碑营销的手段,让消费者在他人的推荐和见证下对产品产生信任和好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心理学在实际广告中的运用和作用。
广告不仅仅是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更是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和把握。
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广告可以更好地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6ee77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3.png)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潜意识广告是一种通过暗示、情感联想和隐蔽手法,潜移默化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广告形式。
下面将介绍几个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
1. 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擅长利用潜意识广告来推销产品。
例如,他们的iPod广告中经常使用愉悦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将消费者的情绪与产品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地暗示使用iPod会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同时,在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耳机形状与苹果的标志性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强化了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认知和喜爱。
2. 麦当劳的快乐餐盒麦当劳的快乐餐盒是一个成功的潜意识广告案例。
他们利用了孩子们对动画角色的喜爱和对玩具的渴望。
当孩子们看到广告中的快乐餐盒,会潜意识地认为买了快乐餐盒就能得到他们喜欢的玩具,从而激发家长购买的欲望。
3. 可口可乐的美好形象塑造可口可乐一直以来都关注品牌形象的塑造。
他们的广告中经常出现年轻、健康、活力的形象,潜意识地暗示喝可口可乐能让人变得年轻、活力四溢。
此外,可口可乐还经常与快乐、友谊、庆祝等情感和场景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强烈购买欲望。
4. 香奈儿的高贵形象宣传香奈儿是一个以奢侈品牌为主打的公司,他们的广告中经常出现高贵、优雅、自信的形象。
通过展示时尚、豪华和品味,潜意识地暗示消费者购买香奈儿的产品可以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
此外,香奈儿还利用名人代言和精心设计的场景,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渴望。
5. 米其林的信誉引导消费米其林是一个全球著名的轮胎和汽车零件制造商,他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广告策略来推广自己的品牌。
米其林评价餐厅的评级指南,成为了米其林的一个重要广告形象。
米其林的广告中并没有直接宣传产品,而是通过赞扬餐馆为消费者带来美味和满足,暗示购买米其林轮胎是一种类似的高品质体验。
以上是几个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
这些广告都巧妙地利用了情感、联想和暗示等手法,潜移默化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的准确把握,这些广告成功地塑造了品牌形象,引导和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心理定位策略的经典广告策划案例
![心理定位策略的经典广告策划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edc2175901020207409c61.png)
心理定位策略的经典广告策划案例篇一:经典广告策划案例经典广告策划案例|中国十大策划案例奖(转)20XX年05月16日星期六23:47好的广告语就是品牌的眼睛,对于人们理解品牌内涵,建立品牌忠诚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经典广告,是如何造就世界级的品牌的。
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句广告语,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广告语。
简单而又意味深远,朗朗上口。
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受可以脱口而出,正是其经典之所在。
以至于雀巢以重金在全球征集新广告语时,发现没有一句比这句话更经典,所以就永久地保留了它。
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是著名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的灵感之作,堪称经典,流传至今。
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usp,又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以至于我们不愿意使巧克力在手上停留片刻。
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终于找到突破口,它们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的可乐,邀请新生代喜欢的超级歌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终于赢得青年人的青睐。
一句广告语明确的传达了品牌的定位,创造了一个市场,这句广告语居功至伟。
大众甲克虫汽车:想想还是小的好60年代的美国汽车市场是大型车的天下,大众的甲克虫刚进入美国时根本就没有市场,伯恩巴克再次拯救了大众的甲克虫,提出“thinksmall”的主张,运用广告的力量,改变了美国人的观念,使美国人认识到小型车的优点。
从此,大众的小型汽车就稳执美国汽车市场之牛耳,直到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耐克:justdoit耐克通过以justdo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和篮球明星乔丹的明星效应,迅速成为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而这句广告语正符合青少年一代的心态,要做就做,只要与众不同,只要行动起来。
然而,随着乔丹的退役,随着justdoit改为“idream”,耐克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似乎不是诺基亚最早提出的,但却把这句话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诺基亚能够从一个小品牌一跃为移动电话市场的第一品牌,正是尊崇了这一理念,从产品开发到人才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635e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7.png)
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潜意识广告是一种通过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植入消费者潜意识的广告方法,它利用心理学原理,通过暗示和联想来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潜意识广告成功的案例。
1.可口可乐的 "Open Happiness"(打开快乐)广告可口可乐的 "Open Happiness" 广告系列旨在通过展示快乐、愉悦的情绪来植入消费者的潜意识。
在这个系列中,可口可乐利用一种常见的广告技巧,即与幸福相关的色彩和符号,比如鲜艳的颜色、笑脸和愉快的音乐。
这些元素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并与可口可乐产品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不经意间植入了购买意愿。
2.康奈尔大学的高级例酒橱的增加销量实验在一项由康奈尔大学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将高档法国葡萄酒展示在普通文具店中的普通橱窗里,观察了消费者对酒的购买行为的变化。
结果发现,当高档酒展示在文具店中时,它的销量比展示在葡萄酒专卖店中要高出44%。
这个实验表明,当消费者感觉到一种非凡的产品被放置在平凡的环境中,他们对该产品的价值会有更高的认可,并更有可能购买。
3.雀巢咖啡的 "Good to the Last Drop"(喝到最后一滴才好)广告雀巢咖啡的 "Good to the Last Drop" 广告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非常成功。
这个广告通过暗示和联想,将深褐色的咖啡与优质、持久和满足感联系在一起。
这个口号成功地激发了消费者对咖啡的潜意识渴望,并使他们认为只有雀巢咖啡才能提供最高品质的咖啡体验。
4.尼康相机的 "I am Different"(我与众不同)广告尼康相机的 "I am Different" 广告通过将相机与个性、创造力和独特性联系在一起,激发了消费者的潜意识欲望。
这个广告通过展示个人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的独特能力,暗示了只有使用尼康相机才能达到这种独特性和优越感。
经典条件反射广告案例
![经典条件反射广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beaa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1.png)
经典条件反射广告案例条件反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许多广告就利用了这一现象,通过刺激人们的条件反射来激起购买欲望。
下面就介绍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广告案例。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款名为“开口跪求”的牙膏广告。
广告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一个青年男子向女友求婚,他跪在地上一边低头一边说:“我跪求你嫁给我!”女友很感动,答应了他的求婚。
第二段广告则是一个小女孩向爸爸“开口跪求”给她买一袋牙膏,爸爸被小女孩可爱的模样和恳求的眼神所打动,满足了她的要求,给她买了一袋牙膏。
这个广告利用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叫做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现象,即通过有条件的刺激与无条件的刺激的反复配对,使有条件的刺激在独立出现时能引起类似无条件刺激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会感到口水分泌增加。
如果将食物香味与一个无条件刺激(如响声)反复配对,最终只需要有这个无条件刺激(响声)出现,就能引起类似的反应(口水分泌增加)。
在这个广告中,男子跪求女友嫁给他这一场景作为无条件刺激,女友答应他的请求则是类似的反应。
接着,小女孩向爸爸“开口跪求”给她买牙膏这一场景作为有条件刺激,爸爸满足她的要求则是类似的反应。
通过无条件刺激(男子的求婚)和有条件刺激(小女孩的求购)的反复配对,广告创造了一个类似的心理反应,即观众对广告中的牙膏产生了购买欲望。
这个广告案例成功利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创造了一个有趣、感人的故事情节,并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观众在看到男子跪求女友以及小女孩恳求爸爸的场景时,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爱情或亲情经历,进而产生了购买牙膏的欲望。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广告创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引发的情感反应。
通过构建一个有情感共鸣的故事情节,广告可以更好地触动观众的内心,激起购买欲望。
同时,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使观众对广告中的产品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
运用了心理学的广告案例
![运用了心理学的广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d1f91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a.png)
运用了心理学的广告案例
运用心理学的广告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
1. 恐惧诉求:这个广告策略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采取行动。
例如,一个关于口腔健康的广告可能会展示一系列口腔问题的照片,以引起观众的注意,让他们意识到需要保护自己的口腔健康。
2. 怀旧元素:这个策略利用人们对过去的怀念来引起情感共鸣。
例如,一个关于啤酒的广告可能会展示出人们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唤起他们对过去的回忆。
3. 好奇心: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广告信息。
例如,一个关于新产品的广告可能会使用“神秘”或“惊喜”等词语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4. 社会认同:这个策略利用了人们对社会认同的渴望,让他们觉得自己与某个品牌或产品有关联。
例如,一个运动品牌可能会展示一些成功运动员的照片和故事,以让观众觉得自己与他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追求。
5. 情感诉求:这个策略利用了人们的情感来引起共鸣。
例如,一个关于动物保护的广告可能会展示一些感人的照片和故事,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爱心。
这些案例都是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以设计出更加有效和有吸引力的广告。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bbdf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7.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分析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的学科,通过分析广告中的心理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广告背后的逻辑和目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广告心理学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汽车广告。
这则广告以一辆豪华轿车为主角,画面中充满了高端气派的场景和豪华的装饰。
在这个广告中,汽车被塑造成了成功、高贵、自由的象征,吸引着那些渴望成功和追求高贵生活的消费者。
这种广告利用了人们对于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心理,从而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欲望。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则化妆品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一位明星代言人展示了产品的使用效果,同时配以动人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广告试图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认同感,认为只有使用这款化妆品才能拥有美丽的外表和成功的生活。
这种广告利用了人们对于美丽和成功的追求心理,从而唤起了消费者购买欲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则食品广告。
在这个广告中,食品被塑造成了美味可口、健康营养的形象,同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口味和制作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广告试图满足人们对于美食的渴望和对于健康的关注,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心理学在实际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通过塑造产品的形象和情感联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推动销售的目的。
同时,广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在接触广告时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广告中的情感渲染所左右,理性对待广告中的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在现代社会,广告已经成为了商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广告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广告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广告对我们的影响,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
总之,广告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广告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影响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广告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广告的本质和目的。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恐惧营销经典案例
![恐惧营销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e36ef1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7.png)
恐惧营销经典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恐惧营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营销手段。
它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下面列举了10个恐惧营销经典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美国烟草公司的电子烟广告美国烟草公司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电子烟广告,其中一个广告就是通过恐吓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广告中的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在吸烟,旁边还有一个医生在进行手术。
广告的文字是“我们的电子烟比吸烟更安全”。
这个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恐吓消费者,让他们购买美国烟草公司的电子烟。
2.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恐怖袭击预警广告美国国家安全局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恐怖袭击预警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恐怖袭击的危险性。
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地铁里被炸死的画面,旁边的文字是“如果你看到可疑人员,请马上报警”。
3. 中国石化的安全意识宣传广告中国石化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意识宣传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工人在加油的时候,突然着火了。
广告的文字是“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加油的危险性,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4. 可口可乐的糖尿病广告可口可乐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糖尿病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喝可乐会导致糖尿病。
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喝可乐的时候,身体逐渐变得肥胖,最后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广告的文字是“喝可乐,得糖尿病”。
5. 宜家的消防安全广告宜家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消防安全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家庭着火了,旁边的文字是“家庭着火,不要慌张,赶紧拿起灭火器”。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家庭着火的危险性,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6. 汽车厂商的安全测试广告汽车厂商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测试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失控,最后撞上了墙壁。
广告的文字是“安全测试,让您的驾驶更安全”。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汽车的安全性,提高人们的驾驶安全意识。
7. 麦当劳的肥胖广告麦当劳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肥胖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吃汉堡包,身体逐渐变得肥胖。
广告心理学案例
![广告心理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18e5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6.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广告心理学是指通过研究消费者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广告,以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的一门学科。
广告心理学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结合,可以帮助广告人员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创造有吸引力的广告。
一家服装品牌想要推出一款新的男士夹克,他们决定运用广告心理学的原理来设计广告,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他们通过针对目标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夹克的质量和保暖性。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品牌特意打造了一款采用高科技工艺的夹克,既保暖又能抵御恶劣天气。
接下来,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广告,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和社交媒体推广等。
在海报广告中,他们选择了一张高帅气的男模特穿着夹克的照片作为主图。
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更容易被外貌吸引,而且他们更倾向于购买那些和自己美好形象相似的产品。
同时,海报上还加入了一些文字描述,强调夹克的高科技工艺和保暖性能,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在电视广告中,他们采用了情感营销的策略。
广告呈现了一个男子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夹克在户外漫步的场景。
这个场景能够引起消费者对冬天的共鸣,并且通过演示夹克的保暖性能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此外,广告中还配以动听的音乐和温暖的语言,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在社交媒体推广中,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帖子和视频。
这些帖子和视频通过讲解高科技工艺和夹克的保暖性能,以及展示其他消费者对这款夹克的好评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感。
同时,他们还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组织了一些与消费者互动的活动,如抽奖、用户分享等,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亲近感和参与感。
通过运用广告心理学的原理,这家服装品牌成功地推出了一款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男士夹克。
他们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广告形象,强调夹克的质量和保暖性能,以及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互动,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
这个案例证明了广告心理学在设计广告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并创造出吸引人的广告。
广告心理学案例
![广告心理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b4249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b.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广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广告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的学科,通过对广告内容、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广告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广告心理学的具体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汽车广告的案例。
某汽车品牌在其广告中使用了“自由、冒险、无拘无束”的主题,通过展示汽车在崎岖山路上飞驰的画面,配以激动人心的音乐和文字描述,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注意。
这则广告利用了年轻人追求自由、冒险的心理特点,通过展示汽车的高性能和酷炫外观,激发了年轻人的购买欲望。
这充分体现了广告心理学中的情感诱导原理,即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引发其购买欲望。
其次,我们来看一则化妆品广告的案例。
某知名化妆品品牌的广告中,使用了“美丽、自信、成功”的主题,通过展示一位自信美丽的女性在工作、社交场合中的形象,配以轻快愉悦的音乐和柔和的色调,吸引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关注。
这则广告利用了女性追求美丽、自信的心理特点,通过展示化妆品的效果和女性形象的成功,激发了女性观众的购买欲望。
这也充分体现了广告心理学中的自我形象认同原理,即通过展示符合观众自我形象认同的形象和故事,引发其购买欲望。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食品广告的案例。
某食品品牌的广告中,使用了“健康、美味、幸福”的主题,通过展示食品的新鲜、美味和与家人朋友一起享用的场景,配以温馨动人的音乐和幸福的笑容,吸引了许多家庭观众的关注。
这则广告利用了人们对健康、美味食物和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通过展示食品的品质和家庭幸福的场景,激发了家庭观众的购买欲望。
这同样体现了广告心理学中的情感诱导原理和自我形象认同原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广告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运用情感诱导和自我形象认同等原理,设计出能够触动受众内心的广告内容,从而达到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目的。
同时,观众在接受广告时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情感和形象所左右,理性消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广告心理学案例
![广告心理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f0bfa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0.png)
广告心理学案例广告心理学是指通过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来指导广告的制作和传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掌握广告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广告心理学案例来深入探讨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广告心理学案例——可口可乐的广告。
可口可乐一直以来都是在广告中强调快乐和幸福感,他们的广告总是充满了欢乐的场景和笑脸。
这种广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情感共鸣,通过展示快乐的场景和笑脸,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无意识中联想到喝可口可乐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种情感共鸣的广告策略,让可口可乐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牌之一。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奢侈品广告心理学的案例。
奢侈品广告通常会利用“社会认同”心理学原理来吸引消费者。
比如,LV的广告总是出现在高端时尚杂志和名人的社交媒体上,他们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来传递“拥有LV就是拥有高社会地位和品味”的信息。
这种通过社会认同心理学原理来吸引消费者的广告策略,让LV成为了奢侈品行业的领军品牌。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健康食品广告心理学的案例。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食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健康食品的广告中,经常会利用“社会压力”心理学原理来吸引消费者。
比如,一些健康食品的广告会强调“身材管理”、“健康管理”等关键词,来刺激消费者内心的社会压力感,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选择健康食品,就会被社会边缘化。
这种利用社会压力心理学原理来吸引消费者的广告策略,让健康食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通过以上几个广告心理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
掌握广告心理学可以帮助广告创作者更好地制作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广告,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市场影响力。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广告心理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广告创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广告心理案例
![广告心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ffc1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9.png)
广告心理案例广告心理是指广告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广告已经成为了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而广告心理学则是研究广告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广告心理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在广告心理案例中,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比如,可口可乐的“开心一刻”广告,通过展示快乐的场景和愉悦的情绪,引发了消费者对快乐的渴望和对可口可乐品牌的认同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广告可以通过情感共鸣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另一个经典的广告心理案例是苹果公司的广告。
苹果公司的广告一直以简洁、时尚、高端为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语言和画面,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注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广告的设计和呈现形式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时尚、高端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在广告心理案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雪佛龙汽油的广告、Nike的广告等等。
这些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以及广告心理学在广告策划和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广告心理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广告的情感共鸣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大,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能够引发积极情感的产品。
其次,广告的设计和呈现形式同样非常重要,时尚、高端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最后,广告心理学在广告策划和营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广告策略。
综上所述,广告心理案例对我们深入了解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广告心理案例,可以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广告心理案例
![广告心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bbc4c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9.png)
广告心理案例广告心理是广告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行为习惯、情感诉求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广告创作者可以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下面将通过几个广告心理案例来探讨广告心理在实际营销中的应用。
案例一,可口可乐的“开心一刻”。
可口可乐一直以来都是以“开心”为主题进行广告宣传的。
在一系列广告中,可口可乐以愉快的音乐、欢快的画面和笑容满面的演员来传递“开心一刻”的理念。
这种广告心理上的营销手法,让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也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从而增加对产品的好感度。
通过这种情感共鸣,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可口可乐,因为他们认为这款饮料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案例二,苹果公司的产品推广。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以“简约、时尚、高端”为广告定位。
在他们的广告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高品质的画面,比如精美的包装、高端的材质、时尚的设计等。
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展示产品本身,更多的是通过产品的外观和品质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消费者在观看这些广告时,会产生一种“我也想拥有这样的产品”的愿望,从而促进购买欲望。
案例三,奔驰汽车的“成功人士”。
奔驰汽车一直以来都是以“成功、尊贵、自信”为广告主题。
在他们的广告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人士在驾驶奔驰汽车的画面。
这种广告心理上的营销手法,让消费者在观看广告时产生一种“拥有奔驰就能拥有成功和尊贵”的心理暗示。
这种心理暗示会让消费者觉得购买奔驰汽车是一种提升自身价值和地位的方式,从而增加购买欲望。
通过以上几个广告心理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心理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广告创作者可以更好地制定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因此,在进行广告营销策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从而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增加购买欲望,提高广告效果。
广告心理学的商业成功案例
![广告心理学的商业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bc3ef1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5.png)
广告心理学的商业成功案例
广告心理学是一门市场艺术,是商业成功的利器,每一个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洞悉大众的心理需求趋势,每一个商业行为或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大众心理需求,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开展的,因此对于商业运作、市场产品的策划者来说,掌握广告心理学艺术奥妙就等于了成功的开始……
地域运营成功案例:上海新天地,北京798。
以上两个项目均遵照“要卖好楼盘,先经营好区域”的宗旨,最终使整个区域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豪宅广告成功案例:香港碧沙湾。
该项目广告以豪宅为诉求点,配合以欧美著名歌唱家的歌剧等高品位的活动,力求创造出更多与客户的共同话题,同时以世界名画和雕塑装饰区内环境。
该项目为在经济形势低迷之时的香港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豪宅之梦。
该项目一经发售即全面成功。
以气势赢得成功的广告案例:广州星河湾。
该项目卖的就是一种气势,贯穿整个项目推广过程,至少先后推出了50期广告,并且其风格一脉相承,给人感觉排山倒海,气势如虹,没有不赢的道理。
以差异性赢得成功的广告案例:台湾青山镇。
该项目毗邻市郊,为了让项目有一个清晰醒目的标识,广告策划者设计了一只吉祥鸟作为项目的LOGO,同时配以一系列质朴热闹的农民画广告来体现安宁祥和的生活氛围。
该项目以其鲜明的差异性特征脱颖而出,成为1998年台湾地区营销最成功的楼盘之一。
贪婪心理 广告案例
![贪婪心理 广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9e1e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6.png)
贪婪心理广告案例
以下是10个利用贪婪心理做的广告案例:
1. 广告文案:“免费赠送价值200元的护肤霜,只需支付邮费!数量有限,赶快抢购吧!”
2. 广告文案:“现在购买我们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将免费赠送价值300元的配件大礼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 广告文案:“新店开业大酬宾,全场商品买一送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让你的购物车满满当当!”
4. 广告文案:“双十一提前享,全场包邮!买得越多省得越多,让你的购物之旅更加划算!”
5. 广告文案:“只需399元,即可获得原价1200元的豪华旅行套餐!包含五星级酒店住宿和机票,让你畅游国内外各大旅游胜地!”
6. 广告文案:“新用户专享优惠,首次下单立减50元!还在等什么,快加入我们吧!”
7. 广告文案:“积分兑换大狂欢,100积分即可兑换价值50元的礼品!积分越多,礼品越丰厚,快来兑换吧!”
8. 广告文案:“生日当月消费满200元,即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生日礼包!一年只有一次,不容错过!”
9. 广告文案:“首次注册即送50元现金券,可用于下次消费!注册简单快捷,优惠多多!”
10. 广告文案:“邀请好友注册,即可获得价值50元的邀请奖励!邀请好友加入,一起享受更多优惠和福利!”
这些广告案例都利用了消费者的贪婪心理,通过提供优惠、赠品、积分等方式来吸引他们购买或参与活动。
这种策略通常能够吸引那些追求性价比高、希望获得更多实惠的消费者。
然而,在使用这种策略时,也需要考虑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需求,确保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贪婪心理 广告案例
![贪婪心理 广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3d254e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0.png)
贪婪心理广告案例贪婪心理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它驱使人们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物质享受。
在市场营销中,贪婪心理被广告商广泛利用,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案例来激发消费者的贪婪心理,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相关的广告案例,以分析和总结广告商如何利用贪婪心理来实现营销目标。
让我们看看某个奢侈品牌的广告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该品牌通过在广告中展示明星、名人或富豪使用其产品,勾勒出一种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从而刺激了消费者内心的贪婪心理。
广告中所展现的奢侈品在价格上往往高昂,但它们的独特设计、高品质以及与成功、财富相关的形象,激励消费者有所追求,内心产生强烈的愿望来购买这些产品。
一些金融服务机构的广告案例也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贪婪心理。
这些广告往往利用诱人的高利率、丰厚的回报承诺来吸引投资者,让他们眼前一亮,立刻心生贪婪之情。
这些广告往往宣传一种“高收益、零风险”的投资理念,刺激消费者心中的贪婪欲望,让他们忽略风险,匆忙进行投资。
某些电商平台的广告案例也在利用贪婪心理。
这些广告往往通过限时特惠、超值优惠等手段,制造一种“抢购狂潮”,激发了消费者内心的贪婪心理。
在限时特惠的压力下,消费者往往会产生“舍不得错过”、“便宜不再”的心理,导致他们冲动购买甚至超出自己的实际需求。
在这些广告案例中,广告商通过巧妙地激发和利用了消费者的贪婪心理,促使他们购买产品或服务。
贪婪心理的激发和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消费者在贪婪心理的驱动下,往往会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产品的实际需求和品质,甚至陷入过度消费的困境。
广告商在利用贪婪心理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倡注重产品品质和实用性,避免过度渲染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广告行业的监管,规范广告内容,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只有在广告商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引导广告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溶咖啡与一次性尿布,应该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然而,在这两种新产品刚刚问世的时候却遇到了相同的营销问题——消费者的心理抗拒。
速溶咖啡是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市场的。
速溶咖啡物美价廉,配料又无需特别技术,而且特别节省时间,很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然而,当厂商在广告中大力宣传该产品的上述特点时,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相反受到冷落。
于是,生产厂家请来了消费心理学家,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何在,以确定消费者拒绝这种省时省事产品的原因何在。
心理学家首先调查了人们对雀巢公司较早的一种速溶咖啡——内斯(Neseafe)速溶咖啡的态度,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一个有代表性的消费群体(样本)进行了调查。
这些接受调查的人首先被问及是否饮用速溶咖啡,有人回答“是”,也有人回答“否”。
然后,再问及那些回答为“否”的人,他们对这种产品有何看法。
大部分人都回答说,他们不喜欢这种咖啡的味道。
令人不解的是,回答“否”的人并没有喝过速溶咖啡,怎么会形成“味道不好”的印象呢?于是又请这些人实际品尝速溶咖啡与新鲜咖啡,结果大部分人却又说不出它们在味道上的真正差别。
因此,厂商深信:不喜欢这种咖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们的味道不好!他们进而怀疑在消费者不喜欢速溶咖啡的背后有一些更为深沉的原因。
因此,又进行了另一个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为了深入地了解消费者拒绝购买速溶咖啡的真实动机,心理学家梅森·海尔(Mason Haire)改用了一种称之为角色扮演法的投射技术,进行了深层的研究。
海尔这次不再直接去问人们对这种咖啡的看法,而是编了两张购物清单,然后把这两购物清单分别让两组妇女(调查对象)看并请她们描述一下写这两张购物清单的“主妇”的有什么样特点。
这两张清单上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目不一样,哪就是的购物清单A上包含了速溶咖啡,购物清单B上则包含了新鲜咖啡。
(见表1-1)
表1-1 关于速溶咖啡与新鲜咖啡的两张购物清单
当两张购物单分别被两组妇女看过以后,请她们简要描述一下按此清单购物的家庭主妇的的形象。
结果,看了购物清单A的那组妇女,有48%的人称该购物者为懒惰的、生活没有计划的女人,很少人(4%)的人把该购物者说成俭朴的女人,显然大部分人认为该购物者是一个挥霍浪费的女人,还有16%的人说她不是一位好主妇。
在另一组看了购物清单B的妇女中,很少人把该购物者说成是懒惰的、生活没有计划的女人,更没有人把她指责为不好的主妇。
具体情况见见表1-2
表1-2 关于速溶咖啡与新鲜咖啡的购物者形象的描述
从所得的这个结果中,显示出两组妇女所描写的想象中两个购物主妇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它揭示出当时接受调查的妇女们内心里存在着一种心理偏见,即作为家庭主妇应当以承担家务为己任,否则,就是一个懒惰的、挥霍浪费、不会持家的主妇。
而速溶咖啡突出的方便、快捷的特点,恰与这一偏见相冲突。
在这个心理偏见之下,速溶咖啡成了主妇们消极体验的产品,失去了积极的心理价值。
换言之,省时省事的宣传在消费者(家庭妇女)心目中产生了一个不愉快的印象。
这个实验揭示了主妇们冷落速溶咖啡的深层动机:因为购买此种咖啡的主妇被认为是喜欢凑合、懒惰的、生活没有计划的女人,所以速溶咖啡广告中宣传的易煮、有效、省时的特点就完全偏离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实验之后,广告主改变了广告主题,在宣传上不再突出速溶咖啡不用煮,不用洗煮具等省时省事的特点,转而强调速溶咖啡具有美味、芳香,以咖啡的色泽、质地来吸引消费者。
避开家庭主妇们偏见的锋芒,消极印象被克服,速溶咖啡销路就从此就被打开了。
无独有偶,当年美国某企业向市场推出其新产品“方便尿布”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阻力。
“方便尿布”用纸制成,用过一次便弃掉,故亦称“可弃尿布”或“一次性尿布”。
在产品推广的初期,广告诉求的重点放在方便使用上,结果销路不畅。
后经调查了解,仔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方知该尿布虽然被母亲们认同确实使用方便,省去洗尿布的麻烦,但广告关于省事省力的宣传却使她们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安:如果仅仅是方便使用而无其他品质,那么,购买、使用这种“一次性尿布”,只是为了母亲图省事,自己就好像就成了一个懒惰、浪费的母亲,婆婆也会因此也会责备自己。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给自己的孩子换“一次性尿布”,这时门铃响了,原来是婆婆来家看望孩子。
这下搞得母亲很紧张,情急之下,一脚将换下的尿布踢到床下,然后才去给婆婆开门。
为什么要把尿布踢到床下?原来怕婆婆看到后有意见。
在婆婆看来,给孩子洗尿布是母亲的天职,哪能嫌麻烦呢?给孩子用“一次性尿布”的母亲,必定是一个怕麻烦、懒惰的、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母亲。
鉴于此,新的广告策划与策略针对这种心理进行了调整,广告诉求的重点发生了改变。
新广告着重突出该尿布比布质更好、更柔软、吸水性更强、保护皮肤,婴儿用了更卫生、更舒服等特点。
把产品利益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淡化了对于母亲方便省事的描述。
广告语是:“让未来总统的屁股干干爽爽!”。
于是,“一次性尿布”就受到了母亲们的普遍欢迎,因为它既满足了她们希望婴儿健康、卫生、舒适的愿望,又可心安理得地避免懒惰与浪费的指责,同时兼顾了两方面的心理满足。
从此“一次性尿布”就在美国流行起来。
米勒啤酒
“海雷夫”——“啤酒中的香槟”,但销量不好,发现啤酒重度使用者。
重度使用者有着下列特征:多是蓝领阶层;年龄多在30岁左右;每天看电视3.5小
时以上;爱好体育运动。
米勒公司决定把目标市场定在重度使用者身上,并果断
地决定对米勒的“海雷夫”牌啤酒进行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从广告开始,他们考虑
到目标顾客的心理、职业、年龄、习惯等特征,在广告信息、媒体选择、广告目
标方面作了很多变化。
他们首先在电视台特约了一个“米勒天地”栏目,广告主
题变成了“你有多少时间,我们就有多少啤酒”来吸引那些“啤酒坛子”。
广告画面
中出现的尽是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船员们神情专注地在迷雾中驾驶轮船,钻井工
人奋力止住井喷,消防队员紧张地灭火,年轻人骑着摩托冲下陡坡。
他们甚至请
来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篮球明星张伯伦来为啤酒客助兴。
同时采取一些其他促销
手段,使得年销量达2000万箱。
受众心理活动的情绪过程:由于生理欲求和社会欲求会引起受众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可以造成受众对商品的各种情绪反应。
如果情绪反应符合或满足了其消费需要,就会产生愉快、喜欢等积极态度,从而导致购买行为;反之,如果违反或不能满足其消费需要,则会产生厌恶态度,就不会产生购买欲望。
受众对待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态度而产生的行为态度,就是购买心理活动的情绪过程。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意识倾向和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对企业形象、商品形象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方面态度的体验。
即为情感过程
巨型面包广告牌
美国的一家食品公司在底特律城郊竖立了一块高24.8米,长30.48米的巨型面包广
告牌,不仅能播放介绍面包的音乐,还释放出一种“神奇的混合面包”香味,引起路人
的食欲,使其面包销路大开。
实际上,这是消费者的先验心理的作用。
所谓先验心理,
是由于人的直接感觉而产生的连锁心理反映。
正因为如此,广告的策划设计,必须注意
广告给受众造成的第一印象,追求一见钟情的效果。
三菱:4303030
日本三菱公司在上海的办事机构所用的电话号码为303030,当上海电话号码升为7
位数时.它便改为4303030。
它的谐音为“是三菱三菱三菱”。
这样的电话号码刊登在
广告上,一方面起到了通报联系电话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非常容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