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合集下载

浅论肝胆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浅论肝胆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浅论肝胆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肝位于肋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娇脏。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肝主藏血:是说肝脏是藏血之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的各部分的血液流量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有所增减。

如人体在休息睡眠时,部分血液便回流到肝脏贮藏起来,当人体运动时,肝脏便将贮藏的血液流出,运送到有关的脏腑组织。

以供应人体活动的需要,正如唐代王冰注释的《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之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

”正说明了肝脏具有藏血,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①情志方面,人体只有肝气疏泄正常时,气机调肠的情况下,才能心情舒畅。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如果肝气失其疏泄之职,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方面的变化。

②消化方面,如果肝脏的疏泄正常,一方面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消食运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疏泄功能的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液也因之流通无阻。

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的组织。

筋的收缩舒张,才可使肌肉关节活动自如。

《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

”所以说肝主筋,是因为全身筋膜的营养要靠肝血的濡养,才能活动自如有力。

”爪为筋之余”,所以说手足的活动与肝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

目得到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作用。

正如《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

”肝与胆的关系十分密切,胆附于肝,经脉互相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胆汁来源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才能保持胆汁的排泄通畅,胆汁的排泄功能正常时,肝的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临床上,肝于胆的病变有些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肝病常常可以影响到胆,胆病也常影响肝,最后形成肝胆俱病。

脏腑辨证:肝胆病证的辩证论治

脏腑辨证:肝胆病证的辩证论治

脏腑辨证:肝胆病证的辩证论治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肝胆经脉互相络属为表里关系。

肝主疏泄,即肝对全身气机、情志、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消化以及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具有调节功能。

此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也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有关。

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胆的主要功能为贮藏和排泄胆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并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是由肝的疏泄功能调节与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两个方面,常见胸胁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或目糊,出血,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胆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胆汁排泄异常或情志异常,表现为口苦,惊悸,失眠,黄疸等。

肝病的辩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主证;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

次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

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

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

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2)肝火上炎证主证:胁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

次证:口苦口干,呕吐苦水,耳鸣耳聋,失寐或多梦,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边尖赤,苔黄糙,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火,气火上炎所致。

临床常以情志失调和气火上攻头面部为临床特征。

肝失条达,火热内扰,故急燥易怒,失寐多梦,肝火内炽,则胁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甚者呕吐苦水,火伤脉络,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炽盛之征。

治法:清肝泻火3)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精华(供参考交流)2022-01-11 09:46·中医韩一生一、黄疸肝炎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

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

血脉受病,治黄要以治血入手,清热祛湿,温化寒湿,加用活血药,热者寒之,虚者补者,活血治痰以退黄。

1、凉血活血凉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血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

常用药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黄疸是血分受病,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阴黄,热邪灼耗阴血,故血热血虚者多见,使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

常用药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通血脉血得寒则凝,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黄等。

治疗黄疸使用活血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

二、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全身疲乏、厌食恶心、腹胀多短气、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

肝功能有轻度损伤,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

方药:藿香根、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克、苍术16克、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银花25克、板兰根20克。

三、暴发性肝炎暴发性肝炎称重症肝炎,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与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

茵陈100克、黄连15克、银花50克、龙胆草15克、当归25克、败酱草50克、大黄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参25克。

四、乙肝肝司气机,主藏血,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滞于肝,引起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内耗肝阴,阴体亏损,不能制用,肝郁不畅,以致体运失调,犯克脾土,其证肋痛胀,口燥咽干,胃呆纳差,神疲乏力,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多况弦或弦细,肝功异常,体用失调,治宜调肝养肝。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肝胆疾病是一类常见疾病,中医辨证施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以辨证为核心,通过施治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胆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探讨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肝胆疾病的分类与病因肝胆疾病包括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多种类型。

中医将其归纳为病因复杂、辨证多样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肝胆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虚不固等因素相关。

二、中医辨证与肝胆疾病中医辨证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问诊及脉诊等方式,分析病症变化并作出诊断。

在肝胆疾病的辨证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病人的脉象、症状、舌象等信息,判断病人的体质类型、病变部位及程度等关键信息。

1. 辨证类型根据中医理论,肝胆疾病可以分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等不同类型。

肝气郁结类型的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等,舌苔较光白。

湿热蕴结类型的患者常出现黄疸、尿黄等症状,舌苔厚腻。

瘀血阻滞类型的患者常出现腹痛、舌质暗紫等特征。

通过辨证分类,中医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施治方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施治方案。

例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常会采用疏肝理气、解郁舒肝的方剂进行治疗。

而对于湿热蕴结类型的患者,则会采用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进一步辅助治疗。

三、中医辨证施治与肝胆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在肝胆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上,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肝炎对于肝炎患者来说,中医辨证施治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肝炎属于湿热负郁型的患者,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理气疏肝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2. 胆结石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施治也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湿热胆石症的患者,可以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肝病与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深入研究与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围绕中医对于肝病与肾病的辨证与治疗展开阐述。

一、肝病的辨证与治疗肝病是指肝脏受到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与肝气不舒、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上,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

对于肝郁气滞型的肝病,中医强调疏肝理气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青皮等,可以舒解肝脏的郁气,改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如忌怒、保持心情舒畅等。

对于肝阳上亢型的肝病,中医采用降肝阳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龙胆草、天冬等,可以降低肝阳的过度活跃,缓解病情。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整,如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食物等。

对于肝阴不足型的肝病,中医注重滋阴养肝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首乌藤、山药等,可以滋养肝阴,增强肝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肝调节,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

二、肾病的辨证与治疗肾病是指肾脏发生病变导致功能异常的疾病。

中医认为,肾病与肾气不足、肾阳虚损、肾阴虚损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上,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等。

对于肾阳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温补肾阳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益智、肉苁蓉、海狗肾等,可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避寒保暖,如注意保暖、避免冷食等。

对于肾阴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滋阴养肾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知母、山药、杞菊地黄丸等,可以滋养肾阴,增强肾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调整,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等。

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肾病,中医注重养肝调肾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菟丝子、枸杞子、牡蛎等,可以养肝调肾,增强肝肾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与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与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与,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与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在人之体, 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刘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刘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与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与气分,使气郁更甚.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即使散肝能畅其升发条达之性,然亦有伤气血,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的弊端.只可暂用而不可长用.因此,张氏临证不只着眼于肝实.更重视肝虚,补肝之法为其常用之法.与此同时,张氏治肝之时.不仅仅降肝、镇肝.而是从肝的生理特性出发,更重视升肝,升降相因,以顺肝本之性.张氏对肝与脾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力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深领《内经》《金匱》治肝之奥旨,遵"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提出"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又曰《内经》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降脾胃而肝自和平也".因此"升降脾胃"为张氏治肝常用之法.二、中医辨证治疗㈠辨脏腑论治的角度曹氏⑴根据《难经》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记载,从心进行论治〔木火母子关系〕;根据《伤寒论》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木土乘侮关系〕;根据"肝肾同源,久病与肾"的名言,从肾的角度进行论治〔水木母子关系〕.钱氏⑵从"一贯煎"、"鳖甲煎丸"化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彭氏⑶根据中医的"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全身之气机,肺气的宣发,可加强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则制约肝气之升腾,使肝气保持和畅条达"的理论,从肺的角度进行论治〔金木乘侮关系〕.总而言之,从脏腑角度进行论治肝病,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㈡辨气血论治的角度刘氏⑷提出了肝病治疗的阴阳气血的辩证层次,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大证型.气分证是指肝脏被湿热邪气所伤的初期阶段,多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血分证是指肝病迁延,气分湿热进入血分,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以养血活络化瘀,健脾清热利湿解毒立法用药.阴虚证多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肝脾肿大,白/球蛋白倒置,见疲乏低热、两胁疼痛,甚则出血;常用滋阴柔肝,软坚化瘀消痞法治疗.阳虚证是久病脾肾阳虚,多为中期、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萎缩、脾大、腹水,见腹胀、小便不利、面色黧黑等症状;以疏肝健脾、温补脾肾为主治疗. ㈢辨证论治的角度田氏⑸把酒精性肝病根据临床表现与病情演变的特点分为初、中、晚三期,早期以肝郁痰阻、肝经湿热多见,临床可见脘胁胀满或胀痛,纳食不馨,或胁下积块,质地柔软等证;中期多见肝胆湿热、食滞痰阻与气滞血瘀,临床可见胁肋胀痛,饮食减少,面色痿黄,胁下痞块明显增大,质地中等,形体逐渐消瘦等证;晚期则多见肝脾血瘀、脾虚水停、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候,㈣辨病论治的角度张氏⑹对不同的肝病采取了不同的治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乙肝;运用温阳化湿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硬化.汪氏⑺以枳术丸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治疗肝硬化;以大黄蛰虫丸为主治疗肝癌.龚氏⑻用益气化湿、健脾补肾之法治疗乙型肝炎HBeAg阳性;用清热解毒、活血理气之法治疗慢性乙肝活动期;用清肝化浊、活血通络之法治疗脂肪肝;用益气活血、软坚化瘀之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可见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胁下积块,按之坚硬,青筋暴怒,甚则脐心突起,而色痿黄或黧黑,四肢明显消瘦等证.三对肝病变局的治疗夏氏⑼提出肝厥致痛:肝逆头痛方选五磨饮子<《济生方>:积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厥阴头痛,方选吴茱萸汤<<兰室秘藏>>、白附子散<<世医得效方>>等加减.肝咳致痛肝咳出自《素问·咳论》.又称肝经咳嗽.症见咳嗽.两胁下痛,甚至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满.可用《症因脉治》柴胡饮子<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大黄、白芍>.或泻青各半汤<黄芩、桅子、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积壳煮散<枳壳、桔梗、甘草、细辛、葛根、肉桂、橘红、苏子、姜、枣>加减.四、中医有效的药对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疗工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的治疗肝病的有效药对.如郑氏⑽用白术和蛰虫的药对来治疗肝病;张氏⑾认为赤芍具有很好的消退黄疸,保肝,抗纤维化的作用;唐氏⑿用黄芪配莪术来治疗肝病疗效卓著.治又可外治.朱氏⒀用阿魏配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红花、丹参为丸内服以缓消症积,以阿魏配山甲、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熬膏,用时用冰片、麝香少许,贴于肝区,其痛可止,张氏⒁最善用生麦芽,或与柴胡,或与茵陈,或与川楝子,或与桂枝等并用.可谓舒肝用药之妙,实可效法.其他的类似药对就不一一列举了.五用药规律李氏⒂研究86年至96年的文献认为苦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之首,共691次,占运用次数的38. 05 %,常用的有板蓝根、虎杖、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龙葵、桃仁、莪术等.甘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的第二位,共653次,占应用次数的35. 95%,最常用的有黄芪、党参、甘草等.酸味药之应用,占第三位,共217次,占应用次数的11. 94%酸味药具有收涩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气血精津滑脱之症,最常用的是五味子、乌梅等.辛味药之应用,占第四位,共167次,占运用次数的8. 97%,辛味药有芳香走窜、理气活血的作用,常用的如枳壳、陈皮等.此外辛味药还兼有部分活血化瘀的作用.咸味药之应用,占第五位,共92次,占运用次数的5. 06%.咸味药有软坚散结作用,最常用的是鳌甲.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苦味、甘味、酸味药占全部用药次数的85. 94%,这是和仲景肝病用药五味规律相吻合的,同时也揭示了目前治疗慢性肝炎的三大手段为祛邪、、补虚、活血化瘀六、结语综上所述,肝病以"郁"为中心,引起应风之数变而变证较多."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特点贯穿始终.肝木对人体全身气机的条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藏血,而内寄相火.故肝病过久势必会伤与血分,人于脉络.在人之体,络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渗灌气血,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灵枢·痈疽》在阐述人体中营养物质流溢散布情况时明确指出:"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灵枢·小针解》亦云:"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重在渗灌气血,血行则皮腠得以渗灌,络脉发生病变时常常在血,血滞或血虚则不能渗灌皮腠.若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得不到纠正,则会影响络脉的渗灌功能,故言久病入络.验之于临床,大部分肝病患者多少都会有诸如舌质红、肝掌、蜘蛛痣、白睛红赤、咽喉暗红、手心色红、脸色红滞、面斑起、齿衄等热入血络的临床表现.恰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的学说.叶天士得络病学说也是贯穿肝病的证治过程始终的指导学说.肝络是人体络脉中的一小部分.肝病之所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就是因为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留滞于肝络之中,影响其络脉的渗注气血的功能,使病肝络这一病理环节,进而产生肝络病.人体络脉易滞、易瘀、易虚,故对肝络的通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红线.能够掌握这一思路对攻克肝病顽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⑴刘斌·曹顺明从脏腑论治肝病验案3则##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10月第12卷第5期⑵付修文·肝肾相关与慢性肝病中医1995年第2期⑶彭有祥·肝病治肺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0年9月第16卷第5期⑷蒋燕·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病的辩证用药经验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1 期⑸金容炫·张浩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第9卷第8期⑹张赤志·肝病治法举要湖北中医杂志1999年第21卷第4期⑺赵笑东王明武汪正利·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中医药2000年第4期⑻周玉琴龚锡曾·治肝病经验##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⑼夏学传·肝病致痛浅析##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4卷第4期⑽郑昱·白术蛰虫伍用治疗肝病浅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第7卷第2期⑾张永艳赵文霞·赤芍防治肝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陕西中医 2003年第24卷第7期⑿唐迎雪·论黄芪配莪术在治疗胃、肝病中的应用 ##中医 1999年第20卷第11期⒀董汉良·朱良春治疗肝病用药经验举要##中医1995年第11卷第1期⒁刘家义·张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中医杂志1998年5月号⒂李新·从仲景肝病用药的五味规律看现代慢性肝炎用药五味现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年第6卷第4期。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中医对肝胆疾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

一、肝胆的生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调节胆汁分泌与排泄等作用。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具有助消化的功能。

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肝胆疾病的常见病因1、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压抑、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就可能引发各种肝胆疾病。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或饮酒过度,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进而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

3、外感邪气外感湿热、寒湿等邪气,侵犯肝胆,也可导致肝胆疾病的发生。

4、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使肝胆失于调养。

5、久病体虚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容易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三、肝胆疾病的常见症状1、胁痛胁肋部疼痛是肝胆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程度和发作时间等都有所不同。

肝气郁结者,胁痛多为胀痛,走窜不定;肝胆湿热者,胁痛多为灼热疼痛;瘀血阻络者,胁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

2、黄疸黄疸是肝胆疾病的重要表现,多因胆汁排泄不畅,溢于肌肤所致。

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颜色鲜明如橘色,多由湿热熏蒸所致;阴黄颜色晦暗如烟熏,多由寒湿阻滞所致。

3、口苦口苦多由肝胆湿热或肝胆火旺引起,胆汁上溢则口苦。

4、眩晕肝阳上亢或肝血不足都可能导致眩晕。

肝阳上亢者,眩晕多伴有头痛、烦躁易怒;肝血不足者,眩晕多伴有视力减退、失眠多梦。

5、其他症状肝胆疾病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四、肝胆疾病的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临床辨证之肝的辨证

中医临床辨证之肝的辨证

中医临床辨证之肝的辨证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谋虑疏泄(相当于情绪活动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内经》说:“肝者……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

”“肝藏血,血舍魂。

”“肝在志为怒。

”“悲怒气逆则伤肝。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相当于内脏感觉在体壁上(胁部)的反映),令人善怒、善恐……”
2.肝主藏血
《内经》“肝藏血,血舍魂。

”“饮食人胃,散精于肝。


3.肝主爪筋(相当于运动神经中枢功能)
《内经》说:“肝生筋。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者,其华在爪,其主在筋。


4、肝开窍于目
《内经》说:“肝主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目得血则能视。


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

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摘要】目的研究肝病的发病机理与辨证分型,利用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肝病。

方法研究近年来几个有关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实质,分析HBeAg阳性与肝病发病的原因。

结果慢性肝炎大多数是肝部因受痰邪、湿热疫毒之邪所侵而引发的,发生病变的实质是本为虚,标为实。

在治疗时有一定的针对性,治疗效果会更明显。

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肝病具有较强的疗效,对于肝病的治疗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肝病中医治疗湿热滞留辩证施治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

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

首先它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饮食;它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供给我们机体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它能贮藏和燃烧体内的脂肪,控制我们的体形;它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贮存器官;它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不小心吃入体内的细菌,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

慢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慢性肝炎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它是引发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罪魁祸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公共卫生组织最为重视的一个话题。

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临床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治疗上仍然不尽如人意。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中有着丰富的经验,采用中医学辨证的方法,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疗效显著。

下面对于慢性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肝病种类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肝炎主要以慢性肝炎为主,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

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约3000万人。

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者有40万人。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辨证
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升高常见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胆红素(BIL)
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胆阻塞或溶血性疾病。
白蛋白(ALB)与球蛋白(GLB)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减退或营养不良。
影像学检查在肝脏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腹部等部位 ,感受肝脏形态、质地等变化, 进一步确诊肝脏疾病。
01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眼神、舌苔等, 判断肝脏健康状况。例如,面色 发黄、眼神呆滞可能暗示肝脏功 能受损。
02
03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 习惯等,了解肝脏疾病诱因和发 展过程。
04
脏腑辨证在肝脏疾病中应用
03
常见肝脏疾病辨证治疗
肝郁气滞型治法与选方用药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选方用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 、陈皮、白芍等。
针灸治疗
选取肝俞、期门、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以疏肝 理气。
肝火炽盛型治法与选方用药
治法
01
清肝泻火,滋阴降火。
选方用药
02
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 辨证
目录
• 肝脏疾病概述 • 肝脏疾病辨证方法 • 常见肝脏疾病辨证治疗 • 现代医学检查在肝脏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 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提高中医对肝脏疾病认识和治疗水

01
肝脏疾病概述
肝脏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肝脏生理功能
肝脏在人体中承担着代谢、解毒 、储存营养物质等重要生理功能 。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辩证施治祖国医学对肝病之认识1、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记载,无黄疸型肝炎,类似中医肝郁气滞之证,黄疸型肝炎,近似中医湿热黄疸,至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合并腹水者,相似中医肝郁血瘀,癥积鼓胀之类。

2、祖国医学对肝脏之认识,如内经所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以看出,不论内外因素侵害人体,肝即起而保卫之,犹如将军之考虑对策以御外侮,使体内有害因素归于消灭,又因肝属木,肝藏血,肝主疏泄,木喜条达,肝郁则侮脾土,脾者运化人身水谷精微,肝郁则脾滞运化失常,因此肝病则出现以上等等症状。

(二)病因祖国医学对肝炎之发病原因,大致认为有以下三点1、由于外感所引起,如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首也,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

有伤寒汗不能透,风湿在表者有黄疸,表邪不解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发黄,寒湿在里,郁而不解者,亦可发黄。

总之风邪外侵不解,湿热郁结,而为黄疸病者,与此亦甚有关。

2、由于情志不遂,素怀郁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势必肝木克土,而致肺气虚弱,运化失调,明张介宾谓阳旺则化水为精,阳衰则气不化为精,而积精为水,水即身中之气血,其为邪为正,总之化与不化耳。

气滞血凝,则水气不行,水邪停积,则气机愈滞遂道阻塞,形成腹水。

3、饮食劳倦所致。

如饮食不节,饥饱不匀,喜贪生冷,过量饮酒,劳伤过度,营养不良等对肝病之发生,亦甚有关系。

以上三宗原因,虽然与现代医学发病原因不同,但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这三种意思努,任何一种,都能损伤肝脏,使肝脏发生病理变化。

(三)临床验证。

为了易于临床掌握肝病治疗,辩证分型,根据历年治疗肝病体会,分为以下十个类型。

1、湿热阳黄A、湿重于热,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者多属此型,主要症状,初期多有轻度发烧,头眩头疼,食少脘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小便深黄,大便干燥,右胁或两胁下疼,巩膜及皮肤发黄,鲜如橘色,疲乏倦怠,脉象多为弦大或数有力,舌苔白腻或黄腻,此为湿热之特征,体征肝大,肝功能不正常,黄疸指数明显增高。

中医对肝病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肝病的治疗与康复

中医对肝病的治疗与康复肝病是指肝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治未病”的理念,注重预防和治疗肝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肝病治疗与康复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整体观察,通过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多种体征来辨证施治。

对于肝病,中医通常会观察病人面黄肌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症状,进而作出相应的辨证并给予治疗建议。

1. 支气管疾病的诊断与辨证施治肝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中医会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肝炎患者,中医可能会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柴胡、黄莲等草药,来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对于肝硬化患者,中医可能会用健脾活血的方剂,如当归、川芎等草药,来改善肝功能。

二、中医药物治疗肝病中药作为中医疗法的核心,对肝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1. 中药的种类和功效中药丰富多样,种类繁多。

常用于肝病治疗的中药有黄芪、茵陈、蒲公英等。

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功能;茵陈具有解毒清热的功效,可以减轻肝脏负担;蒲公英具有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 中药的疗效与应用注意事项中药治疗肝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因人而异。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且注意搭配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整,避免对肝脏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三、中医养生与康复中医注重养生,通过养生保健来促进康复。

对于肝病患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起居调整、运动锻炼等。

1. 合理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肝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注重蛋白质的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该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减轻肝脏的负担。

2. 调整起居习惯肝病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另外,中医还注重情志调节,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悲伤和情绪波动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在中医理论中,肝为人体五脏之一,具有藏血、主疏泄、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将对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一、辨证中医治疗肝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辨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肝病的病机所在。

一般来说,肝病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肝血不足等不同证候类型。

根据不同证候类型,中医医生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二、施治1. 肝阳上亢型肝病的治疗肝阳上亢型肝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失聪、急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疏肝降阳、清热宁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龙胆草等,可以缓解症状,平衡肝阳上亢的状态。

2. 肝阴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阴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滋养肝阴、清热泻火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百合、首乌等,可以滋养肝阴,改善病情。

3. 肝血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血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手足麻木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补益肝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赤芍、当归等,可以补充肝血,促进血液循环。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重视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要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喝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激动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地辨证,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也注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肝病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康复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脏的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比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而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气乘脾,出现腹痛、泄泻等。

同样,肝与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可能会累及肾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在辨证肝脏疾病时,中医会从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的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等,都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就舌象而言,舌红苔黄、舌边尖红等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征象。

脉象方面,弦脉往往与肝病相关,但弦脉的强弱、节律等也能反映出肝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

肝气郁结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疼痛部位走窜不定,胸闷,喜欢叹气,妇女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种情况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则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

多由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引起。

治疗需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

肝阴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

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

治疗以滋养肝阴为主,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症状。

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

治疗当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肝经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

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肝病的中医治疗1·引言肝病是指肝脏组织发生病变或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肝病主要表现为肝经失调及气血瘀滞。

本文将介绍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常用方剂。

2·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2·1 概述中医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肝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向,进而进行辨证分型。

2·2 望诊望诊主要观察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肝病的病情及病因。

2·3 闻诊闻诊主要通过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及观察其语调、声音等,判断肝病的病理变化。

2·4 问诊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的时间及病史等,了解肝病的情况。

2·5 切诊切诊通过对舌、脉的触诊,判断肝病的证候类型及病情。

3·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3·1 概述中医治疗肝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3·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肝病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主要采用草药配方的方式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茵陈蒿、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肝脏等作用。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肝脏、平衡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行间、足三里等。

3·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及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活化肝脏,调节肝气。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轻揉、点按、推拿等。

3·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控制饮食结构,改善肝功能,帮助肝脏恢复。

应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等。

附件:肝病中医治疗常用方剂及药物说明。

法律名词及注释:1·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2·病理变化:指疾病发生过程中,机体组织或器官的异常变化。

中医辨证论治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中医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 脉象,辨证为肝火上炎型胆结石。
治疗方法
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同时配合耳穴 压豆、中药贴敷等外治法。
治疗原则
清肝泻火,利胆排石。
案例三: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患者康复历程回顾
治疗原则
诊断依据
中医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症状、 体征及舌脉象,辨证为肝肾阴虚 型肝硬化。
感谢您的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 系统疾病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 疗肝胆系统疾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 势,中医辨证论治将与西医治疗手段 更好地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 广与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治 疗方案将在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得 到更广泛的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将更 加注重个体差异和精准施治。
肝脏、缓解肝区不适。
常用中药及方剂介绍
1 2
柴胡疏肝散
由柴胡、枳壳、芍药、甘草等药物组成,主治肝 气郁结所致的胁痛、胸闷、月经不调等症状。
龙胆泻肝汤
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等药物组成,主治 肝胆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苦胁痛等症状。
3
一贯煎
由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等药物组成,主治 肝肾阴虚所致的胁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 状。
03
肝癌
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 明显,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消瘦等 症状。
05
04
胆囊炎
胆囊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右上腹疼 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长期饮酒
酒精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 可引起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疾病。
不良饮食习惯
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 食习惯可增加肝胆系统疾病的 风险。

中医在肝病中的应用

中医在肝病中的应用

中医在肝病中的应用肝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中医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有效地缓解了肝病患者的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甚至起到了治愈疾病的作用。

1. 中医辨证论治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医的治疗理念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来进行治疗。

在肝病中,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面色等,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比如,在湿热肝胆湿热证的治疗中,中医医生会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利胆的草药组方来调理患者的体质,缓解患者的症状。

2. 中医草药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医草药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并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比如,柴胡、黄芩等草药可以清热解毒,保护肝脏,常用于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等肝病。

3. 中医针灸在肝病中的应用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肝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氧化应激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效果。

比如,足三里穴位是肝经的经络所在地,针刺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肝病患者的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4. 中医饮食疗法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医强调饮食在健康中的重要性,肝病患者也可以通过饮食的调理来改善症状。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调养肝气,均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比如,苦瓜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宜肝病患者食用。

5. 中医养生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医强调预防和治疗的结合,注重调养身体、防患于未然。

肝病患者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增强肝脏的功能和抵抗力。

比如,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功能;精神调摄可以减轻病情的诱因,保持心情舒畅;合理作息可以维持肝脏正常的代谢和修复。

中医养生的方法与肝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普通肝病的辨证论治发布时间:2023-03-27T07:47:44.23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张欢[导读] 肝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病程较长,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张欢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肝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病程较长,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若机体气血失调、升降失合、虚实间杂、气血失调,可诱发肝病,影响患者机体健康。

那么中医对普通肝病辩证论治方案有哪些?下面就肝病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肝病种类有哪些?肝脏是机体代谢物质、能量的器官,也是人体中最大消化腺,可在肝脏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超过500余种。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辅助机体消化日常饮食,还可将氨基酸转为蛋白质,为机体供能;肝脏能够贮存、燃烧脂肪,有利于人体塑形;肝脏能够贮存脂溶性维生素;肝脏能够能够分解、氧化毒素、细菌,具有解毒效果。

目前临床常见肝病主要包括肝脓肿、肝硬化、肝炎、肝癌等。

众多肝脏疾病中,肝炎发病风险较高,与病毒感染、服药、免疫系统异常、遗传等众多因素有关,且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风险较高。

此外,乙肝属于传染性病变,发病率、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2.中医理论中普通肝病病机有哪些?2.1湿热郁结机体感染湿热之邪后,郁积肝胆,表现为湿热交蒸,致肝胆无法疏泄,进而出现阳黄之征,特征为黄色鲜明,伴发热,与西医急性黄疸病毒性肝炎症状相符。

若未及时诊治,郁结日久,一旦外寒入侵致正气受损,可转为普通感染。

由此可见,湿热之邪入侵为普通肝炎重要诱因,且贯穿肝脏病变全程。

2.2情志内伤情志活动过度,致肝脏受损,表现为气血瘀滞。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够调节人体气机,气机畅达,则精神舒畅,可见情志活动与肝脏健康关系密切。

情志致肝脏病变后,气血运行不畅,可影响肝脏疏泄,如情志过亢时,肝脏疏泄太过,此时肝火上逆,可致气血紊乱;再如忧思过滤,可损伤肝脏疏泄功能,表现为肝气郁结等郁证;再如惊恐过度或悲哀过度,也可损伤肝气,致肝脏气虚、肝魂不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

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

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敷和。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及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

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

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

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

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及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

”在人之体,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

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

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

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

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

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

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

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及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及气分,使气郁更甚。

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

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即使散肝能畅其升发条达之性,然亦有伤气血,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的弊端.只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因此,氏临证不只着眼于肝实.更重视肝虚,补肝之法为其常用之法.与此同时,氏治肝之时.不仅仅降肝、镇肝.而是从肝的生理特性出发,更重视升肝,升降相因,以顺肝本之性.氏对肝与脾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力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深领《经》《金匱》治肝之奥旨,遵“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提出“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又曰《经》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降脾胃而肝自和平也”.因此“升降脾胃”为氏治肝常用之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㈠辨脏腑论治的角度氏⑴根据《难经》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记载,从心进行论治(木火母子关系);根据《伤寒论》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木土乘侮关系);根据“肝肾同源,久病及肾”的名言,从肾的角度进行论治(水木母子关系)。

钱氏⑵从“一贯煎”、“鳖甲煎丸”化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氏⑶根据中医的“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全身之气机,肺气的宣发,可加强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则制约肝气之升腾,使肝气保持和畅条达”的理论,从肺的角度进行论治(金木乘侮关系)。

总而言之,从脏腑角度进行论治肝病,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

㈡辨气血论治的角度氏⑷提出了肝病治疗的阴阳气血的辩证层次,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大证型。

气分证是指肝脏被湿热邪气所伤的初期阶段,多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

血分证是指肝病迁延,气分湿热进入血分,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以养血活络化瘀,健脾清热利湿解毒立法用药。

阴虚证多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肝脾肿大,白/球蛋白倒置,见疲乏低热、两胁疼痛,甚则出血;常用滋阴柔肝,软坚化瘀消痞法治疗。

阳虚证是久病脾肾阳虚,多为中期、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萎缩、脾大、腹水,见腹胀、小便不利、面色黧黑等症状;以疏肝健脾、温补脾肾为主治疗。

㈢辨证论治的角度田氏⑸把酒精性肝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演变的特点分为初、中、晚三期,早期以肝郁痰阻、肝经湿热多见,临床可见脘胁胀满或胀痛,纳食不馨,或胁下积块,质地柔软等证;中期多见肝胆湿热、食滞痰阻及气滞血瘀,临床可见胁肋胀痛,饮食减少,面色痿黄,胁下痞块明显增大,质地中等,形体逐渐消瘦等证;晚期则多见肝脾血瘀、脾虚水停、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候,㈣辨病论治的角度氏⑹对不同的肝病采取了不同的治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乙肝;运用温阳化湿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硬化。

汪氏⑺以枳术丸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治疗肝硬化;以大黄蛰虫丸为主治疗肝癌。

龚氏⑻用益气化湿、健脾补肾之法治疗乙型肝炎HBeAg阳性;用清热解毒、活血理气之法治疗慢性乙肝活动期;用清肝化浊、活血通络之法治疗脂肪肝;用益气活血、软坚化瘀之法治疗肝纤维化。

临床可见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胁下积块,按之坚硬,青筋暴怒,甚则脐心突起,而色痿黄或黧黑,四肢明显消瘦等证。

三对肝病变局的治疗夏氏⑼提出肝厥致痛:肝逆头痛方选五磨饮子(《济生方):积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

厥阴头痛,方选吴茱萸汤(<兰室秘藏))、白附子散((世医得效方))等加减。

肝咳致痛肝咳出自《素问·咳论》.又称肝经咳嗽。

症见咳嗽.两胁下痛,甚至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满。

可用《症因脉治》柴胡饮子(柴胡、黄芩、皮、甘草、人参、大黄、白芍).或泻青各半汤(黄芩、桅子、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积壳煮散(枳壳、桔梗、甘草、细辛、根、肉桂、橘红、子、、枣)加减。

四、中医有效的药对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疗工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的治疗肝病的有效药对。

如氏⑽用白术和蛰虫的药对来治疗肝病;氏⑾认为赤芍具有很好的消退黄疸,保肝,抗纤维化的作用;唐氏⑿用黄芪配莪术来治疗肝病疗效卓著。

治又可外治。

朱氏⒀用阿配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金、川芎、红花、丹参为丸服以缓消症积,以阿配山甲、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熬膏,用时用冰片、麝香少许,贴于肝区,其痛可止,氏⒁最善用生麦芽,或与柴胡,或与茵,或与川楝子,或与桂枝等并用。

可谓舒肝用药之妙,实可效法。

其他的类似药对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用药规律氏⒂研究86年至96年的文献认为苦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之首,共691次,占运用次数的38. 05 % ,常用的有板蓝根、虎杖、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龙葵、桃仁、莪术等.甘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的第二位,共653次,占应用次数的35. 95%,最常用的有黄芪、党参、甘草等.酸味药之应用,占第三位,共217次,占应用次数的11. 94%酸味药具有收涩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气血精津滑脱之症,最常用的是五味子、乌梅等。

辛味药之应用,占第四位,共167次,占运用次数的8. 97%,辛味药有芳香走窜、理气活血的作用,常用的如枳壳、皮等。

此外辛味药还兼有部分活血化瘀的作用。

咸味药之应用,占第五位,共92次,占运用次数的5. 06%。

咸味药有软坚散结作用,最常用的是鳌甲.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苦味、甘味、酸味药占全部用药次数的85. 94%,这是和仲景肝病用药五味规律相吻合的,同时也揭示了目前治疗慢性肝炎的三大手段为祛邪、、补虚、活血化瘀六、结语综上所述,肝病以“郁”为中心,引起应风之数变而变证较多。

“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特点贯穿始终。

肝木对人体全身气机的条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肝藏血,而寄相火。

故肝病过久势必会伤及血分,人于脉络。

在人之体,络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渗灌气血,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灵枢·痈疽》在阐述人体中营养物质流溢散布情况时明确指出:“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脉先满溢”。

《灵枢·小针解》亦云:“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络脉重在渗灌气血,血行则皮腠得以渗灌,络脉发生病变时常常在血,血滞或血虚则不能渗灌皮腠。

若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得不到纠正,则会影响络脉的渗灌功能,故言久病入络。

验之于临床,大部分肝病患者多少都会有诸如舌质红、肝掌、蜘蛛痣、白睛红赤、咽喉暗红、手心色红、脸色红滞、面斑起、齿衄等热入血络的临床表现。

恰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

”的学说。

叶天士得络病学说也是贯穿肝病的证治过程始终的指导学说。

肝络是人体络脉中的一小部分。

肝病之所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就是因为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留滞于肝络之中,影响其络脉的渗注气血的功能,使病肝络这一病理环节,进而产生肝络病。

人体络脉易滞、易瘀、易虚,故对肝络的通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红线。

能够掌握这一思路对攻克肝病顽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⑴斌·顺明从脏腑论治肝病验案3则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10月第12卷第5期⑵付修文·肝肾相关与慢性肝病中医1995年第2期⑶有祥·肝病治肺举隅中医杂志 2000年9月第16卷第5期⑷燕·渡舟教授治疗肝病的辩证用药经验中医2005年第26卷第1 期⑸金容炫·浩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第9卷第8期⑹赤志·肝病治法举要中医杂志 1999年第21卷第4期⑺笑东王明武汪正利·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中医药 2000年第4期⑻周玉琴龚锡曾·治肝病经验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⑼夏学传·肝病致痛浅析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4卷第4期⑽昱·白术蛰虫伍用治疗肝病浅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年第7卷第2期⑾永艳文霞·赤芍防治肝病的作用及机理研究中医 2003年第24卷第7期⑿唐迎雪·论黄芪配莪术在治疗胃、肝病中的应用中医 1999年第20卷第11期⒀董汉良·朱良春治疗肝病用药经验举要中医1995年第11卷第1期⒁家义·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中医杂志1998年5月号⒂新·从仲景肝病用药的五味规律看现代慢性肝炎用药五味现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年第6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