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和主要内容
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和主要内容
1、发生矛盾告状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从而出现告状行为,这一现象在幼儿园里很普遍。
比如有两个幼儿因为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而发生矛盾。
2、违反规则时告状
这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属于试探性告状行为,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规则时,会向老师告状。
如果教师对这件事情持有肯定的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态度做出类似的事情。
3、产生同情而告状
这一类型的告状往往发生在关系较好的幼儿之间,他们一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欺负了,马上就向老师告状。
4、妒忌别人告状
幼儿看到有一个小朋友比自己强或者拥有一个自己没有的玩具,他会因为妒忌而向老师告状。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面对某些不满或冲突时,选择向其他人或机构揭发对方的行为,希望通过他人的介入得到公正的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发展中经常出现,这是幼儿学习社会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冲突的表现。
1.同伴冲突告状: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或遭受欺负时,选择告状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幼儿揭发对方的不当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常出现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幼儿希望通过告状获得公平的待遇,解决冲突。
2.家庭冲突告状:幼儿在家庭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或亲子冲突时,可能选择向其他家庭成员告状,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家长的注意,解决纷争和冲突。
3.重点幼儿告状:在一些重点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规则的遵守要求较高,或由于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和维护有较强的意识。
幼儿可能会向老师告状,揭发其他同学的违规行为或不当行为,进行公正和公平的处理。
4.团体告状:幼儿在面对团体活动中的不满或不公平待遇时,可能选择团体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希望通过向老师或家长集体告状,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维护个人和集体的权益。
5.高级机关告状:幼儿在面对幼儿园或学校管理不善、不公正的情况时,可能选择告状到更高级别的机构,如教育局或家委会。
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对权威的诉求,幼儿希望通过告状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类型都带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背景原因。
告状行为的出现不仅与幼儿个体的控制模式、发展水平和经验有关,同时也与幼儿所处环境的支持、教育背景、家庭教育和社会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动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社会规则,解决冲突,培养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在不断扩展。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的情况。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并且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处理。
本文将围绕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表达需求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因此会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
比如幼儿告状说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寻求帮助有时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问题。
比如幼儿告状说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且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3.培养正义感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也在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对的,因此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希望能够让不公正的事情得到纠正。
4.模仿他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告状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选择告状。
1. 倾听并理解当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时,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不要轻易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调解处理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以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幼儿在冲突解决中学会妥善处理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明白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以理性和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鼓励积极表达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愿望。
并且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1. 引言哎呀,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真是让家长们又爱又恨。
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你觉得自己在厨房里做着美味的饭菜,突然间,你的耳边就传来“妈妈!他又抢我玩具啦!”的声音,简直像是一声雷把你从美味的幻想中惊醒。
小朋友们的告状,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像小法官一样,把自己身边的“罪犯”一一告上法庭。
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幼儿告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教育他们,让这个“小法庭”变得更加和谐。
2. 告状的原因2.1 需求与关注首先,孩子们告状,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获得关注。
你想啊,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心里就像吃了个酸梅似的。
孩子们可不是故意要制造麻烦,他们就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要你说:“哎呀,我的宝贝,别担心,妈妈来处理!”所以,有时候你看到他们一脸严肃地把兄弟姐妹的“罪行”搬上来,其实心里是希望能得到你的拥抱和关心。
2.2 社交技能的学习另外,告状也是他们学习社交技能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在玩耍时,总会发生争执,这是正常的。
告状其实是他们处理矛盾的一种尝试,像是“哎,我不喜欢这样,我要告诉大人!”就好像他们在用小小的方式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告状是一种社交的练习,只不过这个练习有时候会让家长们感到抓狂。
3. 教育策略3.1 倾听与引导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倾听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来找你告状时,不要急着批评或者制止,先耐心地听他们说完。
这就像是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发挥,释放内心的小情绪。
你可以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3.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可以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小技巧。
比如,当他们遇到矛盾时,可以先尝试自己解决,比如说:“你可以试着和小朋友好好谈谈,告诉他们你的想法。
”这样,孩子们在告状之前就能先学会思考,不再一味地找你当“裁判”。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遭受到了伤害时,会主动向家长、老师或其他大人寻求帮助的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既是幼儿行为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
在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本质和原因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展开合理的行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教育幼儿告状行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感到受到伤害时,主动向他人求助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出现在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并且在幼儿的行为发展中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表现为:其一,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伤害之后才会出现,并且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儿童自主性和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二,幼儿告状行为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和情绪倾泻性。
幼儿通过告状行为,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公正和武力。
其三,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价值观、看待事物的方式、情感体验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同时也要教导幼儿关注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既与幼儿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关,也受到幼儿所处环境的影响。
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1. 自我保护的需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伤害时,寻求他人帮助的一种反应。
幼儿在面对自身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告状行为来寻求外界的支持和保护,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2. 学习社会规范的需要: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是在认识到某些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和伤害了自己的利益之后才会采取行动。
通过主动告状,幼儿想向他人传达自己的困惑和不满,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他人改变不正当的行为。
3. 对他人行为的敏感度:幼儿在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行为时,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敏感和反应。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中班幼儿常常会出现告状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班级的秩序,还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1. 告状对象:其他幼儿
应对策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幼儿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沟通、表达以及妥协来解决问题。
同时,鼓励幼儿们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一味的告状。
2. 告状对象:老师
应对策略:耐心倾听和正常回应。
老师应该耐心地听孩子的述说,并且给予正常的回应。
同时,老师也可以向幼儿们解释自己的做法,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3. 告状对象:家长
应对策略:引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
首先,幼儿在家庭中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家长要尊重幼儿的感受,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
同时,家长要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通过表达和妥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告状。
总之,解决幼儿告状问题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
家长需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幼儿园需要细心引导和解决问题,社会也需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健康成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1 -。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或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向成人或教师反映情况或表达内心感受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期比较常见,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寻求帮助和关注
有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通过“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和关注。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或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向成人或教师反映情况,希望得到帮助或关注。
表达情绪和感受
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矛盾或冲突。
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或受到伤害,因此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寻求安慰或支持。
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求比较严格,对孩子的反映比较敏感,这会让孩子形成爱“告状”的行为习惯。
二、指导策略
倾听和理解
当幼儿“告状”时,成人或教师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不要轻易否定或忽视他们的感受,而是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成人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他们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等小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定义
幼儿告状行为定义哎呀,说起“幼儿告状行为”,这可有意思啦!你知道吗?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小朋友们跑去找老师告状。
就好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的。
比如说,小明会气呼呼地跟老师说:“老师,小红她抢我的玩具!”这就是一种告状行为。
再比如,小刚哭着鼻子跑过来:“老师,小辉打我!”这也是告状呀。
那到底啥是幼儿告状行为呢?其实呀,就是小朋友们跑到大人面前,说别的小朋友不好的事儿。
这就像小蜜蜂发现了一朵不好的花,赶紧跑回来告诉蜂后一样。
他们觉得自己受委屈啦,或者觉得别人做错事啦,就想让老师或者大人来帮忙解决。
有时候,他们告状是因为真的被欺负了。
可有时候呢,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比如谁多拿了一块饼干,谁插队了。
我就见过这样的,小花和小朵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突然小花就跑来跟老师说:“老师,小朵不和我拉手了!”老师问她为啥,她说:“我不知道,反正她就是不和我拉手!”你说有趣不有趣?还有一次,小宇特别着急地跟老师说:“老师,小乐把水洒了一地!”老师过去一看,哎呀,就一点点水,小乐正准备拿拖把拖呢。
幼儿告状行为可真是千奇百怪的。
有的小朋友告状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了;有的小朋友则特别生气,小手攥得紧紧的;还有的小朋友一脸委屈,声音小小的,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你想想,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装着这些告状的想法,是不是特别可爱又让人哭笑不得?我觉得呀,幼儿告状行为其实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还不太会自己处理问题,所以就来找大人帮忙。
这也说明他们信任大人,觉得大人能给他们主持公道。
所以,当小朋友告状的时候,我们大人可不能不耐烦,要好好听听他们说啥,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开开心心地继续玩耍!。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方法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方法
1. 观察法呀!就像我们平时观察天上的云朵变化一样,我们可以悄悄地在中班幼儿旁边看着他们,记录下他们什么时候告状、为什么告状。
比如说,看到一个小朋友因为另一个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而跑去找老师告状。
2. 访谈法咋样!这就好比和好朋友聊天,我们可以找中班的小朋友们聊聊天,问问他们告状的那些事呀!像问“你上次为什么要跟老师告状呀?”这样。
3. 案例分析法也不错哟!这就好像是侦破一个小案件,把一个个告状的事例拿出来仔细分析。
比如说有个孩子告状别人推他了,我们就详细研究这个案例。
4. 问卷调查法呀!哎呀,就好像做一个有趣的小测试,给中班的小朋友们发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他们对告状的想法嘛!比如说问他们“你告状过吗?”
5. 实验法也很有趣呢!就好比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故意创造一些情境,看小朋友们会不会告状。
像是把一个很吸引人的玩具放在那,看谁会因此而产生告状行为。
6. 追踪研究法呢!就如同追踪一只小蝴蝶,一直跟着中班的某个小朋友,观察他在一段时间里的告状行为。
比如连续几天观察一个孩子是否经常告状。
7. 比较研究法好不好呀!就像是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我们可以对比不同中班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呀!像是看看这个班和那个班的告状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
8. 内容分析法厉害吧!简直就像是在研究一本有趣的故事书,针对中班幼儿告状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比如分析他们的告状话语中表达的情绪。
9. 行动研究法也很棒呀!就如同我们自己亲自去行动,和中班老师一起探讨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问题呢!
我觉得呀,这些研究方法都各有特点,结合起来使用肯定能让我们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呢!。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活动环境中,幼儿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向老师或家长告发对方的过错行为。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大班的秩序和幼儿的正常成长。
本文将介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微事务告状。
一些幼儿在面对轻微的冲突或纠纷时,会立即告状给老师或家长。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冲突处理缺乏尝试的机会,或过于依赖成人的解决能力。
2.恶意告状。
一些幼儿会故意夸大或编造事实,将他人的小过失当作重大错误告状。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攻击性、嫉妒心理等因素,影响了幼儿园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
3.解决冲突能力薄弱。
大班幼儿常常在冲突发生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告状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1.教育引导。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冲突和纠纷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公平、互助的价值观。
2.规章制度。
幼儿园可以明确规定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使幼儿在告状前能够评估事情的严重性,并思考是否需要成人干预。
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相互关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3.模范示范。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做好模范示范,如在处理幼儿冲突时,充分展示对话、讨论、妥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对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4.情绪管理。
告状行为可能与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给予他们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放下心结,以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
5.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解决大班告状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询问幼儿在家中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一致性的支持与引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与幻想,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辅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幼儿告状行为通常表现为:向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诉说某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如抢玩具、推人、说脏话等;或者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2.原因(1)年龄特点: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2)家庭教育:家长过于溺爱或严厉,导致幼儿在家庭中形成依赖心理,习惯于向家长告状。
(3)同伴关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引发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们先要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和小朋友好好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强化正确行为。
3.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幼儿园中,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关爱。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与老师、同伴沟通,而不是选择告状。
4.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关注幼儿的成长,避免溺爱或严厉的教育方式。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辅导1.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
2.情感共鸣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在学前阶段可能会出现“告状”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
下面是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产生原因:1. 探索权威:幼儿可能想要测试和了解成人的权威,并通过“告状”来观察和评估他们的反应。
2. 获取关注: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关心,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告状”可以引起注意。
3. 不善解决冲突:幼儿可能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因此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报告或告诉成人来解决问题。
解决策略:1. 教育社交技能:教导幼儿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如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示范,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和解决问题。
2. 鼓励积极沟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沟通,提倡他们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难,而不是通过“告状”的方式。
教导幼儿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给予关注和认可:提供充足的关注和爱护,给幼儿以积极的反馈和赞赏,让他们知道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建立正向的行为规范:设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教导幼儿明白什么是适当的反应和行为,鼓励他们主动选择和遵守这些规范。
5. 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实践中给予支持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6.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幼儿在学校的行为和表现。
鼓励家长在家中强调和加强培养幼儿合适的社交技能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冲突,并逐渐减少“告状”行为的出现,促进他们健康、积极地社交与学习。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主动向成年人或其他幼儿告知并请求帮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但其动机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文旨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
幼儿在受到欺凌、打骂等不适当行为时,会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并获得帮助。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寻求公平。
幼儿在观察到他人得到特殊待遇或不公平对待时,会告状以争取公正。
此外,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自身无法处理冲突,需要成年人介入来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以及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幼儿通过告状得到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促进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发展。
然而,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三、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为了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成年人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其次,成年人应该积极介入冲突解决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成年人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向教师或家长报告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错误。
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求关注和认可:幼儿可能希望通过告发其他幼儿的错误行为来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以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2. 道德观念的发展:随着幼儿道德观念的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希望通过告发错误行为来维护正义。
3. 自我保护:幼儿可能因为受到其他幼儿的欺负或侵犯而告发他们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4. 模仿行为:幼儿可能观察到周围的成人或同伴告发他人的行为,并模仿这种行为。
为了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幼儿,让他们明白告发他人的行为应该基于事实和正义,而不是出于个人动机。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
3. 加强沟通: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4.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5. 树立正确榜样: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让幼儿从身边的人中学到正确的行为方式。
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引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树立正确榜样等策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经常出现,而这一行为也经常引发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探究。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1.口头告状:幼儿通过口头告诉老师或家长,报告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
2.写作告状:一些幼儿会用笔写下他所发现的其他幼儿不良行为,交给老师或家长。
3.身体告状:有的幼儿可能会通过哭闹、抱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良体验。
4.暴力告状:在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幼儿可能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例如推搡、打闹等。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1.渴望被认可: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构建的时期,希望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许多幼儿会通过告状来展示自己的正义感和勇气。
2.对规则和公正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还较为简单,对规则和公正的认识也相对不够深刻,因此在发现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时,可能会忘记先与对方沟通合作,而直接向老师或家长告状。
3.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还可能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和家庭,孩子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管理或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会转而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三、幼儿告状的影响1.扭曲价值观: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
若将告状视为一种获得快感的方式,将影响孩子的操守、诚信度等价值观的培育。
2.伤害他人感情:在幼儿告状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他孩子的名誉和自尊心,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和信任感。
3.破坏团队合作和信任:如果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得到处理,可能会使幼儿园或家庭关系变得紧张不信任,阻碍幼儿之间友谊的发展。
四、应对幼儿告状的措施1.正确引导和教育:老师和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教育孩子规则和公正,普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攻击性和批评性单一的情境不良行为等事情。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向成人反映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违规状况的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口头告状、书面告状、示意告状等。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感和对公平的追求: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认知往往比较简单,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分配容易出现不公现象时,幼儿可能会主动告状,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寻求公平。
2.寻求关注和关爱:幼儿在告状时,往往希望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3.自我保护和恐惧心理:有些幼儿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可能会感到害怕、困惑或受到少数幼儿的欺凌,因此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倾听和尊重:在幼儿向成年人告状时,我们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注。
通过倾听幼儿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幼儿的感受。
2.调解和引导:在了解事情的情况后,成年人可以采取适当的调解措施,引导幼儿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以与涉事幼儿进行对话,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幼儿传授法规、人情世故等知识,让他们能够主动解决一些小问题。
4.关注和保护: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幼儿,如受到欺凌或遭受伤害的幼儿,成年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通过倾听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特殊情况下,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
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
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及影响(200字左右)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选择向成人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的行为。
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幼儿告状的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与社交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幼儿来说,告状是一种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但如果频繁告状,可能会造成他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受损,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二、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500字左右)1. 寻求成人帮助:幼儿在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会告诉老师、父母或其他成人,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会描述事件经过、对方的不公行为,或者请求成人干预。
2. 揭发他人错误:幼儿会告诉成人他人犯错的情况,希望能够让他们受到惩罚或挽回自己的损失。
可能涉及到他人的恶意行为、不公平对待或对幼儿伤害的事件。
3. 举报规则违反:幼儿告状还可能涉及他人违反规定或违反行为准则、价值观等的情况,希望成人能够制止或纠正他人的不当行为。
4. 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幼儿有时因为感受到不公平对待,会向成人述说自己被别人欺负的事情或感受,希望得到公正对待。
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5. 偷窥报告:幼儿有时会告状他人的私密行为,如偷窥他人上厕所、更衣等行为,希望成人能惩罚偷窥行为的当事人。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300字左右)1. 自我保护:幼儿告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幼儿遭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主动告诉成人,希望得到帮助和保护。
这是因为幼儿认识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成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社会规范意识:幼儿开始逐渐形成社会规范的概念,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规则、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当他们目睹他人违反规则时,会感到不安,并希望通过告状来纠正错误。
3. 从伤害中学习:幼儿通过告状,可以让成人意识到他们所经历的伤害和冲突,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摘要][关键词]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
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
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根据工作经验,我认为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第二、幼儿爱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
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的孩子则常受着老师的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是,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例如:“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
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在教育管得死、包得多,把幼儿塑造成一批老师喜欢的“乖孩子”,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
”“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四、幼儿爱告状还原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
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任性、不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第五、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
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
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
”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在为打包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3、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4、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5、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他人秘密,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本文是有关4~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
探究者认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和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探究者对一所幼儿园大中班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现场查看,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并将搜集到的案例用定量描述和定性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析。
探究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向,并根据原始资料提炼出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种类型。
每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成因、动机、策略构成。
根据这三个维度我们将幼儿告状行为划分成了几种类型。
按照成因我们将告状划分为行为困境告状和价值困境告状;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我们将告状行为划分为求助型告状、求罚型告状、求赏型告状、试探型告状和陈述型告状;依据原告使用策略的出发点将告状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成因探索。
最后,探究者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对幼儿园和传统的教育进行了现实反思以及对本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
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不有扔。
”“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
他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
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
比如: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
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
所以到了中班幼儿都特别注意表现自己。
因此中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
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情的好坏作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恩”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此外,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以下的特点: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
这与幼儿教师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前期观察和后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
由于中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在幼儿园!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
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