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和主要内容
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和主要内容
1、发生矛盾告状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从而出现告状行为,这一现象在幼儿园里很普遍。
比如有两个幼儿因为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而发生矛盾。
2、违反规则时告状
这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属于试探性告状行为,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规则时,会向老师告状。
如果教师对这件事情持有肯定的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态度做出类似的事情。
3、产生同情而告状
这一类型的告状往往发生在关系较好的幼儿之间,他们一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欺负了,马上就向老师告状。
4、妒忌别人告状
幼儿看到有一个小朋友比自己强或者拥有一个自己没有的玩具,他会因为妒忌而向老师告状。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面对某些不满或冲突时,选择向其他人或机构揭发对方的行为,希望通过他人的介入得到公正的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发展中经常出现,这是幼儿学习社会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冲突的表现。
1.同伴冲突告状: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或遭受欺负时,选择告状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幼儿揭发对方的不当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常出现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幼儿希望通过告状获得公平的待遇,解决冲突。
2.家庭冲突告状:幼儿在家庭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或亲子冲突时,可能选择向其他家庭成员告状,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家长的注意,解决纷争和冲突。
3.重点幼儿告状:在一些重点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规则的遵守要求较高,或由于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和维护有较强的意识。
幼儿可能会向老师告状,揭发其他同学的违规行为或不当行为,进行公正和公平的处理。
4.团体告状:幼儿在面对团体活动中的不满或不公平待遇时,可能选择团体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希望通过向老师或家长集体告状,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维护个人和集体的权益。
5.高级机关告状:幼儿在面对幼儿园或学校管理不善、不公正的情况时,可能选择告状到更高级别的机构,如教育局或家委会。
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对权威的诉求,幼儿希望通过告状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类型都带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背景原因。
告状行为的出现不仅与幼儿个体的控制模式、发展水平和经验有关,同时也与幼儿所处环境的支持、教育背景、家庭教育和社会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动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社会规则,解决冲突,培养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在不断扩展。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的情况。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并且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处理。
本文将围绕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表达需求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因此会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
比如幼儿告状说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寻求帮助有时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问题。
比如幼儿告状说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且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3.培养正义感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也在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对的,因此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希望能够让不公正的事情得到纠正。
4.模仿他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告状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选择告状。
1. 倾听并理解当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时,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不要轻易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调解处理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以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幼儿在冲突解决中学会妥善处理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明白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以理性和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鼓励积极表达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愿望。
并且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特别是幼儿常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经常会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
幼儿在告状时常常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会有些夸张和虚构。
有时候,幼儿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告状,比如说其他同学在游戏中占了他的位置或者抢了他的玩具,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告状的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幼儿会频繁地告状呢?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会将一些轻微的摩擦看成是欺凌或者侵犯,因此会选择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
幼儿还没有学会通过合理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告状则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解决途径。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理解幼儿的心理,采取合适的对策。
要倾听和尊重幼儿的表达,不要随意忽视或打断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虽然有时候是过于敏感或者夸张,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因此需要被认真对待。
需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比如通过交流沟通和妥善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让幼儿感受到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安全和被尊重,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减少告状行为。
除了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外,还需要关注幼儿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时候,幼儿频繁告状可能是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不安或者自卑而进行告状,这时就需要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者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中,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告知自己被其他幼儿欺负或不公平对待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依赖性强: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表明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保护和支持。
2. 个体差异大:不同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幼儿会频繁告状,有的则较少告状。
这与幼儿的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3. 社交能力不足:中班幼儿的社交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可能不懂得通过协商、沟通解决问题,而选择告状来解决矛盾。
在分析了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引导幼儿更好地解决问题:1.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适应性活动,提高幼儿的自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告状行为。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开展团队游戏、合作制作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他们正确应对欺凌和冲突的方法,如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矛盾和困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
4. 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加强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学会平等交往,提高他们处理矛盾和困扰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5. 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改善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解决,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重视情感教育以及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等。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遭受到了伤害时,会主动向家长、老师或其他大人寻求帮助的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既是幼儿行为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
在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本质和原因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展开合理的行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教育幼儿告状行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感到受到伤害时,主动向他人求助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出现在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并且在幼儿的行为发展中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表现为:其一,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伤害之后才会出现,并且这种行为通常是在儿童自主性和自我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二,幼儿告状行为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和情绪倾泻性。
幼儿通过告状行为,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公正和武力。
其三,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价值观、看待事物的方式、情感体验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同时也要教导幼儿关注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既与幼儿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关,也受到幼儿所处环境的影响。
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1. 自我保护的需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伤害时,寻求他人帮助的一种反应。
幼儿在面对自身无力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告状行为来寻求外界的支持和保护,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2. 学习社会规范的需要: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是在认识到某些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和伤害了自己的利益之后才会采取行动。
通过主动告状,幼儿想向他人传达自己的困惑和不满,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他人改变不正当的行为。
3. 对他人行为的敏感度:幼儿在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行为时,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敏感和反应。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在幼儿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幼儿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选择向老师或家长进行告状。
告状行为表明了幼儿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渴望正义感:幼儿天性善良,对于不公平的事情会感到愤怒和不满,通过告状来寻求公正。
2. 求助和依赖: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不足会感到无助,告状可以得到帮助和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
3. 想要吸引关注和获得关爱:幼儿告状可能是为了引起关注,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心和疼爱。
4. 自我保护和惩罚:幼儿在面对一些胆怯或害怕的情况时,会告状来保护自己并寻求对加害者的惩罚。
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1. 倾听和理解:无论告状的内容是什么,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并以善意的态度回应他们的需求。
2. 鼓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小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
通过讨论和指导,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积极行为:在幼儿告状后,家长和老师可以告诉他们如何积极面对问题,对于一些小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沟通和妥协解决,同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4. 学会适度表扬和惩罚:如果幼儿告状是出于寻找关注和关爱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关心和疼爱,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对他们过度告状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和引导。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一种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
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或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向成人或教师反映情况或表达内心感受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期比较常见,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寻求帮助和关注
有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通过“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和关注。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或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向成人或教师反映情况,希望得到帮助或关注。
表达情绪和感受
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矛盾或冲突。
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或受到伤害,因此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寻求安慰或支持。
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求比较严格,对孩子的反映比较敏感,这会让孩子形成爱“告状”的行为习惯。
二、指导策略
倾听和理解
当幼儿“告状”时,成人或教师需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不要轻易否定或忽视他们的感受,而是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成人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他们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等小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不满或者受到冤枉时,向成年人或其他儿童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见于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是幼儿在与他人相处中表达自己需求和维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幼儿自身因为年龄小,自我调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容易产生不满和冲突;二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习得了告状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 倾听幼儿的诉求:无论是幼儿自己之间的冲突,还是幼儿与成年人之间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求。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与幼儿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育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告状行为往往源于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是解决这种行为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观点,积极解决冲突。
3. 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处理冲突。
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争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导他们学会妥协、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角度。
4. 鼓励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通过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帮助幼儿改善问题解决的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达方式,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我们应该采取倾听、教育、引导和鼓励的策略,以帮助幼儿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各异,其中告状行为就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行为。
当幼儿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儿童告状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困惑。
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什么?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通过向他人倾诉或者诉求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通常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孩子反映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 求助需求不足: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通过告状行为来求助或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
2. 对不公正行为的敏感:幼儿通常有着较为敏感的道德观念,当看到不公正或不良行为时,会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对其不满。
3. 想要得到关注和支持: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并不是真的受到了什么伤害,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三、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 倾听和理解: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2. 鼓励独立解决问题: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引导沟通和解决冲突: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4. 注意情绪表达: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表达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它既是幼儿对于问题和困难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孩子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的体现。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应该注重关注和倾听孩子的告状行为,理解其真正含义,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定义
幼儿告状行为定义哎呀,说起“幼儿告状行为”,这可有意思啦!你知道吗?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小朋友们跑去找老师告状。
就好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的。
比如说,小明会气呼呼地跟老师说:“老师,小红她抢我的玩具!”这就是一种告状行为。
再比如,小刚哭着鼻子跑过来:“老师,小辉打我!”这也是告状呀。
那到底啥是幼儿告状行为呢?其实呀,就是小朋友们跑到大人面前,说别的小朋友不好的事儿。
这就像小蜜蜂发现了一朵不好的花,赶紧跑回来告诉蜂后一样。
他们觉得自己受委屈啦,或者觉得别人做错事啦,就想让老师或者大人来帮忙解决。
有时候,他们告状是因为真的被欺负了。
可有时候呢,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比如谁多拿了一块饼干,谁插队了。
我就见过这样的,小花和小朵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突然小花就跑来跟老师说:“老师,小朵不和我拉手了!”老师问她为啥,她说:“我不知道,反正她就是不和我拉手!”你说有趣不有趣?还有一次,小宇特别着急地跟老师说:“老师,小乐把水洒了一地!”老师过去一看,哎呀,就一点点水,小乐正准备拿拖把拖呢。
幼儿告状行为可真是千奇百怪的。
有的小朋友告状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了;有的小朋友则特别生气,小手攥得紧紧的;还有的小朋友一脸委屈,声音小小的,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你想想,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装着这些告状的想法,是不是特别可爱又让人哭笑不得?我觉得呀,幼儿告状行为其实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还不太会自己处理问题,所以就来找大人帮忙。
这也说明他们信任大人,觉得大人能给他们主持公道。
所以,当小朋友告状的时候,我们大人可不能不耐烦,要好好听听他们说啥,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开开心心地继续玩耍!。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因为受到他人的侵害或者不满而向他人告发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时有发生,但是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甚至会采取错误的态度和方式。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特点、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1.1、性格特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之一是幼儿的性格特点。
有些幼儿天生比较敏感,对于别人的一些小行为或者话语很容易感到不舒服,因此会选择告发对方。
幼儿在面对问题时,有的会选择直接和对方沟通,而有些幼儿则会选择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1.2、环境因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还包括环境因素。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有时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幼儿告状的导火索。
如果幼儿在家庭中看到父母常常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他们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同样,如果幼儿园中的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幼儿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安。
1.3、对待问题的态度2.1、言行不经思考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之一是幼儿的言行不经思考。
幼儿在面对不满和矛盾时,很难冷静处理,他们的告状通常是在一时的情绪冲动下做出的。
在幼儿告状后,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冷静分析,尽量不带情绪去处理。
2.2、想要得到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之二是幼儿通过告状来寻求关注。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长时间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引起注意。
同样,在幼儿园中,如果老师对某个幼儿的表现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也会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3、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之三是幼儿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矛盾和不满时,有的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选择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未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教育和引导。
3.1、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首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活动环境中,幼儿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向老师或家长告发对方的过错行为。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大班的秩序和幼儿的正常成长。
本文将介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微事务告状。
一些幼儿在面对轻微的冲突或纠纷时,会立即告状给老师或家长。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冲突处理缺乏尝试的机会,或过于依赖成人的解决能力。
2.恶意告状。
一些幼儿会故意夸大或编造事实,将他人的小过失当作重大错误告状。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攻击性、嫉妒心理等因素,影响了幼儿园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
3.解决冲突能力薄弱。
大班幼儿常常在冲突发生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告状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1.教育引导。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冲突和纠纷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公平、互助的价值观。
2.规章制度。
幼儿园可以明确规定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使幼儿在告状前能够评估事情的严重性,并思考是否需要成人干预。
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相互关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3.模范示范。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做好模范示范,如在处理幼儿冲突时,充分展示对话、讨论、妥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对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4.情绪管理。
告状行为可能与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给予他们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放下心结,以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
5.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解决大班告状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询问幼儿在家中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一致性的支持与引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与幻想,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辅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幼儿告状行为通常表现为:向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诉说某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如抢玩具、推人、说脏话等;或者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2.原因(1)年龄特点: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2)家庭教育:家长过于溺爱或严厉,导致幼儿在家庭中形成依赖心理,习惯于向家长告状。
(3)同伴关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引发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们先要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和小朋友好好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强化正确行为。
3.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幼儿园中,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关爱。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与老师、同伴沟通,而不是选择告状。
4.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关注幼儿的成长,避免溺爱或严厉的教育方式。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辅导1.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
2.情感共鸣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幼儿在学前阶段可能会出现“告状”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
下面是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解决策略:产生原因:1. 探索权威:幼儿可能想要测试和了解成人的权威,并通过“告状”来观察和评估他们的反应。
2. 获取关注: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关心,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告状”可以引起注意。
3. 不善解决冲突:幼儿可能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因此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报告或告诉成人来解决问题。
解决策略:1. 教育社交技能:教导幼儿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如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示范,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和解决问题。
2. 鼓励积极沟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沟通,提倡他们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难,而不是通过“告状”的方式。
教导幼儿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给予关注和认可:提供充足的关注和爱护,给幼儿以积极的反馈和赞赏,让他们知道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建立正向的行为规范:设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并与幼儿一起制定。
教导幼儿明白什么是适当的反应和行为,鼓励他们主动选择和遵守这些规范。
5. 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实践中给予支持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6.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幼儿在学校的行为和表现。
鼓励家长在家中强调和加强培养幼儿合适的社交技能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冲突,并逐渐减少“告状”行为的出现,促进他们健康、积极地社交与学习。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向教师或家长报告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错误。
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求关注和认可:幼儿可能希望通过告发其他幼儿的错误行为来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以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2. 道德观念的发展:随着幼儿道德观念的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希望通过告发错误行为来维护正义。
3. 自我保护:幼儿可能因为受到其他幼儿的欺负或侵犯而告发他们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4. 模仿行为:幼儿可能观察到周围的成人或同伴告发他人的行为,并模仿这种行为。
为了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幼儿,让他们明白告发他人的行为应该基于事实和正义,而不是出于个人动机。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
3. 加强沟通: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4.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5. 树立正确榜样: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让幼儿从身边的人中学到正确的行为方式。
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引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树立正确榜样等策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向父母、老师、保育员等有关人员主动告发、求助的一种行为。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生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倾诉需求:幼儿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会倾向于向有关人员寻求安慰和鼓励。
2. 追求公正:幼儿对待他人的方式,往往是依靠自已的喜好来判断,比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当发生不公正的事情时,就会向成人透露。
3. 获得关注: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和重视,这种行为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在幼儿园里出现。
二、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技巧和原则1. 倾听与关注: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倾听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重视,同时帮助孩子明确问题。
2. 不轻信: 对于幼儿的告状,我们要遗忘或确信后,再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切忌以下而治,误判案情。
3. 调解纠纷: 对于通过告状提出纠纷的幼儿,我们也应该引导其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行为来协调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4. 培养应对能力: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其从自身角度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应对能力,帮助其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1. 重点培养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幼儿常常会出现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幼儿通过模拟解释场景,了解不同情况下的正确反应和处理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让其学会认识到问题的麻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
2. 启发和指导幼儿处理矛盾和纷争的能力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和纷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和训练,帮助幼儿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学会有礼貌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培养其以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生活发现,同时也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在合适时刻向自己寻求帮助和建议。
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
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及影响(200字左右)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选择向成人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的行为。
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幼儿告状的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与社交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幼儿来说,告状是一种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但如果频繁告状,可能会造成他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受损,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二、幼儿告状的典型行为(500字左右)1. 寻求成人帮助:幼儿在发生冲突或遭受欺凌时,会告诉老师、父母或其他成人,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会描述事件经过、对方的不公行为,或者请求成人干预。
2. 揭发他人错误:幼儿会告诉成人他人犯错的情况,希望能够让他们受到惩罚或挽回自己的损失。
可能涉及到他人的恶意行为、不公平对待或对幼儿伤害的事件。
3. 举报规则违反:幼儿告状还可能涉及他人违反规定或违反行为准则、价值观等的情况,希望成人能够制止或纠正他人的不当行为。
4. 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幼儿有时因为感受到不公平对待,会向成人述说自己被别人欺负的事情或感受,希望得到公正对待。
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5. 偷窥报告:幼儿有时会告状他人的私密行为,如偷窥他人上厕所、更衣等行为,希望成人能惩罚偷窥行为的当事人。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300字左右)1. 自我保护:幼儿告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幼儿遭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主动告诉成人,希望得到帮助和保护。
这是因为幼儿认识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成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社会规范意识:幼儿开始逐渐形成社会规范的概念,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规则、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当他们目睹他人违反规则时,会感到不安,并希望通过告状来纠正错误。
3. 从伤害中学习:幼儿通过告状,可以让成人意识到他们所经历的伤害和冲突,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经常出现,而这一行为也经常引发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探究。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1.口头告状:幼儿通过口头告诉老师或家长,报告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
2.写作告状:一些幼儿会用笔写下他所发现的其他幼儿不良行为,交给老师或家长。
3.身体告状:有的幼儿可能会通过哭闹、抱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良体验。
4.暴力告状:在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幼儿可能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例如推搡、打闹等。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1.渴望被认可: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构建的时期,希望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许多幼儿会通过告状来展示自己的正义感和勇气。
2.对规则和公正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还较为简单,对规则和公正的认识也相对不够深刻,因此在发现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时,可能会忘记先与对方沟通合作,而直接向老师或家长告状。
3.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还可能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和家庭,孩子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管理或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会转而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三、幼儿告状的影响1.扭曲价值观: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
若将告状视为一种获得快感的方式,将影响孩子的操守、诚信度等价值观的培育。
2.伤害他人感情:在幼儿告状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他孩子的名誉和自尊心,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和信任感。
3.破坏团队合作和信任:如果幼儿的告状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得到处理,可能会使幼儿园或家庭关系变得紧张不信任,阻碍幼儿之间友谊的发展。
四、应对幼儿告状的措施1.正确引导和教育:老师和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教育孩子规则和公正,普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攻击性和批评性单一的情境不良行为等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摘要】本文采用了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幼儿的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日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慎重,本文阐述了幼儿的几种告状行为的类型,原因及表现,面对孩子告状教师处理的误区,给出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几点建议。
【关键词】告状行为类型处理正确态度一、问题的提出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老师这里来告状,理由五花八门的,几乎每天有百分六十的幼儿告状,各种告状令老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有时难免会敷衍了事,但是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二、对告状行为的理解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幼儿告状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做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我认为所谓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及与其他幼儿之间的矛盾像教师陈述的过程。
孩子会经常会跟老师说某某抢我东西,某某欺负我,各种各样这种行为都属于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的类型及分析为什么幼儿的告状行为如此频繁,我认为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孩子的想法非常简单在他们心中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就是好,抢他们玩具的就是坏,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坏的概念,而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很易于外露不会隐藏,小朋友之间一点点事情都会引起彼此的不满,有时其实是一种对老师的依赖所以“告状”也就越来越多,幼儿的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如此常见,那么幼儿告状的类型究竟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和在幼儿园工作中的观察,我总结出如下几点:(一)求助类的告状案例:中班的阅读区里有很多图书,都是幼儿在家带到幼儿园里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最近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然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小朋友们都抢着要看,晚饭后小朋友们都拿着一本书自己坐在小椅子上看。
这时,泰和气冲冲的跑过来告状:“老师,燕洋不让我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
”燕洋在那边哭着说:“这书是我拿来的”随即我说:“那两个人一起看好不好”燕洋说“这是我的书不能给她看”我看见燕洋的椅子上这有一本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书,我趁机说:“那你不让其他小朋友看你的书,其他小朋友会把书给你看吗?你想想你该怎么办?”燕洋想了想说:“那我和泰和一起看。
”解析:一般的告状都属于求助类的,是寻求成人的保护和帮助。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认识的不完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伙伴间的纠纷如何解决的问题。
遇到这类问题,他就会求助于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并会在老师的调解过程中一点点学到一些解决伙伴纠纷的方法。
(二)求赏类告状案例:吃完晚饭,孩子一起做小椅子上看清华幼儿英语,智博、穆弈没有坐椅子,下地跑,心如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智博和穆奕到处跑”心如想通过告状让老师注意自己,表现自己,想让老师知道“我坐的很好,我认真看电视了”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解析:在幼儿园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孩子是非常重视老师的评价的,因为孩子年龄较小,自我评价能力差,想让老师关注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
(三)辩解性告状案例:午饭后,孩子都进活动区玩雪花片,但雪花片的数量是有限的,有时孩子摆摆各种造型,雪花片就不够了,一次,玩雪花片时,达达的雪花片不够了,他就抢了点点的雪花片,当老师走过来时,他还恶人先告状说点点把雪花片给了他,现在又反悔了想把雪花片抢回来。
解析:达达的这种行为是想逃避责任,是想免受老师的责备与批评,幼儿不懂什么叫分享,多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做错事情又不敢担责任,所以才会有逃避性告状。
(四)检举性告状案例:美术课上,我组织幼儿一起上桌画画、涂色,梁玉萌很快就画完了,看见赫赫还没有画完,她就说:“老师赫赫画的太慢,才画了一只小狗。
”达达又说:“你看格格,她把线都话到外面了。
”解析:幼儿在完成老师交代的某个任务或遵守某个规则上做得很好,但没及时收到老师应有的关注与表扬,这时他也许就会以揭发检举他人的不足来彰显自己。
(五)维护规则类告状案例1:英语课下课后,小朋友一起去洗手间洗手、小便。
一会茹和海妮跑过来跟我讲,老师,燕洋在踢厕所的门。
2晚饭时,有的孩子先吃完饭,没有漱口直接去玩玩具,赫赫就喊,老师,他们都没有漱口。
解析:维护规则类的告状应该会很常见,因为在幼儿园里有一些规定,而且孩子很容易忘记,忽视这些规定,所以当幼儿发现某个同伴的做法不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规范就会告状,就会大呼小叫。
(六)同情心驱使的告状案例:丫丫和佳怡是好朋友,晚饭后,小朋友进区域玩游戏。
佳怡在玩天枰,达达也想玩就把佳怡的玩具抢了过来,丫丫看了非常生气跑到我这里来告了达达一状。
解析:当看到幼儿受到别人欺负时,有的孩子会很仗义的向老师告状。
幼儿懂得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有时是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但是仍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依赖于老师。
这种现象表明,当儿童看见其他人有欺负人的不良行为时,就产生同情心进而向老师报告。
以上是我总结出孩子的几种告状行为,及我对几种告状行为所举出的案例及解析,只有清楚的了解孩子告状行为的各种类型才能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
三、教师处理告状行为的不正确态度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对于这些告状,每位老师所持态度有所不同,有一些老师能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告状,为幼儿解决困扰,但是通过我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观察,仍有部分老师对幼儿的告状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
我总结出教师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一)不予理睬何谓不予理睬?就是不理他,不给他机会。
王朔在他的小说里讲:整人的最好办法不是批评他、骂他,而是不理他!对待孩子的告状如果是这种态度将会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因为每天都有太多的孩子跑到老师这里告状,也许是老师正在忙的时候,孩子跑过来告状,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很不厌烦,无暇顾及,用一句“我知道了”一会再说敷衍了事,有时甚至是头都不抬,装作听不见。
(二)对班级中调皮捣蛋的孩子抱有偏见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对班级中调皮捣蛋的幼儿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总认为调皮的幼儿做的都是错的。
孩子告状时,很多时候老是会根据被告者是谁来下判断,如果是班级里比较调皮的幼儿,老师通常都不会问清楚原因,直接批评调皮的幼儿,这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班级的其他孩子误会,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三)态度粗暴粗暴既是鲁莽、暴躁,极其粗暴的抨击,当孩子告状时,老师粗暴的打断,呵斥孩子,不等孩子把告状的原因讲完,老师已经制止了孩子继续讲下去。
当孩子一遍遍的跑过来告状,但是每一次告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师就会失去耐心,而且感觉烦躁,当幼儿又跑过来告状时,老师就会粗暴的打断:“你一天事怎么那么多啊?烦不烦啊?”其实,爱告状的孩子只是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老师应该多包容,理解,多一点耐心。
(四)认为告状双方都有错孩子一跑来告状,老师容易犯一个毛病,不问青红皂白,两个人都有错。
一个巴掌也拍不响,这是比较常见的错误方法,老师根本不问发生什么事就批评一同。
不论孩子是对是错,只要跑来告状就会挨批评,久而久之孩子还敢跟老师说话么?师生之间必定缺少交流,也会让幼儿对老师产生恐惧感,幼儿心理将会产生压抑感。
(五)事必亲为事必亲为,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不允许幼儿自己解决矛盾,不论幼儿遇到任何事都要告诉老师,让老师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在批评孩子时都愿意说:谁让你自己解决的?遇见任何事都应先告诉老师,让老师解决。
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差,而且有时有些事情孩子处理的也的确不正确,但是老师不应以偏概全。
幼儿每天告状次数之多,有些老师为避免麻烦,只要幼儿告状,老师都会亲自出马,替幼儿解决问题,教师凡事都亲自处理,会让幼儿直接把老师看成是解决问题的渠道,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告到老师这里。
(六)偏袒一方偏袒即是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对于自己喜欢的幼儿不听告状的原因偏爱一方,认为另一方是错的。
在班级里,总有几个孩子特别讨人喜欢,上课很认真,而且有很听老师的话,还有一点,就是父母给孩子一个俊模样。
对待这样的幼儿老师会格外的偏爱,但是,这并不代表听话长的漂亮的孩子就不会犯错误,久而久之,这会滋长孩子的自负心理,同时,也会让其他幼儿有自卑感。
四、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态度我在前面已经总结出几种幼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不正确态度,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错误的对待方式?主要是因为老师对待幼儿告状的态度有问题,对待幼儿的告状不够重视,幼儿的告状是小,但是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那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我总结出几种对待孩子告状行为的正确态度:(一)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要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告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应欢迎幼儿多告状。
这也是他们对社会的一种表现。
当你忙碌时不如停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也许一个微笑足以温暖孩子的心。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通过课堂上的解释会对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但是有些孩子不一定能听进去,通过动画片,听故事等方式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故事或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而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也可以让孩子发言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这样不仅能减少告状行为也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三)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认真的倾听幼儿的告状,全面的调查孩子告状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我们前面以讲过孩子的几种告状行为,下面列举该如何应对各类型的告状:1、求助类告状这是孩子无助的一种表现,而且幼儿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不论在何种情况老师都应该认真听完孩子的倾诉。
如在前面案例1中,针对孩子的告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如果他不愿意把自己的书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那么他也不能去看别人的书。
这样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这确的,并主动予以改正。
老师在他们心中就是至高无上的大法官,这时老师应仔细倾听,最好能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老师在了解情况之后,要予以幼儿一些帮助,而且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批评。
2、求赏型告状这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告状心理,目的是让老师关注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这类型的告状,老师不宜给予鼓励,这样容易养孩子养成挑别人毛病的坏习惯。
3、辩解性告状这样的告状,孩子是出于一种逃避责任和责罚的一种心理,越是这种情况,老师越不能姑息,奖惩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