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9-10讲评

合集下载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徐醒民老师讲论语9

第九篇:子罕篇我们看第一章经文:子罕言利。

与命,与仁。

这一篇用子罕做名称。

罕是少的意思,一般讲多少,但罕比少还要更少。

言字,直言为言,就是直接发言,论难为语,就是与别人辩论问题。

发端为言,答述为语。

因此说文解字讲的有问有答的时候叫语。

因此在这章里说,孔子自己很少直接的说利命仁,这三个字,多数是在问答的时候,罕言,不是不说,而是很少说,比如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讲命的时候,讲仁的时候都有,但不多,就是罕的意思。

他为什么罕言呢?利,命,仁这三种情况让人家这么做是很难的,一般人办不到的,他就少说。

孔子讲的都是让人能够做的到的,由浅入深的让人去做,人人都能够做,果然这么做就能够成就,他不像有些人说的很高,让人办不到也是没有用的。

这个利字,不是私利的利,他讲的利是利天下人的。

命,就是要懂得因果,儒家讲天命,佛家讲因果,都不好懂,佛家讲的因非常详细,你研究因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够了解。

我们偶要明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种下了因,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收到我们的第八识里面,就种下了种子。

念佛也是在第八识里面。

所以命字在儒家讲的天命,仔细分析就是三世因果,所以他少说。

仁这个字,在佛法讲就是慈悲。

孔子讲的仁来讲,就是要用在五伦中,仁很难讲,用在恕道来对待对方。

这就是仁,开始讲恕道,慢慢的就会有仁,就这个仁字就能够证到正果。

时间到了,讲到这里。

第98 讲。

下面请看经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是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古人有考据,但我们老师认为这个考据不能够完全相信。

这里我们研究主要讲意义,地方在哪里并不重要。

大哉孔子,说孔子伟大,为什么呢?说孔子博学,就是懂得很多,而无所成名,就是不能有那个学问,成为个专家,比如物理博士,哲学博士等等,但孔子不能是那个学问的专家。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懂得了,达巷党人赞美孔子无所不包,大哉,孔子是圣人,他叫弟子叫后人,学道最重要,所以孔子讲志于道,依于仁,这个道字就是让人家吧求学的志向定住。

《论语》十则赏析-word文档资料

《论语》十则赏析-word文档资料

《论语》十则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论语》十则赏析,这篇孔子的代表作值得大家来品鉴下。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或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第9、10、11、12章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第9、10、11、12章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第9、10、11、12章“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第9、10、11、12章第9章引录季氏使闵子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词句释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2、复我:再来召我;3、汶上:汶,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译季氏叫闵子骞任费邑的长官。

闵子骞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齐国的汶水去了。

”新解1、弟子逃官,孔子知道了会怎么样?2、如果是孔子,决不逃走的。

第10章引录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斯疾也!”词句释1、自牖执其手:从窗户握着孔子的手;译伯牛得了病,孔子去看望他。

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不行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新解1、孔子去看望有病的人,从窗户里和病人握着手,这是什么礼仪?2、什么样的人不得这样的病?3、不知孔子这两句感叹,感叹的是什么?第11章引录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不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篮盛饭,一个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

贤良啊,颜回!”新解1、孔子是赞颜回住陋巷,还是不改其乐?2、颜回贤良在哪儿?一箪食,一瓢饮,还是不改其乐?第12章引录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词句释1、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译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你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啊。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

而你是现在还没有开始走路。

”新解1、孔子什么学说,让冉求没有能力喜欢,可冉求也算孔子的一个如意弟子啊。

2、孔子真可谓圣人,明明知道冉求是不喜欢其学说,还勉冉求其难,开始之后没有能力了又如何?。

论语解读——子罕篇第九(共73张PPT)

论语解读——子罕篇第九(共73张PPT)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篇》” 孔子说:“赞扬言论笃实的人,但要辨识他是君子呢?还是外表庄重的 人呢?”
“论笃是与”即“与论笃”,“与”,赞扬。赞扬言论笃实者。但要 区别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者,意即部分赞扬,部分否定,不能“以 言举人”。
尤其有趣的是《论语 先进篇》众弟子侍坐述志章,曾皙说:“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赞赏曾点的观点。曾点是一介狂生,弟子述 志,他在一旁弹琴,本身就有一些狂放不羁,孔子为什么赞扬他。前人 争论颇为激烈,朱熹早年说他“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颇 有圣人气象”,晚年忽儿又后悔“不改此节注,留后学病根。”早年肯 定曾点其尧舜气象亦为不错,晚年否定其尧舜气象亦为不错,因为“与” 字之肯定只有一部分,否定亦只是一部分,朱熹忽儿肯定,忽儿否定, 亦是未解“与”字含义的双重性。
第二种多言说。认为孔子很少言利,而最多谈的是“命”与 “仁”。近人康有为主此说。他根据《礼记?曾子问》:“称‘孔 子与老聃助祭于巷党’巷党是鲁地,下章‘达巷党人’之‘达’应 属此章,故应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意思是 “孔子最少言莫如利,最通达多言者莫如命与仁。”(近人康有为 《论语注》)
匡地的人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匡地人 错将孔子拘禁了五天。“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现 了孔子临危不惧、乐观豁达的胸襟。
9.6 太宰⑴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 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解读】 本章记载表现了孔子乐观愉快胸襟坦荡的品德。 本章不必穿凿太深,孔子听到达巷人对他“学问广博而无专精之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点点意译——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广泛地学习却无极为突出而出名的方面。

”孔子听说了这个人的评论,就对自己的门徒弟子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执着于驾车吗?执着于射箭吗?我执着于驾车吧。

”点点意解:专一而通博是现在的人才标准。

孔子的时代,大概是要在某方面突出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然达巷的人不会因为孔子博学而称赞孔子。

人痴多读书205《论语》09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点点意译——孔子说:“戴麻料帽子,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大家都戴丝织帽子,这样节俭些,我和大家一样。

(臣子觐见国君)先在堂下叩头,进去朝堂后又叩头,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只是进入朝堂后叩头,这样很傲慢。

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先在堂下叩头。

”点点意解:对于旧传统,孔子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原则地继承。

人痴多读书206 《论语》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点点意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想臆断,不绝对一定,不顽固固执,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在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是懂得变通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刚柔并济,才可屹立于世。

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己,只有自己就会失去大众,所以为人处事,即可独处,又可随众。

很多痛苦源于“臆想、必须、固执、自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点点意译——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孔子慨叹说:“文王已经死了,文化礼制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文化礼制,(我就会被困死在这里),后人就不能够了解文化礼制了;如果上天不消灭这文化礼制,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点点意解:深陷困境的孔子,说自己的生死在天不在人,是达观,还是自信?人痴多读书208《论语》0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点点意译——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广泛地学习却无极为突出而出名的方面。

”孔子听说了这个人的评论,就对自己的门徒弟子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执着于驾车吗?执着于射箭吗?我执着于驾车吧。

”点点意解:专一而通博是现在的人才标准。

孔子的时代,大概是要在某方面突出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然达巷的人不会因为孔子博学而称赞孔子。

人痴多读书205《论语》09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点点意译——孔子说:“戴麻料帽子,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大家都戴丝织帽子,这样节俭些,我和大家一样。

(臣子觐见国君)先在堂下叩头,进去朝堂后又叩头,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只是进入朝堂后叩头,这样很傲慢。

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先在堂下叩头。

”点点意解:对于旧传统,孔子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原则地继承。

人痴多读书206 《论语》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点点意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想臆断,不绝对一定,不顽固固执,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在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是懂得变通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刚柔并济,才可屹立于世。

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己,只有自己就会失去大众,所以为人处事,即可独处,又可随众。

很多痛苦源于“臆想、必须、固执、自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点点意译——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孔子慨叹说:“文王已经死了,文化礼制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文化礼制,(我就会被困死在这里),后人就不能够了解文化礼制了;如果上天不消灭这文化礼制,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点点意解:深陷困境的孔子,说自己的生死在天不在人,是达观,还是自信?人痴多读书208《论语》0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本篇引语】《学⽽》是《论语》第⼀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般都是以第⼀章的前⼆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其中重点是“吾⽇三省吾⾝”;“节⽤⽽爱⼈,使民以时”;“礼之⽤,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1·1 ⼦⽈①:“学②⽽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远⽅来,不亦乐⑥乎?⼈不知⑦,⽽不愠⑧,不亦君⼦⑨乎?”【注释】①⼦: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②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兴的意思。

⑤有朋:⼀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朋”,即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⑦⼈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们⾮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兴吗等等。

三句话,⼀句⼀个意思,前后句⼦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的“学”不是指学习,⽽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是使⽤,引申为采⽤。

《论语十则》课文教案及反思

《论语十则》课文教案及反思

《论语十则》课文教案及反思《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某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论语十则》课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论语”新解“学而第一篇”第9、10章

“论语”新解“学而第一篇”第9、10章

“论语”新解“学而第一篇”第9、10章展开全文引录:第9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10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9章解词语解1、慎终:慎,慎重,谨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教育部指定书目释:指丧礼)。

2、追远:追:追念,这里指祭祀先祖要虔诚;远:这里指祖先。

古人有“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语,尽其哀,尽其敬,明白地表达了如何慎重地为去世的父母办丧事,如何虔敬地祭祀祖先。

父母去世,要举丧,真正的举丧是表达儿女真诚的哀恸的一种形式,尽其哀是举丧的要义,借大办丧事,以示其对父母有孝心,非慎终。

祭祀祖先,与举丧相同,不在于形式如何,只是表达对祖先的虔敬之念。

3、民德归厚矣:民:百姓;德:德行。

归:归于。

(我理解应为回归,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复的是周朝的礼治,在孔子看来,周朝的民风是最为仁厚的,所以,归,释为回归最为确切)厚:仁厚,仁,对人亲善,仁爱;厚:朴实无华,忠诚。

这一句是说,百姓的德行就会回归仁厚。

释义曾子的这句话,说了两件事,前一件:慎终,父母去世,要能尽其哀地为父母举办丧事;追远,要怀着虔敬的心祭祀祖先。

后一件:民德归厚矣。

第一件事是要君子之人做的,曾子为什么让君子之人做这件事,是因为这样做了,百姓就仁厚了。

百姓仁厚了,国家就可以大治了。

说到底,曾子这句话,是为君子们治民治国筹谋的策略。

又一次足见论语为谁说话。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学生说话都意指如此明白,孔子呢?孔子和他的弟子坐在学堂里,所讲的,所想的,所言的,不过是为君子所讲,为君子所想,为君子所言。

一部论语,讲君子之所不能讲,想君子之所不能想,言君子之所不能言,难怪,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奉行儒学几千年。

论语者,君子治国治民之策论也。

因为君子治国实际上就是治民,所以,在论语里不得不说到民这一词语。

《论语》九、十章 讲义

《论语》九、十章 讲义

9.1“罕”字的解释、本章所言我们按照书中所说采用杨伯峻先生的观点、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仁德,主要也是反应他的一个观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找)9.2重点看注解2“博学而无所成名”,“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的意思,这里孔子之所以会谈到“御”和“射”,主要是因为这是孔子以及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9.3重点看解析,孔子认为虽然大家都已经不尊重“礼”了,但是他始终要守护周礼。

注解5的“泰”字解释要注意9.4 “绝”、“意”、“必”、“固”、“我”这几个字要注意解释9.5 子畏于匡,“于”字,被动哦“畏”:受到威胁注解3 注解4要注意看,有助理解文意“匡人其如予何”,其:难道“如予何”注解6这篇文章需要把译文、解析、思考、提示都看掉就比较好理解了9.6“固”字解释(这本是);“太宰知我乎”掌握解释评析、思考、提示、点拨一定要看9.7 自己看9.8 “吾有知乎哉?”;“空空如也”;“叩”;“端而竭焉”这些词句的意思要看9.9 自己看9.10 明白孔子是极其尊崇“礼”的9•11 (1)喟;(2)弥;(3)钻;(4)循循然善诱人(5)卓尔;(6)末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倒装,“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很有可能考翻译,要注意看这一篇重点谈到了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这一篇的思考、提示、点拨都要看!!!!!9•12“予”、“无宁”要掌握9•13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这是孔子“入世”思想的重点篇目,孔子自比为“待贾”的“美玉”,渴望自己能够被重用以便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

这篇的评析、思考、提示、点拨都要重点关注9•14“何陋之有?”的出处就在此“陋”字9.15 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时年六十八岁。

下一年,他做了一件重要的文化工作,用司马迁的话说叫“正乐”。

《诗》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后两部分多是反映上层社会的诗篇,有固定的乐章、乐谱和音律,是“雅乐”的重要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论语》十则评测结果及分析 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论语》十则评测结果及分析 语

《论语》十则1、我认为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不断的多次反省自己,才能在此次反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

首先,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的,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信任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及时复习了。

再来看一下这个忠字,则要先对你自己忠诚,这并不是忠于你的欲望,而是忠于你的信仰与原则。

其次,对别人要竭尽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所保留。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忠于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出一份心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而这个信在孔子时代与现在也是一样,诚信,遵守承诺,像07年感动中国陈美丽替夫还债,两兄弟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哥哥不幸遇难,弟弟接过接力棒继续发放,都是诚信在生活中的体现。

他们也都是诚信的楷模。

还有这个朋友也是值的去呵护,去信任的益友,诤友,志同道合的人。

至于传不习乎,并不只是狭义的之知识,而也应当包括做人的方法与道德底线。

儒家的魅力就在这,通过自省来正确的认知自己的定位,并找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整部论语,也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来叫人如何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刘亚菲2、刘璇发言:对《论语》的认识:《论语》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入学必读之书。

首先,一定会有人问“论语”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论”字,是编排、记录之意,“语”字,是指语录,语言。

所以,论语是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

《论语》可以说是孔子一生思想的汇集,在这部书中,我们读到孔子政治上的“以德治国,礼乐安邦”,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看到孔子一生最高的道德准则,那就是“仁”——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这些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这部儒家著作从成熟至今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中国传统的君臣纲常,父子关系,君子之道,忠信仁义等概念无一不受到《论语》的影响。

甚至在当代,更从《论语》的基础上衍生出“当代新儒学”。

《论语》在历史的洪流中经久不衰,虽然有其守旧之处,但更多的是凝聚着儒家思想的精粹,它值得我们重新探索,温故知新,以求“古为今用”,这便是《论语》最大的价值。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

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

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

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

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9.10子见齐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

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

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

《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021年整理〗《论语》十则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论语》十则课文详细解析

《〈论语〉十则》课文详细解析子1曰:“学而2时习3之,不亦4说5乎6【字词全解】1 [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在《论语》里“子曰”的“子”都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承,然后。

3 [时习]时常地复习。

习,本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中为诵习、复习、温习等。

4 [亦ì]同样,也是。

5 [说uè]“悦”的古宇,愉快。

6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愉快吗【句解】这句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文言句式,意为“不也……吗”。

有朋7自8远方来,不亦乐⑨乎【字词全解】7[朋]本文指志同道合的人。

8[自]从。

9[乐è]快乐。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句解】这句讲的是学习乐趣。

朋友来访可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人不知10而11不愠12,不亦君子13乎”【字词全解】10[知]了解。

11[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12[愠ùn]生气,发怒。

13[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句解】这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自己”或“我”。

《学而》【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曾子错误!曰:“吾错误!日错误!三省错误!吾身:为错误!人谋错误!而不忠错误!【字词全解】14[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h ēn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

孔子的学生。

15[吾]人称代词,我。

16[日]每天。

1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ǐng 反省h ěng 省会18[为]替。

19[谋]出主意,谋划。

2021]忠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句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严格要求:要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了全力。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

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论语研读(第10讲:解读“子罕第九篇)

论语研读(第10讲:解读“子罕第九篇)

论语研读(第10讲:解读“子罕第九篇)《论语·子罕第九》此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是孔子的德与行。

讲述了孔子的谦虚谨慎、才能学艺、劝学励学以及孔子的哲学思想。

【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

【解读】后世解读这句话产生了歧义。

“罕言”就是少说,这没有异议。

关键是“与”的解读。

“与”最多、也是最典型的解读就是“和”的意思,但也有“赞许”的含义。

一部分后人根据利、命、仁在整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把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论利,却赞许命和仁”。

关于“利”,《论语》中孔子提到的次数大约是4次,提及“命”的次数大约是24次,提及“仁”的次数大约有108处,从表象上看这样的解读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我们知道数量并不一定就代表本质,受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研究现象学的启发,我认为孔子罕言的是利、命、仁三者,而不是罕言利,赞许命和仁。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大都是孔子生前的言语,既然是这样就意味着口语化很普遍,口语化就意味着孔子罕言的命与仁,不是对象化、概念化、僵硬化的命与仁,事实上至今为止也没有那一个人能给“命与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孔子对“利、命、仁”没少谈,但他谈论的都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非对象化、概念化的。

因此,孔子的罕言我以为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罕言,而不是少谈“利、命、仁”。

【原文】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没有可以依凭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到后,对弟子们说:“我靠什么专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依凭驾车这样的专长吧。

”【解读】看来当时的人们都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了,但却看不到孔子有什么专长用以成名,所以才说了那样的话。

孔子听到后,反思这句话也便幽默调侃了一句,说我还是给领导开车吧。

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孔子的驾车技术应该是很突出的。

精研经典:《论语》第十课十则教案深度解析

精研经典:《论语》第十课十则教案深度解析

精研经典:《论语》第十课十则教案深度解析。

第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所传递的是一个人的气度和胸怀。

毫无疑问,君子具有坦荡荡的性格,而且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作为一个小人,如果经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翻来覆去,而不是心胸开阔,那么很可能错失成长的机会。

第二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教案传递的是对学习态度的视角。

知之者,肯定了解了很多知识,但知识不一定能让他成为高手;好之者表示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然而,这还不够,应该是乐之者——他们追求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享受其中所带来的快乐。

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第三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必须有适当的平和心态。

这种平和心态,可以称之为“淡泊”,让自己安安静静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只有这样,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逐渐做到“宁静致远”,走向胜利。

第四则:“君子不器。

”这则教案告诉人们的是情操的价值。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说在一个人的品质、思想、思维和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情操。

如果一个人的情操不好,则即使其他方面表现很出色,也会被人轻视或者不受欢迎。

第五则:“月旦则食于溪,水旦则食于坳,肉旦则食于野。

”这个故事,表现了感恩之心和彬彬有礼的精神。

传说中的孔子,他的弟子曾经问他是怎样知道宴会座位的。

孔子回答:“看桌子的形状,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尊重其他生物的生活方式,然后选择适合的场地。

”可以用这则故事来说明孔子强调的“有恩必报”的精神,以及他对于礼仪的重视。

第六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习也同样需要自己的理性选择。

我们要从身边优秀的人中学习,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对于不好的东西不要理睬,对于好的东西则需要认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第七则:“居上不宽,为礼不党,临丧不惑,期月不徼。

”“居上不宽”指在处于一个很高的地位的时候,不应该自满和傲慢;“为礼不党”指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以生命里的礼真正领会应有的做法,不依附于别人;“临丧不惑”指在靠近死亡的时刻,要保持内心的安宁,不要有牵挂和迷惑;“期月不徼”指不要做短视的事情,应该朝着更长远的目标,不急功近利。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论语》十则课文全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论语》十则课文全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论语》十那么课文全解1.字词积累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那么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容许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第一篇: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论语子罕第九(9.3)详解及心得体会【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 【注释】(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麻冕,古代用缁布做成的礼帽(百度百科)。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图1、中国古代帽子发展史【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古代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朱熹四书集注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

麻冕,缁布冠也。

纯,丝也。

俭,谓省约。

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

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

君辞之,乃升成拜。

泰,骄慢也。

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张居正讲评古时布皆用麻。

麻冕是用麻布染作缁色以为冠者也。

纯是丝,俭是省约,泰是骄慢。

孔子说:“大凡事之无害于义者,或可以随俗;若有害于义者,断不可以苟从。

如古者之冕,以细麻缉成的缁布为之礼也。

今也以其细密难成而改用丝为之。

用丝比之用麻较为省约,是之谓俭。

俭虽非礼,然不过制度节文之小,无害于义,犹可以随时者也,故吾亦从众,不必于立异焉。

若夫臣之拜君而必于堂下者,亦古制之礼也。

而今也则皆拜于堂上,是流于骄慢而为泰矣。

泰则有亏于君臣之义,乃纲常伦理所关,非细故也,故虽违背众人之所行,吾宁从下而不顾焉。

”此可见圣人之处世,不论流俗之如尚,而惟以义理为权衡,或从或违,惟其是而已。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解读】自古以来,许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欲壑难填,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处于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缚。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9-10章测试题讲评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第九》【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太宰认为孔子是一位圣人,不然是不会这样多才多艺的。

B、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C、孔子听后感叹说太宰真是太了解自己啊,他承认自己是“圣人”,是“天才”。

(孔子感叹说太宰怎么会了解自己,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D、这一章说明了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孔子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

2、阅读下面语段,结合上面选段,孔子说自己为什么能“多能”?从孔子的“多能”,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牢曰:“子云,‘吾不试⑴,故艺’。

” 9-7【注释】⑴试:用,被任用。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参考答案】孔子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这说明,从来就没有天生“多能”的圣者,“多能”其实来自勤奋刻苦的学习实践,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断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rèn,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第十》)10―8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越好。

(“不厌”是不排斥的意思,不是说吃的必须要精细。

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细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蔬菜,还可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

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

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2、在“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庖者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这是失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不吃这样割出来的肉。

“割不正,不食”,这是孔子对庖子失礼行为的不言之教,同时也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

孔子一定要正席才坐的行为,也表明他对“礼”的严格遵循。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乡党第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认为,饮食要尽可能得以精美为好,尽可能得加工得精细些。

B、孔子认为,饮食要讲究色、香、味,同时配料还得调配得对。

C、孔子认为,肉食品的食量不能超过饭量,只有酒可以是无限量地喝,哪怕喝醉了也是可以的。

(酒虽没有限制,但以不喝醉为宜)
D、酒席上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孔子认为,穷口腹之欲的人面对食物是无暇选择的,只有“不及乱”才能“不使乱志”。

2、后人以为,“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孔子讲究饮食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这里不仅论述了饮食的方法和规矩,以及食品的卫生和营养学问,而且把饮食上升到人的养生修性的高度。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xù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第十》)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章记述的是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中,所表现的语言、容态各有不同。

B、孔子在居家时,与乡亲、宗族父老相处,他总是信实恭慎,谦逊得像不大会说话。

C、孔子在宗庙、朝廷上。

却能侃侃而谈,辩明事理,但态度还是非常严谨。

D、孔子在乡党和在宗庙、朝廷中表现出完全两样的面孔,说明孔子在言行上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不矛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这正是孔子谨慎诚敬的具体表现。

)2、《论语·里仁》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请结合上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言与行。

【答案】平时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诚敬,不卖弄口舌、妄自尊大,不自骄于人;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理要明白不含糊。

做事要勤勉敏捷,少说多做,不怠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