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李镇西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李镇西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与反思李镇西时间:2004年11月1日地点:四川省成都市电化教育馆学生: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3)班学生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学生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学生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李老师呢,和你们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时,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可以给学生列一些他们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就认识。

再说,这个学生不认识的字,那个学生不一定不认识。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互相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哪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查过了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说:“我查过‘抔’。

”我问:“在课文什么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一读,写一写’的第三个词里。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óu”。

“读几声?”“第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学生,“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笑道:“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十五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最新教学文档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最新教学文档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师:(课前交流)同学们好!我和你们的语文老师同姓,也是单名。

“张开理想翅膀,酿造生活琼桨”(板书)这两句话里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生:张酿(一人轻声)、张琼(众人)师:对,我叫“张琼”!你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之旅,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度过。

(自评:简单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师:第七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时分别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书信,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请看注释,了解作者(师做适当补充)。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

同学们谈谈看,自读课文应该怎样学?生:(齐声)自立目标、自主品读、自我感悟、自发交流、自由……自愿……(自评:衔接过渡,直接导入新课,了解作者,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文的学法。

)师:嗯!看来经过两年的训练,同学们确实掌握了自渎课文的学习方法。

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们自立了哪些目标?交流交流。

生:(纷纷举手)“了解什么是‘爱情’”“进一步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用故事来巧妙解释‘什么是爱情’这种构思方法”“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师:(小结)同学们都各自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归纳梳理一下,看哪些目标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好吗?(学生归纳,老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1、了解什么是爱情。

2、品析语言。

3、学习写法。

(自评:语文课教这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张志公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尊重了学生,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自主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尝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目标自主品读课文、自我感悟语言,然后我们自由交流。

(5分钟)师:交流之前,我还是要检查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有不有读不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生摇头没有)那我要考查考查(师有意识的检查“忐忑”、“繁衍”、“伫立”、“怒不可遏”等词的读音、含义并造句)(自评:字、词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永远忽视不得!)师:反复读过课文,你们已知道了课文的内容了吧?生:知道。

《致女儿的信》语文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语文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语文课堂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爱情。

爱情撞击着无数成年人的心扉。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是否想过爱情这回事儿,或与同学、父母谈起过?都没有啊!我知道是大家羞于说出口,其实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大家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相互分享。

写在课前发给你的小纸条上。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1.请每一位同学用一句话表达“什么是爱情”,用一张纸写下来,匿名,对折后放到瓶子里。

2. 然后,请几位同学,随机抽取“爱情答卷”,念给大家听,并做短评。

)(学生开始写。

)师:看,答案都在这里,谁愿意看?这么多同学呀!这样吧,随意抽五名同学。

杨晴、杨小格,李子龙、郭浩然、柴晓玉到讲台上来。

杨晴:我抽到的是:“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

夫妻之的感情到底是怎样?没写清楚,太笼统了。

杨小格:我抽到的是:“情人节送的玫瑰是爱情”。

我觉得应该是情人节送的玫瑰代表着爱情。

李子龙:我抽到的是:“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事的是爱情”。

我觉得这位同学写的有道理,两人之间刻骨铭心,海枯石烂的不就是爱情才有的事吗?郭浩然:我抽到的是:“爸爸对妈妈的感情是爱情”。

我觉得和“夫妻之的感情是爱情”一样,没写清楚。

柴晓玉:我抽到的是:“两个人之间互相思念是爱情”。

爱情中有思念还应该有付出吧!师:从刚才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爱情的看法很肤浅,表面化。

今天,咱们通过学习《给女儿的信》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不懂的地方打上?。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

(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老师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师: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李昊:我觉得文中的小姑娘非常幸福,她有一位好父亲,她十四岁时问父亲“什么似爱情”父亲没生气,还通过童话故事告诉她。

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

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

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李镇西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可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那个方式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假设干年后,若是你们想年李教师了,想念同窗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乃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昔时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窗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搭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全然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假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映,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超级明确,这堂课必然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表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当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咱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预备上课,教科所吴教师突然走进来讲别忙,原先她以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窗们能够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衣,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能够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窗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窗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敞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窗们好!”同窗们齐声喊:“教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若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什么不同的方式,都能够提出来大伙儿交流,分享,李教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伙儿分享。

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

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观后感李镇西是一名新兴的全国语文优秀特级教师,也是语文创新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虽然稍有瑕疵,但还是避免不了其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民主教育这一思想更是值得让人借鉴与学习。

下面,就以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为例,对李镇西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师生关系,和谐统一1、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李镇西提出的民主教育,就是对人的唤醒与发展。

在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比如对于文章描述的“爱情”的理解,同学们都各自发表了各自的理解与感受,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的舞台让给学生自己表演,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想这就是对于“目中有人”的精彩演绎。

2、教师的角色怎样和谐的处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要将这一思想落实到课堂中,却是不容易的。

李镇西为了做到这点,一直扮演着引导者与启迪者的角色。

例如,对于爱情的忠诚是否应该说出来的问题,就引起了学生的争议,而李镇西就抓住了问题的开放性,进行发散引导,调节了课堂氛围。

二、课堂特点,生活味浓1、从生活中来,分享答案在四位学生讲父母对自己的爱情教育时,就像是在分享一件平凡快乐的事,“父母说长大就知道了”,“爱情是美好的情感,爹妈那种就是爱情”,“母亲告诉我的,说了许多故事,有些爱情是美的,有些不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让爱情这一个比较神圣的事物,生活化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撕开爱情那层高不可攀的神秘的面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它,让学生的爱情观得以正确的塑造。

2、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要求他尊重学生,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然而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走亲民路线,要像大哥哥一样,用亲切的坦诚语言进行平等沟通,让学生感觉像是在朋友之间,在亲戚之间,以一种聊天的生活方式学习。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致女儿的信课堂片段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片段实录

“落实专业标准,共建生命课堂”活动成功案例大分享活动《致女儿的信》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前言: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是既羞涩又好奇,既想回避又想多了解。

很多学生开始注重穿着打扮,关注自己在异性同学心中的形象;有的甚至和QQ好友秘密地“谈起了恋爱”。

对于“爱情”的认识,学生是懵懂的,许多认识也是受社会价值观和各种媒体的负面影响发生了偏差;许多教师也会回避这个话题。

我想借上这篇课文的契机,让学生对“爱情”有一个符合学生身份的正确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这一点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更为重要。

我:“这篇文章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初读的感觉是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周宇站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孩子这样说的,甚至会责备孩子不务正业,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我问:“和周宇有同感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周宇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大家现在有没有去“喜欢”或去“爱”一个人。

”大家忍不住笑了,同时纷纷举手。

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请大家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

请同学们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向文晗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搞学习!。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然后我请从城里回乡读书的文浩说,文浩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两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

向文晗的家长回答得好像比较符合大部分家长的意见。

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说:“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李紫燕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半天来教训我!”大家笑了。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师: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幺是真正的爱情。

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

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

说起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在天愿做比翼。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个维度求语文课堂之“有效”——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课例研习

从三十难度求语J4 堂之“ c1 ., 有效”
— —
李 镇 西老师 《 女儿 的信 》 给 课例 研 习
画 李 俊
语 文 学科 被 认 为 是 基 础 中 的基 础 . 而 . 文 是 什 然 语 么 ? 么 样 的 语 文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才 切 实 有 效 ? 什 在 语 文教 学 的研 究 和 实 践 中 . 我们 关 注 的 往 往 是 “ 学模 教
作 为课 堂一 员 的平 等 的话 语权 。
学 价 值 取 向 伺 在 ? 语 文 教 什 么 ? 教 学 内 容 如 何 教 得 有 效 ? 往 只能 止步 于教 学 的 表层 。 不 能 深 入 教 学 的本 往 而 质 。 面 我 以李 镇 西 老 师 《 女 儿 的 信 》 学 为例 , 语 下 给 教 从 文 课 价 值 取 向 是 什 么 、 文 教 什 么 、 文 课 堂 如 何 实 效 语 语 三 个 方 面 展 开 研 讨
除 了 无 奈 之 外 , 想 还 有 感动 。 样 的 爱 情 , 不 能 主 我 这 我 宰 , 是 让 人 类 自 己 主 宰 自 己 吧 ! 是 . 成 了 大 地 上 还 于 人
的 上 帝 , 大 地 上 . 为 了 精 神 可 以 献 出 生 命 . 括 信 在 人 包
仰 , 括理 想 , 包 当然 更 包 括 爱 情 ! 为 人 的 感 情 . 的 思 因 人 想 , 的尊 严 , 不可 战 胜 的 。 这 点 上讲 。 是 人 性 的 人 是 从 凡 东 西 , 神 的东 西 。 是 不 可 战 胜 的 。 帝 都 不 能 战 胜 精 都 上
生 :我 们 这 个 小 组 的看 法 是 。 因 为 上 帝 是 在 想 , “ 既 然人 类能 够 创 造 比 他 自 己创 造 的 更 美 的 东 西 .那 就 让 人称 为 上帝 吧 。 以说 人就 成 了 上 帝 。 所 ”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21. 8 01 -/ 7 B语文取 学通讯

行 心灵 的追 念 , “目 光 中 却 仍 然 使
同 过 去 一 样 的 力 量 ” 后 来 上 帝 思 ,
生 2: 可 以 , 了 爱 情 , 有 真 正 的 人 。 读 到 这 里 , 们 可 以 发 不 除 还 我
现 一 个 疑 问 : 封 信 中 作 者 好 像 并 这 生 3 爱 : 隋表 现 出 人 类 的 美 和 没 有 去 回 答 女 儿 提 出 的 “ 么 是 爱 什 力 量 。 情 、 情 也 很 重 要 , 间 长 情 ” 个 问题 I 亲 友 时 这 1 阿。 为 什 么 苏 霍 姆 林
《 致女儿的信 教学实录
特等奖
⑩刘 鹏 / 教 陈 委 委 / 理 执 整
师 : 天 , 想 和 同 - l] 起 为 什 么 用 童 话 的 形 式 来 回 答 自 己 上 帝 迷 惑 不 解 , 慌 不 已 。 ” 今 我  ̄ r一 - 惊
来 读 一 封 信 , 位 身 为 教 育 家 的 父 的 孙 子 ? 一

个 问 题 : 么 是 爱 情 ? 一 说 起 爱 什
师 : 啊 , 话 适 合 儿童 阅读 。 是 童
片 成 熟 的 谷 物 。 在 他 们 旁 边 放 而
摇 情 这 个 话 题 , 看 到 一 些 同 学 的 脸 童 话 中 有 很 多 很 有 意 思 的 人 物 形 着 一 只 摇 篮 , 篮 里 躺 着 个 熟 睡 的 我 这 他 上 浮 现 出 了 羞 涩 或 会 意 的 表 情 , 象 。 封 信 涉 及 的 童 话 中 就 有 一 个 婴 儿 。” 们 已经 能 够 繁 衍 后 代 了 。 作 为 同 龄 人 的 , f , 定 也 想 过 这 个 很 另 类 的 上 帝 , 很 多 青 少 年 一 样 f r 一  ̄.J - 跟 起 来 讨 论 这 个 问题 呢 ? 生 ( )愿 意。 齐 : 生 ( )别 问这 么 多。 齐 : 么 是 爱 情 的 答 案 了 吗 ?我 们 再 来 读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

生活化与语文化──评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案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我们“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

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教学民主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术(我个人的体会,还发现李镇西有一种孩子般的纯真,他和这些小孩子一样那么容易被感动,是不是这样性格的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

这样的回答都没有错。

但我又觉得这样的回答没有解决问题,没有深入到“教学科学”这样的层面上。

教师的个人素养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语文课来说,但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评课,则停留在“评人”的层次上,对我们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因为这些“个人魅力”不是我们学得来的,而且对于教学研究来说,这些回答除了能得出“教师个人才华非常重要”的常识外,也没有更多的话可说了。

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体现出来,才需要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怎么样在课堂里体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还有,这种魅力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呢?──这些问题,我想通过李镇西的这堂《致女儿的信》课案来回答。

我们来看李镇西是怎么上课的。

先是板书;然后是解决不认识的字:“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这个导入设计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话:“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呢?当然首先是亲切;但是我还想再往深一方面问:“亲切”对教学意味着什么呢?除了言语艺术的考虑(幽默的效果)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呢?接下去李老师要正式进入教学了:“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李镇西: 《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 《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视频教学摘录及感评课题:给女儿的信班级:初三地点: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给女儿的信》,它的作者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2、强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补充自读课文应该怎么学、怎么读。

3、了解学生是否读过这篇课文。

二、认识字词1、大家对文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是否查过。

如果有查过的,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举出:抔桐刹等字)2、如果没问题了,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也希望大家帮老师解答一些疑惑。

(师强调同学们容易忽视平常经常见但又没有读准的字,要求关注。

)三、感受课文内容1、同学们读此文之前,有无想过“爱情”这个词?想过的同学,有无问过父母亲这些事?(点问过的学生谈)2、咱们班这么同学想到过,却很少有人问过我们的父母亲呢?(点生交流)3、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想不想知道?(和学生交流)4、为什么一般我们不愿问或听父母亲讲呢?指导小结:一般家长是讲道理,而苏讲的是故事,一般人讲的是个性的东西,而苏讲的是共性的问题。

四、欣赏课文1、布置学生再读课文(默看),要求: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者不懂的问题,也或者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指导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谈想法、或体会、或写法,甚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等。

(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看书)2、生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抓住“美”和“力量”,抓住几个“不理解”来交流,学生发言踊跃。

3、交流时,对学生欣赏的句子让大家齐读,遇到难度大的问题小组交流,对学生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借谈个人感受巧妙补充。

并且能联系生活去谈,例如临时安排学生唱一首“爱情”的歌曲,很打动人。

4、学生结束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提问:文章在写法上有无讨论的地方?文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或句子?五、认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1、读完信后,你们对作者有什么感想?2、师适时的借助图片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经历。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一、导入新课引述爱情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了《致女儿的信》,今天我将和大家聊一个永恒的、新鲜的话题,一个火辣辣的问题,大家说是什么?生:爱情(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参与,有些同学面露羞涩)师:对,爱情这个话题.我们不必“谈情色变”,我们可以坦然面对。

(学生稍稍正座,有些释然)师:爱情是什么?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海誓山盟,还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你依我侬,还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地相思,两处闲愁”的牵肠挂肚?或许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心苦念,或许它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邂逅缘分。

我觉得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爱情的真谛,我呀特别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爱情。

下面请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童话(从“什么是爱情”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看谁听得最仔细!看谁捕捉到的信息更清晰?二、关注文本观情赏爱1:大家不用翻书,上帝创造世界后,他三次来到人间,分别是间隔多长时间来人间的?2:分别间隔一年、五十年、三年。

师:嗯,你听得很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他都注意到了。

(边说边梯级形板书)那谁能告诉我上帝他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完全一样吗?3:(朗读了第8段)这就是上帝看到的!师:简单地说,上帝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不理解的美和力量!师:每次上帝看到的完全一样吗?(1、2同学分别指出:第二次看到是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看到的是不可理解的美。

)师:每次看到的不一样,那上帝的态度有变化吗?4:第一次是勃然大怒,第二次是怒不可遏,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老师听后赞许地点头,然后相应的梯级板书:勃然大怒、怒不可遏、凝视-思索-离去)师:同学们,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样回答上帝三次所见的?5: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师:非常正确,只是老师有四处疑问不是很明确,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上帝为何第二次隔五十年才到人间,这证明了什么?6:50年后上帝觉得他们的青春和力量都消耗得差不多了,爱情应该消失了。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李镇西:给女儿的信亲爱的晴雁:你好!回到西安就收到你的信,真是很高兴!那天我对你脾气很不好,现在想来我也很不好受。

不过,你要理解当时爸爸妈妈的心情。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免除爸爸妈妈的担心,就是向爸爸妈妈表达的一份孝心。

另外,我还想说明的是,我和妈妈以后尽量注意帮助教育你时的态度(当然,也不能保证就不发火了,只是尽可能少发火),但你也应知道,即使爸爸妈妈对你态度不好时,心里也是很爱你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你。

从你生下来我们看到你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对你寄予了很深厚的感情,也寄予了很美好的愿望。

其实,不光是我们对你,天下所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你长得特别可爱,我们就想还要让你心灵美。

这“心灵美”既包括品德好,也包括有文化有能力。

当然,在培养你的过程中,我们也难免操之过急。

你在信中说:“为什么你总是喜欢挑人家的毛病来说人家呢?”这个意见提得很对。

可能有时对你要求比较严格,就看你不足的时候多一些。

这点爸爸以后尽量注意。

你在来信中以一朵花的成长为例说明营养过度也会导致花儿枯萎,我觉得从写法上,这一段写得很好,这就是简单的议论文了。

而且也比较有说服力。

可能爸爸有时候的确不停地为晴雁这朵美丽的花儿浇水,让晴雁受不了。

这点,我以后一定注意。

不过,爸爸觉得我们比起许多家长来,还是要好得多。

比如,我知道现在有许多孩子在课余要学很多很多东西,什么弹琴呀,什么书法呀,什么绘画呀,什么体操呀等等,星期天还有什么奥校等等。

相比之下,你的负担是算很轻的。

其实,就爸爸的本意来讲,还是很想让你有一技之长,因为将来的竞争是极为残酷的。

但由于你不愿意,我们也就抱着让你这朵花自然开放的态度没有强迫你学什么。

但是,在做人上,在课内学习上,我们就要求你至少不应该太差。

对此,你应该理解爸爸妈妈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面对当今的种种诱惑,你在舒舒服服中不知不觉地退步。

这些诱惑包括各种无聊的电视、庸俗的娱乐方式,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不好影响。

语文课《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语文课《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语文课《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语文课《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

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

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

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同学们说:“有!”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刹车’的‘刹’便读sha。

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

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

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

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

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

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

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

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

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学生齐声说:“问过!”“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

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

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

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

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

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

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

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