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李镇西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实录_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
《雨巷》教学实录_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问答法。
【多媒体手段】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朗读感悟1、引入新课:上课前放江涛歌唱的《雨巷》,营造一种优美而又伤感的氛围。
师: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今天又走进了江南的雨巷。
上课前同学们听了江涛歌唱的《雨巷》,大家感受怎样?生:有些伤感、有些低沉、旋律优美、很抒情师:感受得很不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戴望舒创作的同名诗歌《雨巷》(板书:《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戴望舒也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成为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诗人独自走在雨巷的情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一课学习的目标。
(展示教学三目标)2、朗读课文:师: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
(同学自由朗读)3、纠正易读错的字。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读毕。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1:忧愁的。
生2:哀伤的。
(明确:朦胧、低沉、感伤、充满着愁绪、抒情味浓,美)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举手。
师:好,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听时请思考: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出现了哪几个意象?读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师: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诗中写一位男子撑着油纸伞,在悠长的雨巷中独自彷徨,他遇上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姑娘梦一般地飘来又梦一般地飘走,诗人又独自彷徨,希望飘过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老师:上课,叫起立吧学生:(起立)李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李老师:请坐吧李老师:平时同学们是怎么样上课的,给我讲一下好吗?(学生没有回答)是怎么上课的?拿过一篇课文,先是做什么?学生:(读文章)李老师:咱们已经预习了,然后呢?分段是吧(学生也在随和着说),然后呢?(分析)谁分析呢?(老师)老师分析是吧。
分段谁分呢?同学们自己分还是老师分?(我们自己分),哦同学们分老师来订正是吗?(是)然后呢?(回答问题),哦,回答问题,谁提问呢?(老师)好,好,咱们今天偿试一下换一种方式,回为我觉得咱们应该从同学们的角度来……来设计来让这堂课,就是说……你们一般读小说首先关注什么,比如拿这篇小说,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首先被吸引的是什么?(内容)内容、情节是吧,情节很吸引人,是吧,然后呢?在内心当中很自然地关注人物,是不是,故事情节,故事写了谁,故事当中展开人物形象,还有一点咱们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小说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文章要说什么?这就是什么呀?(中心)哎,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
还有一点你们没有说到,读一篇就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们没有说到。
你们猜出什么?我看你们bule ng头的样子很开心,还有什么?我一说你们就要笑,很简单的。
(作者)作者就写在那里了吗,对不对。
字是不是要认识呀?(是)对嘛!对不对,我读一篇小说,字一定要认识嘛,对不对,那么咱们今天这样,首先,我把咱们今天的较字给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用笔写一下生字生词,大家互相交换一下,都差哪些,然后呢,你们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没有喜欢的地方,最能找动你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然后呢,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注间,是你们提问,你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价值,大家都希望探求,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究,老师呢,如果还有时间,可能要把我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再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这样上。
李老师:都查了哪些生难字词啊?交流一下啊。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引言李镇西是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手法著称。
其中,他的《冬天》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的分析,来解读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实录以下是一堂关于李镇西《冬天》的讲课实录,讲课教师为李镇西研究专家,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李镇西的《冬天》一文。
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学生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老人在严寒的冬天里生活的故事。
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没有家人陪伴,生活非常艰难。
教师:很好,你描述得很详细。
接下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2:我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非常孤独和无奈。
他没有家人陪伴,每天都过着单调而贫困的生活。
教师:非常有见地。
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确实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感觉。
而且,他生活的环境也非常恶劣,没有暖气和真正的家。
这种环境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呢?学生3: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很冷和绝望。
当我读到老人瑟瑟发抖的情景时,我感到很心疼。
学生4: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无力和怜悯。
我们生活的条件这么好,却有人过着这样艰难的生活,让人觉得很无奈。
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对。
通过描写这个老人的生活环境,李镇西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孤苦的现实,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除了环境描写,这篇文章还有哪些细节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5:我觉得老人每天都去捡垃圾,然后卖掉换取生活费的情节很让人心酸。
他为了生活而奔波,却依然过得很苦。
学生6: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个小细节也很有意义。
就是老人在桥边看到了一对年轻夫妇手牵手走过,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教师:你们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一方面,老人捡垃圾的情节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口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年轻夫妇的情节则给了读者一线希望。
这些细节之间的对比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力。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李镇西老师面带微笑,步伐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冬天》。
”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一个同学率先发言。
“冬天会下雪,很漂亮。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说道。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课文,李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观察着大家的阅读情况。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李老师问道。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文章写了作者回忆中的三个冬天的场景。
”“不错,那具体是哪三个场景呢?”李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纷纷举手,李老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冬天里吃白煮豆腐;第二个场景是作者和朋友在冬夜泛舟西湖;第三个场景是作者在台州和妻儿一起度过的一个冬天。
”“回答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作者是怎么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回到课文中。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位同学朗读着文中的句子。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李老师问。
“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还有呢?”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又一位同学说道。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种温馨的氛围。
那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豆腐的?”“‘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语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语文:《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1)民主的课堂氛围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Qin Yuan Chun. Changsha" Class Record and Commen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_0
李镇西《提醒幸福》课堂实录李:“由于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让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
请每个人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不齐读。
读完后把不会读的字写出来。
”十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基本上读完了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但注意不是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展示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咱们不是表演,课要上得朴实自然一些。
刚刚大家已经读了一遍了,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
”有学生说:“太长了。
”“没学过的字太多了。
”“写得很好,但有点看不懂。
”教师:“咱们作个统计,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
”只有三个学生举手。
“那么不喜欢的也请举手。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教师说:“啊,很多同学都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转向一男生)“为什么你刚才举了手又缩回去了呢?”(那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师:“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生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写了什么。
生2:理解作者的感受。
生3:不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4: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还要认得字词,对不对?刚才读的时候有哪些字不认识?学生纷纷提出来,“皓”“霖”“鬃”“嚣”……教师:你们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们:查字典,还有问同学老师。
教师:我们有个同学很有学问,请他注音、解释,好不好?一男生念“喧嚣”并指出是“喧闹纷乱”的意思。
教师:除了字词,还要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对不对?教师提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第一,生难字要能够读写,生难词要能够理解;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文章的写作技巧;第四,……教师:这第四后面的省略号就是你自己的理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演示文稿:还有一点:“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教案教学设计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执教者李镇西通州市西亭小学朱锦飞老师根据录像整理,如有不当请李老师和听课的老师指正!学生为通州市石港中学初一学生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叫《提醒幸福》。
刚才我和大家聊的时候,我了解到你们已经看过一遍了,我就想问一问同学们,喜不喜欢这篇文章,实话实说。
生:喜欢。
(齐,小声)师:我这样问,不能够让每一个同学表达自己的一种真实意愿,咱们搞个小调查吧。
我先说,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一般,看了以后印象不深,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咱们举个手吧。
(无人举手)师:是不敢举,还是觉得很好?觉得很好,喜欢这篇文章的举个手吧!(生举手)师:真是喜欢,和李老师一样的。
我也很喜欢。
读得懂吗?有没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为什么没读懂?生:有些段落,她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些时候,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师:我提个问题,究竟一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能够理解它的中心思想,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
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的是什么,我首先要弄清楚,也就是他说的中心思想。
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师: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咱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
还有什么标准呢?师:怎么才算读懂呢,我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写作上的技巧。
我们是学语文的,又不是思想品德课,这里边儿有些思想品德的因素,但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所以要研究他怎么写。
好,刚才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目的);第三,怎么写的。
那么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这些词要读懂吧,是不是?那天我在成都给通州的老师打电话,我就说叫同学们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字查一查。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第一篇: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合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李镇西教学实录完美版
李镇西教学实录完美版《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
在讲课之前,先让老师来讲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蚂蚁搬家蛤螟叫燕儿低飞大雨到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找出课文中心句。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二(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1、观察云的形态来判定天气2、|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三(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
好,同学们拿出昨天预习时,要求大家所制作的“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
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研究课《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研究课《雨巷》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一)作家介绍(幻灯片)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播放影音文件)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
(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
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1、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2024年李镇西讲秋天的情怀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李镇西讲秋天的情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秋天的自然特征,如秋叶、秋果、秋收等。
2.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认同,感受秋天的美好和温馨。
3. 通过学习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秋天的自然特征:秋叶、秋果、秋收等。
2. 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内容理解。
3. 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秋天的自然特征,欣赏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秋天的自然特征,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内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秋天的情感认同和文学作品欣赏的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秋天的情怀》。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秋天图片、视频等。
【教学环节1】1.1 教学内容:讲解秋天的自然特征,如秋叶、秋果、秋收等。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
1.3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环节2】2.1 教学内容:讲解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内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
2.3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环节3】3.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方法:引导法。
3.3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环节4】4.1 教学内容:分组讨论,分享对秋天的情感认同和文学作品欣赏的心得。
4.2 教学方法:讨论法。
4.3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环节5】5.1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5.2 教学方法:讲授法。
5.3 教学时间:10分钟。
六、教学环节66.1 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秋天的美丽。
6.2 教学方法:展示法。
6.3 教学时间:15分钟。
七、教学环节77.1 教学内容:学生朗读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感受作品的韵律和情感。
2024年李镇西讲秋天的情怀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李镇西讲秋天的情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2. 通过学习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天的情怀》的内容介绍。
2. 秋天的自然特点和季节变化。
3. 李镇西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秋天的自然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3. 阅读法:阅读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欣赏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秋天的自然特点和季节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秋天的情怀》: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4. 欣赏李镇西的文学作品:介绍李镇西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情怀》。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天的了解和感受程度。
2. 学生对李镇西的《秋天的情怀》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秋天的情怀》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秋天自然特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写作材料:作文纸、笔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秋天的情怀》的内容和主题。
2. 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难点:1. 欣赏李镇西的文学写作风格。
2. 写作练习,如何将秋天的情感和景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八、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秋天的自然特点和季节变化,阅读《秋天的情怀》。
第二周:讲解课文内容,欣赏李镇西的文学作品。
第三周:写作练习,指导学生写作关于秋天的作文。
第四周:学生展示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李镇西 课堂实录
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人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再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做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李镇西课堂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i Zhenxi Classroom Record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李镇西课堂实录我教《冬天》(课堂实录)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
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
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
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
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
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
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
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
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这叫‘读出了自己’。
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
”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嗯,流泪的同学很少。
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
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
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
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
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
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
‘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
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
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
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
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
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学生们开始朗读。
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
大家要向他学习!”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
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
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
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
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
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
先看‘读出自己’。
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
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
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
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
”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
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
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
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
好,哪位同学再说说?”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
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
”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
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
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
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
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
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
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
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
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
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
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
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
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
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
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
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
――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