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1)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
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
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
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
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读完之后,李老师对大家说:“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很是热烈。几分钟后,李老师:“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一:“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师:“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生二:“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李老师趁势幽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大家笑了。
生三:“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嫉妒,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
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生四:“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上帝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时,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生五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我觉得上帝在这儿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可能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李镇西认为,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课文更易于找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问题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