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经典好资料、教学讲义】第十五讲 卢梭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讲卢梭的教育思想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卢梭的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着重掌握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感官教育的思想、教学理论和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卢梭教育思想的意义,批判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概述(返回索引)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卢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爱弥儿》,通过这部名著,卢梭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阐发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难免有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应该指出,他在与封建教育的搏斗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从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了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希望儿童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不但获得劳动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些思想不但在当时是进步的,今天也仍有意义。关于智育,卢梭认为让儿童学习的知识要有用处,应是儿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发现式教学等等。综观卢梭关于教学的论述,其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见。

卢梭反对封建文化,他根据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12岁以前要远离封建文化的影响,不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进行感觉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卢梭的感觉教育把发展感官与读书学习截然分开,当然失之偏颇,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强调感觉训练,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其中很多见解仍有益于今天的教育实践。

▇教材(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

第十七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哲学、社会政治观点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战士。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热爱祖国。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由父亲抚育。他从4~5岁起就跟随父亲识字读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1年,卢梭到达巴黎,靠抄写乐谱为生。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通过与思想家们的交游,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洞悉了当时腐朽的政治,而且锻炼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

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题目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在论文中认定,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因而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这篇论文被选为首奖,卢梭由此博得声誉。1754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篇文章里,卢梭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爱弥儿》虽然遭到反动派的严禁,但却受到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英国大哲学家休谟在1765年说:“法兰西那样举国称赞卢梭的热情,是无法形容或想象的。”欧洲大陆的哲学家、教育家竞相阅读,眼界为之一新。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就因阅读了《爱弥儿》,而打破了他行之多年不曾改变的生活规律。

当时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对卢梭的政治迫害,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这位反封建的战士与世长辞。

在哲学上,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还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已不把它视为超乎一切自然之上的绝对权威,这已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他相信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由于卢梭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倾向,因此,其教育理论就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强调人性解放,注重人的特点。

在政治思想方面,卢梭承袭了17世纪以来盛行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认为在社会国家出现前的自然状态下,一切人都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但自从出现了私有财产,人类便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富欺贫、强凌弱,纷纷扰扰,无有宁时。一些人无所事事却因饮食过度而死,而大多数人劳动终日又因饥饿而亡。卢梭断定,所有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一个后果。有了私有财产,便产生了文明社会,便出现了人压迫人的现象,发展到专制政治阶段,即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因此,他强调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归复到“自然状态”下面去。当然,卢梭所说的“自然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