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合集下载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

意拳的功法皆来源于桩.又回归于桩.平步撑抱桩是意拳的基本桩法,练法如下:双脚分开约于肩宽,以舒适为宜,脚后跟微着地,意念脚后跟踩蚂蚁,不能放跑,也不能踩死,两腿微曲,臀微下坐,意念臀下坐凳子,膝前顶,两腿及裆部意念各夹一球,不能用力夹破,也不能使球落下,腰后拉,意念腰部有一绳向前拉,我腰后拉,与之相争,两臂抬起,在胸前环抱,十指相对,撑开,两手相距约三,,意念两臂抱一球,左右手指间如有弹簧,两手间抱一球,十指间如各夹一小球,肘下如压木板,下颌微收,如夹一鸡蛋,口微闭,意念牙咬一牛皮纸,微后拉,目视前方,头顶上悬,意念有一绳向上拉,全身放松,如站水中,形松而意紧.以上各种意念活动不可能一下就全部掌握,初练者可一个一个的求取,直到全部掌握.
上次我们谈到意拳平步撑抱桩的站法,这次我们重点聊一下站桩时的意念活动.
在平步撑抱桩的站法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意念:将手中的球向里挤,然后向外拉,如此循环,一挤一拉.慢慢就会体会到两手之间有东西,时间长了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来重,感到挤不动,拉不开.刚开始动作幅度可以加大,有感觉后可越做越小,直到外人看不出,但练功者知道自己还在动.要不露形,露形不为能.
以后还会地桩中退出更多的东西,先把手上感觉找到,
这为以后练习六面力打直基础.以后的功法会在原先在基础上增加,是有机的溶和,而不是简单的堆砌.只有把站桩基本的东西练好,才会练好以后高级的功法。

意拳养生桩

意拳养生桩

桩 时 , 部 表情 似笑 非 笑 , 部 、 部 肌 肉要轻 松舒 面 面 颈
适 , 吸 要 匀 细 自然 , 目平 视 微 向 前 上 方 , 望 前 呼 双 远 面 景 物 似 为 轻 雾 所 遮 , 约 可 见 , 朦 胧 胧 。 心 平 气 隐 朦 和 , 视 静 息 , 细 心 聆 听微 雨 落 在 树 枝 或 地 面 上 所 凝 如 发 出 的 极 细 微 的声 音 , 或 站 在 风 景 优 美 的 世 外 桃 源 中 , 松翠 柏 , 花 盛开 , 语花香 。 我们感 到遍体 苍 鲜 鸟 使 通泰 , 臆 大开 。 胸
养生
无 之 间去 体 察 , 自然 中 逐 步 形成 。 在
二 、 拳 养 生 桩 功 法 讲 解 意
2 O1 ol .
在 站 撑 抱 桩 时 如 果 感 到 身 体 劳 累 ,就 可 以托 抱 桩 进 行辅 助练 习。
3. 步 提 插 桩 ( 3) 平 图
1平 步 撑 抱 桩 f 1 . 图 1
觉 。双 肘 意 有 外 撑 。 托 抱 桩 的 练 习 方 法 就 好 像 将 撑 抱桩 中所要 求双 手 、 双 臂 拦 腰 抱 球 , 为 轻 轻 托 变
住 纸 球 底 部 两 侧 , 有 不 要
阻 力 感 , 这 时 由于 身 体 向 后 自然 带 动 了双 手 十 指 把
系在 河 岸 上 的 弹 簧 微 微 拉 长 ,同 时 也 将 水 中 的 木 板
微 微 拉 动 , 拉 即 止 。 即 身 体 再 向前 晃 动 。 时 , 一 随 这 由
于 身 体 微 微 向 前 的 移 动 ,而 有 双 手 的 十 指 把 系 在 河
被 微 风 刮 跑 之 意 。其 意 念 活 动 依 然 可 采 用 撑 抱 桩 的意 念 , 睁 眼 或 闭 眼 练 习均 可 。 托 抱 桩 的 练 习主 要 是 辅 助 撑 抱 桩 练 习 中 出 现 手

桩功与四形

桩功与四形

樁功與四形前言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

持樁之法有行站坐臥之分,持樁之目的是為了培育內勁。

內勁培育至何種程度始為有得,須有其檢驗依據。

本文即擬將持樁之效果,以扼要論述,供同好參考。

內勁需能爆發為外力,始能收到練拳之真實益處。

善拳者,力之奮也。

四形為內勁爆發為外力之最適當的形式,故在論述持樁效果同時,文中亦將四形加以簡單說明。

意拳為一種特殊拳學。

既謂之學,自應有其理論根據。

關於力學理論根據,我曾在別處有所論述,此處茲不贅述。

欲使學者明瞭意拳之學術淵源,對其哲理之依據似有加以論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論》之一部分。

當時欲試從我習拳諸生是否確有真實體識,故在出示《意拳論》時將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實不願嚼飯混人。

知我者謂我心慮,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王薌齋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論樁功之境界持樁需經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

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也。

蓋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習拳亦應如是。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

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

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

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

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

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

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

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

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宇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鬚髮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

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

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

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

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

然所發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之機械之力也。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意拳五行

意拳五行

意拳五行意拳五行是意拳第二步功夫试力的内容。

意拳桩功是静式运动,五行则是意拳的动功,静动相兼对于防治疾病、健身效果良好,只要持之以恒、保证一定的练功时间、在2—3年内可以达到一般较好自卫技击的能力和祛病健身之目的。

五行可以同时练习,也可以只练习其中的一、二形、三、四形;可以单式独练,也可以五行连续反复练,怎样练习根据练功者的目的、要求来选择。

练习方法一、虎形两脚稍息状(或丁八步)站立,前脚占全身重量三分,后脚占全身重量七分,谓之前三后七。

两手掌心向左右前上方抬起。

高不过头,两手略宽于肩。

要求是前脚尖、心口、鼻子三点成一线。

两手抬起后不停地向前下方拍打。

向前拍打时两胳膊不要伸直,前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后脚脚跟不要离地。

前下方拍打后不停,两手、臂慢慢抬起,高不过头,继续向前下方拍打。

注意:两手臂前抬时身体、臂部向后下坐,两膝弯曲,向前拍打时身体上起,前膝微曲,后腿伸直。

意念诱导:内视手、臂全身热胀麻,假借齐腰深的水,水上有一气球,拍出去,拉回来,反复进行。

步法:在原地虎扑进行熟练以后,练习行进中的虎扑。

向下拍打同事前脚向前移动,后脚紧跟。

注意:两脚向前移动时步子不要大,间隔不能超过本人脚的长度。

落脚时脚尖先着地,后脚脚后跟不要抬起,两脚起落要平。

意念诱导:除同前面的内视、假借外,脚下如趟泥。

效用:长期坚持增加两手、两臂向前拍击的力量,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肺气肿、肺结核、肩肘炎、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效果明显。

二、熊形两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手半握拳,两手拳眼相对,向前向上举至胸前,两臂似曲非直。

不停如身腰向左转动,右拳前伸、左拳曲至右拳和前胸的距离二分之一处,眼向前平视,不停,然后起腰身再向右方转动,左拳前伸、右拳收回到左拳和胸口距离二分之一处,两眼向前平视。

反复进行。

意念诱导:内视体内热、胀、麻,假设两根皮筋,一手一根,前端系在手上,后端系在脖颈上。

步法:身腰转动的同时,带动腿脚向前转动。

王永祥《意拳普读)

王永祥《意拳普读)

[转帖]王永祥《意拳普读》(初级读物)连载提示篇我钻研意拳三十余年,感觉受益最深者有三方面;一是王老《意拳论--增补》中关于哲理之根据;二是齐执度先生的《拳学新编》试力篇的详细阐述;三是韩嗣煌先生《矛盾在拳术训练中的地位》中的精辟论述。

为便于学者更好的学习研究,现将上述三方面主要内容刊登于前,以提示学者参照研习,明白拳理。

一论意拳之哲理依据---王芗斋关于意拳之哲理依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1 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的,并非物质。

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

亦可谓力者非力也。

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

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2 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

所谓“无为”与“不动”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

意拳重视桩功,故亦是“无为”之义。

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义词也。

3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

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

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4 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景”,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

”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

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

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5 禅宗又曰“无法无执”。

意拳则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

”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

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数方法亦为有执。

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6 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

王守仁说,“实如水就湿,火就燥。

”其势然也。

由此看来我关于“意拳论”中所说意拳试力与老庄佛释一切学理名称谨似,实非欺世盗名之说也。

在意拳论里我所以用画龙点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实欲告诉学者一个真理,习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

意拳站桩功

意拳站桩功

意拳站桩功意拳站桩功的三、四原则是指意拳站桩功的整个锻炼过程分为三层功夫和四个阶段。

三层功夫会相应对应到四个阶段的每一阶段中。

下文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意拳站桩功的四个阶段和三层功夫。

意拳站桩功的第一阶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本阶段因练功者处于感性认识时期,上功慢、入静差,功感弱、时有时无,出现种种不适,使有的练功者停止了锻炼。

其实难就难在坚持上,只要坚持十天、半月,就可尝到站桩功的甜头。

意拳站桩功的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揭示“钻、践、裹”三拳真意

揭示“钻、践、裹”三拳真意
揭示“钻、践、裹”三拳真意
王芗斋先生在《桩功与四形》一文里说到“惊蛇”一形,其中说过“三拳”“三棍”,他说:“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虽然是寥寥几笔,但是意味深长,因为没有做出详尽的解释,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虽说是众说纷纭,难免有误解,笔者于94--95年期间跟随孔庆海大师系统学习了《桩功与四形》,据己掌握,在此做一番阐述,以供同仁磋商。
后运动形式,不分左右姿势,即一手下压滚裹捋带向后,另一手如离弦利箭,崩射而出,疾若闪电,后腿蹬坐,前腿撑进踏地,浑然一声,催枯拉朽之势,所向披靡。在这里怎么样理解“崩”劲的含义?举例说明,把一竹扳子(或者弹性韧性较好的其他板材也可)一端坚实固定,用手拉另一端,当拉到弯曲的极限度时,突然脱手,其竹板子就猛然崩弹而出,这种干脆利索的劲就叫“崩”劲。“ 崩”拳取意就是这种锐利的劲。
“裹”拳就是横向运动用力形式,以左右撑拧爆发滚裹破坏对方身体平衡实施打击,其形在手臂,其劲在踏腰胯、坐裹合裆,须以贴身跟步不给对方间隙为沾、连、黏、随之,动以七珠妙灵用之。可互相挣撑对应滚裹,可顺向滚裹,当与对方手臂接触一刹那,随即调整身体角度撑拧滚裹,滚裹中既有控制其平衡,又有爆发打击,其劲棉里藏针,柔里裹铁是也。
世上的事儿就是这样,越是神秘就越是有人想知道他,时间一长,就成了奇货可居的珍宝了。今天,“三拳”已经不再神秘了,它的技击功效也不一定就比“五行拳”高出多少,可能是当年戴魁先师一时手顺,用它打死过人。记得前辈对于“三拳”有这么几句说法:“钻拳似闪电,裹拳如虎蹦,践拳似马蹿,连环一气演。”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翻浪劲”浅说
“剪拳”则是基本上承袭了原传心意拳的“虎抱头”练法。以左式为例,束身成寒鸡步的同时,双掌和左右小臂相对拧裹对剪,左掌在前向右剪,右掌在后向左剪,高度在眉梢之间;然后展身成左虎步,此时双臂也已经分别向左右各划了一个弧,再配合展身双肘向前向上顶击,同时双掌护住双耳。“剪拳”的技击方法是先以双臂做“剪”,截击对手的来势,然后进身发劲,以肘顶击对方前胸。“剪拳”的换式与“裹拳”无异:先进左寸步,提右腿束身成右式,同时右前左后双臂对剪,再展身成右“虎抱头”式。

意拳--桩功秘要

意拳--桩功秘要

第一个阶段,精满血旺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养生初期,摆一个站式,不在于架势高低,手的远近,只要合乎站桩的基本要求,就是那几个“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

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去掉浑身的“僵”,让身体安静下来。

基本达标的表现就是四肢能发热,身体能发热。

即使在冬天练一会儿后也要热得把手套脱下来。

这不是空想,凡是“站住”了的人,都能达到。

这样才说明,站桩能够让气血旺盛起来,内脏、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

这是将来肌肉运动的“本钱”。

站桩能够训练出“排打”功的功效,秘密就在这里。

练就精满血旺,就是本身具备了“洗药”,有些功法练后需要用专门的药水洗身。

站桩不需要,而是自身具备“洗药”,天天泡在“洗药”中,不洗自洗。

到了精满气足,就自然会感觉到它的运动,意之所想,气血则为之动,这本是即平常的事,为什么原来就感觉不到呢?只是原来气虚血弱,它动起来的“动静”太小,加上肌肉感官没有活力,就不能敏锐地感觉到它们的运动。

到能够感觉到它们自然的运动时,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也会随着意识的变化而动。

肌肉得到滋润,活力增强,自然做功能力就强,又随时都有“洗药”滋润,越练越来劲。

这时要作“整体”想,让全身得到滋润。

什么地方不能放松或是有毛病,相关的地方就不会热起来。

这时要静静的,象母鸡孵蛋一样有耐心。

就是要静,要“一下就进去了”,要“你就这么给我呆着”。

然后身体自然会有充实的感觉,这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身体好象充足了气,“联通”了。

这时就想动,觉得胳臂、腿有劲,想伸一伸,冲一拳,踢一腿,腰也想鼓一鼓,但是还是不要随便动,还要再“闷一闷”,“闷”得熟透了。

要是观察那些“熟透”了的,站进去了的练功者,会发现有的会鼻翼煽动、耳根微动、汗毛立起等等,这些都是内脏器官发达的外在表现。

查一下中医的书,耳、鼻、毛等都对应着相关的“五脏”。

什么是内功?这就是内功。

到这步功夫,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懂得多少道理,只需要喜欢这玩艺,只需要静得下来,任何一本站桩功的书籍的头几页所介绍的方法就足够了。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父亲姚宗勋先生说:"如果你明白了站桩之内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

"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意拳站桩的重点应为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即意念,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因此精神意志的影响是首要的,故意为拳术之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

但如果只重"意"而轻"形",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的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意念诱导结合严谨周密的姿势间架,才是桩法之正轨,芗老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对桩功高级阶段的要求,初学者切莫盲目效仿。

意拳站桩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三原则指导下,根据练习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

练习养生桩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身心的放松(松而不懈),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换劲:即去掉人体局部、僵紧、注血之力,为日后练习技击桩的松紧转换打下基础;二是健身:身心松静,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调整,中枢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增强了对内环境的感受性,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以达强身之目的。

在掌握了养生桩"松"的感觉之后,则要由养生桩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目的就是培养争力,即浑圆力,争力的培养首先从自身开始,有一定基础后再进一步培养自身与外界之争力,最后将自身与外界争力溶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肢体,肢体与外界的高度协高统一,这个统一过程就是在技击桩松紧转换中由摸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意拳养生桩入门

意拳养生桩入门

意拳养生桩入门姚承光意拳的养生桩,是意拳最基础的入门桩法。

意拳首要强调的是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运用良好的意念活动,使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了休息和调整,同时促进了血液循环,中枢神经得到休息调整后,调节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就越强。

血液循环的加强能使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就更旺盛,实际上,养生桩就是精神和肌肉、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医疗体育,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并给学习意拳技击功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意拳养生桩法——撑抱桩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足心微涵虚,足趾似有微微扒地之意,自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头顶上似有小线上提,头似顶非顶虚领挺拔,膝关节微曲似有上提之意,脊柱自然竖直。

肩要自然舒展,不可耸肩,臀部似坐一高凳。

意念假借后脑部、后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后部似微靠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靠非靠。

身体站好后,将双手慢慢抬起平步撑抱桩至胸前呈抱球状,肩要放松,腋下涵虚,时与手掌呈45°角。

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五指相对,双手五指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

双手五指微张,意有五指缝中各夹一棉球之意,不可用力分开,自然微张即可。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怀中似抱一纸球或气球之感,球与胸部、腹部、手臂、手心、手指内侧,似有轻轻的接触,用力抱球要瘪,无心抱球要落,总之意念中的要求则是似有非有,要有不被微风吹走之意。

双手双臂抬起时,意念假借腋下及双臂双手下侧似搭放在桌面上或抬起搭放在水中漂浮的球上,尽量运用意念假借,使双臂放松,松到仅能维持手臂重量即可。

练功时,面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两唇稍露缝隙,颈部肌肉放松,双目前视微向上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要呼吸自然。

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中松的要求。

以上所谈的是站桩时对姿式动作的意念要求,不可刻意一味追求姿式上的意念,而要将自己置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二、意念的运用①假借自身站在温暖的泉水中,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有温暖入微的舒适之感。

意拳经典技击桩功理功法

意拳经典技击桩功理功法

意拳经典技击桩功理功法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

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一个习武者身上具备或不具备武术功力,行内称身上有没有“东西”,而这种“东西”的获得主要靠的是桩功。

一般来讲,不经过正规站桩训练的习武者身上是不具备这种“东西”的。

习武者身上若能训练出“东西”,那才是领略了中国武术文化精髓的开始。

意拳桩法总体上分两种,即养生桩和技击桩。

养生桩一般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或身体有疾病的群体而设的。

它具有调理身体、增进健康、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文对此不做过多讨论。

对于习武者而言,养生桩可以不练,但技击桩则是非练不可。

原因是技击桩的训练过程就是武术功力培养的过程,只有具备武术功力,才有习练较高层次的中国武术的可能性。

否则的话,即使再用功,再坚持,最终也难体会中国武术的神奇,难窥中国武术文化之精髓。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意拳时首要提出:“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就是这个道理。

提起意拳桩法,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所有平步桩都是养生桩,而前后步的桩法才是技击桩。

其实,站技击桩除了外形之外,最重要的是意念诱导,不管是平步桩还是前后步桩,只要意念假借是有关应敌或者武术功力培养的桩法,都属于技击桩范畴。

意拳技击桩非常丰富,不得名师指点,往往是无所适从。

下面,我根据师傅王永立先生的传授和自己的体认与研究,介绍几种技击桩供武术爱好者参研。

浑圆技击桩一、身体间架配备。

两脚左右分开,平行而立,稍有外八字形亦可,两脚间距稍宽于肩,膝关节微屈,稍微坐胯,上体正直,胸部稍含,头直目正亦可闭目,双臂胸前环抱,肘关节呈钝角,大臂和小臂不在一个平面上,双手五指自然揸开,十指相对,相距七寸左右。

二、意念假借。

意念假借分几个层次,第一层,头虚领顶劲;颌下如夹乒乓球,但不可太用力;双手与两臂如抱纸球,既不能用力把纸球抱瘪,也不能松开让纸球落地;两腋下如夹两个大小合适有弹性的纸球,意念中既不能用力把纸球夹瘪,也不能松开让纸球落地;臀部下坐,但不可坐实;膝关节后似有支撑,两脚跟虚踩。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大成拳]_《意拳论》——桩功与四形《意拳论》——桩功与四形——王芗斋著前言站桩是意关迫害基本功。

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久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

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

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

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

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

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

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

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

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芗斋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论桩功之境界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

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莉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

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

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

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

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

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

姚承光先生谈意拳桩功意拳站桩可分为养生与技击两部分,二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如下:1、精神集中:即思想意识集中、凝神息虑、目光远放、默视长空。

2、周身放松:精神和肢体,内脏都要尽可能保持松驰,既要维持姿式又不要用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3、呼吸通畅:气不可提,不可沉,更不可憋气,要匀静自然,切莫人为造作,如感呼吸不适,可改为口鼻同时呼吸,缓缓长出气,至舒适为止。

养生桩是意拳基础桩法,分站式、坐式、卧式三种,其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周身的松静。

松静如何培养呢?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识的控制,因此,精神意识的控制是首要的,所以周身松静的培养首先要从精神训练开始。

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意力不断,虚灵挺拔,轻松均整的原则,以舒适得力为目的,内清虚,外中和,寂静调息,内外温养。

可假借周身浸泡在温泉水中,水波荡漾,周身通泰,好似温水渗透到体内一般;也可假借脚踏祥云,周身毛发及宽松的衣服随微风轻轻舞动,此时,鸟瞰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心胸开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还可假借漫步于春光明媚的大草原上,碧绿原野一望无垠,空中飘散着悠扬的萨克斯,鲜嫩的草儿清香四溢,此情此景令人陶醉,总之养生桩意念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在进行以上精神假借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关于精神集中:初习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难,有时愈想排除杂念,杂念愈多,即“一念未去,万念俱来”反而思绪纷乱,造成精神紧张,遇此问题,初学者可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不可执著,偏执一处,要听其自然,任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引向美好的环境之中,也可“视自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中”,不强制去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

久之,自然而然的不再产生杂念,而达致肢体与大气相呼相之“形不练而练,神不养而养”的忘我境界。

在达到忘我境界时,精神比较安静,有些练习者,往往昏昏欲睡,这种现象虽正常,对身体亦无害处,但并不是桩功所要求的忘我。

意拳的桩功

意拳的桩功

意拳的桩功
意拳的桩是讲究人体力学、双手、双臂、下颚、下腋、双膝,以至颈与头的关系等,它都充满了力学的原理,使人在站桩时,全身各个关节与有关部分,都存在着力的运动,虽然,它强调全身放松,但它是松中有紧、松中有力从意念的集中令身体产生一种本能的力,这股力日久有功,这就是意拳中所强调的蓄力。

在人体内积蓄了这本能的力,在站桩中,不断加强,而且经临床证明,对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肝病、鼻炎、关节炎、神经衰弱、胃下垂及多种眼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对女性要保持苗条健美的体态、延长衰老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意拳的健身养生桩,在意拳老前辈,王芗斋的高徒韩星桥夫妇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医院治疗病人中,取得颇大成果,因此,意拳健身养生桩是中老年男女均适合的运动,只要地方清静,最好是清晨,练习意拳健身桩,持之以恒,每次站其十五分至二十分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它绝不会产生什么“走火入魔”的情况,尽可放心。

健身桩有坐式踩棉,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桩法,人坐在凳上,双膝与小腿分开与肩阔,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即九十度,双臂半圆抱,手心向内,五指微张,指与指之间如夹一个小棉球,臂弯也要成九十度直角,手肘下垂,腋处如夹一蛋,双目平视,或闭眼,头如悬空,自然呼吸,同时,双脚踩在地上想着如踩在棉花似的,不要用力,双臂
如抱纸球,意念是不要用力,力大纸球破,力小纸球就会跌下地。

这种全身的力点从头到脚都有,但它又不强调用力,这是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它充分地显示人体在静止时,在休息时可以练习意拳坐式踩棉桩是非常有益的,当你双手半抱疲倦时,可以徐徐放下,放于大腿近小腹的弯处,手心向上,五指仍微张,这样可以来回做几次,30分钟最佳,效果自在不言中。

意拳站桩的特点“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意拳站桩的特点“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意拳站桩的特点“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形意拳,又称“神意拳”,“心意拳”,拳曰六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之谓六合。

”意拳不讲套路,不论招式,着重“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以站桩为主,以试力为用,动静结合,以期达到去后天之拙力,长先天之真劲的目的。

所以强调“不在劳形苦体,在于方寸无误”,被誉为武学中的禅学。

意拳站桩不讲求深呼吸,不用意守丹田,不讲究大小周天,而是通过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调整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以及适当的意念活动,而达到思想入静,身体轻灵。

站桩时强调“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是形意拳的内涵核心,而对于站桩初学者,咋听之下,很容易产生误解,站桩姿势差不多就行了,有意念就够了。

王安平先生在讲桩功时,提到四个阶段:一、有形无意;二、有形有意;三、有意无形;四、无形无意。

而“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第三个阶段,有意无形阶段。

有形无意无论是站桩还是动功,先要把姿势和动作要求做到规范。

既符合生理结构,又符合力学原理,方能够让人的承受力和打击力发挥到极致。

对于初练者,形体姿势和动作要领还在学习、调整阶段,意识和心法还无法贯穿,属于有形无意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形”,特别重要,关系到内脏器官能否达到发挥正常功能态。

外形体不正确,会挤压内脏器官,影响气血正常运转与各功能正常发挥。

有形有意通过老师的指点纠正,通过自身的坚持锻炼,姿势动作要领可以基本掌握了,这时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有形有意的阶段。

意,意念、意识,统称之为心法。

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要在正确的意识诱导下来完成,否则就成了空架子。

通过良性的心法调整呼吸,促进气血运行,协调肌体,从而达到形意相随,内外如一。

在这个时期应继续保持外形间架的正确姿势。

有形有意通过老师的指点纠正,通过自身的坚持锻炼,姿势动作要领可以基本掌握了,这时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有形有意的阶段。

意拳站桩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否则很难坚持下来

意拳站桩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否则很难坚持下来

意拳站桩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否则很难坚持下来一、桩式要点:两臂外撑内裹如抱球状,身形中正,胸腹空灵。

二、意念活动举例:1、设想自身的毛孔全部开放,与外界大气自然相通,有如夏日凉风吹拂之感,舒适异常。

又如全身毛发都有伸长摇摆之意,只要自身精神一振,浑身毛发都仿佛有“怒发冲冠”之势,此即《大成拳论》中所说的“毛发根根如戟”。

2、也可设想自身高大无比,顶天立地,四肢仿佛能够支撑宇宙,山河大地如同弹丸,有浩气放纵的精神气魄。

3、水浴法:好似自身站在温水中,水深脐部,温度适中,全身放松,然后体会水的阻力感和浮力感,体会水对身体的毛孔、皮肤、肌肉的冲抚之感,感到无比舒适与自在。

三、站桩后的感觉:1、初练站桩,常会出现酸、麻、痛、抖、涨、热、沉、牵引、支撑、舒适、得劲等感觉。

麻为不通,抖为紧张,酸为过力,痛有时是紧或桩式不正确,或昔日旧伤所致。

颤抖或出汗是好事,不用担心。

2、刚开始大汗淋漓的疲劳关是一定要过的,到了只是轻微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入门。

四、站桩的时间:1、一般初步掌握站桩要领者均可一次站桩半小时(人体血液循环一周需要半小时),不酸不累。

2、一次站桩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天只站两次半小时的桩,不如只站一次40分钟效果好。

3、刚开始初练的时间不用太长,以自己能坚持住为标准。

5-10分钟也可,但是也不可过于贪图舒适,每次训练都要冲击一下自己的时间极限,每天增加一分钟,即应该在一个月时间内使自己达到半小时。

4、饭后半小时站或者饭前站都可以。

5、筋骨训练应像种树一样,不能一暴十寒。

特别是筑基阶段,最好不要中断。

每天坚持站才是最好的。

不要忽停忽练,或者突然加码。

五、站桩过程可能碰到的事情:第1个月:大腿很疼,难以坚持。

这一阶段最容易产生退却之心。

咬牙坚持一下吧。

大腿会发抖,发烫,抖得很厉害,到最后脚掌不由自主地离地,就像足底有弹簧一样,上下抖动、跳动。

过后会让人觉得通体舒泰,很享受。

你让人按摩只是外力作用,而且只是局部按摩,这种抖动的按摩是全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论》 ----- 桩功与四形王芗斋著前言站桩是意关迫害基本功。

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久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

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

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

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

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意拳为一种特殊拳学。

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

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

欲使学者明了意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意拳论》之一部分。

当时欲试从我习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意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芗斋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论桩功之境界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

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莉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

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

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

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

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

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

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

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

“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

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异初步所练即为正果。

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

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

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

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

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

曾文正公曾谓: 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 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着,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

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

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

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

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

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论四形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

拳者何?学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

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迂徊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

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

在隋唐时氏健舞甚成为盛,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

不公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

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态式仿出,此代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么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

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

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

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

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这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

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

手指腕拧,指变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

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信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

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他四指同指一方向。

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

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

具有钩、错、敛、搞之妙。

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

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

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

户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

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义、分、刺之能。

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

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

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

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工业区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轩。

运行起来自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

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

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

手狠方克敌,或随意从之故也。

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

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

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

如是,舞起来始有厅趣横生之境界。

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

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

故曰:“不动之动肪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

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态工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

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病况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阴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

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

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

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

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渐昂争力与宇宙力须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

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

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挥浪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

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

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

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险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这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

此种香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

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

运行时,以臂一前一后。

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

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

左右进退互换无穷。

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赏赐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龙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这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

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

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

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

纵波高低进退互用。

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好是龙,龙行浪动,引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

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

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

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

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受,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鹤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

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

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阴,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阴力,阴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

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

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徊缩量)成正比。

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

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

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

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

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

起须不高于自已实脚之腠,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

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

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蛇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

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

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

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

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