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与蒙古族的酒文化
民族风情:蒙古族风俗-下马酒(合集5篇)
民族风情:蒙古族风俗-下马酒(合集5篇)第一篇:民族风情:蒙古族风俗-下马酒每一个来过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最隆重的接待礼仪——下马酒。
以示草原人民的热情。
其饮法是:1、客人左手端乘酒银碗。
2、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称为“敬天”。
3、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称为“敬地”。
4、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前方平弹,称为“敬祖先”。
5、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一饮而尽视为对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第二篇:蒙古族风俗4-22蒙古族民俗风情简介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
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
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
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
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
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
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是一部以蒙古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蒙古族作家扎布德。
小说以蒙古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融入了大量的想象和创作,展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其深刻的历史感染,也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以成吉思汗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蒙古族在征战中的勇敢和智慧,也描绘了蒙古族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在这部小说中,我感受到了蒙古族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对家园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珍视。
通过对成吉思汗的塑造,作者展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让人深受感动。
在读《蒙古秘史》的过程中,我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而热情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伟大的功绩。
通过这部小说,我了解到了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同时,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也让我对蒙古族的历史有了更
清晰的认识。
蒙古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帝国,征战四方,
统一了蒙古高原,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
件的描述,我对蒙古族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轨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蒙古秘史》是一部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小说,通过对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描写,展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
历史传统。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小说
不仅是对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弘扬,也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
一次追溯,让人深受感动。
写蒙古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蒙古的书籍:
1. 《蒙古秘史》:这是蒙古民族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和宗教书籍,主要记载了古代
蒙古族的历史和习俗,包括蒙古族的起源、部落战争、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等。
2. 《蒙古帝国史》: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蒙古帝国的历史,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帝国的
建立到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及蒙古帝国在欧洲和中亚的征服活动。
3. 《蒙古游牧文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包括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同时还附有一些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诗歌和
舞蹈等。
4. 《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这本书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成
吉思汗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包括成吉思汗的领导风格、战争策略、征服活动对世界的
影响等。
5. 《蒙古帝国史话》: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蒙古帝国的历史,包括成吉思
汗的崛起、帝国的建立、征服活动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
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插
图和地图,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鄂尔多斯饮酒民俗文化
【鄂尔多斯饮酒民俗文化】鄂尔多斯“乌查之宴”以酒待客鄂尔多斯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天骄圣地成吉思汗陵、康巴什新区、响沙湾等等胜景,迷醉着各地的游人。
夜晚,篝火旁的歌舞、狂欢,那快乐祥和的气氛高兴极了,都会让远方的朋友感染上草原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而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也深度感染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羊背子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汉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名为乌查之宴”。
蒙古族为了表示尊敬和吉祥才会摆羊背子,它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礼仪。
现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宴请贵宾、婚宴、寿宴、祭祀大典时都举行“乌查”宴,才回摆羊背子。
它是鄂尔多斯最为讲究的民族传统佳肴。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莫大耻辱,也会被乡邻小瞧。
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家中无人,欲吃欲喝尽可自取所需;要住,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
对于此事,主人绝不会认为是无礼之举,反而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
牧民对于来客,不论是否相识,总是一面热情问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礼,请客人先行进入家中。
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进餐时,又必备酒肉款待。
遇有特别尊贵的客人。
则要摆“乌查”之宴;“乌查之宴”是蒙语,汉语叫摆羊背子。
其礼节十分隆重,大体程序是:(一)献奶。
前边说过,蒙古族认为奶食是最为纯洁、吉祥的食品,因此,向客人献上洁白的鲜奶或酸奶,是主人敬客的最高礼节。
献奶要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职务大小,主人双手端起盛有奶子的银碗,依次敬献到客人面前。
客人应双手接过,作为回礼,要用右手无名指蘸上奶子向空弹三下,以表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
(二)上“乌查”。
主人用托盘把全羊各件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在每一件上割一点肉放到羊头上,头朝客人,举向客位,意即现在把全羊献给您了。
《《蒙古秘史》(元朝秘史)
《蒙古秘史》(元朝秘史)《蒙古秘史》简介——引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蒙古人关于自己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是所谓的《蒙古秘史》,在汉文中通常称为《元朝秘史》。
该书的蒙文名称被汉文音译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它更精确的汉文译法是《蒙古秘史》,与英文题目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意思相同。
两种汉文名称现在都在使用。
用汉字标音(极不准确)的汉文译本是仅存的版本,它是所有现代蒙文还原本和汉文、日文及西方文字译本的基础。
[20] 学者们在《秘史》写作的时间、用蒙古文(畏兀儿字)录写下来的时间、第一次翻译成汉文的时间或第一次刊刻的时间等方面有不同看法。
柯立夫在他的英译本的导言中考证了《秘史》先是口述历史、然后用蒙古文写下来、再后用汉字音译和汉文翻译的复杂沿承关系。
柯立夫论证用蒙文录写该书正文的时间是在1228年至1264年之间,虽然有的学者认定是在1340年之后。
他认为汉字音译和汉文翻译的时间极可能在1368—1370年,并同意没有证据表明《元史》的修撰者曾使用过《秘史》。
现在亦不清楚汉字音译和汉文翻译本是否在明廷1382年下令编修蒙汉文对照的辞典《华夷译语》后与其一同刊印(1387年?),或者是它的一个手抄本仅由它的两位畏兀儿编辑者保存。
现存有《华夷译语》的洪武残刻本,但是是否存有同时刊刻的《秘史》残本,还是学者争论的问题。
不管《秘史》的成书有多少问题,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该书是研究元史和蒙古文明的一流重要著作。
它用说书人的风格首先陈述了蒙古部落起源的传说,然后详述历史事件,始于成吉思汗的早年生活,终于他的儿子和继承者窝阔台汗在位时,大致终于1240年。
当代学者姚从吾是这样评价《秘史》的:“超出中国的正史和汉文历史资料的范围,它是仅有的用蒙古文并用蒙古人的观点写成的大型历史著作,直接叙述了长城之外的中国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
”他认为中国史书忽视了《秘史》准确叙述史实的价值。
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读后感《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是一部描写蒙古历史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当代蒙古作家杨继绳。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蒙古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蒙古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蒙古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蒙古秘史》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蒙古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品中描述了成吉思汗的传奇故事,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代伟人的过程,展现了他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
同时,作品也描绘了蒙古帝国的繁荣和衰落,以及蒙古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蒙古历史的壮阔和悲壮,以及蒙古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在阅读《蒙古秘史》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蒙古人民的勇气和坚韧所感动。
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由,追求和平。
这些特点在蒙古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蒙古人民的性格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蒙古历史和文化的了解,阅读《蒙古秘史》也让我对人类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的兴衰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对蒙古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的来说,阅读《蒙古秘史》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之旅。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蒙古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它让我对蒙古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阅读,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关注蒙古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对人类历史和文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蒙古族敬酒礼仪和酒文化介绍
蒙古族敬酒礼仪和酒文化介绍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酒文化的热情好客的民族,尤其对于敬酒的礼仪是很有讲究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蒙古族敬酒礼仪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蒙古族的敬酒礼节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
敬酒的礼节从敬策格(酸马奶)开始的。
蒙古族《八大名贵食品》中的《白玉浆》指的就是策格。
所以,把它作为王公贵族的招待品,遥远的长征、山水、苏力特的祭祀,封官晋衔、葛根活佛转世,授予佛教职称的重大仪式以及宴会耐日,平时招待客人时都摆到主要位置上品用和谈论。
蒙古人对举办耐日那达慕有着几百年的丰富经验和传统礼节。
每当组织耐日时,首先推选出一位熟知耐日礼节的人当阿哈拉嘎其(汉意为当头儿的,主持人)。
参加耐日的人们没有耐日阿哈拉嘎其的许可,不可随意相互说话,出入,调整坐位。
而且,什么时候唱什么歌,说什么祝词;什么时候执行什么礼仪都有固定的程序礼节。
把好这个环节是使耐日有次序,气氛更为热烈,快乐的有力保障。
各地的敬酒礼节,虽然在敬多少杯酒和酒歌、祝词的音语上稍有些不同,可目的、礼仪、时间期限都基本相同的。
总的看,赴宴的客人都入席,家主人的茶宴结束之后,才表明组织本次耐日的理由和目的并按亲近关系,岁数大小推选出耐日的阿拉哈嘎其(主持人)。
推选耐日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便是多次主持过耐日那达慕的,在群众中具有很高名望的,无行政职务的人。
经过这种程序推举产生的主持人,对耐日的成败负有重大责任。
主持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本次耐目的纪律和制度。
之后,主持人选派一位劝酒员,两名敬酒员进行首轮敬酒,从耐日主持人开始按次序每人敬三次(碗)策格。
之后,乐队奏乐,歌手起头大家齐唱耐日之歌。
伴唱三段曲子之后,再开始敬酒(酸马奶)。
之后,选唱二到三首歌曲,用伴唱三段的形式边喝边唱歌。
耐日这样延续一段时间之后,主持人宣布耐日间休。
间休期间客人可以到外头处理吸烟、方便、照管马匹等事宜。
《《蒙古秘史》中有关躯体词的研究》范文
《《蒙古秘史》中有关躯体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秘史》是记录蒙古民族历史的重要文献,被誉为蒙古文化的瑰宝。
其中涵盖了蒙古民族的早期发展、历史变迁以及生活习俗等诸多内容。
在这部史诗中,关于躯体词的运用颇为丰富,它们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交流,还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秘史》中躯体词的研究,深入挖掘其语言特色和文化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范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蒙古秘史》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搜集所有与躯体词相关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次,对不同类型的躯体词进行详细的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以探究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最后,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揭示其独特性及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三、躯体词在《蒙古秘史》中的运用1. 日常交流中的躯体词在《蒙古秘史》中,躯体词被广泛运用于日常交流中。
如“头”、“手”、“脚”等词汇,不仅用于描述身体部位,还常用于表达情感、态度等。
例如,“头低”表示恭敬或服从,“伸出手”表示主动帮助或友好等。
这些躯体词的使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情感传达更为生动、具体。
2. 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描绘在描述战争、舞蹈等场景时,《蒙古秘史》常运用大量的肢体动作词汇,如“骑马”、“挥刀”、“跳舞”等。
这些词汇生动地描绘了肢体动作的形态和动作的节奏感,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
3. 反映文化传统的词汇一些特定的躯体词在《蒙古秘史》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敬酒”、“献哈达”等词汇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敬酒文化、礼仪习俗等。
这些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蒙古秘史》中躯体词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词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频率高,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习惯;二是表达力丰富,能够生动地描绘情感和场景;三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
然而,我们也发现《蒙古秘史》中的躯体词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读后感《蒙古秘史》是一本描写蒙古帝国兴起及其历史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蒙文学家辛棄疾。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蒙古帝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蒙古帝国建立及其历史的详细描述,让我对蒙古人的生活、传统以及战争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蒙古人以骑射为生,他们的作战方式也以骑兵为主,擅长用箭术来攻击敌人。
通过对蒙古帝国的战争历史的描述,我了解到他们的战争策略和组织能力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此外,蒙古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信仰体系,比如蒙古民族的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传统的自然信仰,蒙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灵魂。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中的蒙古时期。
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还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蒙古人统治中国期间,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比如蒙古帝国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学院,也鼓励蒙古人学习汉文化。
同时,蒙古帝国的统治也给中国带来了破坏和血腥,蒙古人在对中国进行统治时进行了很多暴行,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
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蒙古秘史》,我也对历史的真实性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这本书是以辛棄疾的视角来描写蒙古帝国的历史,但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不完全客观。
而且,由于蒙古帝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有限,一些细节和事件的真实性还存在争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需要借助其他史料和研究成果来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读完《蒙古秘史》让我对蒙古帝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中的蒙古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历史的真实性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思考。
我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蒙古帝国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百科知识精选乌查
习俗乌查,蒙古语称[乌查宴]或[秀斯]。
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节日招待亲友时的传统佳肴。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设全羊名为乌查之宴]已有悠久的历史。
乌查之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讲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况常常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常。
这种宴会,主要是喝酒、唱歌、跳舞、畅谈友谊。
所以,一直到现在还十分盛行。
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请吃乌查宴,便是享受了最高的礼仪。
乌查宴是把全羊卸为七大件(除去胸叉),由羊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然后放入白开水中,加盐,煮熟而食。
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
首先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
这时,主人用[扎玛拉](一种特制的四方形木制方盘)端来一只煮熟切成七大块,并按一定规矩摆好的全羊,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
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盘里,羊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
此刻,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欢迎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醮少许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
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尊敬的客人在上/请允许我把肥嫩的整羊奉献/它那宽阔的脊背/就像广袤的宇宙/它那肥大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它那高昂的头颅/就像森布尔山(须弥山)全羊/它那挺拔的长骨/就像山上的檀香树/把那首席的全羊/摆放在亲朋贵客正中/把那醇香的美酒/斟满闪光的杯中/有禄有福的客人们/请将把它享用。
祝词完毕,主宾将木盆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在小杯中,向天泼散,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
然后把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
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则各切下三条名权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让大家用餐。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
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
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白食红食饮食文化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子”。
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早期曾从事狩猎,以猎获物为食品,如兔、鹿、野猪、黄羊、黄鼠、野马等。
所食家禽以羊为多,牛次之,大宴会不刑马。
《黑鞑事略》载: 其食,肉而不粒。
获而得者,曰鹿、曰兔、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源之鱼。
从事畜牧业后,即吃猎货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
《马克波罗游记》曾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
一切饮食的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
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一直到夏天,这种土拨鼠遍布于整个大草原,这种动物的肉他们也不嫌弃,照吃不误,此外还吃马肉、骆驼肉,甚至于狗肉。
早期蒙古人的食物并不丰富,到了十二世纪,饲养的家禽逐渐增多,食物便以家畜的肉和奶为主。
蒙古地区还有一些个别的部落开始食粮,史料中只提到篾儿乞部舂米为食,临近汉地的汪古部,弘吉刺部食梗稻。
蒙古国建国以后,随着屯田的发展,有更多的蒙古人以粮煮粥为食,行军时军营中也配置一些舂米以供兵食。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肉食和乳制品在蒙古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蒙古族传统食品的鲜明特色构成了白食和红食。
(一)白食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饮料和食品两种。
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
草原文化·史传典籍的辉煌·《蒙古秘史》
草原文化·史传典籍的辉煌·《蒙古秘史》草原文化·史传典籍的辉煌·《蒙古秘史》《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蒙文原名《忙豁仑·组察·脱卜赤颜》,为古代史传文学名著。
从书末所记“大聚会,鼠儿年七月,写毕于客鲁涟河的阔迭顿阿刺勒地面的朵罗安孛勒答合和失勒斤扯克之间的行宫”来看,此书大约成书于1240年间。
全书共分十二章二百八十二节。
作者不详。
《蒙古秘史》首先叙述了被当做蒙古部族共同祖先的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阑勒夫妇及其子孙的世系,还叙述了被当做成吉思汗的氏族集团始祖的孛端察儿及其子孙世系。
这样就把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置于蒙古部族全体族祖的系谱上,为成吉思汗英雄形象的树立做了铺垫。
是时,蒙古草原处于激烈的动荡中,各部落间矛盾重重,互相掠夺财物和奴隶,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在浴血搏斗的背景下,帖木真(成吉思汗)幼年时期度过苦难的生活。
他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被塔塔儿人害死。
他和他的寡母、幼弟们被泰亦赤兀惕部抛弃。
泰亦赤兀惕人前来袭击,他曾逃亡于深山密林,避难于斡难河水中,在载羊毛的车里藏身。
艰难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激起他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统一蒙古诸部落的愿望。
《蒙古秘史》是一部战史文学。
它真实地记载了蒙古统一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雄厚实力的各个集团之间的角逐、杀戮和流血。
这里有所向披靡的激战场面,有英雄智慧和才力的竞争,有各具性格的草原英雄所显示的风采。
作者叙述的不是一个表象,一个事实,而是凝聚民族魂魄、宏扬人类品格的英雄主义。
为了统一蒙古,成吉思汗以“那可儿集团”即伴当集团作为支柱,参加“那可儿集团”的有奴仆、平民、部落首领等各方面的人物。
他结识了孛斡尔出、木华黎、者别那样忠实可靠的助手,他还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和黄金家族内部以团结和睦为准则。
接着成吉思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部战史文学具有恢宏的主题和雄伟悲壮的生命力。
《秘史》先叙述成吉思汗同王罕、札木合等人进行联盟,消灭了篾儿乞惕部,接着,成吉思汗展开了和札木合及泰亦赤兀惕的斗争。
蒙古族酒文化
蒙古族酒文化蒙古族酒文化蒙古族酒文化内涵丰富,酒是蒙古族人之间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蒙古族酒文化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蒙古族独特的酒是马奶酒,蒙语称“马拉音阿日黑”。
此酒透明醇香,香气沁人,酒精度不高,饮后不易醉。
经常适量饮用,有驱寒、活血、舒筋等功效。
蒙古人把马奶酒当做是最珍贵的饮料,每年从夏伏至中秋这段日子,牧民们家家户户门前拴着马驹,挤马奶。
酿制马奶酒后,不论男女老少都饮。
马可波罗曾说过这种酒类白葡萄酒,味道极好。
蒙古族人常用自己酿制的最好的马奶酒招待尊贵的客人。
饮酒的仪式据《多桑蒙古史》记载:饮宴开始时,把酒洒在帐幕男主人头边的偶像上,随后依次洒在帐幕内所有偶像上。
再由仆人盛一杯酒步出帐外,先向南方洒三次,每次均要下跪行礼,这是向火敬礼;接着向东方洒酒拜天,再向西方洒酒拜水;最后向北方洒酒祭奠死者。
男主人举杯将饮时,先要将杯中的酒倒一些在地上,作为对大地的尊敬,如果他是在马背上,便倒一些洒在马的颈或鬃毛上。
饮宴开始后,为了向客人证明酒中无毒,主人必先自饮,然后再递给宾客饮用。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蒙古族表示对客人礼敬的酒俗。
现在蒙古族人逢年过节,都少不了一种叫德吉拉的礼节。
德吉拉汉译为第一盅酒,当客人入座后,主人双手捧着有酥油的银碗酒壶,从长者或尊者开始敬德吉。
接受敬意的客人,双手接过银碗,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蘸一下酥油,向天弹去,如此重复三次,客人依次轮流完成这一礼节后,主人便斟酒敬客人,接受敬酒的客人也做上述动作。
酒必须喝干,才是对主人的尊敬,若推让不喝,被视为瞧不起主人。
向客人敬酒,是蒙古族人对客人表示敬重和戴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佳节还是喜庆之日,都离不开酒来增加气氛和表达情意。
蒙古族人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
牧民草原放牧,常常随身带有酒壶。
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日探望亲友,带的礼品中常常有酒。
有客人到来,无酒不成席。
给客人敬酒,一次要敬三杯。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礼仪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
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
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
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
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
《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
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
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
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
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上,蒙古人的佛龛、祖像都要供在毡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基地也是以西为大,按辈排列:房屋(包括毡包)及坐席也都以西为大。
蒙古族无论在自家内,还是到别的家庭做客,都要注意辈份。
住房,长辈要住西间。
客人来了,不能坐在西炕上,客人吃饭时,客人要以礼请本家长者入席,而且长者要坐首席。
主人客人耍彻夜长饮时(饮酒或饮茶),年轻的媳妇既不能回房睡觉,也不能到会客间里来,只能站在会客间门外,听候呼唤,随时应声进屋添酒、添茶、续水。
这一切都被视为主人的家教。
来了客人都要迎出门外。
还要嘱家人监管狗。
主客人相见,晚辈要向长辈屈右膝请安。
蒙古族饮酒习俗
蒙古族饮酒习俗蒙古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
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
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
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
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
“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蒙古族饮酒习俗——款待客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1年在内蒙古写下的一首诗中写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
”蒙古人在设宴欢迎客人时,总是要斟满酒杯,捧出洁白的哈达,唱起悠扬的酒歌,送去一份美好的祝福,让人们领略到草原上的人们以酒寄情、以歌结友的胸怀。
蒙古族饮酒习俗——表达情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
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时必有酒。
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
蒙古族给孩子起名、举行剪发仪式时,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
孩子的父母也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表达谢意。
从求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蒙古族饮酒习俗-奶酒的。
蒙古族在正式婚礼之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
这时,小伙子拜见姑娘的父母后,敬献洁白的哈达,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
求婚过程中,酒是表达意愿的媒介。
举行婚礼期间,两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达谢意和敬意。
饮酒和敬酒也体现着蒙古族传统的尊老敬长美德。
每逢酒席,年轻人都要给长辈敬酒,并须用双手敬献,把酒作为礼物赠送时,只送给长辈。
过去讲究年轻人不在长辈面前饮酒。
在祭祖先或葬礼的过程中,用酒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古族饮酒习俗——主人礼仪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
民族文化详解蒙古族酒文化(其中一款度数达到76度)
民族文化详解蒙古族酒文化(其中一款度数达到76度)内蒙人喝酒厉害,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了吧!毕竟,他们那非常出名的“闷倒驴”,说是能直接把驴都醉倒。
驴的酒量,咱先不说,但是,这款酒绝对非常烈。
我就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内蒙古有多少河流,就有多少酒厂”。
到内蒙做客,人们也会热情地“斟满美酒让你留下来”。
那么,内蒙有些什么美酒呢?这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毕竟,每一瓶都不简单!还有很多老酒,恐怕年轻一点的人,都没听说过。
这9款,来看看你喝过几款,或者说,你知道几款。
1.宁城老窖首先推出的,那肯定得是重量级的酒。
这款酒,可是有着“塞外茅台”的美誉,开创了绵柔型白酒的先河,不仅是在内蒙,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有地位的。
2.河套王这款酒因河套平原而得名,非常符合内蒙古人热情豪迈又从容淡雅的气质。
在内蒙地区,是一款很经典的白酒。
酒的度数比较多,选择也多。
3.闷倒驴闷倒驴是草原白酒的俗称,号称是中国最烈的酒,一直名声在外,据说有76度。
很多人喝过以后,都说这酒烈得像吞火一样,最大的感觉就是“辣”。
4.高力板大曲“高力板”是由蒙语“高力板兴”而来,意思就是“草原小河旁边的房屋”。
此酒也由此得名。
这款酒属于清香型大曲酒,酒度为65度。
5.青城曲酒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所以这款酒就取名为“青城曲酒”。
这款酒属于兼香型麸曲酒,197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酒。
酒度为60度。
6.吊桥特曲吊桥特曲属浓香型麸曲酒。
酒色清澈,而且这种酒的口感还非常的醇厚,入口以后也是绵甜适口,虽然说酒度为60度,但是喝着很师傅!7.开鲁大曲这款酒产自开鲁县,在50年代初期,一度特别火爆。
具有“香、甜、绵、洌”的特点,酒度为65度。
8.蟠龙特液这款酒采用当地的红粱、玉米、大米、糯米和小麦5种粮食进行合理的配比,酿造而成,具有浓香型白酒的典型特点,落口爽净,低而不淡,余味悠长。
9.蒙古王酒这款酒属浓香型白酒,具有窖香浓郁,入口绵甜,诸味协调、余味悠长的特点。
浅谈《蒙古秘史》的文化蕴层
浅谈《蒙古秘史》的文化蕴层
王旺祥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6(017)001
【摘要】<蒙古秘史>是蒙古学、蒙元史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手史料.正是其所处的位置与自身拥有的价值意义,促成自上世纪以来研究、考证、笺注、释对等一系列工作的繁荣.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人对<秘史>的文化蕴层有所意见,但却是零星和不够全面的.①本文从物质文化蕴层、精神文化蕴层及其史诗性文学和语言价值几个方面考察<秘史>,以期对<秘史>的文化蕴层给予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胪列.【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王旺祥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蒙古秘史》与蒙古族的酒文化 [J], 李书
2.从《蒙古秘史》看草原文化内涵 [J], 白翠娥
3.蒙古族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日语翻译课程思政
——《蒙古秘史》与《苍狼》的文学比较与翻译研究 [J], 丛晓明
4.蒙古族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日语翻译课程思政——《蒙古秘史》与《苍狼》的文学
比较与翻译研究 [J], 丛晓明
5.《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J], 图力古日;胡日查;吴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书(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摘要:酒是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因此,作为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蒙古秘史》也提及了酒。
《蒙古秘史》是把酒作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加以描述的。
据粗略统计,《蒙古秘史》中18次提及酒,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饮酒的器皿、场合、方式、礼仪、禁忌等,它们的综合不仅为我们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族丰富的酒文化,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变化、经济兴衰以及蒙古族的礼仪、禁忌、伦理道德、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酒;酒文化;《蒙古秘史》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14-03酒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饮料之一。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好酒。
蒙古族也是一个好酒、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嗜酒的民族。
蒙古族把酒视为饮品之首,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饮酒,出征前要饮酒,胜利后要饮酒,婚、丧、嫁、娶要饮酒,节假日要饮酒,甚至无缘无故也要饮酒。
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酒既不是苦的,也不是烈的,只是香的或甜的。
酒是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因此,作为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蒙古秘史》也提及了酒。
《蒙古秘史》是把酒作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加以描述的。
据粗略统计,《蒙古秘史》中18次提及酒,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饮酒的器皿、场合、方式、礼仪、禁忌等,它们的综合为我们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族丰富的酒文化,不仅是我们了解蒙古族酒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变化、经济兴衰,以及蒙古族的礼仪、禁忌、伦理道德、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的一面镜子,因此,对《蒙古秘史》中提及酒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细致地梳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酒之史蒙古族的主体部分主要生活在蓝色的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蒙古国的全部,俄罗斯的南部和中国的北部部分地区,面积广大,一望无际,为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也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可以说,蒙古高原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从古到今,蒙古高原同样有着令人称道的酿酒史和酒文化史。
而它的缔造者之一就是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以上所说的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因素外,还与当时的社会条件,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性格有关系。
据文献记载,蒙古族主要有3种酒:一种是蒙古族自己用马奶酿造的马奶酒,叫忽迷思,也叫马湩(又写作马潼、马酉童)、马奶子等。
《多桑蒙古史》记载:“嗜饮马乳所酿之湩,曰忽迷思。
”《马可·波罗游记》也记载:“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忽必烈曾在宴会上用马奶酒款待过他。
马奶酒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是把新鲜的马奶挤入一个大皮囊中,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棒用力地搅拌,再静静地放一会儿,使其发酵,就大功告成了。
《黑鞑事略》对马奶酒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地记述:“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之食,夜则聚之以泲,贮以革器,倾洞数宿,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
”因为马奶酒是发酵而成的,所以有一点儿酸,但不是酸酸的、涩涩的,而是酸中有甜,“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马奶酒的度数一般都比较低,适量地饮用有健脾健胃的功效,能活血补气,舒筋通络,延年益寿,男女老少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用马奶制作马奶酒起源于一个很早的时期,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世代所延续的传统饮食之一。
作为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元代的许多文献中,都记录了马奶酒的用途。
马奶酒的用途相当多。
首先,主要是作为祭品出现,而且是饮料类祭品中最重要的一种,分别用于祭天、祭祖和祭神。
其次,马奶酒还用于宴席上的饮料,而且是宴席上最好的饮料。
蒙古族人认为酒是食品中的精华,是五谷里的结晶,在宴席上,只吃饭不饮酒,是不能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的。
第三,马奶酒还可以用于疗伤。
《蒙古秘史》第145节就记录了马奶酒用于疗伤的最早的例子。
有一次,成吉思·合罕在一次战役中颈部受伤,生命垂危,他的部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冲入敌营为他寻找马奶酒,以救治成吉思·合罕。
另一种是黄酒(米酒)。
《蒙古秘史》第281节原文作“答剌速”,旁译作“酒”。
元以前,有些靠近内地的蒙古部已经掌握了酿造这种酒的技术。
有元一代,黄酒不仅是蒙古族人喜爱的一种饮料,而且被内地人民所喜爱。
从而该词常被汉语借入,作“打剌苏、打剌稣、打辣酥、嗒辣苏、嗒辣酥、打剌孙、答剌苏、答剌孙”等。
元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饮“答剌速”,说蒙古语。
说明元代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密切以及“答剌速”对其他民族的影响。
“答剌速”也是元宫廷的主要御酒之一。
因此,元宫中专门设有掌管“答剌速”的官员。
还一种是葡萄酒。
蒙古族人饮葡萄酒,初见于《蒙古秘史》第281节,原文作“孛儿”,旁译作“葡萄酒”。
在元代,葡萄酒十分稀罕,作为宫廷饮品,只被蒙古汗、王及大臣饮用,被称作“法酒”。
“法酒”与“私酒”相对而言,是按照官方规定的配方比例酿造的酒。
在元代作为“法酒”,葡萄酒主要在山西太原等地酿造。
二、酒之器与酒文化有关的还有酒器。
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文化的实物载体。
可以说,专门的酒器的出现,是酒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酒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典型特征。
有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美器比美酒更受人青睐,形式多样、造型精美的酒器可以增加饮酒的乐趣。
蒙古族人喜欢饮酒,自然也会有制造一些专门的酒器。
“秃速儿格”就是蒙古族人专门制造的一种酒器。
《蒙古秘史》第130、213、232、245、278节都提到了“秃速儿格”,旁译作“瓮”或“酒局”。
“秃速儿格”是一种盛酒的器皿,蒙古族人喜欢饮酒,而且有酒量,所以,在古代蒙古,无论是汗、王,还是大臣,在宴飨时都会备有一种盛酒的器皿。
这种酒器或用皮革、陶、木,或用金、银、铜、玉、石制成,其名称也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克烈部叫做“充”或“古鲁额”,蒙古部叫做“秃速儿格”。
“秃速儿格”一词,多见于《蒙古秘史》。
刚开始的时候,铁木真宴飨时,所用的“秃速儿格”是一般的酒器,旁译作“瓮”。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称“汗”后,“秃速儿格”的名称和规模都扩大了,叫做“也客·秃速儿格”,旁译作“酒局”或“大酒局”。
从此以后,“秃速儿格”必放在靠近账子的进门处,在特设的桌子上陈列着盛满马奶酒的“秃速儿格”和各种金银器皿,如果“秃速儿格”过大则放在桌子的旁边。
“秃速儿格”的安全十分重要,一般都派有专人掌管,《蒙古秘史》第278节记载:“翰歌歹·合罕降旨,又说:‘宿卫中要派两个人经常入帐,掌管酒局!’”《蒙古秘史》第232节也记载:“成吉思·合罕又说:‘由宿卫派两个人进到宫帐里,服侍在大酒局旁。
’”《蒙古秘史》第179节还提到了一种叫做“阔阔充”的酒器,旁译作“青钟”。
“青钟”是“以木为之”的“贮酒大器”,即“大桶”。
忽必烈以后用木制的巨大的“大樽”或特大的“玉瓮”。
三、酒之俗酒风酒俗也是酒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多数酒风酒俗没有实物载体可以用来体现,是一种无形的酒文化。
它们虽然没有实物载体,但依然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蒙古族的酒风酒俗,体现的是蒙古族人粗犷、豪放、乐观、热情、简约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人喜欢饮酒,视酒为知己,他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欢乐,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因此,凡是有客人来,他们必定热情款待,宴席上必定备上各种美酒,而且主人一定和客人开怀畅饮。
在宴席上,如果客人喝醉了,或吵或吐或睡,主人不但不生气,反而还特别高兴,他们认为那是客人喝好了,尊重自己,和自己一心了,即“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
普通的客人来了,他们尚且热情款待,那么如果遇上值得庆贺的事情,他们更是载歌载舞,不亦乐乎。
《蒙古秘史》第57节记载众蒙古人、泰亦赤兀惕部人在斡难河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聚会,庆祝忽图剌被推举为合罕时的场面:“蒙古人欢乐地手舞足蹈,席宴享乐。
……,环绕着豁儿豁纳黑的枝叶蓬松繁茂的(大)树舞蹈。
踩踏成的壕沟没肋骨,踩踏出的尘土没膝盖。
”在盛大的宴会上,酒不能少,歌和舞也不能少,歌舞助酒兴,能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是蒙古族及其他草原民族所特有的酒俗之一。
婚娶对于蒙古族人来说,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婚娶之前,要摆许婚宴,见于《蒙古秘史》第168节,原文作“不兀札儿”,旁译作“许婚宴”。
“不兀札儿”的原义是“羊的喉咙”。
“羊的喉咙”的筋和肉十分坚韧。
“许婚宴”上吃“不兀札儿”,表示两家的婚事不再反悔,象征着夫妻二人婚后的感情经久不变,白头到老。
因此,吃“不兀札儿”,也就成了吃“许婚宴”的意思。
这种风俗至今还流行于某些蒙古地区。
元代蒙古族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十分浓厚,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神灵,而且对神灵非常虔诚,因此,“凡饮酒,必酹之,以祭天地。
”萨都拉《上京即事》记载“祭天马酒洒平野”,即是说蒙古族人用马奶酒祭天。
祭祀的方法,是用手指蘸了马奶酒洒向天或地,也可以倾倒。
这种祭祀的方法被称为“洒祭”。
在祭天仪式中,主要是用洒祭马奶酒的方式。
蒙古族人除了祭天外,还祭祖。
在蒙古族的祭祖礼仪中,主要使用的饮料类祭品也是马奶酒。
《蒙古秘史》第70节诃额仑·兀真谴责俺巴孩·合罕的妻子斡儿伯、莎合台二人时说:“你们以为也速该·把阿秃儿已经故去,我的孩子们还幼小,就不分给我们应得的祭祀祖先的份子、胙肉、供酒。
为什么不等我,让我落空呢?”蒙古族人的祭祖礼仪富有游牧文化特色,是在“也客·薛合札鲁”里举行的“烧饭祭祀”。
阿尔达扎布在《新译集注〈蒙古秘史〉》中注释这一段时写到:“《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
’”在祭礼中,蒙古萨满(蒙古巫觋)用蒙语呼唤历代祖先的名字来飨食,然后把祭品包括马奶酒洒入挖好的祭祀坑中。
除此以外,蒙古族还有“祭敖包”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但无论什么祭祀形式,酒都是必备的物品。
蒙古族人喜欢饮酒,久而久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仪。
当然,这主要是指宫廷饮酒。
宫廷饮酒伴有固定的礼仪——进酒,蒙古语被称为“斡脱”,见于《蒙古秘史》第187节,旁译作“喝盏”。
从成吉思汗到元代各位帝王,在宴飨时都进行这种仪式。
蒙古族人虽然喜欢饮酒,但也不提倡过度饮酒。
过度饮酒,轻则误事伤身,重则酿祸乱,丧性命。
《蒙古秘史》第67节记载:“(归)途中,也速该·把阿秃儿在路经扯克扯儿的失剌—客额列旷野时,遇见塔塔儿百姓正在举行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