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时期的翻译行为
日本明治时期“新汉语”的创制与入华
Ke r : o a ua is, n w ie e”,ma hn ywods v c b lr e “ e Chn s c ie,s in e ce c
过明治维新的 日本 , 在系统译 介西学 的过程 中, 创 制 了大批对译西方术语的汉字词 , 时称“ 新汉语” 。 中国与西方 近代文化接触 , 随之译 介西 方术 而恰在此时, 甲午之役重创 的中国人发 现, 本 受 日 学习西方成效显著, 于是决心师法强敌 , 确切地讲 ,
申汉字古典词对译西洋术语 , 也借助汉字词构词法创制新词对译西洋术语。不少 日制“ 新汉语”已
经 成为 汉语 词库 的通用 机器, 科学
Cr a in a d Sp e dig it ia o Ne Chn s ” e t n r a n no Ch n f“ w ie e o
语, 始于 l 世纪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入华 , 6 较大规模
展开于 l 世纪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入华 , 9 西方传 教士与中国土人( 明末徐光启 、 李之藻等, 清末李善 兰、 徐寿等) 相结合 ,西述 中译 ” 西方人 口述 , “ ( 中
国人笔译)创制了一批对译西方术语的汉字词 , , 如 “ 几何” 上帝” 权利” “ “ 等。这些对译西方术语的汉 字词 , 还东传 日本 , 成为 日本传习西学的语文工具 。 这种 由中国到 日本 的新语汇传播方 向, l 从 6世纪 末叶延续到 l 9世纪中叶。时至 l 9世纪中末叶 , 经
是师法 日 本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 , 规模空前 的留学
日 本热潮由此兴起 , 与之相伴 , 大量 日 “ 汉语” 制 新
经 留 日学生 和政 治流亡 者介 绍 , 涌人 中 国。
日制汉语词汇
会社 (かいしゃ)
株式 (かぶしき)
野球 (やきゅう)
日制汉语是汉语中的外来词,由日本自创出来的汉词,这些词多数来自对西方词语(英语,法语,俄语等)的翻译;有些日制汉语是因应翻译而新创的语汇,有些则是中文古文中既存,但被赋予现代的意义的词汇。
接著是留日熱潮。一八九六年,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僅有十三人,但是到一九零五年時,就驟增至八千人。據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之間,總計有六萬一千多個留日學生陸續到日本學習新知識,其中正式自學校畢業的不及一萬兩千人。這些留日學生,一旦習得日文後,馬上動手翻譯各種日文書,在中國颳起一股日文翻譯書旋風。這些翻譯書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法律、歷史、地理、產業、醫學、軍事、文學、藝術等,根據一九四五年的資料記載,那個時代,被翻成中文的日文書,多達二千六百種。
日製漢語
如果我說,「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教授」、「文化」……,這些詞彙,是日本人創造出的,是不是會令許多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跌破眼鏡、摔倒在電腦前?實在很抱歉,不過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所以請各位網友先重新戴上眼鏡,不戴眼鏡的人也請您從椅子下爬起,再度坐到電腦前,聽我娓娓道來吧。
议员
议院
议会
元素
原子
原作
原则
原理
预算
胰
ZH
支配
支部
主食
主动
主义
主观
直径
直接
知识
指数
指导
政治
政策
政党
重工业
重点
哲学
展览会
专卖
终点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两个重要阶段及特征--以汉语新词的产生为中心
一、引言中日两国文字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了日本。
但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处于输出者的地位,词汇的交流主要是从中国传入日本。
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日本在经济、军事上的日益崛起和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流变得更为复杂。
一方面,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兰学家在翻译西方书籍的同时,创制了大量汉语新词,其中很多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成为汉语外来词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翻译编纂的汉译西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些新词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其近代词汇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按照“汉语新词”的产生方式,可以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日本“兰学”的盛行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汉译西书的传播时期。
二、日本“兰学”的盛行与汉语新词的产生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建立幕府,号令全国以后,采取了严格的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仅限于中国与荷兰。
直到1720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缓解了图书进口的禁令,海外新知识的传入才有了一定的进展。
1774年出版的解剖书籍《解体新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也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著,它的公开刊行是日本学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使日本了解了构成西方医学主要基础的解剖学知识,更在于日本人第一次有意识地实践了“翻译”这种知识的交流方法。
此后,日本学界冲破了“中国”和“汉字文化”的枷锁,得以从汉字圈以外的地区,汉字以外的媒体直接汲取新的知识。
《解体新书》确立了兰学在日本的地位,随后,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领域有多部著作问世。
例如:《兰学阶梯》(1788),《西说内科撰要》(1792)、《历象新书》(1798)、《重订解体新书》(1798)、《气海观澜》(1825)、《植学起源》(1835)、《七新药》(1862)等。
兰学翻译从1774年到1864年明治维新为止,先后进行了80余年。
试论近代和制汉语的产生及在中国的传播
的译 语 ,像 “ 革 他 的命 ”那 样 ,可 以视 为 一般动 词和 宾语 的关 系 ,两者可 以分开使 用 。即使 并非 出 自中文古 典, 只
“ 和制 汉语 ”这 一称 呼则没有 这么 复杂 ,历史 也并 不
悠久 。日本 的 《 俗 书正 伪》口 中有 “ 见 当 ,和制 也 ”、 “ 臆 要根 据 中文 能解 释其 词汇 构成 ,其后 这个 词的 意思就 容 易
缺 的一部 分。不 同的 时代被传 入 日本 的汉 语 词汇 的量 和 质
( 2 ) 中的词汇 使 用中文古 典 的方式创 造 的 。 比如 “ 文化 ”
虽然 这与 欧美 原语 中的概 念并 不一 定一致 ,但 这种概 念 的
代传入 日本 ,其后 融入 日语 ,到近 代完 全成 为 日语不 可 或 是 c u l t u r e 的 译 语, 取 得 中 国古 典 “ 以文 化 之 ” 的意 思 。
和 “ 近 代 ”。其对 “ 和制 汉语 ”的定 义如 下 :
“ 作为 汉语 日化之 一 ,产 生在 日本 的汉语 ( 又称 字音 学 ”、 “ 经 济 ”、 “ 社会 ”等概 念 ,当时 的知 识分子 在经 语 )被称 为和制 汉语 ,原本 汉语 ( 中文 )中没有 的汉 语 ”。 我 们 由上可 以看 出, 和制 汉语 的条件 至少有 以下三点 1 , 基 于汉 语结构 ;2 , 既有汉 字又 有读音 ;3 ,日本创 造 的。 l 和 2是 “ 汉语 ”的前 提条件 ,而 3则是 “ 和制 ”的条件 。 历 了很 多纠葛之 后才慢 慢接 受 。 ( 3 ) 中的词汇 ,也就是 日本 人独特 创造 的和 制汉语 十分
对上 象 了”,也 可 以视 为动 词加 宾语 的结构 。
浅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发展
3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Total of 802翻译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映,翻译又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透过某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去观察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我们会发现翻译活动的本质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有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烙印。
1 社会背景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时候涌现出一大批的知识分子,开始翻译西方书籍,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挽救濒临灭亡的中国。
1.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西方典籍和思想,这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因而开始翻译西方的书籍,传播先进的思想。
当时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是林则徐,他派人翻译了一些西书介绍西方各国知识。
除此之外,魏源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其科学技术层面,其落后的根本还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派主张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以便培养买办和外事翻译人员。
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学习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旨在培养精通外语、了解西方知识的人才,为中国政治和经济服务。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为翻译西方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维新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形势岌岌可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要求中国变法自强,联合起来抵御外侮。
那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取得了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因而在维新时期,中国十分重视翻译,不但翻译西方书籍,还翻译了大量日本的书。
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
立了日本自身的定位——“半开化”的国家。该理论的提出,对El本
此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日本因此更有理 由积极移植西方文明,并一步步向所谓的“文职1国家靠拢;另一方 面,试图与包括中国、朝鲜在内的所谓“亚洲之恶友”彻底决裂,进 而而产生了著名的“脱亚论”。所谓世界的立场,即是这样一个自身 文明的认识问题。而这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翻译这一活 动乃至其后的启蒙运动才得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加藤周一从文明发展和世界立场这两个角度,赋予 了明治初期的翻译热潮一个时代定位,即:翻译是推动It本近代化 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是日本迈向近代文 明的标志。然最为根本的却在于,在西方技术文明的猛烈冲击下, 日本本应是与这样的异质文明处在一个不可调和的格局中。可事 实却恰恰相反。El本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实现了西方式的 近代化。这一结果的出现.或许还需要我们站在现代的立场上重新 评价,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是实现这一转化之关键。 三明治初期的翻译之文化评价 对于翻译之文化评价,加藤周一认为。作为创造活动的翻译, 并非是单纯的工具性符号,而必然是一种历史性、现实性、社会性 的文化遗留与再生。而明治初期的翻译,其实质就是一部文化交流 史,正是它促进了东方的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所谓:。翻译是理解异文化的过程。” 然而,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对此,笔者认为,首先, 这意味着翻译是异文化之间的对话。作为语言交流桥梁的翻译行 为。绝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种具有文化性的创造活 动。明治初期的翻译,从表面上看,它完成了西方语言向日语的语 言性转化,然而实际上却是完成了对西方制度、风俗、文化乃至文 明的译介。正如加藤周一所说的:“他们(笔者注:明治时期的知识 分子)不仅关心西洋的技术。同时也非常关心西洋的思想。这并非 是‘和魂洋才’,而是试图看透什么是‘洋魂’的本质。”也就是说。 所谓理解异文化,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而必须是审视其本质,挖 掘出其本质根源,由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 其次,这意味着翻译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二元对立下的抉 择。日本在明治初期引进西洋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 来文化之间的抉择。而其焦点即在于,究竟是全盘西化,还是一味 抵制,抑或是东西合壁?对此,日本最终选择了最后一项。对于这个 问题,加藤周一在文章中也曾提到:“日本传统的历史观中本没有 “进步”这一概念。”但是,随着《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被介绍到 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开始重视这一“进步的”历史观念,此 时,“文明进步的历史,在所有的译书中都占据了特别的位置。”不 过,译介活动的盛行并不意味着日本全盘接受了西方。例如,帝国
日汉翻译对日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日汉翻译对日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作者:————————————————————————————————日期:日汉翻译对日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日汉翻译对日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摘要:本文以日语借词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翻译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
从语言上看,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输入新词和词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增强了汉语表现力,具体表现在构词法上。
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出发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翻译日语借词语言文化主体性一、引言翻译是一种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由于语言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的,在转换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语言信息的不对称。
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外来词。
翻译外来词的方法包括音译法、意译法、音译兼意译法等,日语由于其自身词汇中包含汉字词汇,所以主要以日语借形词为主、音译词为辅的形式被引入汉语。
汉语在吸收日语借词的过程中,汉语词汇和语法(本文主要论述构词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由于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在进入目的语前势必会受到文化冲击,而在两国文化碰撞中,目的语文化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国内对日语借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上,在语义变化这一角度上又主要集中在中日同形异义词上。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日译汉)对目的语(汉语)的影响。
其中语言影响以日语借词为主要分析对象,包括词汇和构词法两个方面;文化影响以文化翻译派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论述。
同时,基于这两种影响,笔者尝试论证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经翻译产生的“借词”对目的语语言词汇的影响借词是两种语言在发生接触时,“异”的因素融入目的语语言最直接的方法。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温弘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和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惯习”和“场域”对翻译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可以概括影响译者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
梁启超写作翻译论著提出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采用“译意不译词”等方法翻译多部外国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是受政治活动家“惯习”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蒙民众,实现救国图强。
梁启超处于晚清社会的“场域”里,在政治改良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期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法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教化民众,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关键词:梁启超;惯习;场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73-04Translation Thoughts of Liang Qich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Concepts “Habitus” and “Field”Wen Hong(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Abstract: As a political activist and translator,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ideas and activities are of semin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ourdie 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abitus” and “field” have a certain explanatory effect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which can summarize variou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ranslators and have a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ir translation behavior. Liang Qichao propo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adopted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ng the meaning but not the words” to translate a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especially political novels.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 he “habitus” of political activists, with the aim of enlightening the people and achieving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trength. Liang Qichao was in the social “fie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political improvement could not be realized, so he advocat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novels, hoping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bourgeois improvement, educate the people,and rebuil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Keywords: Liang Qichao; habitus; field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中西方的形象
4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翻译小说中异国形象的构建翻译小说是一种建构他者、形塑自我的话语实践。
他者形象的建构目的还是要返回到自我,中国读者邀请西方形象来到中国,中国译者会因为理念的不同,对外国形象进行改写和重塑。
那么紧接着会有一系列问题:有哪些西方形象进入了中国?这些形象是否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冲击?译者是否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形象是如何被中国读者接受的?法国学者莫哈认为异国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乌托邦式的,一种是意识形态式的。
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是对现实进行质疑并加以颠覆的形象;意识形态式的异国形象是按照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的话语进行重塑。
意识形态形象,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整合作用,乌托邦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颠覆作用。
对于翻译小说中的异国形象来说,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他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式的。
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个形象对本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形成了冲击,那么这个形象就是乌托邦式的。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提出“集体想象物”的概念: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
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他还阐述了自我对于他者,也就是本社会群体对于异国形象的三种基本态度——狂热、憎恶与亲善[1]。
2侦探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翻译小说中最受欢迎的文学种类,而影响最为深远的侦探小说当属《福尔摩斯侦探案》。
译者刘半农、严独鹤在翻译塑造福尔摩斯形象过程中,深受当时小说教育任务的影响。
这里从三处翻译来观察福尔摩斯在晚清民国被塑造起来的形象。
译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在道德品质上抬高福尔摩斯。
译者刘半农在全集序言中说:“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福尔摩斯,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因为其道德”[2]。
翻译与日本文化
⼀ "翻译"⼀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当时是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
宋释法云撰《翻译名义集》(1143年)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虽似别,义则⼤同。
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俱华,但左右不同⽿。
译之⾔,易也。
谓以所有,易其所⽆" 。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外⽂化交流⽇益频繁,"翻译"早已不限于梵⽂佛典的汉译活动,不仅成为中国⽂化在吸收外来⽂化或与外来⽂化进⾏交流时沟通不同的语⾔⽂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进⾏⽂化交流时的重要⼯具。
翻译本⾝是⼀⼤⽂化事业,⽽译者就是⽂化的传播者和⽂化的创造者。
相对于其他⽂化来说,翻译对于⽇本⽂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重要,因为历⽇本正是通过外来书籍的⼤量引进和翻译,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化和西⽅⽂化进⾏交流和学习,从⽽丰富和发展了富有特⾊的⽇本⽂化的,甚⾄可以说⽇本的⽂化史就是⼀部翻译的⽂化史。
在这种移植和引进外来⽂化的过程中,⽇本⼈是有意识并有选择的,既汲取了中国⽂化和西⽅⽂化中的精华,⼜保留了本民族⽂化的主体,使⽇本⽂化成为多元复合的有机统⼀体。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代以后因为⽇语的翻译书籍扼要地介绍了西⽅近代思想学说和科学技术的概要,所以19世纪下叶和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家们反过来⼜把翻译⽇语书籍当作吸收西⽅先进⽂化的捷径。
在这种再翻译的过程中⼤量的⽇语词汇进⼊了汉语,⽇本⼈合成的观念、解说也同样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了很⼤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的翻译活动不仅对⽇本⽂化本⾝产⽣了巨⼤影响,⽽且波及到了中国⽂化。
⼆ ⽇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的固有⽂字,以刻⽊、结绳为记事⽅式,汉字是何时传来、何时开始使⽤的已不可考。
根据⽇本第⼀部书⾯⽂献《古事记》的记载,四世纪应神天皇年间有百济国学者王仁进献《论语》⼗卷、《千字⽂》⼀卷,这是中国典籍进⼊⽇本的最早的记录。
在五世纪时⼤和朝廷就已经可以正确地使⽤汉⽂了, 478年倭王武给中国南朝宋皇帝的奏⽂就是熟练的汉⽂。
王克非教授文献综述
王克非教授文献综述张萍1,杨菊梅2(1.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2.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101)摘要:王克非教授对外语传播和应用研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主要学术成果可以浓缩为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两大核心。
选取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源,检索1990-2018年收录的王克非教授的全部文献资料,以2000年为节点分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前期的研究涉及翻译理论和策略、译文文本分析、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研究方向范围广。
后期作为其学术成果的高产期,研究方向更为具体,主要集中在国内外语料库认知、创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与语料库相关学术论文达35篇之多,总占比达到64.81%。
该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王克非教授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语料库在翻译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王克非教授;外语教学;翻译;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3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5-0244-031研究方法为了搜集王克非教授的论文,笔者选择了“中国知网”,在“作者”项的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关键词“王克非”(搜索日期:2018年10月1日),然后对结果进行去重排查和内容筛选,最后共计获得65篇能代表王克非教授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
2研究内容通过对所有文献的统计发现,2000年以后王教授发表的文章数量大幅攀升,论文被引用次数也显著增加。
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特征,2000年以后王教授的研究方向有新的拓展,尤其在语料库这一中新兴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建设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21世纪语料库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赵连振2015:35)。
据此,笔者将2000年作为一个时间分割点将王教授的文献资料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王教授关于语料库的研究进行总结性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对外语料库的认识、建设、深加工过程和微观层面语料库具体的应用实践。
中国与日本词汇的交流史
中国与日本词汇的交流史作者:王以臻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纽带的文化交流2000年来从未断绝。
中日词汇的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他们相互影响,逐渐融合,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近代中国之前的词汇交流,可以说是单方面的词汇输出。
而在近代中国,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日语词汇开始大量输入,同时汉语词汇的传入也对日本和制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以文字词汇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该时期词汇交流的时代背景、特征及其意义和启示等。
关键词:词汇交流;和制汉语;文化输入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081-03一、前言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纽带的文化交流2000年来从未断绝。
这种交流是一种双方向的交流。
当然,文化的交流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文化传播的基本方向就是从文明水平高的国家流向文化水平低的国家。
在中日两国交流的历史中,由于两国国情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这种“师生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转化。
在中国近代时期之前,中国处于优势,大量的汉文书籍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生源的影响。
中国近代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国力逐渐衰落。
但是日本迅速的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与强大,转向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时期日本翻译了很多西方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
甲午战争战败之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策。
这段时期,大量日本翻译的西方文化,科学,医学,哲学的书籍被翻译成汉语传入中国。
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很多反应西方科学的词汇都是日本创造的。
实际上很多有关西方科学的新词汇很早出现在了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书籍中。
这些词汇对日本和制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相关统计,在日本现代汉字中,有近60%词汇来源于中国的书籍。
日语中的“汉语”本来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汉字的一部分。
但是,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总结了汉语的构成形式,创造了很多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也属于汉语的范畴。
中韩互译中的汉字词偏误辨析
中韩互译中的汉字词偏误辨析作者:付铃迪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中韩两国语言的互译过程中,因语言基础和文化的差异,现在在韩国使用的汉字词从某种程度来看可能会产生误译。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韩语学习者在韩汉翻译时出现的误译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旨在提出汉字词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减少汉字词误译,促进汉字词研究,增进两国语言间的了解,从而使中韩交流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韩互译;汉字词;误译1. 汉字词的来源1.1从汉语借用的漢字词韩国最早引进中国文化和汉字始于中国战国时期(B.C 403~256)青铜文化。
但此时,只局限于韩民族对汉字这一新文字的有形意识,尚未对汉字进行实际上的使用。
此时被看作汉字与汉文使用的萌芽期。
由于对汉字首次传入韩半岛的时间没有准确记录,所以只能停留在推测阶段。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正史中,从司马懿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主要史书和其他相关资料来看,汉字的传入至少可以推测为汉代以后。
1.2从日本引入的汉字词日语中汉字词大幅增加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吸收西方文明,大量使用翻译西方语言的词汇(江新港1995:28)。
20世纪初,这种汉字词在开化的同时,直接采纳韩国词汇。
这些词汇已由中国西方传教士进行翻译并使用收录在《韩英·英韩辭书》。
不仅如此,中国经典名作中的词汇被具有汉学素养的日本知识阶层赋予新的意义,将它们写成新翻译语。
这些词汇不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且对整个韩国语词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3韩国人独创的汉字词长时间使用汉字作书面语的过程中,韩民族不仅输入中国和日本的汉字词,而且以其深厚的汉字素养为基础,创制了韩国固有的汉字词。
这些词中,有以中国汉字组成的,也有由韩国创造的特殊汉字组成的,都用韩国读音读。
这些词虽然是韩国创造,但是从用汉字构成这一点上来看,也可以说是汉字词的一种。
从1876年的“甲午更张”到1910年的“韩日合邦”期间,是朝鲜半岛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都相对开明,主张政府管理、自由经济原则、商人之道与通商富国。
和制汉语
law ハ nature ノ world ニ於ル如ク human world ヲ govern シテ居ル
意即英文:“Law govern human world as nature world”,因无对译语可 用,以上日记用日文所书并译成中文就是,“law如nature于world一般 govern著human world”。
14 / 12
五、国字
是为日本仅有的汉字。 通过仿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自造,而且从未在中国出现过。 日本自己创造,后来发现在中国也有相同的字,即使意义 不同,也不能被称为国字。
产生国字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书写的实用和方便。 应为有的中国字写起来很繁复,所以日本人就造一个简单 的去代替,与我们使用简体字的原因相同。 还有一个原因是去表达复杂的字。
18 / 12
我们身边的和制汉语
中江兆民:象征 艺术 美学 典型 自由 民权 民主 福泽谕吉:革命 权利 义务 社会 经济 演说
西周:知觉 意识 哲学 感性 主观 客观 实在 归纳
中村正直:科学 戏曲 经验
另外,诸如“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干部”、“艺术”、“医学”、“交流”、“否定”、“肯定”、 “假设”、“供给”、“法律”、“俱乐部”,等等,我们今天使用 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音读:汉语的音韵构造与日语有很大差距,所以日本人在学习汉 语时只能模仿汉语的原音,后来这些受到日语的影响变 成日语化的发音,被称为“音读”。
训读:日本人将一些日本原有的词汇以汉字替代,不管汉字原来 的发音如何,只利用汉字的字义来记录这些原有词汇, 称为“训读”。
10 / 12
音读和训读
音读: 大根(萝卜):おおね→だいこん 我慢(忍耐自制):がまん 大丈夫(可靠):だいじょうぶ 训读: 水:みず
鲁迅翻译文本选择的意识形态操控
收稿日期:2014-01-22作者简介:王凤霞(1973-)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鲁迅翻译文本选择的意识形态操控王凤霞(新疆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译作几乎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
鲁迅从未翻译过英美或其他强大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不同的翻译时期,鲁迅精心挑选翻译文本,译介弱小的和被占领国家的作品,其选择的翻译文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痕迹,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人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关键词:鲁迅;翻译文本;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39X(2014)04 0083 05 鲁迅先生(1881—1936)是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他熟知日语、德语、英语和俄语,翻译了14个国家的100多位作家的200部作品,超过300万字,其中来自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作品超过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1]114-115鲁迅的译文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以上,但他从未翻译过英美或其他强大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不同的翻译时期,鲁迅精心挑选翻译文本,译介弱小的和被占领国家的作品,其选择的翻译文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痕迹,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人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意识形态一词来源于希腊词“idea”和“logo”,意思是“思想”或“概念”[2]。
法国思想家DestuttdeTracy(1754—1836)是将意识形态一词引进西方哲学领域的第一人[3]。
意识形态“是一个概念体系网,包含了被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认可的观念和态度,读者和译者通过这一认可的观念和态度解读文本”[4]。
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
“中国的翻译活动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操纵”。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在进出口贸易中,需要各国的进出口商人不断将 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这是好 事情吗?
13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本章结束 再见!
无尽的欲望
清人胡澹庵有诗《不知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考核方式
1.随堂考试(第17周课),论文或开卷。 2.平时成绩:考勤3次×30分 课堂回答问题每次+10分 提前请病事假的考勤记20分 100分封顶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1.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2.国际金融研究什么 3.我国的基本国情 4.本书知识体系
一、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源自s)外向型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
我国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 外贸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巨大,但对世界市 场的依赖性较强。 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12
四、本书知识体系
国际收支的基本理论 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外汇管理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的国际协作
15
递进的欲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存需要 创造的需要,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尊重人与被尊重 归属与爱的需要 :友情、信任、爱情 希望工作、生活稳定,未来有保障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观:蔑视嫉妒垂涎、鼓动侵华
中村正直(中村敬宇)
• 明治维新初期,参加“明六社”,致力于启蒙思想的宣传。
• 原为汉学家,后读《海国图志》《环灜志略》等书将视野扩展 到西方,曾考察英国和中国上海等
• 将米尔的《自由论(On Liberty)》译为 《自由之理》,斯 迈尔斯《自助论(Self Help)》译为《西国立志篇》
例3 使日语的人称代词更加灵活使用。英语里人称代词是非常重要的 ,而日语的人称代词大多可以省略。人称代词的广泛使用,这也是英 语影响日语语法的其中之一。 (He-彼 She-彼女 反身代词)
···
福泽谕吉
• 汉书→兰学→英语 • 汉学:唐朝时代引进到明治之前在日本文化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儒学为核心的汉学占据官学的主导地位。 • 兰学:日本在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时代,只有长崎一地可和荷兰通 商。当时学习医学或学术,都需要研读兰学原著。兰学可说是日本 人接触西学、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发端。 • 福泽谕吉在自传中写道,二十六岁开始学习英语,他的同辈人也大这个翻译法和“汉文训读法”的理论方法是一样的 通过直译每个词语,然后再通过(一二三四)之类的返点调整语序。 这是一种能够逐字逐句翻译、非常重视原文、机械化的翻译方法。
语法:
例1 让日语出现了“非生物的主语” (it) (日语本身是尽可能省略主语和人称代词的) 例2 让日语出现了进行时态 (be+Ving译为つつ+ある,同样还有过去进行时つつあった)
Translation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明治维新
总纲 CONTENTS
• 明治维新
• 文明开化 • 外来语/翻译对日文产生的影响 • 两个思想家、翻译家
明治维新 THE MEIJI RESTORATION
•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 社会背景:
日本:幕府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黑船事件、倒 幕运动 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殖民高潮尚未开始,西方侵略中国
中村正直(中村敬宇)
中国观:
他认为,中国“发明有用器具甚多,非本邦所能及”,“倘若 支那学欧美,其见识或将超过欧美”。他批评那些学了一点欧 美皮毛便蔑视中国的日本人,例如“身穿他人之华美服饰而蔑 视衣著简陋之人也。”主张靠本国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
《支那不可辱论》《汉学不可废论》
Thank
you !
明治维新 THE MEIJI RESTORATION
• 维新内容:
1. 政治体制:废藩置县、四民平等、考察立宪政体
2. 社会经济:殖产兴业,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3. 文化教育方面“文明开化” 4.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
文明开化
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civilization的译词
• 社会层面:西装、西历、肉食、断发
• 文化层面: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
日文改革
背景:1.引进、学习西方的近代文化
2.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强大
3.日本民族意识抬头,和学兴起认为汉字是阻碍日本繁荣富强 的绊脚石 一、汉字改革
主张:废除或限制
最终采用限制论,逐步规范使用汉字
二、英文翻译 在当时的日本,学习和研究英文,尤其是搞翻译,是离不开《英华字典》这 类工具书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布存德的《英华字典》。 中村正直翻译的米尔的《自由论》,被称为明治时代最畅销的译著。中村 正直在该书中用的“利益”、“交易”、“行为”、“教养”、“意见”、 “限制”、“安宁”、“谈论”、“道理”、“保护”等译词,都和罗布 存德的《英华字典》里的中文译词是一致的。 当时日本出版的《英日字典》和《附音插图英日字汇》也是以罗布存德 的《英华字典》为主要依据编写的。这两种英日字典都从罗布存德的《英 华字典》里大量吸收了适合日本的译词。《附音插图英日字汇》中的不少 日文译词,和罗布存德《英华字典》中的中文译询完全一样。例如“才 能”、“自主”、“主权”、“利益”、“法律”等。
福泽谕吉
《华英通语》一本英语的单字和会话的书,用“假名”注音,汉字释义 Steam—蒸气—汽(古汉语) 译风: 老师对福泽的译风影响很大。 他的一位兰学老师杉田成卿,“是一位 极有教养的学者”,他在翻译西方著作时,用意周到,一字不苟,根据 原文如实翻译,文章字句极为高雅。 另一位兰学老师绪方洪庵则给了福泽不同的影响,绪方不拘泥于原文词 句,在翻译阶段不重视原著,认为翻译中不能塞入难懂的字句,使读者 难以理解。因此福泽得到绪芳的教导是写文章要通俗明白。
福泽谕吉
根据他逗留欧洲的见闻并参考一些西方著作写成的 《西洋事情》 发行量达万部,这在当时来说是个惊人的数字。 这部著作同他 的其他代表作,例如以“ 天不造人上人 也不造人下人” 为开 头语的《劝学篇》和以法国人吉佐 的《欧洲文明史》为主要依 据的《文明论概略》以及《脱亚论》在日本吸收西方文化方面 起了促进作用。
加工修改: ①在中文译词旁边,用日文“假名”附日文的读法或意思 ②换字 ③把句改成单词: 大概之论——概论,压之力——压力, ④省略: 一个人——个人,羲病院——病院; ⑤颠倒: 作工——工作,黑暗——暗黑, ⑥合成: 流通、通行——流行,住者、居民——住民。 当时的翻译家们从《英华字典》中挑选翻译西方语言的适用词汇时,还从日本的 需要和可能出发,对它们不断地修改、加工,使之更加实用,更加符合本国的语言 习惯。 例: “个人”(individual) 莫里森的《英华字典》单、独、单一个 梅德赫斯特的《英华字典》单身独形、独一个人、人家、独一者、独者 罗布存德的《英华字典》一个人、独一个人、独一者 中江兆民等编的《法日辞林》中,法文individualisme的日文译词里已有“个人主
英文对日语产生的影响
明治时期的英语教学,采用“训读翻译法”,类似于汉语的训读。 训读,是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 汇的读音。所以训读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不采用汉语的音。相对的,若使 用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则称为音读。
“水”训读为“みず”(mizu),是日语固有之说法,与字音“すい”(sui)并 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