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功能理论

合集下载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

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

(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

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

(《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

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

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

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

(《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指的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它认为一段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它在特定文化中的功能,以及它在这种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它在社会中的用途,也就是它的功能,而不取决于它的内容。

即语言是用来完成特定社会任务的工具,其中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和教育等任务。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以保护母语文化而不是表达原文中的语义为主,从而尊重本土文化。

这可以通过采取一种精心审慎的方法来实现,即在源文的内容和技术层面上照顾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

例如,采用本土表达、表情符号和引用等技术手段进行功能翻译。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功能为导向,强调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2.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原则,主张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关注翻译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3. 文化适应性: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翻译内容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4. 读者导向: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关注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以读者为导向。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和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5. 翻译策略多样化:功能翻译理论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有助于翻译者提高翻译质量,使翻译内容更符合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功能翻译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翻译实践中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桥梁的作用愈发显著。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翻译的目的,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

翻译理论旨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应该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对等:文本意义的对等、文体风格的对等和语用功能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读者和目的地文化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和效果都与原文相当。

文化转移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转移。

根据文化转移理论,传统的翻译方式会导致文化元素的丢失或改变,因此翻译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正。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其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翻译者需要选择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产生与源语言相等的信息效果。

除了这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如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和认知翻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
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它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翻译理论,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读者的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精选可编辑ppt
18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划分
点和习惯 ,对文本体裁
信息型 (informative)
或变体进行划分 ,可分 为工具书 、讲稿 、讽
文 本
表达型 (expressive) 刺作品或者广告等 。
使役型 (operative)
精选可编辑ppt
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 2.原作目的和翻译目的是可以甚至必然不同 的。
❖ 3.译文本身就是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文本,与 原文的存在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精选可编辑ppt
10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现了面向译 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忠实法则:忠实于原文。 fidelity rule:It is faithfully to the source text.

总结Conclusion

功能翻译理论是帮助译者摆脱原语文本形式束缚的一场革 命,它摆脱以文本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有利于译者能动 地发挥。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s a reform that helps translators get rid of soure-text forms and equivalent theory based on soure text, good for translators to creat freely.




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分析Participants of translation progress

翻译不但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 为。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 译者、译文接受者。
Translatio is not only a behaviour activity with purpose but also a social activity.All aspects,connecting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make a mutualiginal writer,translator and receiver.

发展Four Stages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 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Skopos theories and beyo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function plus loyalty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转移和转换规律。

本文将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功能翻译的含义与特点功能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适当转变和调整,使得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达到相同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功能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信息传递:功能翻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一致性和逻辑连贯性,尽可能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中的信息。

(2)注重语言表达:功能翻译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避免使用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

(3)注重文化融入:功能翻译要求译文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的内容和形式。

1.2 功能转移与功能转换功能转移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需要,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文本中,以便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功能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变为目标语言文本中的另一种功能,以便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3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等值转移,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能够承担与源语言文本相同的功能。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功能是共通的,应该追求等值转移。

1.4 功能转移理论功能转移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功能的转移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翻译结果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1.5 功能转换理论功能转换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源语言文本中的功能进行转换,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倡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源语言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的特定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的束缚,提出了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导向的翻译原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代表性观点。

我们将深入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翻译的预期功能、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翻译策略和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不同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实用的指导原则,促进了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类型文本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可能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原则,掌握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翻译作品,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

它主张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而这些需求和目的往往受到翻译活动的发起者、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不再被视为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交际活动。

这一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 ”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
制。”
三、三者的关系
忠实法则(语际法则)
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夫妇译)
(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 其要点是,“语际连贯应该使源语文本与
“忠诚”即译者、原文
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2 评判标准 首要标准:必须确保内容和信息充分展示 于目的语之中。
第二标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彻底性,目 的语必须占主导。
半信半疑
eg: These statements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目的语的 读者,信息的翻译 应直白易懂。
将“hospitable”译为“挺骚”等 低俗词汇,破坏了是个整体意境,
也有违泰戈尔的本意,情感风格皆 与原文本不符。
(三)诱导型文本
广告 公示宣传语 1体裁
重诱导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2关注点
Good to the last drop

翻译理论——功能理论

翻译理论——功能理论

Discussion of the text type approach
Significance: It moves translation theory beyond a consideration of lower linguistic levels, the mere words and pages, beyond even the effect they create, toward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Key concepts
Functional theories from Germany in the 1970s-1980s
mark a move away from static linguistic typologies; Reiss: equivalence at text level;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Xu Yuanchong, 1997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赖斯、弗米尔、曼塔利为代表人物的翻译流派。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赖斯首先于197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 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 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其中,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

除了目的性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译文读者理应能够理解译文意思,译文在异域文化中能够与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二者的关系,译文在语义或必要时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二、功能派主要理论1、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2、斯·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3、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的翻译观三.对功能派理论的评价四、对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研究现状的分析及反思1、反思之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研究现状分析2、反思之二:功能主义目的论“中国化”的途径五、结语:对国内功能主义目的论今后研究的展望功能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

它既继承了传统翻译论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罗马帝国的翻译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才首先产生,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中早有所表现。

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的严格忠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然而,从20 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被圈定在语言范围之内,翻译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它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且还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随着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此时,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二、功能派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机说明书 新闻 鲁迅 《狂人日记》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 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 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在某些情况下,译文的功能可能与原文的功能相异 There are occasions when the function of the TT may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ST. e.g. Gulliver’ Travels operative---expressive 目的语也可能与原语不同的交际功能 A TT may have a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 from the ST. e.g. An election address operative---informative (analysts finding out policies) expressive (finding out how policies be presented)
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关注翻译的过程,把翻译过程看做是 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
所提出的翻译方法运用到特定文本翻译中还存在问题---商业、金融文本包含 很多表面简单实则复杂的暗喻,如牛市(bullish)、熊市(bearish)
Whether text types can really be differentiated.文本类型能否真正区
分开来---如商业报告,对董事会是信息文本,也可以是说服股东相信公司在 有效运转的操作文本
The translation method employed depends on far more than just text type. The translator’s own role and purpose, as well as socio-cultural pressure, also affect the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Aim of her functional approach: systematizing the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s
P73
Four text types
Informative -reference book
Expressive Operative Audiomedial -poem -advertisement -film
What is translation: purpose-driven, outcome-oriented human interaction and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 involving intercultural transfer 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做事有目的所驱动、以结
“单纯事实的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这时 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维度是逻辑的或者所指的,交 际中的焦点是内容或“主题”---信息型文本 “创造性行文”:作者使用语言的美学特点。文本 作者或发送者被置于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文本的形 式也变得十分重要---表情型文本 “引起行为反应”:吁请功能文本的目的在于呼吁 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 语言的形式是对话式的,其焦点是“吁请”---操 作型文本 视听类语篇:如电影、视觉和语音广告,即上述三 类文本辅以视觉形象、音乐等
递,是评判译文的决定因素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ext type.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
信息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内
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是要使用明晰 化技巧;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
语篇类型的功能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
语言功能 语言维度 语篇重点
信息类
物体和事实)
表情类
出信息者的态度)
操作类
受语篇者发出召唤)
信息性(描述 表情性(表达发 吁请性(对接 逻辑性 关注内容 审美性 关注形式 对话性
关注吁请效果
译文应该
翻译方法
传递指示内容 传递审美形式 唤起所需反应 “直白语言”, “同一”策略,“顺应”, 按需要明晰化 采用原语作者 等效 的观点
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
信息类 参考书 报告 演讲 操作说明 旅游手册
传记
官方演说 剧本 表情类 诗歌
布道
竞选演说
讽刺文学
广告
操作类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re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ST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by which the TT is judged. 原文的主要功能是否能得到传
5.1
Reiss: text type
approach
Reiss’s work in the 1970s builds on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ce but view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word or sentence, as the level at which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and at which equivalence must be sought.
言内、言外的指导标准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1. 言内标准(intralinguistic
criteria):语义、词汇、语法和风格上 的特点;
2. 言外标准(extralinguistic
criteria):情景、主题、时间、地点、 接受者、发出者及“情感暗示”(幽默、 讽刺和情感等)
Although interrel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riteria vary according to text type
Discussion of the text type approach
Significance: It moves translation theory beyond a consideration of lower linguistic levels, the mere words and pages, beyond even the effect they create, toward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
Critiuld only be three types of language function. 为何语
言的功能只能分三种----- Nord: “phatic function”(寒暄功能—问候语)
There are questions marks as to how Reiss’ proposed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to be applied in the case of a specific text.如何将赖斯
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该采用原语作者的 观点;
操作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使目的语接受者产生预期的反
应。翻译应该使用“顺应”策略,以期对译文读者产生同 样的效果;
视听类语篇需要采用“辅助”方法,给文字加上视像
和音乐。
MP3充电使用方法 Charging Method 将电源线一端插入本机的DC5V插孔,另一端USB插 头插入PC的USB接口,或连接标准5V 500mA的充 电器接口,充电中“紫色灯”闪动,充满电量后 “紫色灯”停止闪动。 One end of wiring be inserted in DC5V, another end with USB jack be inserted in USB jack of PC or other charging with standard 5V 500mA jack; twinkle under charging and no twinkle after fully charged.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Key concepts
Functional theories from Germany in the 1970s-1980s
mark a move away from static linguistic typologies; Reiss: equivalence at text level;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Xu Yuanchong, 1997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