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ppt课件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ppt课件

Katharina Rei ss(凯瑟林 娜·赖斯)
text type;
《翻译批 language 1971 评的可能 function
性与限度》 (功能主 义翻译批 评理论)
把文本功能范畴 引入翻译批评, 将语言功能、语 篇类型和翻译策 略相联系
Justa Holz-Ma nttari(贾斯 塔·赫兹·曼塔 利)
纽马克则认为功能主义过于简单化,强调信 息而牺牲丰富的意义,损害原语文本的权威性。
结语
功能翻译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 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 更加注重功能和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正如Mona Baker所说,目的论视译文为翻译的 焦点,译文不再由原文而是由其本身的目的决定。 焦点由原文文本的再现转移到更自主的挑战------译 语文本的创作,这是对翻译理论的革新。
[4] 黄采苹.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外语 [J],2010(09): 127-128.
[5] 李宏亮,功能主义翻译视角下“八荣八耻”的两个英译 本比较.前沿[J], 2010(20): 165-166.
[6] 孙蕾.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导下的服装品牌的翻译.出国与 就业[J], 2011(3):80-90
• 白芝(Cyril Birch)译: How can this heart, mere wisp of straw, give thanks
for light by loving parents shed?
• 汪榕培译: How can I e’er requite My parents for their caressing light!
Thank You ~ ~
文章居多,而侧重于文学类翻译的文章较少。有很多研究依然停留在 表面,研究不系统、不集中,有些文章只是简单地介绍翻译目的论以 及探讨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应用,不少论文仍然是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12-23[作者简介]王茹茹(1984-),女,山东巨野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王茹茹(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摘要]《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实用翻译;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0X(2010)02-0060-02———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一、功能理论及其贡献德国翻译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 )又称功能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创立的一个学派。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以下简称诺德)就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她直接用英文编写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诺德讲述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基本思想和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的翻译的忠诚原则。

书中还提及该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译者翻译道德观的影响。

正如诺德自己在书中所说:“We shall thus be looking at functionalism as a broad ap-proach,try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ts parts wherever possible and necessary.”《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一大特色在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教学经验,她所提出的主张和翻译教学思想都极有建树。

该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向我们展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等等。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收稿日期:2008-09-15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并不是20世纪的产物,但系统完善的功能翻译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德国形成。

早期的文学翻译和圣经翻译者主张字字对应的翻译,而翻译的结果往往让人迷惑不解。

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甚至最关键的问题都不是语言学。

由于语言学并不能真正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开始探索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它途径。

最终,功能翻译理论学者找到了一种用文化来解释翻译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交际情景的特殊性以及语言情景因素与非语言情景因素的关系。

这一理论使我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的开拓者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Reiss ),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翻译教师。

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她第一次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开始对翻译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

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J .Vermeer )则发展了这一理论,创立了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杰出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 ),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n )”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只涉及源语文本的使用。

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或技巧上的考虑。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则是德国第二代功能翻译学派学者的杰出代表,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她是德国功能学派中首次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__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三)诱导型文本 重诱导
广告
1体裁
公示宣传语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2关注点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 麦斯威尔咖啡
重内容
简言之
忠实再现原文内容的所有细节
重形式 近似原文的形式规范并保留原
文的美学效果
重诱导 忠实于原作者意欲获取文本效
(二)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
又称“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即“目的语文本必须能被接受并且有意义,与 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语环境连贯一致。”
更具体一点,“译文必须被接受,并达到与接 受者环境连贯一致的程度。”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即 “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
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
宾惠廉 William Chalmers Burns 将 John Bunyan 的 The Pilgrim’s Progress 译为中 文
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的中 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来 鲁迅、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
目的在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比如: 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语用意义的不 同,“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转换的不 等值现象不可避免等。
而语言学派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自己理论 体系框架内部所做出的各种调整,似乎只 是越来越混乱。此时,以新的视角重新审 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 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三 产生和发展
凯瑟林娜·赖斯 文本类型说 Text Typology
翻译行为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 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一、引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

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

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

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

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

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

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

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马红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提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本文论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翻译学的建构做些事情。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0100( 2007) 05- 0118- 3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Methodsof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M aHong Lin Jian qiang( 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A 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 ranslation is a goal orien ted activity. Th 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view poin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 ethod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K ey word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princip les; methods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 K 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 H ans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 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 的第二 个里程碑 式人物 是汉斯 - 威密 尔 (H ans J. V erm eer)。他是赖斯的学生, 但是他对以文本 为中 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 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y )。威密尔的这 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 ( 1978: / Fram ewo rk for a General T ransla tion Theory 0)一书表露 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 译理论的, 因 为翻 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 其他方法。威 密尔 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 翻译是一种 人类行为。威 密尔 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 所以翻 译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 威密尔确立 了他的 /翻 译目的论 0。 Skopo s是一 个希腊 词汇, 意思是 目 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 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 的听众的。很显然, 原语 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 值论 中的地位要低得多。
功能翻译属 于一种自 上而下 ( top- down) ( N ord, 1997: 67)的翻译, 而传统的翻译属于一种自下而上 ( bottom - up) ( N ord, 1997: 68)的翻译, 因此功能翻译更具有前瞻性。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译文是翻译过 程中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翻译发起者虽然很重要, 但决不是 唯一的因素。另外, 文学翻译比较特殊, 功能翻译理论对其的 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 5)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 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两种语言的相 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 6) 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对 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翻译是基于某种文 本的行为, 但 是原 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 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 译者只选取 原语 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智博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概念的内涵,阐述各个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区别所在;后从文学翻译的目的性,等值不是文学翻译的唯一目的,译者的创造性几方面来论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最后用实例来证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三个基本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字: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实例证明0 引言广义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包括凯瑟琳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汉思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类型学理论等几个学派的观点和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正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缜密的研究,使得该翻译理论贴近翻译实际,反映翻译现实。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执着于字、词、句等较低语言层面上与原文的对等,而是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同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翻译情景、文化语境相联系,使得我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有了合理的答案,译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语言的桎梏,获得较大的自主性。

1 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内涵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有两大核心理论。

一是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即把翻译策略和文本类型挂钩,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二是翻译目的论理论,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后一种理论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卡塔琳娜莱思提出的。

她以卡尔布勒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即内容突出型文本、形式突出型文本、感染突出型文本和视听媒介文本。

她把翻译这四种类型文本的方法称为是文本导向型方法。

在运用文本导向型方法时,译者要考虑文本类型、语言要素和超语言要素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但是,如果翻译是为了某个特殊功能,决定翻译方法的就不再是文本类型及其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超语言因素,而是翻译的具体功能。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 ”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
制。”
三、三者的关系
忠实法则(语际法则)
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夫妇译)
(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 其要点是,“语际连贯应该使源语文本与
“忠诚”即译者、原文
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2 评判标准 首要标准:必须确保内容和信息充分展示 于目的语之中。
第二标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彻底性,目 的语必须占主导。
半信半疑
eg: These statements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目的语的 读者,信息的翻译 应直白易懂。
将“hospitable”译为“挺骚”等 低俗词汇,破坏了是个整体意境,
也有违泰戈尔的本意,情感风格皆 与原文本不符。
(三)诱导型文本
广告 公示宣传语 1体裁
重诱导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2关注点
Good to the last drop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

[收稿日期] 2008-06-06[个人简历] 赵淑文(1970-),女,山西原平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语言学】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异化与归化赵淑文(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摘 要]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目的加忠实”的理论模式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强调连贯性原则,主张采用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将异化与归化巧妙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异化;归化;功能翻译理论[文章编号] 1672-2035(2008)06-0122-02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B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由凯瑟琳・赖斯(K atharina Reiss )在她所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在书中她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 2nicative per formance )(Christiane N ord ,2001:9)。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

他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

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在威密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方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 ord )在其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1]一书中,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不是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有目的;原作者的意图可能与翻译交际的目的不符;不同的读者群对于好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概念等。

HansVermeer“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HansVermeer“功能理论”与“目的论”

关于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的卡塔琳娜•莱思(K. Reiss)汉斯•弗米尔(H . J. Vermeer)贾斯特•霍斯一曼特瑞(J. H . Manttari)以及克里丝汀•诺德(C. 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因此本文将借用此理论来解释编译现象。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霍斯 -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以下概述后三种论说,即翻译行动论、目的论及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理论。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霍斯-曼特瑞于8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 2001:77)。

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

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the initiator)、委托者(the commissioner) 原文产生者(the ST producer) 译文产生者(the TT 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文接受者(the TT receiver)。

翻译理论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的,并关联到下一环节。

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Munday 2001: 78—79)。

Skopos是希腊语,意指“目的”,其主要概念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

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结果是译文,但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与译文功能,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的译作。

后来莱思与弗米尔在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84)一书中,指出了目的论的具体准则 (Munday 2001: 78 —79): (1)译文(TT)决定于其目的(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其关注点是把源语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语言文化信息; (3)译文不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4)译文必须能自圆其说 (internally coherent);(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悖 (coherent with the ST); (6)上述所列五条准则的顺序表明其重要性的先后顺序,而所有准则都受目的论之支配。

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者:林瑶廖晋饶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吸收域外文化成果最直接的有效方式。

“翻译活动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种沟通与交流的结界,往往能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智慧、新的视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不可缺少的加油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

功能翻译理论来源于交际理论,核心是目的理论和翻译行为理论。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是凯瑟琳娜·赖斯。

她认为,翻译中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而不是等值可以避免一些传统的翻译问题。

汉斯·弗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而不是在翻译一篇文章前就先确定采用归化还是异化。

(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

2.翻译的基本规则是目的规则、和忠实规则。

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目的规则,忠实规则又从属连贯规则。

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合适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

(二)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行为理论由德国芬兰职业翻译家曼塔利提出,吸收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目的是给各种专业翻译情境提供一个模式以及指导。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第2 1卷 第 1期 2006年 2月
目 �
的 翻 译 理 论 竞
2 3 0 0 3 9 )
简 �

-- 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安徽 大学 外 语学 院 , 安 徽 合肥 (
摘要 : 目的性行为 -- 析功能翻译理论 � 对德国 功能派理论进行了 全面 , 系统 的阐述 , 从而 促进了其思想在世 界学 � 术交流中的传播 .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翻译思想 , 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 关键词 : 功能派翻译理论 ; 目的论 ; 述评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0 0 6 ( 2 0 0 6 ) 0 1 -0 0 8 1 -0 3
1 内容介绍
目的 性行 为 -- 析 功能 翻译 理论 � 全面 系统 的 � 整理 了 德国 功 能翻 译 学 派 的发 展 历 程 , 并以 简 明 的 语言 和 丰富 的 实例 阐 释 了 其思 想 , 明 晰 了这 个 理 论 模糊 繁杂 的概念 和术 语 . 更重 要的 是 , 诺 德进 一步 阐 释了 她 本人 倡 导 的 " 功能 加 忠 诚 " 的 翻译 观 , 发展了 功能 派翻 译理论 . 1 . 1 德国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产 生和 发展 的历史 梳理 思 想渊 源 . 功能 派翻 译理 论虽 然直到 2 ( 1 ) 0世 纪7 可 综 观历 史 , 翻译的 0年 代 在德 国 才 首先 产 生 , 功能 观却 在翻译 实践 中早 为有 所领 悟 -- 尤 其在 文 学与 � 圣经� 的 翻 译过 程 中 , 译 者经 常 发 现不 同 的 背 景呼 唤不 同的翻 译 . 可是 , 无 论中 外 , 翻 译的 标准 往 往更 多 强调 的 是译 文 与 原 文本 字 面 上严 格 忠 实 , 因 此在 翻 译的 意 图 , 目的 和 译 本 所起 到 的 实际 效 果 之 间往 往 会产 生 一定 的 距 离 , 这 样翻 译 活 动的 执 行 者 就常 常处 于一种 两难 的境 地 . 从西 方最 早的 翻译 理 论家 西塞 罗 ( 到 哲罗 姆 ( 和 马 丁� 路 C i c e r o ) , J e r o me ) 德( 都 明确 表述 过他 们在 翻译 实践 中 Ma r t i nL u t h e r ) 的困 境及 翻译 主张 .然而 , 2 0世纪 6 0 �7 0年 代的 语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摘要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摘要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Be based on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

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Have a lot in common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a 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1.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actionThis definition has served as a general starting point for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first introduced it into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lightly modified it in order to address issues of translation. :p23-24略2. Translating as a Text-processing ActionThe role of the source text is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earlier linguistic or equivalence-based theories. The source text is no longer the first andforemost criterion for the translators decision; it is just one of the various of information used by the translator.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Nord's version of 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stands on two pillars: 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 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ors that make a target text work in the intended way in the target situation.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即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其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信半疑
eg: These statements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目的语的 读者,信息的翻译 应直白易懂。
(二)表达型文本 重形式
文学散文
1体裁
文学小说 各种体式的诗歌

2关注点
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和艺术 形式
比如: 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语用意义的不 同,“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转换的不 等值现象不可避免等。
而语言学派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自己理论 体系框架内部所做出的各种调整,似乎只 是越来越混乱。此时,以新的视角重新审 视翻译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功能派翻译理 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三 产生和发展
凯瑟林娜·赖斯 文本类型说 Text Typology
目的性行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Contents
一、定义 二、思想渊源 三、产生与发展
一 定义
德国学者诺德(Nord)曾给过一个明确 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 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
二 思想渊源
1、可综观历史,翻译的功能观却在翻译实践 中早为有所领悟—— 尤其在文学与《圣经》 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发现不同的背景呼唤 不同的翻译。可是,无论中外,翻译的标准往 往更多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本字面上严格忠 实,因此在翻译的意图、目的和译本所起到的 实际效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样翻 译活动的执行者就常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三)诱导型文本 重诱导
广告
1体裁
公示宣传语 劝说文
政治宣传品
……
2关注点
唤起读者特定的反应,激发他们 参与具体的行为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 麦斯威尔咖啡
重内容
简言之
忠实再现原文内容的所有细节
重形式 近似原文的形式规范并保留原
文的美学效果
重诱导 忠实于原作者意欲获取文本效
汉斯·弗米尔
贾斯塔· 赫兹·曼塔利 克里斯蒂安
·诺德
翻译目的论 ( Skopostheorie)
翻译行为理论
(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功能加忠诚原则 (Function-plus-Loyalty
Principle)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本 类 型
表达型 expressive texts
诱导型 operative texts
重内容 重形式 重诱导
(一)信息型文本 重内容
1体裁
新闻发布和评论 新闻报道 商业信函 教科书 官方文件 。。。
2 评判标准
❖首要标准:必须确保内容和信息充分展示 于目的语之中。
❖第二标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彻底性,目 的语必须占主导。
(二)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
又称“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即“目的语文本必须能被接受并且有意义,与 文本可接受的目的语环境连贯一致。”
更具体一点,“译文必须被接受,并达到与接 受者环境连贯一致的程度。”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源语文本的仿 制。”
三、三者的关系
忠实法则(语际法则)
连贯法则(语内连贯)
目的法则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翻译行为”理论
翻译
1、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跨 文化转换活动. 2、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The great earth makes herself hospitab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rass.
【郑译】大地借助于绿草, 显出她自己的 殷勤好客。
【冯译】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
将“hospitable”译为“挺骚”等 低俗词汇,破坏了是个整体意境, 也有违泰戈尔的本意,情感风格皆 与原文本不符。
即 “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
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
宾惠廉 William Chalmers Burns 将 John Bunyan 的 The Pilgrim’s Progress 译为中 文
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的中 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来 鲁迅、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
目的在于“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翻译行为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 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加忠诚”
( functio本在目标情境下按预设的 方式发挥作用。
“忠诚”即译者、原文
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 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选择=结果
❖ 从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 Cicero ) , 到哲罗姆( Jerome)和马丁·路德( Ma rtin Luther)都明确表述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 困境及翻译主张。
然而, 20世纪60~ 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 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 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 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 的弱点。
1971年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 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 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 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信息型
文 informative text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译)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宪益夫妇译)
(三)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
❖又称“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其要点是,“语际连贯应该使源语文本与 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 ”
果的手段,保留文本固有的诱导 功能。
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
. 一 、“目的论”(Skopostheorie)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 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 定。
但凡行为都有目的
二、目的论三大法则
(一)目的法则(Skopos ru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