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云和雾的形成 教案

合集下载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2.1《雾和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2.科学探究通过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

能够在对雾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类推云的形成。

3.科学态度、STSE对于云雾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

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完成雾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

【重难点】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并合理根据判断进行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科学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半杯热水、冰袋、热水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大声朗读:大风起兮云飞扬,雨雪冰霜纷纷降。

涓涓细流起波澜,汇入大河腾巨浪。

江河湖海水蒸腾,全靠阳光传热量。

水汽空中结云雾,水再循环恒久长。

(2)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从本节课起,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是关于“水的循环”的学习。

首先我们将来探究雾和云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1.导入活动(1)课件呈现教材P16上方三幅图。

(2)提问:大自然中的蒸发无时不在,想一想,蒸发的水蒸气跑哪里去了?(3)学生自由发言。

2. 探究雾的形成(1)描述雾的特点。

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说一说你见过的雾的特点。

例如:雾是白色的,但既抓不到也摸不到;在雾中待久了,衣服也会湿漉漉的!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哦!(2)推测雾的形成。

雾是怎样形成的?请提出你的推测。

(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系。

(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杯热水、一个冰袋,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5)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往杯子里倒入半杯热水,先用冰袋接近杯口,观察现象并记录。

然后将冰袋换为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观察现象并记录。

(6)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

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雾是怎样形成的?(8)小结:当用冰袋接近热水杯口,杯口会出现很多“白气”。

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13《云和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

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

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识别云和雾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生:美!美在云雾缭绕。

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雾和云教案科学

雾和云教案科学

雾和云教案科学教案标题:雾和云的科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 掌握雾和云的分类和区别。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雾和云,引发学生对雾和云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类型的雾和云?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3. 介绍雾的形成原理:当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时,形成雾。

4. 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时,形成云。

5. 解释不同类型的雾和云的特征和区别,如雾的种类有薄雾、大雾等,云的种类有积云、层云等。

实验活动:6.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和热水,将热水倒入容器中,观察容器内是否会出现雾气。

7.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雾气。

深入探究:8. 提问:为什么有时候云会变成雨?请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9. 引导学生了解云的生长过程和降水形成的原理。

小结:10. 对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分类和区别进行总结。

11. 学生回答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雾和云?你对它们有什么新的认识?拓展活动:12. 邀请学生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云朵变化,并记录下来。

13. 学生可以利用云朵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创作,如绘画、写诗等。

评估方法:14.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

15. 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雾和云- 透明的玻璃容器- 热水教案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其他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并与雾和云进行比较和联系,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模拟云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小学科学38《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38《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38《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也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雾和云,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本次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探究天气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雾和云是由水蒸汽形成的;掌握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天气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和实践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难点:理解水蒸汽凝结成云和雾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2.教学资源:图片、视频3.教学环境:教室、室外空地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呈现一张大雾笼罩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的兴趣。

2.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雾气教师指导学生到室外观察雾气,并发放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雾气?”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了解雾是由水蒸汽凝结而成的。

活动2:模拟云的形成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温水的杯子,并点燃一杯子旁边的蜡烛。

学生观察杯子的变化,并由此引导学生讨论水蒸汽与温度的关系。

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水蒸汽在大气中凝结成云的过程。

随后,教师分发一些棉球和水杯,让学生在水杯中倒入温水并用棉球盖住杯口,观察棉球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水蒸汽凝结的理解。

3.知识总结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展示图片或演示短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拓展练习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雾和云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

5.延伸活动活动1:制作云朵模型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云朵模型。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水蒸气凝结现象。

对水蒸气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白气”是怎么形成的是十分必要的重点难点(1)学生能根据实验中“白气”的成因推想雾的成因。

(2)推想云的成因,且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建立模型.(3)锻炼学生的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云和雾的形成一、提出问题1、从生活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蒸汽熨斗,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是电熨斗,里面有水,通电后,我按动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冒出“白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白气”现象?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与“白气”有关的知识,如烧水、浴室等,认识到“白气”的产生与水有关系。

] 二、实验探究(一)猜测“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猜想“白气”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

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水蒸气,这时提问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 使学生初步得出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白色的,从而对“白气”到底是什么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下面的探究活动会更加积极、有效。

](二)实验分析“白气”形成的原因。

1、制造“白气”,初步推理“白气”可能是什么?(1)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圆底烧瓶、胶塞、喷管、矿泉水瓶罩、酒精灯、火柴、黑纸等。

[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防止喷管的水喷出烫伤学生,教师特别设计了一个透明塑料罩,塑料罩的下面的水槽可以接着喷出的水,而且“白气”喷出,受冷后在塑料罩的内壁上就会挂满小水珠,为后面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变成水设下了伏笔。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重庆雾景之奇,体验雾的成因,讨论摘掉“雾都”帽子的办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德育目标: 树立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志向。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重庆的地理环境不是很清楚,了解不够。

缺乏动手和观察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雾的成因。

教学难点:雾的成因及治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活动:
1.多媒体出示下题连线
冰城哈尔滨
水城苏州
春城昆明
岛城青岛
雾城重庆
2.请同学们仔细辨别一下,屏幕左侧的名称分别是哪个城市的别称?请生连线。

2【导入】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感知重庆的地理位置及为什么叫“雾都”。

课件出示知识点:重庆多雾,素有“雾都(雾重庆)”之称。

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云和雾的形成”,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

教材通过云和雾的形成的探究,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理解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界中的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于云和雾的形成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成因,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云和雾的成因的理解。

2.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

2.实验器材:水、烧杯、热水、冷水等。

3.纸和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云和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云和雾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烧杯,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观察热水蒸气在冷水中凝结成雾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与天气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云和雾与天气的关联。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云和雾的成因以及与水循环的关系。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云和雾的形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云和雾的形成》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课的内容。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要学习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细的文字描述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理。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关于云和雾的常识,但对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可能还不太清楚。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受到天气现象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和雾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以及雾的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探究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云海图片,引起学生对云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云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新课导入:介绍云和雾的形成过程,解释云是由水蒸气冷却而成的,雾是由水蒸气凝结在空气中形成的。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云会变成雨或雪?”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总结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过程,并拓展一些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第13课《云和雾》(教案)

小学科学第13课《云和雾》(教案)

小学科学第13课《云和雾》(教案)《云和雾》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13课,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关于云和雾的基本概念,明白它们的形成原因,并了解到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教案:【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过天空中的云朵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云和雾的知识有哪些?【展示】2. 通过课件或手绘图示,教师向学生展示云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如蓬松的云朵、卷云、积云等。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云的基本分类,如高云、中云和低云等。

【探究】3.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种云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云的特征来总结它们的形成原因。

每个小组可以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展示给全班听取。

【讲解】4. 教师在小组报告后对云的形成原因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云的形成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为什么会有水蒸气凝结成云。

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模型或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拓展】5.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与云和雾有关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对云的影响以及云对地球气候和水循环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雾霾比较严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总结】6.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云和雾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果没有云,地球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云和大气环境?【延伸活动】7. 学生可进行相关实地观察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状况,并尝试记录不同种类的云,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

学生还可以就云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与家人,朋友进行讨论。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

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小学科学云和雾教案1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育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爱好。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沟通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13云和雾(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3云和雾(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3云和雾(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云和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掌握云和雾的分类。

3. 观察、描述和理解云和雾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a. 通过蒸发和冷却形成。

b. 分为卷云、层云和积云。

c. 云的颜色会随着光线变化。

2. 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a. 水蒸气在接触到冷空气时形成雾。

b. 雾可以降低能见度。

3. 学生观察云和雾的现象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云和雾。

2. 讲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15分钟)a. 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b. 通过实验向学生演示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 分组讨论云的分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云的分类,并且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4. 学生观察云和雾的现象(30分钟)将学生带到室外或开放的场地,让他们观察云和雾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回到教室后,让学生互相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并共同总结出观察到的云和雾的特点。

5. 学生描述云和雾的特点(2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云和雾的特点。

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云和雾的外貌和变化过程。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向学生讲解有关云和雾的其他知识,如雾霾和云朵的变化等。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云和雾的变化,并带回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验和观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云的分类,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户外观察云和雾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极观察、记录和描述云和雾的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云和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引言:本教案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天气变化》单元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雾和云的形成与特点,并掌握它们的区别。

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讨论,学生将能够加深对雾和云的认识,并学会用科学性的思维和语言描述它们。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将能够明确雾和云的区别,并用科学性的思维和语言描述它们。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云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雾和云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天气变化》内容,特别是有关大气层的知识,例如大气层的分层和大气中的水汽。

2. 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0分钟)a. 展示一段雾霾天气的照片,引起学生对雾的注意。

b.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雾?它是如何形成的?”c. 定义雾的概念:雾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

d.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雾的特点:能见度低,容易产生在天气湿润、静风或微风状态下。

e. 观察实验:i. 准备一个带热水的玻璃杯,将上方盖上塑料薄膜并等待片刻。

ii. 学生观察玻璃杯内外是否出现水滴,并思考这些水滴是如何形成的。

iii.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当温度差异大时,水汽在冷凝过程中形成了小水滴,就像形成雾一样。

3. 云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观察到过什么有趣的云?”b. 定义云的概念:云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中形成的。

c. 讨论云的特点:形状各异,颜色多样,云层的高度不一。

4. 雾和云的区别(10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雾和云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b. 讨论雾和云的区别:i. 雾是在地面附近形成的一层水滴,能见度低;而云是在空中形成的在大范围分布着的水滴或冰晶。

ii. 雾常常在天气湿润、静风或微风状态下出现;而云出现在大气层各个高度,因不同的天气状态而有不同形态。

小学科学413《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3《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3《云和雾》(教案及反思)云和雾的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识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 了解云和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展示板- 水蒸气实验装置3.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云和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云和雾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呢?(二)讲解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云和雾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它们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是大气中的水分。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云和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云和雾的形态多样性。

(三)实验演示借助水蒸气实验装置,向学生演示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通过加热水蒸气,使其冷却后凝结成云状物,再加热使其重新转化为水蒸气,让学生亲眼见到云的形成与消散过程。

(四)讲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云和雾形成的原理,即水蒸气遇冷却后凝结成液态水滴或固态水晶,聚集在空气中形成云和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早晨起床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地面上的雾?(五)讨论云和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云和雾有哪些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云和雾对于农业、环境以及城市天气是否有影响?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思考与云和雾相关的问题。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云和雾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了解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实验演示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有形象的思维,更好地理解云和雾的定义、特点、形成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教学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1.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深化他们对云和雾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创设情境,增加学习云和雾的趣味性。

自然教案-云和雾

自然教案-云和雾

自然教案-云和雾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基本概念、成因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云和雾的概念及成因。

2.云和雾的特点及区别。

三、教学难点1.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云和雾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自然现象——云和雾的知识。

你们对云和雾有什么了解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基本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和雾的基本概念。

(1)云:云是大气中的水滴、冰晶或二者混合组成的悬浮物。

它们通常在天空中的较高处形成,看起来像棉花糖一样。

(2)雾:雾是地面附近的水滴、冰晶或二者混合组成的悬浮物。

它们通常在早晨或傍晚出现,看起来像一片白色的海洋。

3.成因及特点我们探讨一下云和雾的成因及特点。

(1)云的成因及特点a.水蒸气上升:地面上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b.空气上升:空气上升时,气温下降,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c.空气湿度较大:当空气湿度较大时,水蒸气容易凝结成云。

云的特点如下:a.云的种类繁多,有积云、层云、高层云等。

b.云的颜色多种多样,如白色、灰色、蓝色等。

c.云的形状各异,如棉花状、鱼鳞状、羽毛状等。

(2)雾的成因及特点a.地面散热:夜晚,地面散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

b.空气湿度较大:当空气湿度较大时,水蒸气容易凝结成雾。

c.空气流动:空气流动时,水蒸气凝结成雾。

雾的特点如下:a.雾的颜色通常为白色。

b.雾的形状较为均匀,像一片白色的海洋。

c.雾的浓度较大,能见度较低。

4.观察方法那么,如何观察云和雾呢?(1)观察时间:早晨和傍晚是观察云和雾的最佳时间。

(2)观察地点:选择开阔的地方,如山顶、操场等。

(3)观察工具:可以使用望远镜、照相机等工具。

5.实践活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实践活动。

请大家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观察点,观察云和雾的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云和雾的基本概念、成因及特点。

《云和雾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云和雾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云和雾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2. 掌握云和雾的分类及特点;3. 能够诠释不同类型的云和雾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云和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云的形成原理;2. 云的分类及特点;3. 雾的形成原理;4. 雾的分类及特点;5. 云和雾在自然界中的作用;6. 云和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和地面上的雾,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点;2. 提出问题:你知道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步:进修云的形成原理1. 讲解云的形成原理: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2. 示意图展示云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进修云的分类及特点1. 讲解不同类型的云及其特点:高积云、层积云、卷积云等;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描述其特点。

第四步:进修雾的形成原理1. 讲解雾的形成原理:水蒸气在地面降温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2. 示意图展示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第五步:进修雾的分类及特点1. 讲解不同类型的雾及其特点:辐射雾、对流雾、平流雾等;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雾,并描述其特点。

第六步:进修云和雾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讲解云和雾在水循环中的作用:降水、调节气温等;2. 讲解云和雾对植物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步:进修云和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讲解云和雾对交通、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影响;2. 讨论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云和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分类及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加深对云和雾的认识,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利用云和雾的信息,做好应对措施,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云和雾》 学历案

《云和雾》 学历案

《云和雾》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云与雾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2、区分云与雾的形态、特征和类型。

3、理解云与雾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云与雾的形成机制。

(2)认识常见的云与雾的类型及其特点。

2、难点(1)理解云与雾在气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分析云与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天空中漂浮着的白云,以及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弥漫在地面附近的雾气。

那么,云与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云与雾的奥秘。

(二)云的形成云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如果有足够的凝结核(如灰尘、盐粒等),水汽就会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对流上升:地面受热不均,空气产生对流运动,暖湿空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云。

2、地形抬升:暖湿气流遇到山脉等地形阻挡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

3、锋面抬升: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暖空气沿锋面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

(三)雾的形成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

与云相比,雾通常出现在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中。

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1、冷却: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使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成雾。

冷却的方式有辐射冷却、平流冷却和绝热冷却等。

2、加湿: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

3、有凝结核:空气中的灰尘、盐粒等微小颗粒为水汽凝结提供了附着点。

(四)云与雾的形态和特征1、云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卷云、卷积云、积云、层云等。

卷云通常呈细丝状,卷积云像鱼鳞,积云像棉花团,层云则是大片的均匀云层。

2、雾的形态相对较为单一,通常是一片白茫茫的,能见度较低。

(五)云与雾的类型1、云的类型(1)高云:包括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通常在 6000 米以上的高空。

(2)中云:包括高积云、高层云,高度在 2000 6000 米之间。

3.2云团和迷雾的形成 教案

3.2云团和迷雾的形成 教案

3.2云团和迷雾的形成教案
3.2 云团和迷雾的形成教案
目标
- 了解云团和迷雾的形成原理
- 探讨云团和迷雾对天气和能见度的影响
- 研究云团和迷雾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
1. 介绍云团和迷雾的概念
- 解释云团和迷雾是大气中含有水汽的气团或液滴集合形成的现象
- 强调云团和迷雾是气象中重要的现象,对天气和能见度有显著影响
2. 云团的形成原理
- 阐述水汽凝结为云滴的过程
- 介绍云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饱和水蒸气压、云凝结核以及上升气流
3. 迷雾的形成原理
- 阐述迷雾是大气中水滴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现象
- 解释迷雾形成的主要原因: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或接近饱和、地面降温以及风力较小
4. 云团和迷雾对天气的影响
- 分析云团对天气的影响:能量平衡、辐射和水循环
- 考虑迷雾对天气的影响:能见度降低、温度降低以及交通安全等
5. 云团和迷雾的分类和特点
- 介绍云团的分类方法:按形状、高度和垂直发展程度等
- 强调迷雾的分类方法:按组成成分和形成原因等进行区分
- 提及云团和迷雾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典型表现
教学方法
- 利用图片和图表展示云团和迷雾的形成原理
-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云团和迷雾对天气和能见度的影响的理解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研究不同类型云团和迷雾的特点,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
-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回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云团和迷雾的教学过程
- 分析学生的问题回答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对云团和迷雾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 通过学生的小组研究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对云团和迷雾分类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参考资料。

云和雾的自然教案

云和雾的自然教案

云和雾的自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云和雾的自然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探索云和雾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云和雾对地球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空,询问学生是否见过云和雾。

2.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云的形成和类型(30分钟)1.讲解云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却后凝结形成云。

2.组织学生进行云的分类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记录特点。

3.引导学生总结各种云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云的形成原理。

三、雾的形成和类型(30分钟)1.讲解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地面上的空气饱和度过高导致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雾。

2.组织学生进行雾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雾并记录特点。

3.引导学生总结各种雾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雾的形成原理。

四、云和雾的重要性(20分钟)1.讲解云和雾对地球的重要性,包括调节气温、降水、防止地面辐射等作用。

2.引导学生讨论云和雾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

五、实验探究(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2.提供适当的实验材料和步骤,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云和雾形成的规律。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云和雾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和重要性。

2.采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用图片和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理解。

2.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实验探究: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教学资源。

2.实验材料:如玻璃杯、热水、冷水等,用于实验探究。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云和雾的形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云和雾的形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云和雾的形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一)教学技术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二)新授1.打开杯盖我: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

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自然教案-云和雾_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自然教案-云和雾_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3 .提问: (1) 揭开装有热水的保温瓶塞子后你们观看到了什么现象 ? ( 冒“白气〞 ) (2) 从保温瓶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 ?( 不是。 ) 为什么 ?( 水 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却能观看。 ) (3) 那么,“白气〞到底是什么 ? 它是怎样形成的 ? 这节课我们先来 商量这个问题。 ( 二 )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缘由 (1) 讲解并描述:为了弄清“白气〞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来做一个试 验。 ( 拿出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 ①观看:大口瓶内除了水之外,还有别的物体吗 ?( 有水蒸气。 ) ②讲解并描述:一会儿,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 把冰 块移开,状况会怎样 ? 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 ③学生分组试验。 ④汇报试验中观看到的现象。
雨云和层云。 ) 云的种类很多,千姿百态。
①雾是怎样形成的 ?
②云是怎样形成的 ?
我国劳动人民早就把握了云的转变规律,并能根据天上云的状况精确地预
(5) 商议 :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报天气的转变,总结出了许多观云测天气转变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
3 .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晒谷不用翻〞、“一块乌云在头顶,再大风雨也不“惊〞……如今,人们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2 .收集根据云、雾预报天气转变的谚语,比一比谁收集得多。
第4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自然教案-云和雾_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缘由,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育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规律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转变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预备 1 .演示材料:装有水的保温瓶。 2 .分组试验材料:保温杯 ( 内装冰块 ) 、装有温水的大口瓶。 3 .挂图或幻灯片——雾和云。 三、教学过程〔 fwsir 〕 ( 一 ) 教学引入 1 .复习提问: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 (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亮的气体。 ) 我们的眼睛能看得见水蒸气吗 ?( 不能 ) 2 .演示:揭开保温瓶的塞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 .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水蒸气凝结现象。

对水蒸气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白气”是怎么形成的是十分必要的
重点难点
(1)学生能根据实验中“白气”的成因推想雾的成因。

(2)推想云的成因,且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建立模型.
(3)锻炼学生的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云和雾的形成
一、提出问题
1、从生活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蒸汽熨斗,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是电熨斗,里面有水,通电后,我按动开关,大家看看有什么现象?(冒出“白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白气”现象?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
[ 学生思考与“白气”有关的知识,如烧水、浴室等,认识到“白气”的产生与水有关系。

] 二、实验探究
(一)猜测“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猜想“白气”是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

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水蒸气,这时提问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
[ 使学生初步得出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白色的,从而对“白气”到底是什么产生极大的兴趣,使下面的探究活动会更加积极、有效。

]
(二)实验分析“白气”形成的原因。

1、制造“白气”,初步推理“白气”可能是什么?
(1)介绍实验器材
铁架台、圆底烧瓶、胶塞、喷管、矿泉水瓶罩、酒精灯、火柴、黑纸等。

[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使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防止喷管的水喷出烫伤学生,教师特别设计了一个透明塑料罩,塑料罩的下面的水槽可以接着喷出的水,而且“白气”喷出,受冷后在塑料罩的内壁上就会挂满小水珠,为后面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变成水设下了伏笔。

] (2)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观察并摸一摸烧瓶,知道里面是冷水。

(里面的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讲解实验步骤,做到规范实验、安全实验。

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学生填写。

出示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观察与思考: 1、加热后烧瓶内外有什么不同?
2、加热产生白气后,烧瓶里什么样?
3、仔细观察白气出现在哪儿?
[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出好的探究活动让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在实验活动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实验并记录
汇报(见记录单)
[在教师的指导下给烧瓶加热,在产生“白气”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白气”不是出现在烧瓶内,也不是出现在喷管口,而是在喷管口外大约1厘米的地方,在根据烧瓶内的温度高,外面的温度低,里面的水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在喷出喷管后遇到冷的物体,产生了“白气”。

而从以往的经验得知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水,运用演绎推理,猜想“白气”可能是水。

]
2、加热“白气”,进一步推理、分析“白气”是什么?
(1)猜想假设如果“白气”是水,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2)设计实验
(3)分组研究
(4)汇报
[ 引导学生联想到前面所学知识,水加热可以生成水蒸气,学生提出加热“白气”如果“白气”消失,那么可以证明“白气”就是水。

进一步推理,验证“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
小结:通过用蜡烛给“白气”加热,发现白气消失,根据以往经验知道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是透明的。

从而推理得出“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

板书:(受热)(遇冷)
水水蒸气小水珠或小冰晶
3、解释生活中的“白气”现象。

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蒸汽熨斗、烧水、浴室等出现的“白气”是怎样形过程的
[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三)推理云和雾的成因
1、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在把冰块放在温水的上方,引导学生观察到在冰块的周围产生了“白气”,推理分析得出“白气”是温水上方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 2、启发学生推理得出云和雾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

(1)讨论、交流雾和云的成因。

根据实验推理自然界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 充分讨论,尽量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

在学生推理得出云和雾的成因后,运用多媒体课件,继续深入的讲解云和雾的成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到云和雾只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部分,使学生建立大的水循环观念。

]
(2)小结雾和云的成因。

A、雾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是从地球表面的土壤、江河、湖海、植物体内的水蒸发出来的。

这些水蒸气如果受了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成为“白气”状。

夜里,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大地散热很快,到了早晨,靠近地面的气温比较低。

这时,如果空气中水蒸气较多,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B、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逐渐降低,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降低0.6 ℃。

当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云。

板书课题
[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实验—观察—推理—解释—交流”的学习过程,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呈现“白气”现象,得出雾和云的成因的正确概念,上升到自然界水循环的科学观念。

]
(四)课后延伸
课下搜集资料,关于雾和云对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