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简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简述一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第一、在经济方面,废井田在西周的井田制下,土地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私田由每户人民耕种,收获归自己;公田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施一项相地而衰征的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称作初税亩,承认私有土地合法。
第二、在军事方面:从争霸走向兼并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为: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最富盛名的当属与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
当时楚兵强大,而宋襄公却在战场上过分讲究仁义礼仪,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而战国时代,战争的目的由争霸逐渐转变为兼并,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那种“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第三、在政治方面,从宗法分封走向专制官僚在周王朝以及各个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与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县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本是指国君直接统治的邻邑,它同卿大夫的封邑并不相同。
到了春秋末年,晋国首先出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境,面积比县大,但地位比县低。
第四、在社会阶层方面,由世袭走向流动在春秋时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但到了战国时期,士农工商之间出现了流动。
比如:在孔子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而到了孔子这个时代,便提倡有教无类,学术平民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已经与出身没有多大关系,有可能出于贵族,也有可能出于微贱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从此抛弃了以礼制为核心的贵族统治,开始走向了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变”
• 概况地讲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 1、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裂变为五颜六色的碎
块,又从这些碎块状态逐步走向一统帝国。 • 2、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封建制度确立的过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赋税制度的变化1、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租赋原则。
“相”,视、观察。
“衰”,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这是说,区别土地的好坏,根据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使农夫在好地和坏地上收益大致差不多。
这是管仲对传统贡赋制度的改革。
2、作爰田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以法理国、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积极地建立各项制度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其中之一。
即划分士、农、工、商居住范围,职业世袭。
对农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打破井田制的限制,让士“使就闲然”,全部变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基本特片在于:将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以法律手段迫使民众就范。
2、李悝变法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的变法。
魏文侯时的相国李悝颁行《法经》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一时。
《法经》由李悝变法时颁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
分为六篇。
主要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
禁止人民法令,违者处死,反映出专制倾向的显著加强。
平籴法李悝变法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丰年时向农民征购余粮以充实仓储,到荒年时出售。
是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过程的干预来控制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的一种手段。
3、吴起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主持。
变法从削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整顿吏治,用人唯贤。
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4. 商鞅变法战国时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变法分两次颁行。
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包括什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剧变的时代。
这段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起伏兴衰。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1. 阶级分化和土地改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原本统一的封建制度渐渐瓦解,贵族地主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财富、权力差距日益扩大。
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君主试图通过调整土地制度来平衡社会阶级矛盾。
2. 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各个诸侯国开始采用以盐、铁等产业作为税收来源,而不再仅依赖农业。
这一变化为后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礼乐观念受到质疑,道德观念发生了转变。
孟子、荀子等伦理学家提出了新的道德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和仁爱。
这种转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并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 学术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使得学术思想得到了繁荣发展。
名士和思想家们纷纷涌现,他们进行着关于政治、伦理、宇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的争鸣和碰撞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
2. 文学艺术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也迎来了一个繁荣期。
名家辈出,楚辞、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为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科技和军事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科技和军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冶铁术的进步使得兵器制造更为精良,军事战略和战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创新。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争格局和国家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一、经济:废井田 二、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三、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四、学术:贵族→民间 五、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战国时代旳社会变动
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
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 《春秋》统计了这一阶段旳历史而 得名。
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旳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旳领邑,它和国君分 赐给卿大夫旳采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了郡,设于地广 人稀旳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采邑旳,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旳政治组织 和军事组织,尤其是有征赋旳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国君旳集 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国时郡旳设置仅限于各国 边地,县旳设置则很普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旳采邑。 《左传 · 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 祁氏之田觉得七县,分羊舌氏之田觉得三县。”
学术:贵族→民间
儒 孟子 荀子
墨 墨子 道 老子
庄子
名 名家
仁政论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兼爱与非攻 尚贤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相对主义 悲观自由旳人生观 逻辑问题:协议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学术:贵族→民间
陈鼓应 著
五、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睡虎地秦墓竹简 · 秦律杂抄》: “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 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不用请, 敢为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 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 皆迁之。傅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是各个国家纷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变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政治变迁在先秦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王权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战国时期,国君通过与贵族进行权力斗争,逐渐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分子对政治发展的思考,比如孔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二、经济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纷纷推行开发农田的政策,并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
同时,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冶铁术的推动下,炼铜业的兴盛以及货币的出现等,使得商业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各个国都出现了繁华的商贸中心。
三、文化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潮。
各个国家纷纷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文化景象。
在这个时期,孔子、墨子、老子等杰出的思想家出现,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提出的礼仪、道德观念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也各具特色,驰名于世。
四、社会变迁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开始分化,贵族地主阶级日益剥削农民,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使得社会上层阶级逐渐出现。
另外,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军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引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也是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尽管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包括社会阶级的变动、政治制度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转变。
社会阶级的变动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变动是十分显著的。
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原本是农民的贵族们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并沦为佃农;而一些富有实力的地主则通过掌握土地和财富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并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与此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社会阶级变动提供了机会。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资本运作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中的新兴阶级。
商人的地位和财富逐渐超越了传统的贵族,使得社会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封建制度渐渐衰落,陶氏、姬氏等传统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政治力量。
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争夺,形成了一个多国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各个诸侯国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孔子和鲁国的孟子的改革思想。
孔子提倡仁德和礼乐,倡导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教育等手段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
经济发展的转变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农业生产继续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商业的兴盛,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农具和武器的制造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战争的生产力。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废除二、社会结构世袭→流动个体农民家庭大量出现三、军事争霸战争→兼并统一战争四、政治制度以变法确立新的封建制度五、学术文化贵族→民间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化空前繁荣(二)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1、原因分析: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 )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主观动力)4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5 )个人因素:改革家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⒉民族大融合时期。
⒊江南相对稳定,吸引北民南迁,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多元文化交融,大放异彩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基本上都是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容。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出现⒉鲜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统治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土地制度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此前的奴隶主制度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采用了分封制和农民自耕制的模式,将土地分配给封建贵族,农民则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同时需要向贵族缴纳赋税。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土地更加集中在贵族手中,加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
但与此同时,这也为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为日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个国家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手工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锻造、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生产不断繁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就业机会。
同时,商业也逐渐兴起。
商人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的方式积累财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各个国家的都城和商业中心蓬勃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和商业网络。
三、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开始逐渐流通起来,取代了原有的物物交换方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金银等贵重物品,后来又出现了青铜货币和刀币等。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它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支付,推动了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四、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阶级开始分化并发生变动。
贵族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和政治权力。
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逐渐崛起。
农民阶级虽然地位较低,但他们通过努力耕种和经商,逐渐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
商人阶级则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促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贵族、农民阶级和商人阶级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深刻的变革。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出现,取代了以前的封建制度。
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不再完全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这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频繁争斗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能力和行政管理。
此外,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人们对于政治权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君主制度,人们开始探索其他形式的政治组织。
例如,齐国的田文公推行了“卿士共政”的制度,实行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形态。
这种变革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经济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各个诸侯国开始注重农业生产,并进行了许多农业改革。
例如,越国的国君吴起实施了土地私有制度,鼓励农民种植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这种改革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推动。
随着战争的频繁,交通和贸易的需求逐渐增加。
人们开始建立商业城市,并发展了海陆互通的贸易网络。
这为后来的商业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中国各地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三、文化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兴起。
孔子、孟子等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后来的儒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古籍《诗经》的形成、战国七雄的诸子百家文化的涌现、战国策和战国谋略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同时,在这个时期,战国楚辞和战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
文化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社会变动频繁,思维文化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动和思维文化特点。
【正文】
一、经济变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日益频繁。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商业贸易也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逐渐普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财富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成为当时社会的显著特点。
二、政治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期,世界观的崩溃导致了各诸侯国争霸的局面。
政治权力的高度分散导致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
各国采取各种手段争夺财富和领土,这也导致了思维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思维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文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转变。
各国之间的
交往与对抗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诸子百家的学说涌现出来,多种思想流派相互交锋。
例如,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墨家强调兼爱
非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为中国哲学和文
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经济的发展、政治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流派的涌现都为当时社会带
来了显著的变化。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动和思维文化,有
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PPT课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的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它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 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 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宣 公十五年(BC594)“初税亩”。 一般认为,“初税亩”标志着鲁国正式废除公 田、私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经济:废井田
春
秋
金
春
镡
秋
金
铜
首
柄
铁
铁
剑
剑
战 国 铁 双 镰 范
经济:废井田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吴
王
越
夫
王
差
勾
铜
践
矛
剑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世卿世禄——俸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阶段,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并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动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的转变。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各个大国争霸。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以齐、楚、魏、燕、赵、韩、秦等七雄为中心的政治局势逐渐形成,这些国家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分封制度的确立也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为不同诸侯间的权力平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经济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频繁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农民纷纷逃亡或参与战乱,导致了农业的衰落。
而在手工业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冶金技术的进步,冶铁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随着贵族阶层的财富积累,商业活动也得到了推动,诸侯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三、文化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动主要表现在思想、学术和文学方面。
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同时,战国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在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奠定了后来统一大一统的基础,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变革。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第2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与思想文化
第2章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与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变动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本章将探讨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动以及思想文化的重要特点。
一、社会变动1. 土地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上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化程度增加,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象征。
2. 分封制度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的分封制度逐渐失效,诸侯国相互争斗,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商业经济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经济开始兴盛。
城市发展迅速,商业交流蓬勃发展,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想文化1. 诸子百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儒家、道家、墨家等。
他们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
2.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思想交锋和多元化的学术思想氛围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科技文化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农业、医药等方面的科技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
例如,鲁班制作的木牛流马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社会变动体现在土地制度变革、分封制度的衰落以及商业经济的兴起;思想文化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兴起、百家争鸣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这些变革和进步为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Microsoft Word 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王畿之地只剩下洛阳周围二百来里。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期和纳贡。
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争霸。
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政治、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
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周王室派代表参加,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渐衰。
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相互争夺两国之间较小的诸侯国。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蹼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春秋晚期,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
吴王阖间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
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
后来的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魏国强盛,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为削弱。
公元前3世纪以后,东方各国衰落下去,秦国无敌于天下。
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交战。
秦军大获全胜,被俘赵军四十多万人绝大部分被秦军活埋。
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力最多的一次战役。
. 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
第三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随着晋的霸业的中衰,一向与晋站在一起的齐开始对晋产 生藐视态度。齐襄公时,其一面与楚连结,一面不断对鲁 卫两国用兵。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向晋乞师,晋齐大 战于鞍(山东济南),齐师败绩,与晋结盟,并同意归还 所侵占的鲁卫两国的土地。这次战役表明晋仍是强大的, 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还是难以实现的。晋战胜齐国, 又引起楚的不满,当年冬楚便以救齐为名兴兵,后又举行 诸侯会盟于蜀(山东泰安),齐、秦、晋、卫等国都来参 与,这时楚、晋两国基本处于相持阶段。公元前575年, 楚进攻郑、卫,郑服属于楚。次年,晋悼公因郑的叛变而 派兵伐郑,楚共王率军救郑,晋、楚战于鄢陵(河南鄢 陵),楚大败退兵。鄢陵之战以后,晋的霸主地位略有恢 复,史称“晋悼复霸”。
楚庄王的霸业
楚的始封君为熊绎,居丹阳(湖北秭归),与蛮夷为邻。 初封时亦是小国,中原诸侯不屑与之为伍。但因楚的周边 有许多未开垦地区,因此其向外扩张非常迅速。至周夷王 时,楚已成为江汉间相当强大的力量,并且公然以蛮夷自 居,多次反叛周王朝。在齐桓、晋文称霸期间,楚不敢与 之争锋,主要力量放在消灭邻近小国上。晋文公、襄公死 后,晋的霸业放松,楚国开始北上中原夺取霸权。公元前 613年,楚庄王即位,庄王任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发展生 产,使楚的国力有更大提高。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观兵 于周郊,并派人向周王问九鼎之轻重,表示有吞周之意。 公元前598年,楚破陈,次年围郑,晋派兵救郑,与楚战 于邲(河南荥阳北),晋国大败,。公元前594年,楚又 包围宋国达九个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却不敢出兵。中 原诸侯此时纷纷屈服于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叁其国而伍其鄙”
“叁其国”就是将国人居住的地区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管 理,工、商之乡各三,士农之乡十五,使国中的士、农、 工、商四民各有所居,不得杂处,也不得随便迁徙或者改 换职业,以利于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伍其鄙” 就是将全国的“野”划分为五个“属”,分别设五大夫进 行管理。对于属内居民,分别建立比较严格的行政管理体 制,即规定三十家为一邑,邑设司官;十邑为一卒,卒设 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 十县为一属。伍其鄙的设置使齐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入到 了原来相对松散的“野”、“鄙”地区,对增强齐国的军 事和经济力量都有好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各种思想和观念不断涌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形成了多方势力的格局。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是以一个统治者为中心的军事政治组织,各个国家之间的隶属关系十分复杂。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政治结构。
这种多元的政治结构给中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而这种契机也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出现了。
二、经济变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每个国家都采用了自己的货币,这也是中国货币体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此外,农业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开始采用轮耕和钢铁犁,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文化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孔子提倡了儒学思想,而荀子则提出了法家思想。
这两种思想对中国今后的政治、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倡导公正、勇气而及对孝道的强调。
这些都在今天的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而这种变革也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变化和变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政治因素是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本作为诸侯王的各个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与周王朝的联系逐渐松弛,形成了一个分裂的局面。
这种分裂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经济因素也对春秋战国社会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国力逐渐增强。
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春秋时期的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军事因素也是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战争的频繁发生促使各个国家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和军备竞赛。
这种战争状态下的军事变革不仅提高了各个国家的战斗能力,也为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
文化因素也对春秋战国社会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在
社会中广泛传播。
这些思想的兴起,不仅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
虢太子元徒铜戈 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
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车·左 ·中御
戎右
战
防护装备:甲胄、盾牌
国 青
铜
胄
进攻装备:远射(弓) 格斗(戈、矛、钺、斧、戟) 卫体(剑、刀、匕首)
春秋:
B
宋襄公的仁义战争
C 晋文公继起称霸
• 宋襄公失败了,晋文公却成功了。
•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 “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 “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 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 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
——孔子
春秋:
·
• 春秋争霸的主题是 尊王攘夷。
• 楚国不被中原承认, 它是夷狄势力的代 表
• 政治军事的相互冲 突导致文化的越来 越接近与融合。
河南叶县发现的春秋时期楚国编钟
春秋:
A
•霸业的顶峰
春秋:
A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
•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 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一举击溃依 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 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 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 葵丘之会标志其霸业走向鼎盛。
弥兵的作用
• 1、晋楚利用弥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的办法, 瓜分了霸权,换得了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人民虽然减轻 了战争的痛苦,但是负担却加重了--原来只是向一个 大国纳贡,现在却要向两个大国纳贡,负担增加了一倍。
• 2、但是从客观上讲,战争减少了,人民毕竟得到了一 个喘息的机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 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 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 (讥)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 进生产的政策。
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 富国强兵”的效果。
管仲
• 齐桓公霸,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而他的最有力助 手就是管仲。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 管仲充分调动齐国内部的 各种有利要素,发展经济, 组织人力,并有力地调动 各国的力量。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 料行军途中被商人玄高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 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 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战国(BC475—BC221)。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顾炎武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
• “与·春信秋矣时;犹春尊秋礼时重犹信宗,周而王七,国而则七绝国不则言绝礼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 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 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
• 3、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名为共主,实为附庸。 (周郑交质、射王中肩)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4、诸侯国势力发展不平衡 • 5、夷狄内侵 • 于是大国争霸就有了两面旗帜:“尊周王、攘夷狄”
一
(一)
(一)
关于“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关于“五霸”: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左传》、《史记》、 赵歧《孟子·告子》注、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 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程: • 反映在经济上,表现为田制变化、赋税改革、封建生产关
系产生; • 反映在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新旧势力斗争越来越激烈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最终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通过 变法运动,封建政权制度化、合法化。 •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社会风貌的变革。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春秋:
吴越争霸
吴王夫差鉴
越王勾践剑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吴
王
越
夫
王
差
勾
铜
践
矛
剑
春秋:
• 吴越争霸,代表着新
• 兴力量的崛起,长江 • 与黄河已经融为一
·
• 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
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
春秋:
·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春秋: 弥兵的原因
(三)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五七九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 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戌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 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
退避三舍
晋文公称霸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 等人,推行“轻关易道, 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晋惠公: 作爰田,作州 兵;和戎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 晋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
文 公
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 复
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
国 图
气消弱,取得胜利。
春秋:
C
继起称霸
D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了 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不料作战计 划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
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 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 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 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 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 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鼎卜大周对定 楚
之年,。曰王楚庄
轻七轻德:使子王
重百也之“王伐问
,,。休在孙陆鼎
……
未天 明德满浑
可所 ,不劳之
问命成虽在楚戎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 《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
王权衰微: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春秋五霸二说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B 宋襄公争而未霸
•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 曾经显赫一时,但是, 他的霸业却毁在他过 时的观念中。
• 于是我们知道,曾经 有过一个贵族时代, 他们一切遵从仁义。
• 反映那个时代的军事 著作就是《司马法》。
宋襄公争而未霸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 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 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 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 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 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 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 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 “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