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尿微蛋白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尿液α1-MG及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液α1-MG及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液α1-MG及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对健康者及肾功能异常患者的尿液进行β2-MG(β2-微球蛋白)及α1-MG(α1-微球蛋白)分析,从而评价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及早期损伤。

方法:采取γ射线检测仪,用放射免疫学的方法检测46例正常人及78例肾脏疾病患者尿液中的β2-MG,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尿液谱检测仪检测尿液中的α1-MG含量,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肾小管损伤的患者尿中的β2-MG 及α1-M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组(P<0.01),而且α1-MG比β2-MG 的检测更有价值。

结论:检测尿液中的β2-MG及α1-MG的含量评价肾小管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上诊断肾小管损伤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液评价众所周知,肾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原发性的肾脏疾病以及继发性的肾损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据WTO统计,世界上每年患肾脏疾病患病人数为2000万,疾病主要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

肾小球的损伤指标目前研究比较普遍,而肾小管的损伤指标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以及各种新药物的不断出现,对肾小管损伤的指标研究渐受重视。

我们用放射免疫学的方法检测尿液中β2-MG的含量,用尿肾谱检测仪检测尿液α1-MG的含量,评价肾小管的功能及损伤程度,是比较灵敏、特异的指标,可为临床医生诊断肾小管损伤性疾病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46例体检合格者,男女不限,年龄20~40岁,均无肾病。

疾病组:78例泌尿外科患者,男女不限,年龄18~60岁。

仪器:西安产γ射线计数仪,用于检测尿β2-MG的含量。

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Array360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尿肾谱检测仪)检测尿α1-MG的含量。

试剂:β2-MG试剂盒由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α1-MG检测试剂由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尿蛋白定性与定量检测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早期肾脏功能受损诊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

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分析法对尿蛋白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分析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内,但是该方法因灵敏性较差,干扰因素较多、其准确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种方法是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检测,有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等。

其中免疫比浊法因简便迅速,易操作而且重复性好,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的优点,在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中更具有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院80份患者的尿液标本同时进行不同方法的检测,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来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9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门诊和住院),其中男性38 例,女52 例,年龄19-78岁,平均1.2仪器和试剂尿蛋白定性检测用京都AM-4290尿液分析仪,配套arkray-10EA试纸条。

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用008AS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用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方法为免疫比浊法,5点定标,模拟曲线法。

1.3检测方法用一次性洁净塑料杯收集患者的新鲜晨尿标本,及时检测。

干化学检测方法:将arkray-10EA试纸条放在尿液中10S时取出,然后放在卫生纸上沥干多余尿液,,用京都AM-4290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

同时留一份标本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结果以尿微量白蛋白>30mg/L视为阳性,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检测的这些标本中,当尿中含有大量的白蛋白时(++-++++),与免疫比浊法测定的尿微量白蛋白结果相符而蛋白含量较少时则出现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蛋白阴性的份标本中,份标本检测微量白蛋白的值>30mg?L,也就是说用干化学定量检测存在%的假阴性。

尿液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精)

尿液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精)
尿液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 武汉市普爱医院检验科 甄燕
尿液分析是医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它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疾病,对消化系 统、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 以及对人群健康保健均有重要价值。 尿液分析因标本易得、检测简便、结 果客观而成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检验 项目之一。
“蛋白尿”: 尿液中白蛋白、其他特定蛋白或 总蛋白分泌增加 尿液中白蛋白的分泌增加 尿液中白蛋白的分泌超过正常范 围但低于尿液总蛋白测定的检测 水平
NKF指南(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
“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
白蛋白尿 (KDIGO: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 白蛋白 = 首选的筛查尿液蛋白 蛋白测定的首选项目是白蛋白 • 白蛋白检测应该溯源到CRM 470 • 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接受使用传统的试纸条法 • 可以使用随机不定时的尿液样本, 最好使用第一次的晨尿样本 • 结果应该表示为白蛋白-肌酐清除率,以便校正水和作用的影响 • 3次重复测定中2 次为阳性可以进行诊断 • 用试纸条排除感染或月经血的干扰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 24 h 尿蛋白的定量测定是长期以来的“金指标”。24 h 尿蛋白定量法是较准确而传统的测定尿蛋白的方法, 但常 常存在定时不准确、部分尿样丢失、膀胱排空不完全、患 者依从性差等问题,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 美国NKF K/DOQI 目前推荐用随机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法 ( urinary protein /creatitine,Pro/Cr)。 • 由于尿蛋白和肌酐在水中溶解性都很好, 因而它们在尿中 的稀释程度是相似或相同的。如果1 天中肌酐的排泄率相 对恒定且个体差异不大, 那么随机尿样中的尿Pro/Cr 比 值将反映尿蛋白的排泄。尽管肌酐的排泄因年龄、性别、 体重和人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无论对于成人和儿童, 其相关性仍然很强。

尿微量总蛋白 测定原理

尿微量总蛋白 测定原理

尿微量总蛋白测定原理尿微量总蛋白(mALB)是指尿液中总蛋白含量较低的一种检测指标,通常用于评估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尿微量总蛋白的测定原理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来定量测量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其他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1.尿微量总蛋白检测的意义尿微量总蛋白是指尿液中总蛋白质含量较低的一种检测指标,正常成年人尿液中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150mg/24h,如果超过此值则会提示存在肾脏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因此,尿微量总蛋白的检测对于评估肾脏和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尿微量总蛋白测定原理尿微量总蛋白的测定原理基于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试剂与尿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然后通过测定反应后的产物的光学密度或颜色对蛋白质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常见的测定方法包括比色法、免疫测定法和电泳法等。

3.尿微量总蛋白检测方法(1)比色法:比色法是目前常用的尿微量总蛋白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特定试剂与尿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色产物,然后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学密度来定量分析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2)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是利用特定抗体与尿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利用免疫学技术测定复合物的含量。

这种方法通常能够更准确地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目前常用的尿微量总蛋白测定方法之一。

(3)电泳法:电泳法是通过电场作用将尿液中的蛋白质分离成不同的带状条带,然后通过比色或免疫方法对分离出的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分析尿液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

4.尿微量总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尿微量总蛋白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肾脏功能:尿微量总蛋白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特别是早期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

肾脏是过滤尿液中的代谢废物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尿微量总蛋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肾脏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缓疾病的进展。

尿蛋白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尿蛋白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尿蛋白是指在尿液中检测到的蛋白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 生理性尿蛋白:在健康人群中,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生理特性,会有少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中,这种蛋白质通常是小分子量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称为生理性尿蛋白。

2. 病理性尿蛋白:当肾脏受到损伤或疾病影响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会增加,导致蛋白质从血液中大量进入尿液中,这种蛋白质称为病理性尿蛋白。

病理性尿蛋白通常是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

尿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测肾脏疾病:尿蛋白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尿蛋白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疾病。

2. 监测治疗效果:对于一些已经被诊断为肾脏疾病的患者,尿蛋白的检测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疾病风险:尿蛋白的检测还可以用于预测某些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

4. 评估营养状况:尿蛋白的检测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如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

总之,尿蛋白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肾脏和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肾病诊治中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肾病诊治中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

肾病诊治中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作者:陈金玲陈志晓黎莉司徒经伟许秋桂李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在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85例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24 h尿蛋白水平以及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24 h尿蛋白水平(5.784±3.215)g及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4.284±2.519)均高于对照组的(0.059±0.016)g、(0.105±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854,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892, P<0.05)。

两组的相关性均较好。

结论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的检测更方便快捷,且可作为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肾病DOI:10.14163/ki.11-5547/r.2019.23.023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提升其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患者24小时尿蛋白含量>150 mg,则可认定为蛋白尿阳性。

蛋白尿的存在表示患者肾脏受到严重损伤[1]。

因此,临床诊断中主要通过对患者24 h尿蛋白含量了解患者的肾脏情况。

但是该检查中定量收集的时间比较长,会增加患者检查的难度,尤其是留尿困难,对于年龄较低的患儿难度更大,很容易出现尿液收集不准确,从而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性[2]。

相关研究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代替24 h尿蛋白,可缩小检查难度,以达到检查目的。

ELISA法测定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ELISA法测定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ELISA法测定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常常会导致肾脏损伤。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排除体内废物、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等重要功能。

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伤是非常危险的,而且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很难被及时发现和诊断。

探索一种可以早期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ELISA法在测定尿微量蛋白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检测方法。

通过ELISA法可以检测样本中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在肾脏疾病诊断中,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尿微量蛋白是指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但又高于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中是没有蛋白质的。

而高血压肾损害往往会导致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蛋白质大量泄漏到尿液中,因此检测尿微量蛋白可以用来评估肾小球滤膜的损害程度。

ELISA法测定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ELISA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测定尿液中微量的蛋白质含量,甚至可以达到纳克水平,因此可以早期发现尿微量蛋白的变化。

ELISA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可以选择特定的抗体来检测尿液中的特定蛋白质,避免了其他成分的干扰。

ELISA法操作简便,可以在临床中方便快捷地进行检测。

ELISA法测定尿微量蛋白是一种非常可靠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ELISA法在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即使在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尿微量蛋白的含量也会明显增加,这提示肾脏可能已经发生了病变。

一些长期随访的研究也发现,尿微量蛋白的变化可以预测高血压患者未来肾脏损害的进展,因此可以作为早期干预的依据。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在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危害较大,是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对阻止和延缓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非常重要。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的检测手段,是糖尿病患者肾健康的晴雨表。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24小时白蛋白的排泄量为30~300mg,且用常规方法不能测出尿蛋白,这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其他肾病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但并非特异性指标。

尿蛋白包括所有蛋白(如小分子的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中分子的白蛋白、转铁蛋白;大分子的脂蛋白、a2微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临床上所说的蛋白尿是指24小时内尿蛋白大于150mg,或定性试验为阳性。

可见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20mg/L。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所以随机尿测定是目前常用、易行的方法。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相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检查,我们平常所说的检测尿常规是对尿蛋白的定性检查,结果以“+”表示,“+”越多,表示尿里的蛋白越多。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总蛋白超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和(或)尿蛋白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

若超过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尿常规中的蛋白(干化学法)和尿微量白蛋白是筛查肾脏疾病时常用的两个检测项目,但许多人对这两个指标不是很了解,经常混淆或者对两个项目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存在疑问。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尿常规中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尿常规中的蛋白正常情况下,一些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但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

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英文缩写:mAlb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

当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

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目前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

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

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

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

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围,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

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了解尿微量白蛋白尿检查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更多的了解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因为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③留取一段时间尿液(4小时或过夜),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④踏车运动后留取一段时间尿(通常留1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即为“运动诱导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人体代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

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围,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

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此时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何在?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

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

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2型糖尿病疾病现状及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近20年来发病率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提前,目前全球20—79岁人群患病人数约1.5亿,其中患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合计约7000万。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6年1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2%,1998—2001年的调查显示患病率达10%。

大量研究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终末期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而合并高血压更加重了这种危险性。

将近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

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

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患者存活率下降,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发展为严重肾脏并发症的高风险,一旦由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

不幸的是,进入血液透析过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期望生存期大约只有两年。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微量白蛋白尿筛查是必要的,因为这样能尽早决定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缓这一进行性发展过程。

2型糖尿病防止肾病进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有效控制血压,肾素血管紧素系统阻滞剂已证明有明显益处,同时控制血糖,低蛋白饮食。

基于2型糖尿病的现状,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30%—40%左右,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断时及以后每年检查微量白蛋白尿,2003年的报告中更强调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都必须治疗,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者推荐用血管紧素受体阻滞剂治疗。

现在一些国权威的肾病专家主早期预防微量白蛋白尿要从青壮年开始,随着生活的富足,肾病伴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并发症越来越年轻化,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了家庭就可以自我检测肾功能的诊断试剂。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尿微量白蛋白指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

应用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时排泄量表示,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

我们以不同表示方法对正常人尿白蛋白的正常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仪器与方法: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肌酐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凯创公司。

仪器应用瑞士产Cobas MIRA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尿白蛋白测定,取标本10 ml,1 5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10 μl,加缓冲液250 μl,抗血清50 μl,测定波长340 nm,反应温度37℃,测定时限300秒,5点定标,围5~200 mg/L。

肌酐采用Jaffe′s法,尿标本预先用生理盐水30倍稀释测定。

2.对象:对照组,健康人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2岁(21~54岁),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病有关病史。

糖尿病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2岁(34~72岁),病程2~20年。

高血压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5岁(31~71岁),血压围160~190/95~120 mmHg,病程2~27年。

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41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3.标本:对照组均分别留取24小时尿和随机尿,测定24小时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并以不同方法计算正常值,患者组均取随机尿测定白蛋白及肌酐,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以上标本均当日测定。

结果与讨论1.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围2.2~41.7,均值12.7;以mg/gCr计算,围2.7~26.1,均值8.1;以mg/24 h计算,围2.4~34.3,均值11.4。

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围时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

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常值围有明显差异,尤以每升结果报告时,由于受尿量影响较大,正常围较宽,这样易使部分异常标本落入正常围而延误诊断。

2.高血压组:诊断Ⅰ期、Ⅱ期高血压的标准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脏器为依据,我们测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规尿蛋白定性均未发现肾脏损害,诊断是以眼底改变和心电图改变为主。

我们将测定结果依据高血压病期、病程、舒压水平分组进行统计,结果。

Ⅰ期21例,围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围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压95~105 mmHg 34例,围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压106~120 mmHg 28例,围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围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围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

上述结果中以正常值? mg/gCr为界,Ⅰ期高血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有14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

尤其1期高血压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现尿白蛋白异常,尿白蛋白的值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

3.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28例,尿白蛋白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于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组14例,结果为10.4~68.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于25 mg/gCr 8例。

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有明显差异(P?.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